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天籁之音侗乡来 如何留住侗族大歌自然根?

天籁之音侗乡来 如何留住侗族大歌自然根?

天籁之音侗乡来 如何留住侗族大歌自然根?

人民网记者 宋 冰

2008年12月02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马安寨鼓楼前,静谧得近乎无声——忽然,一只慵懒的金蝉发出低吟,“咿哟——咿哟——”的声音打破了丛林中的寂静……

  “布谷——布谷——”山上的布谷鸟也闻声鸣唱起来……

  于是,远近的蝉儿鸟儿一听,也都跟着鸣叫起来。它们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此起彼伏,形成了一种虫儿鸟儿的高低音和声。

  你知道吗?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和声,居然出自一群侗族歌队的青年口中。“那只金蝉,是马安寨的侗族姑娘叶子。”侗族小伙子阿峰为来访者介绍说:“这便是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就是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风雨桥。”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自创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阿峰说:“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只能站在风雨桥边,鼓楼下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去体会。”

  侗族大歌源于自然之音

  相传在500多年前,一群侗家青年男女上山干活,歇息时,他们的嬉笑声逗乐了山上的鸟儿虫儿,霎时百鸟齐鸣,百虫齐唱,声音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把大伙陶醉了。于是他们开始模仿鸟虫唱鸣,有的学高音,有的哼低音,大伙越唱越好听,这样一种大家和声的歌唱形式也就代代传了下来……

  “侗族先民受了这种天籁和声的启发,慢慢便创作出多声部和声的合唱,产生了侗族大歌。”鼓楼下一位侗族老人意味深长地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传说,一场表演,它揭示了侗族大歌与大自然的关系。”

  这位老人在马安寨已生活了60年,用老人的话说:“侗族大歌就是咱们侗族历代的根。”

  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通过语言说唱出来,而后一代一代往下传,老人感叹道:“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大歌‘众低独高’,由领唱以及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之根。”老人说,“歌中所唱全部是侗族人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编创的。”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精神食粮

  “我唱一支‘蝉之歌’来给你听。”叶子用侗族土语吟唱着:“ga long lang”,“ga long lang……”随后,紧随着一阵节奏缓慢的蝉吐丝声响,这是合唱高低声部的侗族姑娘们模仿出的声效。

  “歌曲的大意就是教导年轻人要有奉献精神,珍惜自己的生命。”叶子说。

  “在侗乡, 从小到大,身边的男女老少随时都可以开口唱歌,老一辈更是出口成歌。”

  6岁那年,叶子随妈妈去山里采摘,“妈妈,你听——”

  “咿哟——咿哟”,“嘤嘤——嘤嘤”……千奇百怪的鸟鸣声将小叶子引到丛林中,结果鸟雀儿没有找到,却见几个邻家姐姐正在林中玩闹,口中不停吟唱出那些美妙的声响。从那时候开始,叶子便开始跟随妈妈唱大歌,学大歌,10岁时小叶子已经可以熟练地模仿出自然界蝉鸣、鸟叫、流水声了。 

  侗族大歌被侗族人划分为“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等若干种。

  跟着哥哥去放羊,小叶子就和哥哥唱羊儿要吃草的放羊歌;看着婶子大娘放鸭子,小叶子就高声唱起姑妈赶鸭过鼓楼;听见那个吊脚楼里传来小两口的争吵声,小叶子就学着妈妈唱起劝夫妻和睦的训世歌。日子久了,除了传扬本族文化的歌,小叶子还学唱了“因为有了孔子,我们才有了知识的赞颂”——孔子歌,小叶子出落成大姑娘了,当她和同龄的姑娘小伙子们奔跑在山间嬉戏的时候,她又唱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汉族爱情故事歌……

  渐渐地,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对歌,总能听到叶子的歌声。

  “侗族大歌,就是侗族人的魂,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友谊以及人间种种和谐,歌传唱在生活中,生活容纳在歌里。”叶子介绍:“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这也是侗族人民的乐论,更是一种未见诸文史经传的、深藏于侗族人民心中、贯穿于整个侗族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侗族人民认为“歌”是养心的粮食,是生活中的教科书。

  因此,侗家人用歌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因此民间都说,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留住侗族大歌的自然根

  “不种田地无法把命来养活,

  不唱山歌日子怎么过。

  饭养身子歌养心,

  活路要做也要唱山歌。”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侗歌会唱得最多的人,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非常受侗人的尊重。

  由于侗族没有文字,侗族大歌无疑在历史上也就没有文字记谱。在侗乡,自古而今歌师传歌、教歌都是口传心授,没有乐谱,人们学歌也只能是心记、多练唱。侗族祖先们就在每一个发展的历史单元进行了不断地再创造,有声无形地一代一代口头传承下来。

  38岁的歌师梁军能,从小在鼓楼下和老人们学习唱歌,他深知这之间的艰辛,为此,他努力学习了音乐知识,而后将老一辈们传唱的歌曲用谱子记录下来。

  “侗族大歌不仅要在侗族人中传唱,我们还要把它唱给所有人听,唱给世界听,希望有一天,大家虽然不会讲侗语,但是却能哼唱旋律。”梁军能说。

  “在侗乡,各个村寨都自然形成了歌堂和自发组织的歌队,有老年人歌堂、青年人歌堂、儿童歌堂(一个歌堂最少也有七个人),也分为老年歌队、青年歌队、儿童歌队。这种习俗的沿袭,有助于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他说。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怎么保护如此具有特色的侗族大歌呢?据三江县县长吴桂贞介绍,“目前,县政府主导,投入资金,建立了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的保护区或保护村;组织专家制订相关节俗与侗歌班、歌师的保护名录,采用数字化科技手段对现有侗族大歌的重点曲目进行录音录像,还鼓励青年参加歌队。”

  “为了传承侗族大歌,现已将一些曲目编撰教材,作为本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的必修内容。”她说。

  有关方面也很警惕在保护过程中一些经济因素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比如,在近期举办的“打造柳州旅游名城”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发展当地旅游业必须与保护侗族大歌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为了旅游之需,任意改动甚至破坏侗族大歌的原有特色。

  【链接】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侗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现有人口29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而在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12月2日   第 07 版)


气势宏伟的侗族大歌
侗寨歌队为来访者唱了起来

(责任编辑:雷志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