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开学  乡村记忆64(未济篇)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开学  乡村记忆64(未济篇)

开学  乡村记忆64(未济篇)
  
  似乎一眨眼,春节就过去了,要开学啦。
  学校有些变化,细看似乎又没有,四合院陈旧古老,青砖灰墙依旧,泥坯土砖围墙依旧,只有东侧那间棚子有了变化,里面堆积如山的粗壮大树,少了几根,听说要改梁换柱,盖新教室啦。那还是哪一年准备的咧?听大人说,在他们还是小组孩子子,这所学还是杨晓波的庄园时,那是菜园子最大的地主,解放前最有钱的人,别人多数住茅草棚,土著人打垒墙,青石板瓦顶的,只有这处是青砖黑瓦,两层小楼的。于是改造为学校,也是城南最大的一所,集中了这儿几个小公社的孩子咧。房屋有点小,教室不够,那年代就准备新建教室,几十根巨大粗壮的木料,早早的筹备齐,并在院子东侧搭建棚子,放置木料。只是一放就是几十年,直至这一年,粉碎“四人帮”后喜讯四传以后时节。
  1977年的春天,在学校西侧有一片桑树林,十几株高大的桑树,齐排排放倒了。这些桑树是后院养蚕的根本,早先是偷偷摸摸地,家里没什么家具物什,一来没钱,二来得腾地方,屋内放有十几个木架,还能放什么东西咧。到了养蚕时,更是收集桑叶,凉放散开,占地极宽的。放倒这些桑树后,地面光秃秃的,仅仅十几根树茬矗在那儿。报名费是八毛钱,就是三本课本,语文,算术和外语,再加几本作业本子,语文两个小格子本,一本大作文,算术呢,是两个线细格本,外语是两本四线三空长格本。领到课本后,四处寻找牛皮纸,黄灰色厚实的纸,坚韧牢实,耐扯,我们使劲的撕,几乎扯不断的。一位伙伴拿着课本走到讲台前,班主任李老师,很温和亲切地看了眼,都拿来吧,收集齐我们的课本,高高码在那儿,隔着这些书,坐在书后面的李老师隐藏起来,一点也看不见。这些书本后面的世界,就是李老师的一切吧?
  那学期是李老师最后带我们课的半年,后来她离开了学校。有一种老师叫代课老师,那是临时请来帮忙的,短时间给学生上课,还有一种叫做民办老师的,大队上记工分,学校开出的工资大部分得上缴给大队上,只是少部分属于自己。只有文化程度最高的,才可能成为公家人,拿国家放给工资。很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一类老师的称呼,一如二队的姜老师,龚老师和汤老师。据说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没有读过大学,回乡务家时,大队书记看中他们的能力,吩咐到学校来的。李老师,在我们印象里,是带课最好的位,不知何故后来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学校。其余向位最终熬到转正为正式老师啦。那时我也参加工作,很多同事都是民办老师转正而成的,他们的辛苦艰难少有人知,做为“半边翘”,即要务农做活儿,又要教书,寒暑时跟生产队劳力一起出工,没有休息的时间。这是不是李老师最终离开学校的原因呢?而她的丈夫,听说在大城市工作,是不是很挣钱,从而让她放弃这份工作?李老师理齐我们的课本,研磨着墨碇,砚盘里淡淡的香味,很好闻,浓浓的黑汁,乌乌的如漆,沉沉的如夜,在饱饱蘸足欲滴时,端端正正地写下几个字,我们的大名。
  今年会发多少助学金呢?每个月是一角钱吗?那是最低一档的,根正根正苗红三代贫农的,是一等,每个月二角钱,班上只有几名,也是学习较好的几位,自然,也担任班级干部,帮助老师管理学生娃儿。我的同位,那位长辈,得喊声娘娘儿,后面带着尾音,拖得长长的,悠扬绵和的拖出一道细线,遥遥远远地扔出去,在空中不定期拐过弯呢。她是班长,几十年后,成为武陵城内最大的文化书店地老板,她才是最高等助学金获得者。拿到的助学金比报名费还高,而我,在学期末考试时,勉强进入前几名,第一名五毛钱,第二至五名三毛钱,六至七名是一毛钱吧,报名费八毛钱,助学金五个月五角,奖学金再收三角钱,基本上没花钱就学习半年啦。那个娘娘,每学期五个月一块钱,再加上奖学金五角钱,可以给两个人报名啦。
  校长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院坝里讲话,县上要举办庆祝活动,每个学校都出一个节目,到时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典,在南较场,来自全县各所学校的师生,几百所学校呢。当然,不是每一个节目都可能参与的,只有最好的节目,在县里领导来观看后,审核过关,才能进入南较场表演到全县人民看,这可是庆祝粉碎“四人帮”呢。我参与学校的组织的演出,成为一个老头,很可惜,在后来一位领导到校指导时,第一眼否决了我,不然,今天的我,会成为一位演员吧?
  
  
  
  附注;
  这个系列写到这儿,我无意再写下去了,虽说,还有很多的故事与印象,从我的脑海里往外跑着挤着撞着,想要展现武陵一地的风俗民情、乡野世故与田园乐趣。
  童年印象是一个成长路途是最为重要的时刻,它基本奠定了一个人可能的走向与成功基质,是一个人精神世界里取之不尽的营养材料。在我的笔下,它也是最主要的描写对象与取材范围,比如我的竹溪寻觅系列,武陵旧事系列,北门校系列,均以六十四篇十余万字的篇幅,从一个县到一座城,再回到某段街道的一所学校,由千年历史到百年变化,归结到那所学校的三年生活,如同压缩式的写作,榨取着我童年印象中的烙印。可是,如果你仅仅注目于这一切简单粗糙的材料,把它们取出后呈现给大家,那决定了你最终不过是一个记录匠而已。而这个乡村记忆系列,再次重蹈这条老路,写作时,人教论坛的夏玉珍老师、李明金老师,K12论坛的乡村草网友,光明论坛的山佳与风雨狂客网友,汉网论坛的刘利华、红薯线粉、汉水之北、黄发彬、冯才、采蔚等网友,求索园论坛的和平天使、甭风倩影、花仙子、风雨等网友,东湖社区的欧阳运森、苏白、赵林也夫等网友,对小文大量进行细节笔法进行指点,再次感谢。不过是一个记录匠而已,他们的评价,再次加深了我的感觉,以后的路将要怎么走呢?还是如此的写作自己的家乡与童年印象么?
  再次感谢各位论坛内的好友指点,谢谢你们!
  
  乡村记忆之一  差点成为演员?
  乡村记忆之二  砚盘里的香味
  乡村记忆之三  一泡鸡屎
  乡村记忆之四  学校大院
  乡村记忆之五  一池荷花
  乡村记忆之六  火柴盒里的世界
  乡村记忆之七  冰棍
  乡村记忆之八  榆钱儿
  乡村记忆之九  鸟语
  乡村记忆之十  小河沟
  乡村记忆之11  拾麦穗
  乡村记忆之12  守青
  乡村记忆之13  晒场
  乡村记忆之14  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之15  队屋屋基下
  乡村记忆之16  队屋二楼
  乡村记忆之17  折杨柳
  乡村记忆之18  捉知了
  乡村记忆之19  河堤
  乡村记忆之20  梨园
  乡村记忆之21  自留地
  乡村记忆之22  同桌1
  乡村记忆之23  赤脚板
  乡村记忆之24  十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25  茅草棚
  乡村记忆之26  同桌2
  乡村记忆之27  算盘珠
  乡村记忆之28  砍柴禾
  乡村记忆之29  古墓葬群
  乡村记忆之30  眼泪
  乡村记忆之31  毁果园
  乡村记忆之32  黄家滩
  乡村记忆之33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4  郭家梁子
  乡村记忆之35  艾蒿
  乡村记忆之36  篦子
  乡村记忆之37  棕叶蓑衣桐油伞
  乡村记忆之38  大河涨水
  乡村记忆之39  小白杨
  乡村记忆之40  摇窝儿
  乡村记忆之41  接客
  乡村记忆之42  泥砖胚
  乡村记忆之43  肉片
  乡村记忆之44  雪野
  乡村记忆之45  腊八粥
  乡村记忆之46  过小年
  乡村记忆之47  打扬尘
  乡村记忆之48  磨豆腐
  乡村记忆之49  杀年猪
  乡村记忆之50  上街赶大集
  乡村记忆之51  发面蒸糯米
  乡村记忆之52  大酥小酥
  乡村记忆之53  大年三十
  乡村记忆之54  正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55  回娘屋
  乡村记忆之56  彩船
  乡村记忆之57  故事篓子
  乡村记忆之58  淘气包与逃学王
  乡村记忆之59  龙儿狮女
  乡村记忆之60  竹林
  乡村记忆之61  麻雀与蛇
  乡村记忆之62  外甥是条狗
  乡村记忆之63  磕不完的头
  乡村记忆64(未济篇)开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