打印

厂甸庙会——北京人的传统嘉年华

厂甸庙会——北京人的传统嘉年华

  2013-02-19 15:29:32  来源:华语广播网

  听众朋友好,我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娟子。

  在北京,各种庙会正吸引着八方来客来感受北京人的传统嘉年华。带着父母领着孩子,一家老小去庙会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尝点老北京小吃,买些传统工艺品,给家里添些吉祥喜庆。北京的庙会五花八门,细数起来有十几家,例如以道教祈福文化为特色的东岳庙庙会;以仿清祭地表演为特色的地坛庙会,甚至还有为年轻群体设计的国际文化氛围浓郁的朝阳公园庙会。但是,要说最传统和最有名气的庙会莫过于北京的厂甸庙会了。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台记者马维一起来体验一下赫赫有名的厂甸庙会。

  钱先生:“北京人逛厂甸有个说法,逛厂甸扛大葫芦去。那个时候糖葫芦不是冰糖葫芦,那个时候的糖葫芦估计有四五尺长,拿那个大荆条子把山里红一大串儿上面撒上糖昔,上面插上红红绿绿的小旗子。”

  记者:正在介绍厂甸庙会大糖葫芦的这位老先生是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作家钱世明,钱老,钱老小时候家住哈德门外大街,每逢春节,总要去厂甸庙会逛逛。1949年解放前后,钱老那个时候有6、7岁。现在回想起来,他对当时的很多情景都记忆犹新,当然小孩子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玩意儿。

  钱先生:“卖风车的。风车也是厂甸庙会一个代表性的产品。有的风车特别大,上面有几十个小轮儿。也是得扛着,不扛着根本拿不回来。 ”

  记者:除了风车,钱老说厂甸庙会上的玩意儿特别多,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空竺,他说那玩意儿实际上应该叫“空筝”,还有现在已经消失的扑扑噔儿、地母(发音介于母和抹之间)牛。

  厂甸春节庙会与京城其它春节庙会比起来有个显著特点,它以“文市”著称,而这一点与琉璃厂的文具店就有关系了,厂甸庙会兴起于明嘉靖年间,兴盛于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1918年,厂甸庙会被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认定,成为旧都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中断一时;1963年,市政府重开厂甸春节庙会,全城轰动,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商摊货贩比肩靠背。那么后来厂甸庙会的恢复举办是在改革开放后的2001年,2006年厂甸春节庙会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的厂甸庙会举办地点已经搬到了陶然亭公园,正月初一的一大早,记者马维来到了位于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

  记者:您是不是觉得这声音挺熟悉的

  音响:空竹的声音

  记者:老师傅,不累吧!能问问您今年多大岁数了?

  杨先生:不累不累。我今年66了。

  记者:从小时候就玩空竹吧!

  杨先生:对对对,从退休以后就成天不离了。

  记者:玩空竹有什么好处呢?

  杨先生:延缓老年痴呆。不同的套数,您得记啊!

  记者:这位老先生名叫杨凤岐,他参加了厂甸春节庙会空竹的展卖,他的摊位就在陶然亭公园南门一进门,挨着空竹摊位的还有皮影、宫灯、核桃挂饰以及益智玩具,

  姚先生:传统益智玩具最经典的就是四种-七巧板、九连环、鲁班锁和华容道。九连环是代表的环类的,种类就有几百种…“

  记者:来自北京玩具协会的姚育志老师看我拿着话筒向他走去,就迫不及待的向我介绍起了他正在售卖的传统益智玩具,比如九连环、七巧板、华容道、鲁班锁,我们在说的时候,旁边围了一堆的小朋友,大家看的津津有味。

  记者:您怎么对这个感兴趣?

  顾客:我给孩子们看看。

  记者:今天几点来的?

  顾客:我八点就到了。来看看民俗,老北京喜闻乐见的东西。

  记者:这位爷爷辈儿的老先生在张氏小摇鼓的摊前驻足了好长时间,他拿着几个小摇鼓试了又试,看得出来,他想给自己的孩子们买一些有特色的玩意儿,

  记者:这是您做的吗?我看这是一个鸡的造型,肚子上有个福字。头上还插着翎毛,一个红色的,一个绿色的。这个张氏小摇鼓有多长的历史啦?

  卖家: 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太爷爷那辈就做,传下来的。

  记者:这个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卖家:澄江泥,焦泥,就是过去那种焦泥碾碎了过筛再晒,制作挺麻烦的。

  记者:摇着小摇鼓,我向陶然亭公园的深处走去,沿途卖什么的都有,比如说那大糖葫芦。

  记者:您这大葫芦是什么做的啊,真大!

  卖家:塑料做的。

  记者:那肯定不能吃了!卖的人多吗?怎么卖啊?

  卖家:挺多人买的。小的十块,大地十五。

  记者:初一那天,厂甸庙会的游客并不是很多,可能跟我去得早有关系,另外一个就是陶然亭公园里的庙会的摊位安排得比较疏朗,但是还是有人扎堆的地方,遇到人扎堆的地方我挤进去一看,十有八九都是卖吃的,

  音响:卖灌肠的声音。

  记者:卖灌肠的这位大姐动作非常麻利,她一边吆喝着一边就卖了很多的灌肠。

  记者:这个怎么做啊?

  灌肠卖家:切成薄片,锅里放点油,热火煎它。切的时候前面削薄点就前面脆后面软和。老少咸宜。这是北京传统小吃,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记者:这是什么做的?

  灌肠卖家:淀粉做的。分很多种淀粉,红薯粉的不粘锅。

  记者:这位大姐卖的灌肠您还需要回家自己加工,但是如果您在庙会上也想吃点东西,特别是灌肠,其实马上就可以吃到。

  记者:您在吃什么呢?

  顾客:灌肠啊!

  记者:小朋友,你喜欢吃这里的灌肠吗?

  小朋友:喜欢啊!很酥脆。

  记者:你最喜欢厂甸庙会里的什么啊?

  小朋友:玩具。风筝和木偶。

  记者:相信您一定记得在节目一开始,钱世明、钱老讲到自己小时候,也就是五十年代前后逛厂甸庙会的记忆,他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玩意儿,没想到时过境迁六十年之后,来逛庙会的小朋友,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仍然是那些可爱的玩具。

  音响:耍狮子音响。

  记者:听到着哗铃铃的响,可能有些朋友已经猜到了,舞台上正在表演的是耍狮子,舞台上六头狮子舞的正酣,舞台下男女老少人头攒动。民俗学专家高巍先生介绍说,厂甸春节庙会的一个亮点就是有幡鼓齐动十三档的表演,也就是民间说的花会表演,像我们听到的这个耍狮子、踩高跷、中幡,等等都属于其中的节目内容,

  高巍:花会表演最早叫香会,是最早在庙里对神表示敬畏的表演。十三档每一项都对应着庙里的一个器物。所以你看它的说法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记者:厂甸庙会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的,您觉得是什么颜色?

  高巍:红颜色。这是一个喜庆、祥和、热烈的颜色。虽然其他庙会也可以用红色来代替,但是它红得纯正、红火的程度是更有特色的。

  通过我们的记者在厂甸庙会的亲身感受以及专家的解读您不难感觉到厂甸庙会已经成为了北京人春节期间的传统嘉年华,吸引着老北京人以及外地游客来此感受最纯正最民俗最怀旧的春节庙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