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海大学民俗学科及导师简介

上海大学民俗学科及导师简介

上海大学民俗学科及相关导师简介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建有“民俗学研究中心”,分享着相当多的社会学、人类学资源。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是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建有上海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办有大陆高校唯一一本社会学专业学术刊物《社会》。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背景的教师占全部教师的30%。近五年以来,本专业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13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近50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30余种。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
  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通过奖学金、学术论文评奖、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的成长。
  上海大学除了进行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传统民俗学的研究课题外,将进一步开展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依托的都市民俗文化现状的研究,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民俗文化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研究,以及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有关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民俗学研究等。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还依据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资源,主要研究民间文艺、民间习俗的发生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应用,中外民俗比较以及社会风俗建设等课题。本方向培养新闻出版方面的文化工作者,社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社会工作者,民俗文化开发的策划人员,外事人员,以及民俗学研究的研究人员。
       上海大学民俗学的导师有社会学系的耿敬老师、陈志勤老师,中文系的黄景春老师、王继洪老师,国际交流学院的常峻老师,除本校固定的师资团队外,上海大学还外聘了一些学界知名学者做上大民俗学的荣誉教授,有上海社科院的蔡丰明老师,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徐华龙老师,台湾辅仁大学的钟宗宪老师等。多方向及综合的学科背景组成了上海大学民俗学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是上大民俗学的特色之一。



相关导师介绍如下:

耿敬,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间仪式、宗教社会学。
        主要学术论文:
01、《佛陀信仰及其社会关怀》,《普门学报》(台湾),2004年9月(第二十三期);
02、《战争,权力关系的分析器——解读福科〈必须保卫社会〉》,《东方论坛》,2004年第5期;
03、《民间仪式与国家悬置》,《社会》,2003年第6期;
04、《宗教精神与社会民主——试论托克维尔的宗教社会学思想》,《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5、《唯识宗对道教理论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06、《政治认同与宗教发展》,《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07、《上晓起龙灯的象征意义》,《徽州古建筑丛书——晓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08、《费孝通论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国名城》,2001年第2期;
09、《从现代生活的角度保护历史文化》,《中国名城》,2001年第1期;
10、《心性和平观在创建人类和平中的意义》,《辞海新知》,1999年第四期;
11、《儒道佛伦理关系述论》,《社会科学》,1998年第八期;
12、《〈理惑论〉与汉末儒佛伦理的矛盾冲突》,《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十期;
13、《和平,仅仅是非战争状态吗?》,《社会》,1997年第九期;
14、《佛教忠孝观的儒家化演变》,《东方论坛》,1997年第九期;
15、《寻求社会与心灵的和谐》,《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五期;
16、《中国近代佛教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教育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
17、《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募兵制度的探讨》,《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三期;
18、《〈老子想尔注〉的道教伦理思想》,《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19、《婺源的五猖神》,2000’香港“地域文化中的中国村落建筑”研讨会宣读论文;
20、《从使用者角度规划建筑》,《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1、《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五猖神信仰》,《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22、《当代乡土文化的流动性特征》,《东方论坛》,2007年第3期;
23、《“五猖”的复兴与“偶在”的个体》,《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香港世纪风出版社2007年;
24、《“五猖神”的复苏与现代生活的“悖论”》,《民族艺术》,2007年第4期;
25、《八旗制度与滿族共同體认同的建构》,《满族研究》2008年第1期。   
26、《文化人类学教程》(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
27、《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乡土文化转型》(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8、《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29、《社会的生产: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主要研究课题:
《体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5年度国家哲社课题子课题负责人。


陈志勤,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经历:
1、2000年3月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  获史学地理学硕士学位
2、2006年3月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开发研究科  获哲学博士学位(Ph.D)
3、2006年4月-2008年3月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访问学者)
4、2008年4月至今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民俗学研究,主要为人与水的关系史以及传统的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现代民俗学研究,主要为作为文化资源的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有效利用。
       主要学术论文:
01、《崇禎中山陰・会稽県の救荒について》硕士学位论文,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东洋史专业,1999年度,105页;
02、《中国江南地域の紹興周辺における水神信仰―治水に関する神話伝承を中心として》,  《東アジアの民俗と環境》樱井龙彦编,奈良:金寿堂出版,2002年6月,166-180页;
03、《民俗の担い手と行政のかかわり―紹興の地域振興における信仰祭祀の活用から》,《変わる中国変わらない中国》樱井龙彦・李瑞雪编,东京:全日出版,2003年10月,  253-284页;
04、《中国江南绍兴地区的水神信仰》,《亚细亚民俗研究》第4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05、《中国江南地域における水の民俗誌-紹興の「水郷民俗」を中心として》博士学位论文,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生院国际开发研究科国际交流专业,2005年,252页;
06、《妙峰山香会与绍兴赛会的几点比较》,《关于妙峰山庙会的民众信仰组织(香会)及其活动的基础研究》(研究代表者樱井龙彦•共同研究者贺学君 平成16~17(2004-2005)年度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萌芽研究》研究成果报告书),2006年3月,481-487页;
07、《从有关水乡绍兴的传说看民间对水的认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47-52页;
08、《自然災害への心意的対応-中国浙江省紹興の水害をめぐる民俗伝承から》,《比較民俗研究》第21号,横浜:比較民俗研究会(日本•神奈川大学),2007年3月,51-76页;
09、《自然环境与相关口头传承的民俗学研究》,《知性与创造-日中学者的思考(2006-2007)》日中人文社会科学学会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316-340页;
10、《近二十年来日本民间文学研究概述-以有关中国的研究为主》,《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77-84页;
11、《江南水乡古镇和“水乡民俗”-以绍兴水乡古镇安昌镇为例》,《古村落的沉思》(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论文集)王恬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348-358页;
12、《中国紹興地域における自然の伝統的な管理-王壇鎮舜王廟における「罰戯」「罰宴」を中心として》,《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百五十二册,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7年12月,141-170页;
13、《论作为文化资源的村落民俗的保护和利用-民俗文化属于谁?》,《守卫与弘扬》(第二届江南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嘉兴海盐)论坛论文集) 王恬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76-93页。
       译文:
日语→中文:
1、《试论河川开发和治水中的传统技法》樱井龙彦著,《亚细亚民俗研究》第4辑,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2、《中国的墓地营造和“青山白化”问题》渡边欣雄著,《亚细亚民俗研究》第4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中国和日本的民俗活动的比较研究-以端午节为例》樱井龙彦著,《民俗学刊》第5辑,澳门出版社,2003年;
4、《地方生活文化和古村落保护》福田亚细男著,《古村落的沉思》王恬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5、《文化遗产•文化资源的政策与民俗学》菅丰著,《古村落的沉思》王恬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6、《有关灌溉技术的水和女性的民间传承》樱井龙彦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7、《关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学术思考-应该保护的民间文化究竟是什么?》菅丰著,《守卫与弘扬》(第二届江南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嘉兴海盐)论坛论文集) 王恬编,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
8、《城市化•现代化所带来的都市民俗文化的扩大与发展-以中国蟋蟀文化为素材》菅丰著,《文化遗产》2008年第4期;
中文→日语:
9、《中国芸術人類学-歴史、理念、事例と方法》郑元者著,《BI》vol.1(超域連携研
究プログラム“アジアの『美』の構築”Annual Report),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
化研究所,2007年3月


王继洪,本科,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汉字与文化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主要著作:
1、《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巴蜀书社,1993年;
2、《现代汉语实用词典》第一作者,远东出版社,2001年;
3、《汉字文化学概论》 学林出版社 2006年;
4、《王维集》(合作)凤凰出版社 2006年。
        主要论文:
01、《对<新华字典>中“同”的质疑》,《中国语文》,1999年第5期;
02、《重视民俗文化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03、《异0体字与汉字学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04、《浅<语助>之特色》,《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05、《简析清代文字学的几个特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 第4期;
06、《稿本< 鲭小纪>与清代社会民俗与语言研究》,《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07、《买方市场对交易用语的影响》,《语文建设》,2001年第5期;
08、《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家居”和“休闲”》,《语文建设》,2001年第9期;
09、《对<现代汉语词典>同音字头排序的质疑》,《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0、《汉字象形符号与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1、《<新华字典>姓氏义的问题》,《辞书研究》,2005年第2期;
12、《就业压力与大学的校园歌谣》,《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文史卷)》2005年第3期;
13、《市场经济下中国民俗的嬗变》(合作),《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社科卷)》2005年第3期;
14、《析当前中韩文化的若干差异》(合作),《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社科卷)》005年第3期;
15、《从民谣透析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倾向》(合作),《中国高校教育与科研(社科卷)》2005年第3期;
16、《中日韩现代汉字比较研究》,《中国科学教育》,2009年第1期。


黄景春,博士后,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古代文学等。
        主要著作:
1、《民间传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2、《中国古代小说仙道人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与道士》(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
4、《道教风俗谈》(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
5、《民间文学》(合作选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中国新年礼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
        主要学术论文:
01、《凝固民间记忆的宏伟史诗——〈中国民俗史〉评介》,《西北民族研究》,2008.4;
02、《从火浣布之认知看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书城》,2008.12;
03、《上海城隍庙破五子时接财神观礼》,《道学精粹——<上海道教>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选》(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1;
04、《买地券、镇墓文研究及其语言文字学意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05、《“铜山”地名的仙话来历》,《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创刊号)》,2007年7月出版;
06、《学人如何面对当下的“发明”浪潮》,《民间文化论坛》,2007.3;
07、《略谈古代神话的当代孑遗及保护问题》,《长江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1;
08、《<西游记>中的神仙道士》,《弘道》(香港),2007.1;
09、《唐代道教俗讲话本<叶净能话>》,《宗教问题探索》2005年论文集,2006年出版;
10、《人与异类婚恋故事的情节结构分析——兼谈人仙恋与人妖恋情节之异同》,《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1、《西北地区买地券、镇墓文使用现状调查与研究》,《民俗研究》、2006.2;
12、《评<吴越文化的跨海东传与流布>》,《民俗研究》,2006.2;
13、《郑土有博士<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评介》,《民间文化论坛》,2006.3;
14、《谈所谓“白雀元年衣物疏”》,《考古与文物》,2006.4;
15、《漫说谪仙》,《中国道教》,2006.2;
16、《<水浒传>中的仙道人物》,《弘道》(香港),2006.3;
17、《<红楼梦>中的神仙道士》,《弘道》(香港),2006.2;
18、《谈谈<金瓶梅>中的道士》,《弘道》(香港),2006.1;
19、《珍视生存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上海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综述》,《民间文化论坛》,2005.6;
20、《<三国演义>中的道教人物》,《弘道》(香港),2005.4;
21、《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兼与姚平教授商榷唐代冥婚问题》,《民间文化论坛》,2005.5;
22、《冬至是“冬天到了”吗》,《咬文嚼字》,2005.12;
23、《青年民俗学家郑土有》,徐杰舜主编《金羊毛的寻找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
24、《郑土有:民间信仰领域的探索者》,徐杰舜主编《金羊毛的寻找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4;
25、《关于“罚不加满”》,《道学研究》,2005.2;
26、《我国民间信仰的世俗性》,《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7、《“许阿瞿墓志铭”实是一篇镇墓文》,《中国文物报》,2003年7月16日第8版;
28、《早期道教神仙女青考》,《中国道教》,2003年第2期;
29、《王当买地券的文字考释及道教内涵解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0、《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
31、《紫姑信仰的起源、衍生及其特征》,《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
32、《张果老其人其仙以及仙话流变》,《中国民间文化》,1996年第2期;
33、《<水浒>中的酒》,《采风》月刊,1996年第5期;
34、《厕神的传说》,《采风》月刊,1996年第3期;
35、《“坟树”说源》,《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3期;
36、《谈鬼论仙说故事》,《通俗文艺报》(青岛),1995年11月25日;
        科研项目:
1、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我国冥婚习俗调查与研究》,2007年11月批准,黄景春主持;
2、国家社科课题《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程蔷教授主持,黄景春承担主要研究。


常峻,女,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文艺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和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9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艺民俗学;2003年10月至2005年8月受中国教育部委派赴匈牙利布达佩斯外贸学院任汉语客座教师。
        主要论著:
1、《论周作人的文学思想与民俗观念》,《文艺争鸣》,2008年03期;
2、《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张爱玲作品比喻的民俗特色》,《修辞学习》,2001年03期;
4、《20世纪初周氏兄弟文学观的民俗视角》,《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生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9月;
6、《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民间文学》(合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7、《中国文化教程》(参编),汉语大字典出版社,2002年4月。

TOP

030304 民俗学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托“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相关领域所需的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民间文学
    02.文艺民俗学
    03.社会民俗
    04.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峻副教授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