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别让满语文成天书

别让满语文成天书

别让满语文成天书

辽宁网-辽宁日报2010-09-27 08:48:04 辽宁日报


  



身着满族传统服装的中学生。





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开班教授满语文,为抢救这种濒危的语言文字作出了可贵努力。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在这所高中里,如今有数百名学生在学习满语文。




  ◆全国有近1000万满族人口,其中我省有满族人口538万余人,但精通满语文者却不到10人

  ◆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建立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成为目前全国唯一讲授满语文的高中


  编前语:满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数千年的先秦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满族人民曾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并一度出现过其他民族所无法替代的繁荣。然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变迁,满族的一些民族文化却已悄悄走到了消失的边缘,特别是满语和满文更是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我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是世界范围最集中的满族聚集和活动区,满族人口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还多,但是,如今纵观全省精通满语文者却已是寥若晨星,抢救满语文的任务十分紧迫。近年来,关于满语文传承的探索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去年,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在锦州北镇成立,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开班教授满语文,创全国之先。而今已一年有余,其成果如何,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关心。与此同时,其他物质及非物质的满族文化又该怎样来保护和传承,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破解的大课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前往北镇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并走访多位专家听取建议和呼吁,采写了《聚焦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组报道,将分为上、下两期刊发,敬请关注。


  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满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满族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曾有人这样说:“满族文化几乎处于全面消失中,从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到语言文字等都面临着消失。 ”

  满族文化是个大概念,我们无法清楚地罗列出都有哪些满族文化现象正处于消失过程中,但是只要看看即使在今天的满族聚居地区,一些传统的满族文化也已踪影难觅,就可证明此言不虚。

  其中,最明显可见的就是满语文正在退出满族人的日常生活。


  满语文行走在遗失路上

  据调查,现在在我国近千万的满族人口中,会说满语的不足百人,懂满文者不过20人左右。

  目前,我省居住着538万余满族同胞,占全国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有8个满族自治县(含两个县级市)和一些满族乡镇,是我国满族聚集和活动的主要地区。然而,在这数百万满族人口中,精通满语文者已不足10人,普通百姓中则几乎没有会说满语的人。

  沈阳师范大学的鲍明教授是土生土长于满乡丹东凤城市的满族人。在谈到满语的现状时,他有很多感慨。他说:“我家乡的人早就不会说满语了,只有祖父辈分的人能简单说几句满语。 ”

  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曹萌告诉记者,前两年他们曾作过关于满族文化现状的调查。据调查,现在还能说地道满语的人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几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但她们也只会说满语,不会写满文。

  满学研究专家关嘉禄一直在呼吁加强对满语文的保护和研究,他说:“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整理和抢救,一旦这些老人故去,满族口语将从地球上彻底消失,这将是文化方面的一大损失。 ”他的言谈中充满焦虑。


  我省大量满文史料待整理

  我国现存有大量的满文史料,急需较多的精通满语文的人才来进行翻译、整理。如果有一天满语成为“死文字”,那么这些满文档案就将成为无人破译的密码天书。

  据介绍,目前我国有满文资料约200多万件(卷、册),其中包括档案和书籍史料、满文木牌、碑刻史料、满文谱牒史料、满文地理舆图史料及口碑民间文学史料等等。

  我省是满族的故乡,满文史料在数量上仅次于北京,并且具有鲜明的无与伦比的地方特色。省档案馆、省图书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共藏有满文档案及图书十几万件(卷、册),档案由清代中央和地方军政机构形成,绝大多数图书都是极为珍贵的善本。

  满语伴随着满族及其先世的发祥和发展而产生、演进,记录着满族及其先世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凝结着满族及其先人奕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研究满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的活化石,是研究满族及其先人心理素质、思维模式的重要依据。因而,满语、满文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北镇高中“孤独”的满语班

  其实关于满语文的传承和保护,各方早已展开了探索和实践。然而,真正将满语文学习引进学校、开班办学传承满语文的,还是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开办满语教习的高中。

  北镇市是满族的聚居地区,满族人口比例占当地总人口的60%以上,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满族学生比例为91.7%。

  为了让满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学校早前就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成立了满族风格舞蹈、剪纸等课外活动小组。但是,在该校校长何志新看来,“传承满族文化的最好方法当然离不开对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学习。 ”

  2009年5月,北镇市满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在北镇满族高级中学成立。基地聘请满学专家、辽宁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关嘉禄为特聘教授,为学生讲授满文。

  授课的第一年,学校安排高二的3个文科班约150名学生学习满语,今年,高二的全部文科学生都纳入满语学习中,人数升至300多人。

  关嘉禄告诉记者说,同学们对满文的学习热情和接受程度令他感到惊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这些学生已基本可以用满语来进行简单的交流。杨海娇是一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姑娘,但她说起满语来十分从容自信、有模有样。

  “总体来说大家学得都不错,在满语测试中,优秀率超过1/3。 ”关嘉禄说。

  这所高中开办满语教学也得到了大部分家长的支持。学生杨超的父亲说:“咱是满族人,学会了满语,必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继承民族的文化。 ”


  满语教学遇瓶颈

  满语教学在北镇满族高中取得了一定成绩,这固然可喜,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满语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先前可以说是一点经验都没有,北镇市满族高级中学只能是 “摸着石头过河”式地搞满语授学,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师资少、经费缺等实际问题。

  据了解,从开班讲授满语至今,学校只有关嘉禄教授一人能给学生们上满语课,近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师资紧张的矛盾凸显出来。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基地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帮助联系满语教师,学校方面也积极行动,希望可以尽快培养出满语教师。经费方面,由于满语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只能靠学校自筹。

  “当然,学校面临最大的难题还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 ”校长何志新说。

  现今,第一批学习满语的学生已经升至高三,然而目前把学习满语的学生作为招生目标的学校极为有限,招生数量少之又少。

  已经念高三的满族女孩贺孟向记者说出了她的梦想:“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自己在大学里能继续学习民族语言。 ”


  满语文抢救需靠大众力量

  关嘉禄说:“显然,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扭转满语文濒危局面的,但是我们这样做,至少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对满语、满族文化有些了解。 ”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感到,满语文欲“起死回生”,根本上还是要注重满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学者为主脑、以大众为主体的研究传承体系,整合各方研究力量,培养研究人才,并持之以恒地将这项工作做下去。

  据了解,目前有关部门也在着手面向全社会招录人才,来专门培养“精英式”的满语人才。

  另外,沈阳师范大学正在积极筹备建立满学研究院,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面向海内外招聘能熟练使用满语交流并在满语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开展满语研究。

  当然,任何一种语言的挽救、发掘和传承都需要有群众基础。现在,网上已自发形成了一些满语文的学习群,这些群以在沈阳和长春居多,他们通过网络探讨学习满语的心得和体会。

  有一位叫段宝成的网友,出于对满语传承的一片热心,从1996年开始上网宣传学习满语。后来他看到北镇满族高中在教授满语,作为北镇人的段宝成很想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事情,就主动和学校联系,希望给家乡的学生上一次满语课。

  相信有了这样一批热心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拯救满语之路会出现转机。

  □高玉侠/本报记者/王敏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满乡”何日名实符? 专家担忧无形文化湮没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29日 10:11 来源:辽宁日报

  “满乡”何日名实符

  ◆满族文化陷入濒危境地,如何解困突围?一份关于《在我省修建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的建议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保护、开发两相并举,合力打造满族文化品牌,重新赋予满族文化以生命力,同时也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实力新增长点

  当大众更多注意到满语文正处于濒危境地时,传统文化与历史方面专家学者的视野当然更宽,他们所担忧和焦急的是,在满语文之外,满族许多无形的文化传统以及有形的历史遗迹也正面临着失传和湮没的危险。


  所以对于满族文化,绝不仅仅要在语言文字这个点上下功夫,更要在做好全面保护与传承这个大课题上着力。

  其实,社会各方有识之士对于如何做好满族文化保护工作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着。不久前,鞍山市政协委员崔岩(满族,满语名字为巴音博罗)提出了一份 《在我省修建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的建议。该建议的提出,引起了热心满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各界人士的瞩目。

  当然,修建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的建议,只是一种给人以启发的思路,尚需各方专家的论证。但是,它毕竟引起了更多人对满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兴趣和关注。

  在新一轮探讨过程中,记者采访的许多专家都有一个共识,即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科学开发,才能为满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份建议:修建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

  只有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内堆满了书籍、四周墙壁上也挂满了字画,这就是崔岩的办公室。崔岩向记者讲起了自己提议修建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的经过。

  他说:“我是鞍山市的一名政协委员,同时也是一名满族作家,自幼生活在满族聚居地区。因为写作的需要,我经常深入到社区乡间体验生活。 ”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近年来他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满族文化的日渐“失落”。即便身处满族社区之内,也常常无法感受到本来应有的满族文化气息,从吃、穿、用等方方面面,满族居民的生活逐渐失去了民族特色。

  众所周知,“八大碗”是满族特色饮食的代表,然而今天人们已经很难再吃到原汁原味的“八大碗”了;旗袍本来是满族人祖先为方便捕鱼打猎生产而设计的服装,后来成为满族的代表服饰,然而今天它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满族的村落里,曾经标志性的高高的索伦杆早已消失不见,一些满族年轻人甚至不知其为何物……

  其他方面,诸如生活习俗(包括家庭祭祀、祭祖、年节习俗),工具制造(各种生产生活工具如爬犁、船、狩猎的套子、老枪、刀等工具的制作) 、活动方式(乌拉街地区采捕习俗等)都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如果再不施以保护的话,再过一些时候,也许后代人就会把满族曾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统统忘掉了。 ”崔岩说。

  当然,随着时代的前进,一些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对于有益的好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传承,绝不能袖手无为,任其遗失。崔岩说,不久前他提议在我省修建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就是想尽可能多地留存满族的文化印记。

  比如,那些传统农具可以收进博物馆进行展览,旗袍等服装可以收集起来进行展示,而那些非物质的满族文化,可以用先进的录音、摄影手段保存下来,供今人和后人观瞻温习,使之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和历史文化财富。

  对满族文化遗产进行整体开发

  崔岩向记者解释说:“我之所以提议建设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并非只是修个存储文物的大仓库,而是希望在它的牵动下,能够逐步整合我们辽宁全省的满族文化资源,进行统一有效的开发利用。 ”

  据介绍,此前我省已有两座满族文化内容的博物馆,其中之一是建于1985年的岫岩满族博物馆,该馆设有“满族发展史展”、“满族民俗展”、“满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等展馆。岫岩满族刺绣、岫岩皮影戏、岫岩满族剪纸等均陈列于馆内,显示出当地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底蕴。

  另外一座是2003年建设的新宾满族民俗博物馆,全馆共分设8大展区,约有600余件展品,主要展现了明清之际兴京(新宾古称)地域满族的兴盛史以及当地流传的满族民俗。

  这两座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满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展现了一定地域的满族民族风情。然而,它们毕竟还是县级博物馆,文化资源的馆藏量相对有限,难以体现我省境内满族文化的整体面貌。

  “如果立于更高的起点来建设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将全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域的满族文化资源尽可能地收集进来,加以整合,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而且也会带动满族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 ”崔岩解释说,“比如,建成中国满族文化博物馆后,可以以之为基础,尝试打造全省满族文化旅游‘一票通’的旅游模式。 ”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相关研究领域一些专家对此也表示了赞同,认为应加大对满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力度,同时从整体满族文化遗产的高度和视角来高屋建瓴地设计旅游开发的蓝图。

  满族文化特色旅游应成为发展战略

  我省是满族的故乡,满族文化资源丰富且历史悠久,大量的满族文化传统和遗产分散留存于新宾、岫岩、凤城、北镇、清原、本溪、桓仁、宽甸等8个满族自治县(市)及若干满族乡镇中。

  被列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宫三陵”,是我省满族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关外三京”也是辽宁所独有的满族历史文化资源,它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省满族文化的高深与精湛。

  满族文化在我省文化历史领域的地位和意义也相当重要。

  一般来讲,辽宁文化传统大体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闯关东带来的外来文化,另一部分就是原始的土著满族文化,正是这两部分文化交汇、融合才造就了今天辽宁文化的主体风格。

  曾有专家这样评价满族文化在我省的重要地位:“满族文化奠定了辽宁历史文化地位,它起到的是一种根本性的文化基础作用,同时也是辽宁最具特色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文化,如果满族文化丧失了,辽宁就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 ”

  在文化保护的路途上,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满族文化遗产旅游目前在全省范围内还未形成明确的定位和统一的形象,旅游产品主题不突出,宣传推介上也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良好的满族文化遗产旅游氛围。

  一位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游客告诉记者,他很喜欢满族文化,来到满族的故乡辽宁想亲身感受一下满族的文化韵味,但是除了“一宫三陵”外,他不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代表和反映满族文化。

  “我们省应该对满族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全力打造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进而形成系统的旅游链条,这样对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都有益处。”许多专家和学者如此呼吁。要精选、改造、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提高旅游路线的主题特色、品位和质量。可以针对客源市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宣传,采取整合营销的方式和战略,对满族文化遗产品牌进行推广。

  产业化可推动满族文化保护

  满族文化内涵丰富,在打出满族文化特色旅游牌的同时,还可以于衣、食、住、行、购、娱等整条商业服务链条之上,全方位地开发满族文化资源。

  比如建立满族美食一条街,开发满族服饰、民族工艺品,建立集生产、加工、参观、展示、销售、购物于一体的满族文化购物市场等等,如此,满族文化遗产可获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生命力。

  省满族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曹萌表示:“满族文化的价值阐释和合理开发除可应用于旅游产业开发之外,还是我省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和素材。 ”

  近些年来,清史片在国内影视屏幕和戏剧舞台上曾受到热捧,满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原生文化和民间文化激发了大众的浓厚兴趣,从某方面讲,这也为满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本报记者/王敏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