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花儿”,河湟谷地的人文之音

“花儿”,河湟谷地的人文之音

中国民族报 2012-08-31

□ 唐荣尧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花儿会”是河湟地区民间文艺的品牌。 资料图片

  沿着黄河而行,沿途的寂寥是难免的,但总会有一种歌声从青海到甘肃再到宁夏这一段水声之外飘来,这就是黄河上游流传的“花儿”。那些散布在河湟谷地的民间“花儿会”,除了给人一种西部酒神醉意下的民间集体狂欢的感觉外,更多的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顽强生命力的感染。那些我采访过的“花儿”歌手的执着,那些未经任何技术化和商业化污染的泥土中生长的声音,那些去世的“花儿”大师留下的空白,那些在世的“花儿”歌手的努力,以及他们之间的传承,给西部大地留下了这么神奇的一页,无论从哪一行阅读,都能随时从心灵深处聆听到这种草和土结合出的自然的声音,就像高原上的阳光般明媚,像高原上的流水般清澈,更像高原上年年划过大地的罡风般洁净、有力。

  “花儿”,民间俗称“少年”,过去人们一般在高山、原野、田间、河边劳动时或在民间传统集会时演唱。它的曲调以“令”命名,在青海更是出现了一些以地名、衬词、花名、音乐特征、称呼、恋情、相貌特征、动植物乃至民族命名的作品。这些取自青海本土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花儿”,就成了别的西北省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文化资源。

  无论是在河湟谷地碧绿的田野里,还是在甘青相连的积石山下的回族宴席上,无论是在高高山岗上的牧群中,还是在茫茫雪域的路途中,带着翅膀的“花儿”,总是在青海大地上飞舞,和欢乐一起歌舞。

  早在20世纪30年代,甘肃人张亚雄利用在兰州担任《甘肃民国日报》编辑之便,公开征集流传于甘青宁的一种民歌,在他后来编辑出版的《花儿集》中,他第一次将这种民歌写进书中,并称之为“花儿”。他在书中说:“‘花儿’是流行于三陇——甘、青、宁的一种山歌,亦多有称之为‘少年’者。”

  2007年12月27日,一个叫朱仲禄的老人在他西宁的家中去世。老人的去世引起了中国音乐界的高度关注,因为老人是将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间土音“花儿”第一个带进中央电视台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努力,“花儿”才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站在音乐艺术的角度看,朱仲禄的“花儿”,亦如梅兰芳的京剧、常香玉的豫剧、白先勇的昆曲一样。老人在世时,他家客厅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阅尽歌海千顷浪,踏遍花乡万重山;土墨采尽山乡曲,野腔唱红花海天。”这可以说是对这位献身“花儿”的音乐大师的注解。

  1956年冬天,为了迎接即将举办的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朱仲禄向作曲家吕冰提供了取自甘青民间小调的《蓝桥相会》、《四季调》、《五更调》的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全部素材,并以他最为熟悉的河州型“花儿”格式,写下了“春季里么就到了着……”的歌词,这就是后来誉满神州的“花儿”代表作《花儿与少年》。

  朱仲禄乘着“花儿”的翅膀,开始进入音乐界的视线。尤其是他和另一位青海的“花儿皇后”苏萍把那曲《花儿与少年》带到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后,“花儿”便张开翅膀飞向了国内外。从那时起,“花儿”几乎成了西部民间音乐的一张文化名片。历经朱仲禄、苏萍、韩占祥、马俊等一大批“花儿”歌唱家和歌手的努力,“花儿”作为一种山野小曲,从河湟谷地腾飞,成为青海民族艺术园林乃至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花儿”在黄河岸边根深叶茂,“花儿”在黄河上游姹紫嫣红,“花儿”吸引了喜欢她的人们聚在一起抒唱心意、表达情感。随着时间的流逝,还形成了民间的狂欢——“花儿会”。河湟地区的“花儿会”是这些狂欢中最迷人的。规模盛大的聚会吸引着众多青年男女来参加对歌擂台赛,表达敬慕、思念、赞美之情。那些曼妙的声音带着磁性,吸引着更多的耳朵倾听、更多的眼睛关注、更多的歌喉介入、更多的文笔创作。

  黄河上游的甘宁青地区成了“花儿”怒放的家乡,九眼泉的“花儿会”滋润出诗情画意,孟达天池的“花儿会”泛起阵阵涟漪,老爷山的“花儿会”则成了河湟地区民间文艺的品牌,银川举办的全国“花儿”邀请赛、石嘴山市举办的沙湖“花儿”大赛等,更使“花儿”沿着黄河盛开。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花儿”最为流行的区域。“花儿”到了宁夏大地上,被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它一方面汲取了河湟谷地和洮河地区“花儿”的营养,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六盘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和歌、立唱歌)的某些特征。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这里的山歌更多地呈现出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中国很多地方,许多民歌的传播范围往往只局限于某一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地区,比如,信天游流传于陕北,爬山调流传于内蒙古的一些地方,白族的“三月街”、瑶族的“耍歌堂”、壮族的“歌圩”等也都是在一个地区内流行,很少有像“花儿”这样能跨越四五个省区的。一种产于民间的原汁原味的声音,一个被西北地区民间音乐人争相开发的项目,一个旅游时代助阵经济的工程,一个都市音乐低迷时视听上的新亮点,这就是“花儿”在黄河岸边的蓝天下亮出声响后的多重角色。

TOP

欣赏。学习。宣传,发扬这种文化的人,现在少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