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四驾马车”展示冯骥才卓越文化建树字号

“四驾马车”展示冯骥才卓越文化建树字号

“四驾马车”展示冯骥才卓越文化建树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09月18日04:3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韵
 本报北京9月17日电(记者李韵)9月18日,一个特殊的展览,经过10天,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完美落幕。展览名字很别致,叫做“四驾马车”,副标题却说得十分明白“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

  冯骥才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与画家,许许多多名篇佳作传播深广,受人喜爱;近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地倡导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动社会,影响深广,对转型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又涉足大学教育,建立起一座特立独行的人文学院。他横跨不同界别,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硕果累累;他是当代少有的在众多领域同时建树颇丰的文化大家。

  冯骥才说:“我的四驾马车不是四匹马拉一辆车,我是用四匹马的劲儿拉着一辆车,这因为我车上的东西太多。我可没说累,因为它们皆我之最爱。”

  他称自己每天是“平行工作”的方式。

  作为作家的冯骥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文化小说几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大量的小说散文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影响深远,英、法、美、俄、德、意、西、荷、日、澳、韩、匈、捷等近二十个国家有他作品的译本。他又是文章进入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其中《挑山工》、《珍珠鸟》等感动并深入到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而至今他仍保持着旺盛的写作活力。

  作为画家的冯骥才,则以一种“不一样的绘画”在画坛独树一帜。他青年时代研习宋代山水,由于后来执笔写作渐而形成文人气质与情怀,因之转向现代文人画的探求。他一方面遵循文人画“抒写性灵”与“意境至上”的传统,一方面追求一种更适合当代审美的散文化的“可叙述”的意蕴。他的画注重光影中事物的千变万化,着意呈现文学想象与主观心绪,追求“向内”的深度,形成了意境深邃隽永、情致优雅洒脱的画风,将传统文人画注入强烈的现代意味。我国画家刘旦宅曾说:“想知道什么是现代的文人画吗,就看看冯骥才的画吧。”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也曾著文称冯骥才的绘画为“现代文人画”。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倡导者的冯骥才,是近十年来为大众熟悉的一张“新面孔”。在现代化、商品化、消费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的文明传统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与破坏。冯骥才是知识界中具有“文化先觉”意识的一位,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在六十岁后投入祖国山河大地,进行大量的、艰苦的田野普查,并四处游说、宣讲、呼吁,致力唤起国人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尊,还卖画筹款,建立基金会,支持处于弱势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同时,十多年来,冯骥才写出大量文化思辨与文化批评的文章,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不少关于当代文明建设方面建议性的意见得到政府与国家的采纳。如此种种,使其成为公众深切关注的文化人物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冯骥才,自言其到大学工作是他人生接受的最后的一件大事。2001年,天津大学建立了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聘请他担任院长。十年来,他在教学科研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对当前中国大学人文建设有三个理念。一、当前中国大学缺乏的是人文精神,大学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二、保存文化和体现经典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三、大学教育的关键是“树人”,即培养一批视野宽阔、有思辨力、操作力和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他为此付出极大努力。目前他已经拥有一支由博士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学术队伍,承担着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与研究基地的工作,科研工作卓有成绩。他目前还担负着8名博士和一名硕士的教学与培养人才的工作。这座在中国唯一以在世的文艺家姓名命名的研究院,现已建成颇有特色的博物馆化的大学的人文绿地。

  展厅里,记者看到了近80件“不一样的绘画作品”,160余种中文版本的文学作品,30种中外课本,以及大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教学科研的出版成果,还有他笔下一些文学名篇的手稿和早期古典绘画的摹本。“这个展览是我对自己70年的一个总结。”冯骥才说。

  在这次展览会上,三联书店还为冯骥才推出一部大型的画传式的图书,名为《生命经纬》,分为《时光倒流七十年》和《四驾马车》,首次图文并茂地披露冯骥才曲折坎坷、顽强奋进的人生历程及其在几个领域同时取得的成就。

免费获得“名家聊天室”和“高手交易明细”两大功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