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师节访西南联大旧址:风骨犹存 情怀渐远

教师节访西南联大旧址:风骨犹存 情怀渐远

2011年09月10日 22: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9月10日电 题:教师节访西南联大旧址:风骨犹存 情怀渐远

  中新社记者 张丹

  说起中国的高等教育,西南联大已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10日,正值教师节来临,高校新生云集,记者踏访了西南联大旧址——云南师范大学。  

  它是西南联大留给云南的礼物,1946年北迁之际,联大师范学院和部分师生留在云南,成就了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

  雨中的云师大格外清新,黑底白字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大门矗立在校园一侧。由此进入,一段70余年前辉煌夺目、云烟沧桑的教育奇迹便在眼前缓缓展开。

  一进门,跃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大三位常委的雕像: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他们所凝望的是端立在对面的一栋黄墙、铁皮屋顶的简易校舍。空落无人的校舍里整齐地排列着油黑乌亮的桌椅,墙上悬挂着联大校徽和校歌,安静而肃穆。

  云师大西南联大研究院研究员杨立德说,这间校舍出自梁思成和林徽因之手,由于当时西南联大的资金捉襟见肘,梁氏夫妇留下了他们设计生涯中最不科学、最不美观的房子。一到雨天,雨点砸向铁皮屋顶,声音密如鼓点,老师不得不在黑板上写四个字:停课赏雨。

  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在仅存的八年中培养出了李政道、杨振宁、邓稼先等无数扬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恰好印证了梅贻琦的观点:“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校长的话解答了当下令人痛心的‘钱学森之问’。”杨立德说,难出优秀人才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缺少教育大师是直接原因。现代教育中用数量衡量学术导致了学校重量不重质的窘状,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不正之风在学校蔓延,教师自身如此,何以育人?因此,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急不可待。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封海清研究西南联大办学思想多年。他说,联大的许多办学主张都值得借鉴,如张伯苓主张通识教育,曾提出大学应回归其本质,承担知识传承和创新的责任,让师生共同探究、发现真理。但现如今许多大学已偏离学术,更像高级技校,成为学生谋职的敲门砖,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封海清说,目前云师大在此方面已有所改进,努力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推行完全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每年都会组织新生参观西南联大纪念馆,讲述风云变幻中潜心典籍的师生事迹。

  即便如此,西南联大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是一所不复存在的学校。一位云师大新生直言,联大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现在相距甚远,现在大学毕业后能走上学术道路的能有几人,多数人读大学只是为了谋职求生而已。

  见证当年联大辉煌的校舍犹在,而某些现代高校办学者却已与当初联大倡导的教育理念渐行渐远。三位联大校长的雕像依然凝视,雨水从他们眼中拖出两条细长的线,沿着面颊滑落。(完)

TOP

偶然的机会,让我也涉足西南联大研究。关注西南联大文学创作多年,不禁感叹那一段峥嵘岁月,到底留给云南什么?

TOP

云师大的人文学科在云南高校中越来越边缘化,西南联大更多成了一种陪衬。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昆明高校的人文社科,跟兰州极其相似。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三足鼎立。但昆明跟兰州相比,云大不如兰大,云师大不如西北师大,云南民大不如西北民大。只有云大、云师大、云南民大紧密合作,扩大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而非竞争,才能带动云南的人文学科发展。相比之下,兰大是教育部属,西北民大是国家民委属,西北师大是甘肃省属,所以三者形成良性竞争。云南的全是省属。云大省部共建也有名无实。僧多粥少,无奈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