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1年11月:“眼光向下”:新社会文化史与民俗学研究

回复 14# 的帖子

融入“共同体”很重要,选择一个共同体同样重要。论坛的共同体我觉得更像是 学习的共同体,所以氛围还是比较好的,纯学术的共同体应该是更高级别的了,如同样的问题意识,同样的研究对象,同样的理论视野等等。

我想一个硕士还没必要这么严格的限定自己,不过硕士论文的思考向度和理论取向却是自觉不自觉地走向了共同体的话语模式。

在这之前,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小问题弄清楚,一点一滴积累。

通过这个总结,也基本解除了疑惑。有些东西应该是到不言自明的境界最好~~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若是可能的话,我们在念各种书籍的时候我们要保持警惕的思想,不能陷入作者的思路中不能自拔,最终成了作者的传声筒。
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明白在何种程度上和作者对话,我们才能明晰某种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以及还有哪些可以突破的方向。而这里确实是需要一个学术共同体的支撑的。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个人觉得,保持这种警惕思维的方法大概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黄宗智”式提法,在阅读中不断寻找这本书的缺陷和不足,阅读后反思如果自己写这本书会如何整合材料,如何综合分析,是否可以增添新的论据。但是这种方式有时候会容易喧宾夺主,原书的精华可能反而被隐没。一种是类似长鸿的这种博采众家之长,即不专注于一家之言,在同一问题或者话题上寻求多元的解释。这种方式要求其实比第一种要求没那么严苛,但是它往往也容易流于思考的碎片化,如何整理出自己的体系就成了问题,这大概也就是耿羽兄所担忧的吧。

其实,在西方研究者里,他们的早期研究往往都是坚定一个学说取向,然后运用来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对象,不断横向收集自己的资料。等到自身的思考成熟并且体系化之后,就可以纵向梳理,开创自己的理论。我想,模仿不见得很低层次,有时候信服一种学说并不断补充和完善,也是需要很大功夫的。

TOP

“他们的早期研究往往都是坚定一个学说取向,然后运用来分析和研究自己的对象,不断横向收集自己的资料。等到自身的思考成熟并且体系化之后,就可以纵向梳理,开创自己的理论。”

是的,大致都是如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每个学者都是一个学术体系中成长的,对这个学术体系不断完善和积累,许多中国学者缺这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外国有什么理论就去“对话”,这是虚假对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