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裘锡圭

裘锡圭

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结业。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学术经历 古文字 学术评价 商代五刑 努力 评价 隐退 研究方向 主要专著 主要论文 学术交流学术经历古文字学术评价 商代五刑 努力评价隐退研究方向展开

编辑本段学术经历  1952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大学毕业后考上研究生, 裘锡圭

从师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教授专攻甲骨学与殷商史。同年胡厚宣教授奉调北京,裘亦随其师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裘锡圭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在朱德熙教授影响下,对战国文字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字学、古汉字学和古典文献学(先秦秦汉部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编辑本段古文字  裘锡圭在古文字学的不少领域,诸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 裘锡圭

、简犊、帛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此外,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及论文多篇。
  裘锡圭功力深厚,治学严谨,深受前辈学者赏识。郭沫若王力、胡厚宣、张政烺、朱德熙等著名学者,或对其考释文字的方法,或对其研究先秦、秦汉史,都有重大的影响。裘锡圭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都很有建树。现已成为继老一辈学者之后,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裘锡圭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推动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编辑本段学术评价甲骨文字的考释  一、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裘锡圭不断有新的创获
   裘锡圭

如所周知,甲骨文共有4500多个单字,现学者已考释了2000多个单字,但为学术界所公认者不过1000字左右。这是因为“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而近百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甲骨文中“所易识的字大多已被前人释出,所不识的字因不少在商代以后的文字中就已不再使用,不容易找出它们字形演化的线索,在后世的字书里也很难得到印证。因此再有新的发现难度很大”(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第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裘锡圭出手不凡,他1961年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后来  其后,于1972年发表的《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在文化界万马齐喑的“文革”后期,更显示了他古文字研究的深厚底蕴。自此以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甲骨文字考释的论文,并在其他一些有关铜器铭文研究的著作及其注解中,对不少目前考释难度较大的甲骨文字进行了解说,其成果已集中收入其专著《古文字论集》等书中。裘锡圭文字考释精到,论证严密。使不少长期困扰甲骨学者的“疑字”、“难字”经他解说以后,学者们涣然冰释,无不赞成称是。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裘锡圭在老一辈学者的基础上,把甲骨文字的考释向前推进了一步。 分期断代  二、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方面,裘锡圭也做出了贡献
  他积极参加了断代研究问题的热烈讨论。自李学勤提出“历组卜辞”应前提到武丁晚期至祖庚时期以后,他“原来也相信历组卜辞为武乙文丁卜辞的传统说法,在读了李 裘锡圭

文以后,经过认真的考虑,觉得不能不放弃旧说而改从李说”。他经过认真思考和全面整理有关卜释以后,“顺着李文的思路作一些补充论证”,写出切含“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一文。该文对宾组、出组和“历组”卜辞中的同见人名进行了全面整理,并将20项相同占卜事类的卜辞进行了对照,全面论证了“历组卜辞应该属于武丁、祖庚时期”。裘锡圭坚决支持李学勤等学者的看法,对促进学术界关于“历组卜辞”年代的讨论和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裘锡圭还对卜辞的性质问题,即甲骨卜辞是否为问句的根本问题提出了意见。他《关于殷墟卜辞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载《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发表以后,国内外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国内,王宇信《申论殷墟卜辞的命辞为问句》(载《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陈炜湛《论殷墟卜辞命辞的性质》(载《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论文,对裘锡圭的意见进行了质疑。在美国,《古代中国》T13 (1989年),专门组织中国和世界各国学者就此进行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中国学者裘锡圭、饶宗颐张秉权、李学勤、王宇信、范硫周等,国外学者有夏含夷吉德炜、倪德卫、雷焕章、高岛谦一等。应该说,这场讨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甲骨文命辞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 材料研究殷商史  三、裘锡圭在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史方面,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他的《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和贵族与平民两个阶级的研究》(《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论述了商代社会存在着由统治阶级族人组成的宗族组织,而“众”则指被排斥在宗族组织之外的平民。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研究》(《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论述了“‘侯、甸、男、卫’这几种诸侯名称,都是由职官名称演变而成的”。“第一批具有诸侯性质的侯、田、男、卫,是分别由相应的职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而形成的。中央王权应该是在承认了这种由职官发展而成的诸侯以后,才形始用‘侯、甸、男、卫’等称号来封建诸侯,并把这些称号授予某些臣属方国的君主的”。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对商代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认为“商代农业主要种植禾(谷子)和黍”。而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制的耒、力(耜)和石、蚌等制作的铲、(耒辱)、镰、铚等物。清除荒地上的树木,除了用焚烧等方法外,主要靠石制的辰和斧、斤,耕作制度大概主要采取撂荒制、肥料主要是‘以水火变之’的草木和禾秆。殷人相当注意整理土地的工作,他们的撂荒耕作制已经超越了种缦田阶段”。“当时已经耕种了不少低下潮湿的隰田,除水涝和排水的措施应该已有一定的水平”。总而言之,“商代单位面积的农产量大概还是比较低的。商代大贵族的奢侈生活是建筑在对平民奴隶和臣服族人民的残酷剥削之上的”。
编辑本段商代五刑对商代五刑的研究  他的《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则在全面研究商代刑罚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各种残酷的肉刑,在世界各国的奴隶制时代都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本来大都是专用来对付异族的俘虏和奴隶的。但是随着各族内部分化的加深和国家的形成,也就逐渐被统治阶级用来对付本族人民以至个别统治阶级内部的有罪者了”。此外,“有的刑罚本来是某些异族的风俗习惯。由于这些异族人常被俘虏为奴,他们的风俗习惯就变成了一种耻辱的象征,变成了使有罪者跟奴隶等同起来的刑罚”。从甲骨文中所提供的情况看,“当时用刑的主要对象,似乎仍是异族的俘虏和奴隶。但是在商代国家已经形成,本族人降为奴隶的情况也已出现(商纣时‘箕子为之奴’便是明证),‘五刑’无疑也已经是统治阶级对付本族人民的一种手段了”。如此等等。 相关对商代社会研究的评说  裘锡圭对商代社会的研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
  裘锡圭之所以能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的成就,并成为一位当代有影响的甲骨学家。首先是与他刻苦治学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努力  多年来,裘锡圭对学问孜孜以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时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在读大学期间,时间抓得很紧,几乎没有睡过午觉或虚度过星期天。有些书他是买不起的。诸如郭沫若的《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以及罗振玉的有关文字考释著作等书。但他就一边钻研,一边一本本地抄录下来。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不断的政治运动占去他大部时间,但他顶住种种压力,仍在坚持学习专业,几年间积累了6盒资料卡片。
  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并波及到北京地区。就在人们纷纷躲进防震棚的时期,他却安之若素,仍在灯下研读古文字。正是由于他多年的勤奋积累,终于升堂入室,成为一名蜚声中外的古文字学家(参见晓江《刻苦治学的古文字学家》,北京晚报,1981年4月6日);其次,裘锡圭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他要求自己的知识面要广,诸如古代史、民族学、考古学、古器物学、文字学、音韵学、训估学等方面都要懂。而且对我国古代典籍,诸如经书、史书、子书都要研读。
编辑本段评价  就古文字学领域来说,他在甲骨文、金文、战国义字(货币、陶文、盟书、玺文)、简帛文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他为了考证一个古文字,总要搜集大量有关资料以及这个文字前后发展变化的各种旁证。用他在《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裘锡圭:《古文字论集》,第652一660页,中华书局,1992年)一文中的话说,就是“是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对古文字发展的过程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古文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专攻一种不及其余,所专攻的那种古文字决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因而他每有立论,自然就考证精到,说服力强,为同行学者所称道和接受。他1961年发表《甲骨文所见的商代五刑》一文,在学术界引起注意。
编辑本段隐退  但此后10余年,再也没有发表论著,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到学问的钻研和拓展研究领域之上。他把《颜氏家训·勉学篇》“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1972年发表了《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一文,深得甲骨学一代宗师郭沫若的赞赏,真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以坚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写出了一批力作,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并成功了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参见骏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光明日报, 1978年6月 29日)其三,裘锡圭有高度的科学事业心。
  他研究古文字,是为了研究古代史而去古文字里找资料,从而使古文字研究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而不单单是就古文字而研究古文字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高屋建瓴,从全局的观点去考察文字的变化和发展,因而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文字研究为他的古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古史研究,又使他对所考释的古文字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1.1965.9-1991.7 文字学
  2.1988.9-2002.2 古文字学
  3.1986.9-2001.7 考古资料与先秦秦汉古籍整理
  4.1986.9-2001.7 金文选读
  5.1993.9-1994.2 甲骨学
编辑本段主要专著代表专著  1.《文字学概要》,自撰,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1991年获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4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已在台湾出繁体字版,并已被译成英文、韩文。
  2.《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自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
  3.《古文字论集》,自撰,中华书局,1992.8,1995年获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裘锡圭自选集》,自撰,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5.《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自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 其他专著  1.《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自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0
  2.《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0
  3.《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5
  4.《曾侯乙墓》(上),第五章第六节、附录一、二,文物出版社,1989
  5.《望山楚简》,释文与考释部分,中华书局,1995.6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附录二 望山1、2号竹简释文与考释,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7.《尹湾汉墓简牍》,参加编写,中华书局,1997.9
  8.《郭店楚墓竹简》,校订、注释中“按语”部分,文物出版社,1998.5(此书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
编辑本段主要论文代表论文  1.《释“?”》,《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983
  2.《释殷虚卜辞中的“?”“?”等字》,《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1993.10,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二等奖
  3.《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78.2,1986年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论文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4.《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1980.5
  5.《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语文》,1979.6 其他论文  《〈论衡〉札记》,《文史》5辑,1978
  《说“弜”》,《古文字研究》1辑,1979
  《说“宦皇帝”》,《文史》6辑,1979
  《说“遇负杖入保者息”》,《文史》6辑,1979
  《说“河海不择细流”》,《文史》7辑,1979
  《“畀”字补释》,北大中文系《语言学论丛》六辑,1980
  《释“柲”》(附:释“弋”),《古文字研究》3辑,1980
  《甲骨文考释(八篇)》,《古文字研究》4辑,1980
  《释“勿”“发”》,《中国语文研究》2期,1981
  《论“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6辑,1981
  《说“薄土”》,《文史》11辑,1981
  《汉简零拾》,《文史》12辑,1981
  《昭明镜铭文中的“忽穆”》,《文史》12辑,1981
  《读书札记三则》(《“祭禽”解》、《说“食”》、《说“索我于枯鱼之肆》),萧兵主编《淮阴师专活页文史丛刊》110号,1981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解》,《文史》11辑,1981
  《〈洛诰〉“其作周匹休”新解》,《文史》12辑,1981
  《〈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文史》15辑,1982
  《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甲骨文与殷商史》一辑,1983
  《卜辞“异”字和诗、书里的“式”字》,《中国语言学报》第1期,1983
  《说?簋的两个地名——“棫林”和“胡”》,《考古与文物》丛刊《古文字论集》(一),1983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三篇》,《古文字研究》10辑,1983
  《〈章太炎年谱长编〉补》引文标点琐议,《文史》23辑,1984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
  《释殷墟甲骨文里的“远”“?”(迩)及有关诸字》,《古文字研究》12辑,1985
  《说“喦”“严”》,《中华文史论丛》增刊《语言文字研究专集》(下),1986
  《释“求”》,《古文字研究》15辑,1986
  《马王堆三号汉墓“养生方”简文释读琐议》,《湖南考古辑刊》四集,1987
  《王国维全集》书信卷在编次标点等方面的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2辑,1987
  《谈谈孙诒让的〈契文举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增刊《孙诒让纪年论文集》,1988
  《对〈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一文的评论的答复》,Early China 14,1989
  《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1989
  《说甲骨卜辞中“戠”字的一种用法》,《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89
  《释“建”》,《古文字研究》17辑,1989
  《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出土文献研究续集》,1989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农史研究》八辑,农业出版社,1989
  《古文字释读三则》(第三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古文字释读三则》(前二则),《徐中舒先生九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附录一《裘锡圭先生来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诸侯之旅”等印考释》,《文物研究》6辑,黄山书社,1990
  《释“无终”》,古文字学术讨论会论文,1990,又收入《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
  《西周铜器铭文中的“履”》,《甲骨文与殷商史》三辑,1991
  《甲骨缀合拾遗》,《古文字研究》18辑,1992
  《殷墟甲骨文字考释(七篇)》,《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文史》35期,1992
  《释“贾”》,1992,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届讨论会论文
  《释西周甲骨文的“?”字》,《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1997
  《殷墟甲骨文“彗”字补说》,饶宗颐主编《华学》第2辑,1997
  《读〈战国纵横家书释文注释〉札记》,《文史》36辑,1992(节选)
  《谈谈清末学者利用金文校勘〈尚书〉的一个重要发现》,《古籍整理与研究》4辑,1989
  《论“揜函”——并释甲骨文“橹”字》,饶宗颐主编《华学》第1辑,1995
  《四十年来发现的简帛古籍对传世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提要),台北《汉学研究通讯》15卷1期,1996
  《研究古代中国手稿的方法》,《古代中国》(Early China11-12),1985-1987(马几道Gilbert L. Mattos译成英文)
  《〈辞源〉修订本在注反切方面的一些问题》,深大《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6
  《古文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
  《甲骨文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
  《甲骨文字释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
  《甲骨卜辞》,《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8
  《铜器铭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1988
  《殷周古文字中的正体和俗体(日译)》,《シンホヅウム中国古文字と殷周文化》,东方书店,1989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一),1989
  《释词两则(释“拉杂”、释“涉猎”),《王力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谈谈同源字典》,纪念王力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0,《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说文解字〉与出土古文字》,《说文解字研究》(一),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注意培养正确使用汉语汉字的能力》,齐宝惠、陈建龙编《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究竟是不是文字--谈谈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符号》,《文物天地》,1993.2(参看《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裘锡圭》,《考古》1993.4)
  《古文献中读为“设”的“埶”及其与“执”互讹之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东方文化》Volume ⅩⅩⅩⅤⅠ,1998 Numbers1 and 2
  《唐墓出土的双陆盘》,《文史》12辑,1981
  《说鈚、榼、椑榼》,《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13、14期,1989
  《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后佚书与“道法家”(兼论〈心术上〉〈白心〉为慎到田骈学派作品)》,《中国哲学》2辑,1980
  《战国时代社会性质试探》,《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啬夫初探》,《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
  《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的初步研究》,《文史》17辑,1983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的研究--兼论“侯”“甸”“男”“卫”等几种诸侯的起源》,《文史》19辑,1983
  《杀首子解》,《中国文化》第9辑,三联书店,1994
  《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中国文化》总2期,1990
  《说“仆庸”》,《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巴蜀书社,1990
  《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2辑,1992
  《孙诒让》,《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
  《于省吾》,《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并非〈黄帝四经〉》,《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
  《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前言,《清华文丛》之五,清华大学出版社
  《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本第3分
  《我和古文字研究》,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三编下册,朝华出版社
  《秦始皇“书同文字”的历史作用》,与朱德熙合作,《文物》
  《战国时代的?和秦汉时代的“半”》,与朱德熙合作,《文史》8辑
  《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考释补正》,与朱德熙合作,《文史》10辑
  《七十年代出土的秦汉简册和帛书》,与朱德熙合作,《语文研究》
  《安阳后岗圆形葬坑性质的讨论》,《考古》
  《甲骨文中所见之商代五刑——并释“?”“剢”二字》,《考古》
  《纳西象形文字》,《文字改革》
  《“锡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
  《“□侯获巢”鼎铭补释》,《考古》
  《战国文字研究(六种)》,与朱德熙合作,《考古学报》
  《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考古》
  《关于侯马盟书的几点补释》,与朱德熙合作,《文物》
  《信阳楚简考释(五篇)》,与朱德熙合作,《考古学报》,1973.1
  《人民群众是汉字的创造者和改革者》,《光明日报》,1973.10.25
  《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与朱德熙合作,《文物》,1973.12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考古》,1974.1
  《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文物》,1974.7
  《说“玄衣朱??”——兼释甲骨文“虣”字》,《文物》,1976.12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3
  《说“??白大师武”》,《考古》,1978.5
  《关于郢大府铜量》,《文物》,1978.12
  《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与朱德熙合作,《文物》,1979.1
  《新发现的居延汉简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79.4
  《解放以来古文字资料的发现和整理》,《文物》,1979.4
  《殷虚甲骨文研究概说》,《中学语文教学》,1979.6
  《谈谈随县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7
  《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鞀”》(附:释“万”),《中华文史论丛》,1980.2
  《战国文字中的“市”》,《考古学报》,1980.3
  《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说明》,与李家浩合作,《音乐研究》,1981.1
  《关于新出甘露二年御史书》,《考古与文物》,1981.1
  《读考古发掘所得文字资料笔记(一)》,人文杂志,1981.2
  《谈谈地下材料在先秦秦汉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古籍整理出版简报》,1981.6
  《〈睡虎地秦墓竹简〉注释商榷》(一)(二),《文史》12辑,1981.9
  《〈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82.2
  《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人文杂志》,1982.2—1983.4
  《读古书要注意考古资料》,《电大文科园地》,1984.7
  《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1
  《〈辞源〉〈辞海〉注音商榷》,《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5
  《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语文导报》,1985.10
  《文字职务的分化》,王问渔主编《训诂学的研究与应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4
  《阅读古籍要重视考古资料》,《文史知识》,1986.6
  《再谈甘露二年御史书》,《考古与文物》,1987.1
  《读〈小屯南地甲骨〉》,《书品》,1987.3
  《漆“面罩”应称“秘器”》,《文物》,1987.7
  《鋞与桱桯》,《文物》,1987.9
  《马王堆医书释读琐议》,《湖南中医学院学报》七卷四集,1987.10.
  《评〈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与朱德熙合作,《光明日报》,1987.11.5
  《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1(英译文见 Early China 14、1989)
  《说金文“引”字的虚词用法》,《古汉语研究》,1988.1
  《“廪人”别解》,《人文杂志》,1988.1
  《战国平阳刀币考》,与李家浩合作,《中国钱币》,1988.2
  《说字小记》,《北京师院学报》,1988.2
  《浅谈玺印文字的研究》(内容兼及秦汉),《中国文物报》,1989.1.20
  《四十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语文建设》,1989.3
  《王利器〈新语校注〉》(书评),《东方文化》第28卷,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刊行,1990.1
  《评〈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上)(下),《书品》,1990.1 & 1990.2
  《释殷墟卜辞中的“卒”和“?”》,《中原文物》,1990.3
  《再谈古文字中的“去”声》,《汉字文化》,1991.2
  《谈谈辨释汉简文字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江汉考古》,1991.4
  《关于〈小屯南地甲骨〉的讨论——答萧楠同志》,《汉字文化》,1992.1
  《读古书要注意字的古义》,《中国典籍与文化》,1992.1
  《古玺印考释四篇》,《文博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
  《安国旧藏〈秦泰山刻石〉宋拓本真伪辨》(节选自《秦汉时代的字体》),《中国书法》,1992.3
  《史墙盘铭解释》,《文物》,1978.3,又载《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6
  《甲骨文字特殊书写习惯对甲骨文考释的影响举例》,《安阳殷墟笔会论文选》,1984;又载《古文字论集》,1992.8
  《释南方名》(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
  《说“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
  《释“弘”“强”》(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
  《说“?”》(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
  《殷墟卜辞所见石甲兔甲即阳甲说》,《古文字论集》,1992.8
  《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八篇)》之一,载《古文字研究》第4辑),《古文字论集》,1992.8
  《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原为《甲骨文字考释(续)之一》),《古文字论集》,1992.8
  《“司马闻”“闻司马”考》,《古文字论集》,1992.8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读后记》,《古文字论集》,1992.8
  《吴大澄》,吉常宏等编《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10
  《谈曾侯乙墓钟磬铭文中的几个字》,与李家浩合作,1988年武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讨论会论文,载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11
  王慎行《古文字与殷周文明》序,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12
  《〈珍秦斋古印展〉释文》,1993.2
  《一句至少被误解了一千七百多年的常用的话——“予取予求”》,《古汉语研究》,1993.2
  《秦汉时代的字体》,《中国书法全集》卷7“秦汉刻石一”,荣宝斋,1993.3
  《考释古文字之方法》,裘锡圭演讲、刘雪妹整理,《甲骨文论文集》,台中甲骨文学会丛刊之六,1993.4
  《是原始文字还是符号(记者武勤英访裘锡圭)》,《光明日报》,1993.4.26日6版
  《释“衍”、“侃”》,台湾师大国文系·中国文字学会主办《鲁实先先生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6
  《读〈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93.6
  《朱德熙先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贡献》,《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7
  《怀念我敬爱的朱德熙先生》,《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1993.7
  《读简帛文字资料札记》,《简牍研究》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3.10
  古越阁《商周青铜兵器》序,台北古越阁发行,1993.11
  《关于晋侯铜器铭文的几个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2
  《甲骨文》,《神州学人》,1994.7(总第53)
  《浅说汉字文化圈内的汉字异形的问题》,韩国汉字讨论会论文,1994.8
  《关于石鼓文的时代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1
  《谈谈汉字整理工作中可以参考的某些历史经验》,《语文建设》,1987.2,又载《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4
  《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语文建设》,1991.2,又载《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4
  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序,岳鹿书社,1995.4
  《金石收藏家的斋名与其藏品》,《文物天地》,1995.6
  《也谈子犯编钟》,台北《故宫文物月刊》13卷5期(总149期),1995.8
  《不要以不误为误-语文琐议之一》,《中国教育报》,1995.10.7
  《关于子犯编钟的排次及其它问题》,《中国文物报》,1995.10.8
  《〈墨经〉“佴”“?”“廉”“令”四条校释》,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三卷,1995.12
  《殷墟甲骨文在文字学上的重要性》,韩国中国古文字学会编《古文字学论集第一辑·甲骨学特集》,1995.12
  《积极慎重地进行现代汉语规范化建设》,《语文建设》,1996.2
  《从文字学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复杂性》,韩国淑明女子大学校中国学研究所《中国学研究》第10辑,1996.8
  《帛书〈要〉篇释文校记》,北大哲学系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1996.8.11-16
  《战国文字释读二则》,《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9
  《读汉简札记》,《简牍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9
  《董作宾——为刘梦溪主编的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董作宾卷而作》,收入《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
  《〈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补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论文集)(题为《“道”“德”溯源(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
  《从几件周代铜器铭文看宗法制度下的所有制》,《尽心集--张政烺先生八十庆寿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1
  《贝、钱、币——杂谈古代货币制度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为北京电视台教育节目部作)》,1996.12
  《研究古代文化应该有训诂常识》,《人民政协报》,1997.2.24
  《晋侯苏钟笔谈》,《文物》,1997.3
  《从出土文字资料看秦和西汉时代官有农田的经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1997.7
  《简帛古籍的用字方法是校读传世先秦秦汉古籍的重要根据》,《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
  《“佐子”应读为“嗟子”》,《文物》,1998.3
  《说“格物”——以先秦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为背景》,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一,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8;又收入《释中国》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
  《释?》,载《容庚先生百年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
  《诅楚文“亚驼”考》,《文物》,1998.4
  《甲骨文中的见与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8.5
  《谈谈“成白”刀》,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5
  《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的考释》,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研讨会发言稿,1998.5;又见《中国哲学》第21辑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与沈培合写,《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殷墟甲骨文考释四篇》,李学勤、吴中杰、祝敏申主编《海上论丛》(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
  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 .
  《论殷墟卜辞“多毓”之“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9
  《西周粮田考》,《周秦文化研究》,《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1;又收入《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心编辑组编,科学出版社,1998.11
  《田章简补释》,《简帛研究》第3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2
  《〈神乌傅〉初探》,《文物》,1997.1(修订本见连云港市博物馆等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2)
  《汉简中所见韩朋故事的新资料》,《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沂南阳都故城铜斧应为西汉遗物》,《文物》,1999.5
  《郭店〈老子〉简初探》,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
  《释“厄”》,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8.20日至23日
  《蔡哲茂〈甲骨缀合集〉》序,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999.9
  《古文字研究五十年》,与陈剑合 ,《中国教育报》(该文发表时只署了裘一人之名),1999.9.28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序,武汉出版社,1999.10
  《何琳仪〈古币丛考〉读后记》,《中国文物报》,1999.11.17
  《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文物》,1999.12
  《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三号,1999;又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后者稍有增补)
  《中国出土简帛古籍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日本中国出土资料学会《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3号,1999;又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1,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2
  《说“?凡有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1,1998.5;《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
  《以郭店〈老子〉简为例谈谈古文字考释》(资料摘要),达慕思会议论文
  《〈关于殷墟卜辞中的所谓“廿祀”和“廿司”〉追记》,《文物》,2000.2
  《释“木月”“林月”》,《古文字研究》第20辑,中华书局,2000.3
  《不合时宜的感想》,《北京大学校刊》(中文系系庆专刊),2000.3.31
  《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10,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5
  《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构筑”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2000.6.1
  《中国古典学重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构筑”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2000.6.1
  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序,中华书局,2000.1;又见《书品》2000.6
  《〈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古文字研究》第22辑,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中华书局,2000.7;《郭店楚简の思想史的研究》第四卷,“古典学の再构筑”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2000.6.1
  《推动古文字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学术史与方法学的省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12
  《“东夏”解》,《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我与唐兰先生的渊源》,《中国文物报》,2001.2.14
  《古音学与古文字学的密切关系》,“海峡两岸汉语史研讨会”论文,北京社科院,2001.6.4-5
  《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首届中国先秦货币研讨会论文,山西太原,2001.6.20-24
  《从殷墟卜辞的“王占曰”说到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中国语文》,2002.1
  《关于〈孔子诗论〉》,《国际简帛研究通讯》Vol 2 No.3,2002.1;《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
  《从一组卜辞看殷历月的长度和大小月的配置》,《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
编辑本段学术交流  1.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汉字学等,1982.9-1983.3
  2.日本东京参加读卖新闻社和东方书店主办的公开学术讨论会,主讲人之一,1987.1
  3.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中心,秦汉简帛研究,1992.5
  4.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远东系,访问研究,1992.6
  5.台北中研院史语所,访问研究,1993.7
  6.台北中研院史语所,访问研究,1995.1
  7,日本大阪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研究,1995.2
  8,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与《说文解字》古文字资料与古代文学,1998.2-7
  9,美国芝加哥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2000.11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木兰同学真心细致!
还希望能读到昨晚赵熙同学说到的裘先生上个月在香港开会的论文《东皇太一与大熊伏羲》,盼望赵熙同学提供线索!

TOP

哪位能帮忙联系裘锡圭先生呢,学林版想和先生约稿,如果有熟知裘先生的人写也可得,谢谢
学林版的栏目有:
“名家风范”、“学人自述”:讲述学者的学术成就及治学品格,自己的治学历程、感悟等。
“治学有道”:介绍各学科领域知名学者的治学法则。
“学人手札”:学者之间珍贵的书信往来。
“学林散叶”:学界朋友间的交往回忆。
“学林旧影”:刊载有纪念意义的学界老照片。
文章以3000字内就好,老照片有简单的文字介绍。

TOP

又找到东家了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还没联系上呢,每天都在挖掘,呵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