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记《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

记《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

再造经典 传承文明——记《中华再造善本》及续编工作周和平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8日   16 版)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左)与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在翻阅《中华再造善本》。


    2011年8月18日,在香港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典礼,向香港大学赠送一套《中华再造善本》,再一次使《中华再造善本》走进大众视线。
    《中华再造善本》是文化部和财政部主持的国家重点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成果。工程内容是利用现代出版印刷技术,对珍贵孤罕的古籍善本进行仿真复制,使之化身千百,分藏各地,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嘉惠学林,荫及子孙的目的。《中华再造善本》入选书目均配有提要、简介和作者生平,考辨版本源流,评述学术价值。同时采用质地优良的宣纸精印,封面颜色为仿清代内阁大库藏书的磁青色,高仿真彩印。古籍选录之多、影印之精、学术价值之高,堪称名副其实的新善本。
    从2002年至2007年,《中华再造善本》完成唐宋编、金元编758种8990册的制作,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国内100所高等院校、31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及中国文字博物馆永久收藏。众多国内外学术机构、收藏单位、专家学者、收藏家、专题纪念馆也纷纷购买。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使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同一部书分藏几地的古籍得成完璧,几部相同版本残本配补成为完帙或接近完帙,极大方便了读者,服务了学界。如元刻本《学易记》九卷,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分别藏有残帙,恰可合为全帙。流散多年的文物,以再造善本的方式重聚,体现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于文化建设的无量功德。
    《中华再造善本》进入各收藏单位和研究机构后,逐渐在阅览流通、学术研究方面代替了原件,既方便公众合理利用古籍,又大大减少了珍贵原件的磨损,避免因流通频次过高或操作不当所造成的损伤,从根本上有效地保护了古籍原件的安全。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指示,全面推进我国古籍保护事业,2008年9月,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工作正式启动。续编涵盖《明代编》、《清代编》两部分。选目以明清两代珍稀古籍为主,重点选择版本稀少、文献及学术价值较高的珍贵古籍。其中大部分属国家一、二级古籍及入选第一、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方科技著作的引进、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的盛行,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同时,一些今天原本已散佚的宋元古籍,经明清时期藏书家影抄、刻印,其形象、内容得以保存,亦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科技方面,如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国家图书馆存有明代刻本的全帙。万历二十一年胡承龙金陵刻本《本草纲目》,在历代本草著作中收载药物最多,其纲目分类体系影响深远,远播海外;明抄彩绘本《履巉岩本草》三卷,全书收药206种,一药一图,先图后文,兼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朱砂矿绿,历久如真,充分体现了本草植被的特点。这些著作为传统中医药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文献依据。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如《西洋新法历书》是当时最全面地介绍和引进西方天文学的著作,使我国天文学由传统的旧式体系转向西方近代天文学体系,逐步走上近代化乃至现代化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授的《几何原本》,首次将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两代的文学、艺术著作成就斐然:《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的创作完成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水平;随着杂剧、散曲等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涌现,优秀作品结集刊印,戏曲版画类古籍也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如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二卷最近古本原貌,文献与版本价值颇高,明金陵富春堂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二卷等明代坊私所刻戏曲小说精品,插图版画绘镌精美、纤细入微。音乐方面,明徽王朱厚爝所辑古琴谱《风宣玄品》,续编收入嘉靖十八年徽藩刻本,全书收曲101首,并配手势图154幅,属海内孤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清彩绘本《升平署脸谱》将97幅京剧人像绘于绢上,绘制精美,是研究早期京剧服装和脸谱的宝贵资料。
    明代在雕版印刷上发明了饾版拱花技术,多色套印的版画美观精致,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崇祯十七年彩色套印本《十竹斋笺谱》融“饾版”、“拱花”两大雕版印刷绝技于一身,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历来被收藏家视为珍品。泥、木、铜、锡、磁等活字印刷技术也得以应用,在《中华再造善本编续》中都有经典印本的收录。
    稿抄本是续编亮点之一。清代乾嘉学派兴起,考据、训诂学盛行,在古代经典和史料整理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续编收入了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的重要著作,如惠栋的《周易本义辨证》、戴震的《续方言》、顾炎武的《日知录》等。辽宁省图书馆藏《聊斋志异》,为蒲松龄晚年的手定稿本,含小说228篇、序文3篇,不仅具有极珍贵的文物价值,更可校补现行诸多版本的遗误,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抄本有以毛氏汲古阁为代表的明清影宋、影元抄本,如上海图书馆藏《极玄集》一卷、国家图书馆藏《班马字类补遗》五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均是抄写精美、纸佳墨妙的上品之作,历来为藏书家所称颂,通过再造,将满足众多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再造善本工程续编还将制作完成《民族卷》。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一些散佚的汉文文献资料,也在民族文献中得以保留。民族卷的编纂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献方面更加全面,不但完整地保护了各民族历史文献和优秀文化,也是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的重要体现,对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续编选目收入14类民族文字古籍共34种,从历史、社会、宗教、艺术、医药、历法等多方面展示了中华各民族灿烂文化。各种丰富的装帧、刻印形式也极具民族特色,代表了各族人民精湛的制作工艺。九世纪前焉耆文写本《弥勒会见记》、明写本(藏文)《四部医典》、五代写本(回鹘文)《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明抄本蒙古文《阿勒坦汗传》、清抄本察合台文《纳瓦依诗集》、明刻本彝文《劝善经》、清乾隆四十五年满汉蒙三文《三合便览》、东巴文《创世经》、于阗 文陀罗尼、西夏时期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清代傣文写本《羯磨说》,以及清光绪七年韦善经抄本(古壮文)《么破塘》、大理国写本(白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抄》、清道光二十九年韦朝忠抄本(水书)《庚甲》等,均是民族文字古籍中的精品。
    明清古籍内容涉及明清两代600多年间中国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科技、学术等各个方面,其版本、学术与历史资料价值不亚于宋元善本。推进和完成续编,将使中华典籍文化得以全面传承,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目的完整地实现。
    目前,再造善本续编选目已初步拟定580种(明代编312种、清代编234种、民族文字编34种),基本涵盖了明清时期和少数民族文字中的重要珍贵古籍,与一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华善本再造体系,并计划在2009年-2012年间完成出版任务,印制数量、开本、装帧依一期旧例。截至2011年12月,已完成50家520种古籍的底本确认工作,完成拍照353种,216种样书,194种入库;再造善本续编提要的撰写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有计划地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意义重大。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再造善本》以其对学术研究的推进、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精良的印刷装帧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它的有效实施,将在中国古籍整理和中国文化建设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TOP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

冯其庸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8日   16 版)

    得知《中华再造善本》续编继续推进,我非常高兴,这是我们国家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事业。下面,我谈三点看法:

    一、再造善本工程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没有众多古籍将这些传统文化保存、传承下来,我们的民族就无法始终如一的团结。中国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当今社会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年轻人觉得外国好,不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不息才是真正的伟大。因此,要让青年人更加直观、详实地了解我国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并继承和发扬下去,就需要通过我们的文字、古籍、再造善本来实现。

    二、通过再造善本及续编工程,大批稀见宋元孤本、明清孤本得以面世,对学术研究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秘藏珍宝不再尘封,以前的死资料变成了可供运用的活珍宝,这一层意义非常了不起。早年我在上海时与顾廷龙先生相交甚厚。在他的帮助下,也仅能看到明版,宋元本通常难以寓目。如今通过再造善本,很多宋元旧本、尤其是孤本,都得以面世,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

    古籍为很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提供确切证据。如《红楼梦》研究中,一直认为曹雪芹祖籍河北丰润,但未见任何资料证实,不足为信。我查阅了曹雪芹五代祖曹振彦的任职履历表,上面记载着“曹振彦,奉天辽阳人”。同时查阅曹雪芹四代祖《曹玺传》,其中也记录了其祖籍辽阳,才得出可靠结论。再造善本推进了学术研究,促进了文化建设。

    三、目前再造善本每种只印200套,使珍贵版本得以保存,达到存往继绝的目的,但从普及角度讲还不够。

    再造善本装帧、印制精美,跟原本一模一样,但比较贵重,阅读时要小心翼翼,研究时无法随身携带。如能出版物美价廉的简装本,更有利于普及文化、促进文化研究。

    总之,再造善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希望能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下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财富。

TOP

展示民族古籍精品 彰显民族文化内涵

史金波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8日   16 版)

    《中华再造善本》二期所选珍贵古籍中,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第一次进入再造善本序列。入选的焉耆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等14种少数民族文字共34种古籍,彰显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中华再造善本》的一大亮点,也是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就。

    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时间和使用时间较早。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著名焉耆文剧本《弥勒会见记》,成书约在5—6世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剧本。这部古籍承载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有的文献能确证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为12世纪活字印刷珍品,版面活字版的特征和题款文字为活字印本提供了证据。此书不仅确证中国是活字印刷首创国,还将木活字印刷时间提早了两个世纪。

    二、具有珍贵的学术资料价值。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藏《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系明朝藏医朗嘎洛珠所著,将藏族医疗实践的经验及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相结合,体现了藏医在临床技能方面的最高成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所藏《纳瓦依诗集》是察合台文的清抄本。作者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是维吾尔族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他的作品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三、表现出民族文字古籍斑斓灿烂的艺术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研究所藏傣文贝叶经《羯磨说》,系将傣纸剪裁成贝叶经状,用牛血蒸泡,晾干后刷上树胶,最后用金粉或银粉写成。存藏在国家图书馆的满文《大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为皇家抄本。该书文字隽秀端正,装帧精美,黄绫封面,上有凤及祥云图案,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及史料价值。

    入选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件件精品,可供研究利用,可供品味鉴赏。此次善本再造,使少数民族文字善本化身千百,既便于传承,又利于保护,是有益今时、泽被后世的善举。

TOP

传本扬学 历久弥珍

——再谈《中华再造善本》
李致忠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8日   16 版)

    《中华再造善本》(唐宋金元编)编纂出版已经九年,学界对这部书的呼声反而愈来愈高。公私发行渠道甚至有人想把库存全部承揽,独自经销。一部出版过去九年的影印之书,为什么反倒声誉愈来愈高,影响愈来愈广,这与此书所具有的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出版制作典雅精到有关。

    一、精心选目

    一部精善的选目是编好《中华再造善本》的关键之一。有关方面聘请专家多次进行研讨,提出了“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指导思想。所谓“继绝存真”,是指要将那些久已绝版的唐、宋、金、元时期的典籍纳入遴选的视野,而后通过仿真影印将它们复制出来,从而使原本得到有效保护,使仿真影印本得以广泛流传与应用。所谓“传版扬学”,是指在注重版本的同时要注意甄选典籍的学术价值,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互为表里,从而做到既流传版本,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这个原则,经过专家的反复甄选,最终选出唐、宋、金、元版本典籍758种,这一《中华再造善本》就是依据这个选目仿真影印出来的。

    758种的选目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古逸丛书》、《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的总和,在质量上也有新的突破。如黄丕烈嘉庆间在北京琉璃厂与陈鱣一道喜得宋刻《梅花喜神谱》之后,陈鱣乃知黄丕烈不仅爱谱,同时喜梅,故在嘉庆十二年(1807)从杭州姚虎臣家替他代购到元至正刻本《梅花百咏》,使之与已得《梅花喜神谱》又形成所谓的“两梅”等,这些价值连城、名闻遐迩的典籍都借《中华再造善本》和盘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岂不为之欢欣鼓舞!

    “荀斋”,是上世纪著名藏书家陈清华的藏书室名。陈氏财力雄厚,又慧眼识珠,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涉足中国古籍善本的蒐藏,入藏宋元珍本、金石善拓、明清抄校稿本等与日俱增,一时江南无出其右者。

    南宋廖莹中世綵堂所刻韩、柳集,历为藏书家所珍爱,被誉为“传世神品”。陈清华以雄厚的财力,开初也只是搜集到《昌黎先生集》,柳宗元的《河东先生集》久付阙如。一日登潘氏宝礼堂,拜访潘明训。寒暄过后,潘氏取出廖刻《河东先生集》供其鉴赏。陈看过之后,掩卷叹息,谓韩、柳其人并题,其书亦不当久分。今韩集在我,柳集在你,我说一个价钱,你出两万金,我将韩集让于你,或我出两万金,你将柳集让给我,使成双璧。潘听后,一是觉得其说有理,二是一时也拿不出两万金,遂将柳集让给了陈清华,使双璧归一。这是一段书林佳话,今天“传世神品”的韩柳集也都影印在《中华再造善本》中,世人岂不为之击掌称道!

    他如: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经、注、疏三者合刻的越州本六经中的五经;福建黄善夫合刻的三家注《史记》;宋嘉定四年(1211)胡槻江右计台所刻的《春秋繁露》;宋端平刻本的《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蒙古宪宗六年(1256)北平赵衍所刻的《歌诗编》;清天禄琳琅五经萃室之岳氏相台经书等等,也都在《中华再造善本》中,学者们岂不发自内心的欢迎!

    二、悉心制作

    选目精善自是《中华再造善本》成功之半,若是制作不好就会功败垂成。为此,编纂出版委员会又邀请专家多次就此书的用纸、装帧、开本等逐一进行研究。以用纸而言,经过多次讨论,也实际进行过印制比较,最后决定采用国产传统的宣纸。宣纸一定,其装帧形式必定是线装,其外观平整大方,便于披阅。

    装帧形式定了,开本大小随之提到议事日程。开本太小,不仅容易造成制作时缩小原书版框,无法反映原书字之大小,不能真正实现仿真影印,并且太小无以表现国家气派;太大了,四眼装订又无法订牢,显得松松垮垮,不光披览不便,也有失体统。最后决定用现在成书的这种尺寸,使之既开本宏朗,反映国家气度,又使四眼装订得以实施。

    开本确定之后,用什么纸作封面,用什么颜色的纸作封面,也很重要。国家图书馆藏有清内阁大库仿制的磁青纸,经多次试验,最终从厚度到色泽达到了要求。《中华再造善本》封面用的就是仿制的磁青纸。加之米黄色的题签,与磁青封面形成协调的色调,典雅庄重,书卷气极浓。

    从第一批样书出版到今天已有九年,赞扬之声却与日俱增,其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拥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学术价值,以及典雅古朴的装潢,经得起时间考验。这部书越传诸久远,它的价值越会被更多人所认识。历久弥珍,是这类出版物的规律。

TOP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杨成凯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8日   16 版)

    《中华再造善本》一期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秘籍纷披,一新耳目,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广泛赞扬。欣喜之余,不禁翘首期盼二期工程明清和民族文字编早日赓续完工,完成唐宋元明清文献巨编的皇皇大业。

    宋元古本众目所瞩,自当首选。明清时代还近,人们或许不以为意。其实明清两代的书籍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大有难得一见甚至孤本仅存亟待抢救流布的珍品。

    经部要籍明嘉靖徐刻《三礼》从清以来即为学者所重,或翻印,或校勘,一致推为源出宋刻的善本。然而原刻或说有翻版,或说有修版,学者未能一一别择,难免看朱成碧。如今《三礼》联翩而出,不难比勘考索见其真面,洵为经学家的幸事。

    这里特别要提到毛斧季等手校《宋名家词》,这部久负盛名的词集丛编集中了明末所能见到的一大批宋元词集善本,极为名贵。许多本子源出宋本,仅靠这些丛编的传写和校录,得以幸免亡佚。上世纪末,笔者为《续修四库》选目郑重列入此书,不料印出的却是未校之原本,不禁哑然。耿耿于怀的心愿终于实现于再造之役。距毛斧季慨叹“床头金尽,不能继志”重刊,竟是三百多年了。二书公之于世,并世倚声之家欣喜又复何如。

    这样的珍本秘籍触目多有,难以一一胪列。看到《韩非子》用影宋抄本,私心为之一快。此书宋本已不知所踪,虽有吴鼒影宋重刻本,但翻版难免有意无意之疏失,难比影宋写本之近真。然而想起《仪礼疏》宋本亦无所闻,未用黄氏士礼居影宋抄本,不觉慊然。

    爱书人从来不会满足,翻完书目,总觉得缺点什么。忽然想起了《说郛》和《类说》,二《说》几乎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是不是需要影印个善本呢?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立志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士任重而道远。不能设想毕其功于一役,《四库》之后有《续修》,二期之余还是有广阔的天地供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

TOP

记唐咸通九年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方广锠 《 光明日报 》( 2011年12月08日   16 版)

    中国佛教典籍的盛行,促成雕版印刷术的诞生。唐咸通九年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确切题款纪年的雕版印刷品,见证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辉煌。

    该经出自敦煌藏经洞,现存英国图书馆。笔者有幸,自1991年以来,曾先后三次零距离接触该经。

    该卷全长496.1厘米,高26.8厘米。共8纸。前7纸纸张相同,其中第1纸为木刻扉画,第2纸到第7纸为木刻《金刚经》。第8纸乃利用废弃残状所接拖尾。尾有原轴,两端涂黑漆,顶端点朱漆。

    扉画长28.5厘米,左上角榜书“祗树给孤独园”,主题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向四众弟子宣说《金刚经》。有单线边框。扉画中央释迦牟尼身着通肩袈裟,正结跏趺坐在莲花筌蹄上说法。上有天盖,配以翠叶,或为“祗树”之意。左右有护法金刚。前有一桌,盖布垂地,中铺长条花毡,桌上放置香炉等供养物。地铺方格七叶图案地毯。桌前一比丘脱鞋胡跪于尼师坛,正双手合十问法,旁作榜书“长老须菩提”。释迦牟尼两侧有四众弟子16人,分别为国王、大臣、女众、僧人、菩萨,除僧人身着袈裟,其余均着华装。诸人合十恭立,肃默听法。上有两天女散花,盘旋于上;下有双狮子听经,躺卧于下。构图繁简得当,人物表情生动,刀法纯熟细腻,线条圆润流畅。无疑属于版刻艺术成熟期的作品。

    刻本《金刚经》6纸,每纸70余厘米,四周单边,框高23.7厘米。首有净口业真言、奉请八大金刚等前仪5行;尾有真言4行,题记1行。题记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 二亲敬造普施。”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风格浓郁,刀法洗练,墨色均匀。咸通九年为公元868年,距今已1100多年。手展此卷,不能不为唐代雕版印刷术之高超所倾倒。

    《中华再造善本》(第一期)已将该经收入,并按照卷轴装形式仿真精制,使之化身多多,嘉惠学林,令人欢喜赞叹。再造善本所收唐代刻本,唯此一件;目前收藏在国外者,亦唯此一件。这两个“唯一”既体现该唐刻《金刚经》的独特魅力及珍贵价值,也说明选目者的卓见。特为之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