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街赶大集  乡村记忆之50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上街赶大集  乡村记忆之50

上街赶大集  乡村记忆之50
  
  腊月二十七,上街赶大集。
  迷迷糊糊的,睡在热被窝里,母校敲敲门喊,起床啦,快点起床弟头。一个叫做聋子的。腰门挂一条油晃晃的荡子布,三四指宽,搭在肩膀上,一个羊皮口袋,灰白色的,布满了麻点,里面杂七杂八地一大抓东西。那是聋子的工具啦。他也是菜园子所有的师傅,专门剃头的。西关街有一个理发铺,二毛六分钱一次,七八个手艺高超的老人,还带着三四个徒弟,听说常常派出大地方学习过,理发的样式新鲜独特,很受武陵人欢迎的。只是,太贵呀,二毛六分钱,那可是满劳力辛苦一天的工分咧。聋子只要一毛钱,而且可以欠钱,也可以收别的物件,只要是值钱的东西,街市上可换得同样的商品。其实从腊月开始,聋子就跑东家奔西家,没有停憩过。毕竟便宜一大半呢,只是他家太房屋太狭窄,圆石粘泥垒墙,泥胚砖草草砌就的,低矮阴暗,两间小小的屋子,捎带一个斜斜的偏厦,算是他们的厨房。门前也没有院坝,更何况,妻弱子小,煤少炉冷,没有热水洗头的,弟头的到他家连坐的地方椅子都没有。请他到自家的门前弟头,成为菜园子一道子风景啦。
  一个院子四五户人家,几十个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还有婴孩呢。聋子一天不停地忙碌着,基本上连吃口饭的时间都省下来的,轮到谁家人剃头时,饭熟了,递过一碗,三口两口拔进嘴里,又开始了。瓦片,或者叫锅铲子,这一种样式普及到菜园所有人家啦;脑后蓄发薄,几乎露出青头皮,前面稍稍长一点,略微如一块瓦片,也像农村炒菜的锅铲子,宽阔而方正的。我们站在旁边看着聋子流利的摆弄剃刀,一位伙伴从他手下走出来,灵活眼睛转动着,昂头挺胸地,炫耀着自己先一步,清理好的头发,可以上街买东西咧。马笼盖,盖腌菜,腌菜香,偷菜缸,菜缸碎,打你嘴,一嘴牙齿满地滚喽。哦,哦,哦,马笼盖来喽。你还不是马笼盖,你也是马笼盖,还有你,明天也是马笼盖的,奔跑追赶的伙伴们,散开在院坝里。几年后,聋子又学会了一个新样式,中分头发露白皮,一条缝隙分开边,一边大一边小,那是电影里汉奸蓄的发型,我们常常要求聋子剃出这个头型的。哦,好呀,聋子很随意的应答着,似乎在头皮上有一条缝隙的,看着像汉奸头,可是洗头发时,一揉搓,依然是瓦片头啦。很久以后,听说就为这个头型,聋子才成为聋子的,他本来不聋,能学肯钻,学会了很多样式的新发型,只为剃头时,随着客人意愿,剃出汉奸头,刚刚走出院坝,红卫兵们发现这个汉奸头,一顿好打,就成为聋子了。而发型,也只有瓦片这一种保留着。
  剃毕头,一家人欢欢喜喜地上大街,赶集去啦。
  说是赶集,其实就是逛西关街。县城四四方方如火柴盒子,西门外一街如柄,直直的直通三里外,街南是河,街北五星峰,这街依山靠坡临河面水,北坡沟多溪密,三处汇聚成河,过街注入大河,各有一桥的。武陵建县之始,五百余年前,商贾云集,均集中于此地,其后民众所安家落户在城外,城北为山,城南城东为河,只有城西一条边,即算是城镇,又算是城郊,不隔河,往来方便,这条街就这样一步步形成了。也可以说武陵的经济中心在西关街的,文化政治中心呢,在县城之内的。面街每户一铺面,丈余宽窄,铺板挨次闩栓,清晨一一下铺板,板背后朝屋内一面,红漆或黑漆编排有字号,下下均依次而行的。门框上下如滑槽,宽窄正是容纳得铺板的,最后留下大门宽窄,即是铺板又是门框的。两扇板可拉可关,这是夜进出的通道。总不能半夜里也下铺板吧?
  拆除铺板,西关街两边都是铺面了。半间屋子,摆满了杂货,却是各具特色的,西门外的刘蒿荐,马烧盔,肖卤肉,刘灯草,雷豆花,杨腊烛,火神庙,财神庙,弥陀寺,甘露寺,王家道子,管家巷子,黄州馆,河南馆,湖南馆,半片街,嗯,那是一段只有半片依山而建的街铺面。临河水急,青石高坎耸立的,旧时河水泛滥成灾,径直从此处冲入街面,又称分水岭,北坡汇聚一小河也由此处进入大河,名王家桥的就是。其上街面略低,有屏凤楼门在上,以此为断,西又称屏凤街。商铺略少,铁匠木匠泥瓦匠锡匠却极多,分水岭以东,食品铺面极多,小吃多出此段。凉粉担子,糯米汤圆,绿豆丸子,烫面饺子,雕花月饼,羊肉夹馍,牛肉烧饼,碗儿糕,了花糖,特别是了花糖,以糯米粉成团后香油榨之,沾糖粉霜而成。这些名吃小铺,每天都是有一定数量的,一百或二百枚,做毕即停,卖完憩工。老板们多数下半夜三四点左右起床做,天亮开铺面,半早晨就清铺了。晚一点去,只好招呼老板一声,留下订金,明天再来的。只有家里有大翻小事的人,才收下定金,保证给你留下,也只是十枚以下的。多了,不能对外来的客人交待咧。不能只管熟悉人,不接待外来新客人吧,老板常常这样对街面的邻居说。
  杂货铺是我们留恋最多的地方,稀奇古怪地东西,平时没有露面,腊月都捅出来。一家铺面看一会儿,往往跟丢了,随着人流涌动抬起脚步,哪儿嘈杂哪儿会留下我们身影,哪儿热闹哪儿会多看一会儿,玩杂技顶竹竿耍猴戏变戏法的,挤得最多的是孩子,肚子饿时,才发现已经走到高桥头啦。从这儿过桥顺公路可回,只是路上冷清清的。也可沿着原路回到西门外,达龙王庙处桥回家,这自然是我们的首选。
  到家时,肚子饿得忘记了,兴奋的与伙伴们交流着街面上看到一切,其实也没有钱可买东西的。无非是香纸烛炮而已,小小的包袱,我们都拎得动的,哪一年不是这样呢?
  很多家都是缺粮户的年代,钱是最稀罕的东西。
  
  
  乡村记忆之一  差点成为演员?
  乡村记忆之二  砚盘里的香味
  乡村记忆之三  一泡鸡屎
  乡村记忆之四  学校大院
  乡村记忆之五  一池荷花
  乡村记忆之六  火柴盒里的世界
  乡村记忆之七  冰棍
  乡村记忆之八  榆钱儿
  乡村记忆之九  鸟语
  乡村记忆之十  小河沟
  乡村记忆之11  拾麦穗
  乡村记忆之12  守青
  乡村记忆之13  晒场
  乡村记忆之14  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之15  队屋屋基下
  乡村记忆之1  6队屋二楼
  乡村记忆之1  7折杨柳
  乡村记忆之18  捉知了
  乡村记忆之19  河堤
  乡村记忆之20  梨园
  乡村记忆之21  自留地
  乡村记忆之22  同桌1
  乡村记忆之23  赤脚板
  乡村记忆之24  十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25  茅草棚
  乡村记忆之26  同桌2
  乡村记忆之27  算盘珠
  乡村记忆之28  砍柴禾
  乡村记忆之29  古墓葬群
  乡村记忆之30  眼泪
  乡村记忆之31  毁果园
  乡村记忆之32  黄家滩
  乡村记忆之33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4  郭家梁子
  乡村记忆之35  艾蒿
  乡村记忆之36  篦子
  乡村记忆之37  棕叶蓑衣桐油伞
  乡村记忆之38  大河涨水
  乡村记忆之39  小白杨
  乡村记忆之40  摇窝儿
  乡村记忆之41  接客
  乡村记忆之42  泥砖胚
  乡村记忆之43  肉片
  乡村记忆之44  雪野
  乡村记忆之45  腊八粥
  乡村记忆之46  过小年
  乡村记忆之47  打扬尘
  乡村记忆之48  磨豆腐
  乡村记忆之49  杀年猪
  乡村记忆之50  上街赶大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