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3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3

江西馆  乡村记忆之33
  
  黄家滩北,过河到县城,西关街形成一个尖,让西关街此处上下如人字的一撇一捺,故名分水岭。人字形尖端,住着一户人家,姓彭,有一子,如今也是武陵一大文化名人,对十余年前就组织过武陵对联大奖赛,听说近日来正组织社会各界,收集当年老照片,准备一次西关街历史见证摄影展。三十余年前的我,读中学时与他成为同桌,不提。黄家滩南侧几步远,即三一六国道,南来群山如簇拥,形成一个E字,这中间一笔突出,生成小小的山梁,把县南一大片平地分成两半,东为烧田坝,西为灌沟河。山梁之侧,有一大院落,旧时不江西来武陵人聚会之所,名江西馆。其后山岭,多居郭姓人,依江西馆而建有祠堂,就是郭家宗祠,四墙紧围,高墙草生,其内杂乱无一屋,也是武陵今日保存残壁断垣名胜之一了。至于江西馆,如今只留下一几块砖头,还是砌砖成厕所,至今没有改造,才有的。几块砖头上,江西馆字样深刻砖内,清晰可见。
  戏水之余,如果是傍晚时分,我们多半会悄悄地来到江西馆后,山梁之山有一石场,这时早已放工,没有生产队社员啦。他们运石建筑,把山挖成一大坑,十余丈宽窄,碎石块随处可能见,近梁处形成一个缓缓坡,沿石场而上,脚下石块滑动溜下,声音哗啦啦一片。我们东张西望,没有人来往,公路之北,坡坎之下几户人家,五队的张姓洪姓的,也无人注意,继续爬坡而上啦。只有石场这一块,公路最东来西去,形成一个坡度,是最高处,再西去是左家湾,一大片都是人家,东侧是江西馆,也有一大片人户居住的。江西馆前南去一路,那是进入郭家梁子的路,沿途更是人家众多的。想上江西馆后山偷苞谷,只有从这儿上去的。
  是的,我们是去偷苞谷头,烧着吃。
  苞谷头,是我们武陵人的叫法,外地人多半称呼为玉米、棒子的。菜队很早以前,也是种农作物的,解放后吃贸易粮后,生产队把菜送到三大菜店,那是半国营半集体性质的,几位国家工作人员,多数生产队销售员,把队上每日送来的菜买出,每月结算工分分钱。用钱再到粮食局买粮食。农业地就全部改造为蔬菜地,也就是三一六国道以南,烧田坝之北,邻近公路这一片,上至江西馆下到大鱼沟河。种蔬菜也是一门技术活儿,马姓家集中的二队三队,就保留这个权利,其余几个队,只能种庄稼了。虽说每家每户也在门前屋后,路边茅厕旁,随手种下几粒,可那哪能保证我们每天饥饿的肚子呢?一队七里沟边山坡上有一片苞谷,太远,四队全是平地,一眼可以看到,只有五队在江西馆后岭子上,才有一片苞谷地的,这才是我们唯一选择的,最佳偷盗对象啦。
  傍晚时分,下工之后,细细一缕炊烟袅袅升起,消散在辽阔的天空里,又一户窜出淡淡地烟雾一缕,在轻风中扭曲扩散,飘散在风中,如同吹响了号角,随之家家茅草顶黑瓦顶青石板顶上,高高矗立的烟囱相继冒出烟来,构成一片雾沉沉灰蒙蒙的隔离层,把天空的清蓝,地面的灰黑,分成两个世界。这个时候,我们正往石场坡上爬。脚下石块细碎,一丛丛滑下,尖厉硬实的大块,支撑着脚步,在小心的回头四顾后,终于爬上坡顶啦。
  玉米多粗厉,属于口粮,与洋芋红薯是一类的。生产队上,农业队每年分粮时,以工分计算时,稻谷小麦是细粮,按每年每家人口劳动量计算,集中所有工分,平均除了队上生产总量,量少而人多,细粮就极少了。其实它是得靠水田才能生产,而坝子平地少,武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这细粮就只能分到一成的。其余种植是不拘山地坡梁,土肥地瘦,都能有收成的。当然吃在口中,也粗厉得多。我们蔬菜队大体也如此。虽说是贸易粮,在粮食局里购买,但细粮提醒比例远远少于城市人的,因为他们是商品粮,连买粮食的本子也不同的。粗粮中也有细种类,这江西馆岭上,即是此种,糯玉米,或者说糯苞谷。这种玉米粒小而白,排列成行紧密,个头也小,只有普通玉米的一半左右,它的产量就有限的很了。除开生产队会种植,还有谁个会?几年过去了,改革开放以后,它就绝迹于武陵。
  脱下衣服,这是我们偷东西的包袱,也是所有孩子的武器吧?一人分开苞谷杆,寻找棒子,扳下玉米棒,一人接过,递于脱衣服的伙伴,放入捆扎的袖口里,三五个后,转身就跑。岭子高,玉米地明显矗立于远近的民居眼中,模糊的烟雾,蒙蒙的树影,淡淡的夜色,几个身影怎么不会引起社员们的注意呢?速战速决是我们唯一的窍门,摘得几个玉米棒子,得第一时间跑开,否则就会被捉到,本队上的小偷,是一个十分工,如同我们蔬菜上偷梨子,一个十分区,相当于男劳力一天的工作呢。外队的小偷,送到家长面前,脱衣去裤,跪在煤渣上,膝盖血淋淋的,还少不了一顿打,到身上青一条紫一片时,再谈赔偿问题。
  溜下公路,滑下路北侧坎子,窜过一片小树林,爬下河堤,到了黄家滩下,哦,没有被捉住。回望江西馆梁子,几个身影晃来晃去的,五队的社员们在吆喝着,明天是再也不能偷糯玉米啦,守青的人也会多留意这一片,他们近日天会安排放哨的,得过了十天半月,才能再动手,只是那时候,这糯玉米怕是老了,香味淡重甜味也会薄一些,不能生吃啦。那时的我们,聚集于河滩之上,枯草一丛,柴禾几堆,引火架柴之后,糯玉米连壳带衣放于其中,当青青淡黄的外皮焦糊时,若隐若现的香味窜出时,从灰堆里拨出玉米棒子,轻轻的撕开,串串热汽钻入手中,烫得双手左右交换棒子,一粒粒的吃下去。
  只有嫩玉米,糯玉米,江西馆后岭子上的,生吃时的香甜,至到今天,也不能忘记啊。
  
  
  乡村记忆之一  差点成为演员?
  乡村记忆之二  砚盘里的香味
  乡村记忆之三  一泡鸡屎
  乡村记忆之四  学校大院
  乡村记忆之五  一池荷花
  乡村记忆之六  火柴盒里的世界
  乡村记忆之七  冰棍
  乡村记忆之八  榆钱儿
  乡村记忆之九  鸟语
  乡村记忆之十  小河沟
  乡村记忆之11  拾麦穗
  乡村记忆之12  守青
  乡村记忆之13  晒场
  乡村记忆之14  露天电影
  乡村记忆之15  队屋屋基下
  乡村记忆之16  队屋二楼
  乡村记忆之17  折杨柳
  乡村记忆之18  捉知了
  乡村记忆之19  河堤
  乡村记忆之20  梨园
  乡村记忆之21  自留地
  乡村记忆之22  同桌1
  乡村记忆之23  赤脚板
  乡村记忆之24  十月初一
  乡村记忆之25  茅草棚
  乡村记忆之26  同桌2
  乡村记忆之27  算盘珠
  乡村记忆之28  柴禾
  乡村记忆之29  古墓葬群
  乡村记忆之30  眼泪
  乡村记忆之31  毁果园
  乡村记忆之32  黄家滩
  乡村记忆之33  江西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