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月末汇报] 11年11月:文本与宗族社会的传说研究

11年11月:文本与宗族社会的传说研究


文本与宗族社会的传说研究

读康豹《多面相的神仙》有感

  康豹的《多面相的神仙》一书为研究的是中国近古时期的人们是如何创造宗教圣地的,是如何对此类创造作出反应的。笔者阅读此书因是在不同信仰论文、专著注释中频繁见此书,让人想一睹此书为快。初读之余,吸引笔者的是此书中对文本阐释的方法论,因为,笔者近几年来一直呆在一个镇上就地方传说、地方宗族、地方信仰进行田野调查,此书对笔者的启发良多。因此,就初读此书所思所感写成一小文章。

内容简述

  《导言》明确指出在分析永乐宫所包容的这款圣地时,整个圣地又可以看做一个文本,由各种不同的文本组成,其中有的互补,有的则互相矛盾。本书将讨论促成这种文本的多样性的各种因素,同时还将讨论两对重要的概念,一对是文本与文本性,另一对是“霸权”与“反抗”。导言同时对文本与文本性和“霸权”与“反抗”进行了阐释。
  第一章详细描述永乐宫,并扼要叙述其历史。这一章首先对永乐镇及其周遭环境加以描述,重点是当地的经济及社会宗教组织。
  第二章介绍民众对仙人吕洞宾的崇拜。这一章的大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反映吕洞宾崇拜形成的各种带有神圣性质的仙传尤其是那些促进永乐镇吕洞宾崇拜发展的传说而展开。本章还描述了吕洞宾信仰被金、元两代全真教采用的情况。
  第三章集中研究永乐宫发现的四类碑文:纪念性碑文、官方文献性碑文、仙传类碑文和诗歌类碑文。
  第四章是描述并分析永乐宫两类不同的壁画。
  第五章探讨的是永乐镇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对上述文本接受的情形,还将考察永乐宫不同的施主试图用什么方式让社会其他成员接受他们各自认同的永乐宫历史和吕洞宾崇拜,以及他们这些努力所获得的成功和遭受的失败。
  作者在导言中专门就文本与文本性、“霸权”与“反抗”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在文本与文本性中作者解释了关于文本的多样性的强调以及分析它们产生、传播及被理解的过程,同时,作者也表明了他在写作文本与文本性的过程中受到了艾德里安•威尔逊社会史阐释学的影响以及作者在若干重要的阐释学问题上下了不少功夫。作者对文本与文本性的分析,让笔者读来很是过瘾,因为,他启发我们在面对着不同的地方文本的时候,也许,我们要知道的是这些文本是谁所写、所作,并且,这些文本它所要面对的对象是谁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由此,笔者在下文就宗族社会的传说研究进行简单的思考。

简单的思考

   康豹的《多面相的神仙》一书中就关于吕洞宾的不同文本进行了多样的分析,他给笔者提醒了得就是当我们在一个地方宗族社会中,面对着丰富的地方宗族传说的流传中,我们如何在这些丰富的地方宗族传说中找到不同的文本,以及这些不同的宗族传说文本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制作出来的,这样的制作过程与地方宗族的关系是怎样的,同时,地方宗族传说的文本是否有宗族以外的人进行文本制作的参与,这样的参与又是怎样的参与方式,这都是一个值得细细考究的面相。
   同时,阅读此书,作者也提醒了笔者民间传说文本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追问的就是这些文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制作出来的,因为,如果对民间传说文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不予以追问的话,那么,文本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文本分析者自由摆布的工具,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对民间传说的文本分析纯粹就成了文本分析者主观意志的展现,那么,文本的分析就有可能谬误千里,我们终将陷入文本的陷阱,最后,文本的分析终将只是一种文字游戏。也许,这样的追问可能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但这也许会是我们用好文本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可以这样说,民俗学界对传说故事的研究是以孟姜女研究为典范,施爱东在《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一书中已经对此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同时,施爱东也对此研究典范的局限性进行了检讨。
   由此,要注意的就是我们要关注的是所谓语境研究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开始从民俗事像的研究转向语境民俗的研究,刘晓春对此一研究的转向进行了初步总结,同时也对语境问题以及语境问题的关键词进行了初步梳理。陈建宪在中国神话学理论反思里就语境、文本、田野进行了初步界定,同时他的“回归文本”的提出是为了科学地记录作品及科学地理解和阐释作品。杨丽慧则提出文本自身的研究与对语境的研究结合起来?如何在文本与语境的动态过程中揭示文本独具的、内在的形式和意义?的思考。赵世瑜在文本、文类、语境与历史重构中对文本与语境提出了重视历史文本的分析,就等于我们重视史料的产生或制造过程、史料存在到今天的情境,以及史料被不断加以解读的语境。
   在语境中研究地方传说,我们有必要注意的就是华南学者关于地方传说的研究,华南学者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当中,民间传说是他们研究地方社会的一个切入点,他们将地方传说置于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解读传说背后的地方社会、理解地方社会的形成,考辨地方社会的进程(相关研究见陈春声、刘志伟、肖文评、陈贤波、连瑞枝)。他们关注的主要是社区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及社会网络方面。(陈进国)
     借由以上的研究,也许我们可以地方宗族社会的传说研究中,结合地方宗族社会,考辨地方宗族与传说的关系、理解地方宗族传说流传的合理性,当然,这需要我们拿出坚实的个案研究来对此进行论证与分析。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另附这个月正在看的书籍:
    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
    【美】林•亨特主编《新文化史》
    【美】司徒琳主编《世界世界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上下卷
    【美】 j.c亚历山大著 彭牧 史建华 杨渝东译 《新功能主义及其后》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传说和信仰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硕士时在考察解放军庙时,也想过这个问题,可惜当时没看到这本书,不然更有助于思考。

文本背后的语境,这突破了仅仅分析文本变化的研究方式。大家可以继续关注。

钟老师工作之余还能看这么多书,而且都是很有分量的书,值得大家学习!

TOP

回复 1# 的帖子

红哥将民间文学领域关于文本域语境的探讨和历史人类学的宗族传说研究放在一个向面上思考,很有开拓意义!这似乎已经超越了现在很多职业民俗学者的思考,特别向你学习!!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3# 的帖子

文本背后的语境问题,个人窃以为是值得好好的研究一番。如果田野调查顺利的话,我在这方面的一点小成果会在几个月后出来的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回复 4# 的帖子

这可能是最初受到华南历史人类学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华南的历史人类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借鉴,对我们这些初进学习者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期待钟兄的田野调查~

TOP

华南学派都有哪些研究特点呢?大家可以在既有综述中找,也可以提成自己的见解。

TOP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不论“华南”或是“华北”,名号背后的实质是什么呢?

TOP

似乎是想开创相互争鸣、相互竞争的学科传统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只是研究区域的雷同?还是有学理上的共识?

TOP

诚如陈春声老师所言,他们并不在意什么华南,他们只是一个有着相同学术取向的学术共同体,就是历史学的人类学取向,同时,陈春声老师在他的那篇《走向历史现场》也指出,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解读乡村社会中各种资料的有效方法,即所谓的“民间历史文献法”的独具特色的学问与方法。而这样的学问与方法也确实是值得借鉴的。
   科大卫老师提出走出华南之后,这可以看做是对华南历史人类学范式的一种反思,也就是当一种范式成熟以后,它被超越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刘志伟老师曾这样评价科大卫老师的走出华南,走出华南是正确的,但科大卫老师的方法依然是华南的历史人类学取向,并没有在方法论、理论上的突破,这样就仅仅是在不同地域上复制华南的研究方法。(一中大朋友转述)

[ 本帖最后由 zjhong1978 于 2011-12-1 18:23 编辑 ]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

“并没有在方法论、理论上的突破,这样就仅仅是在不同地域上复制华南的研究方法”

同意!

TOP

但不可否认的就是,他们是在很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在学术上的奇思妙想。正如陈春声老师所言,他们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叛师,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后来者超越前人,而我们就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上。
今天看《妙善传说》,感触良多。因为,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 本帖最后由 zjhong1978 于 2011-12-1 23:20 编辑 ]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