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谚的民间智慧

民谚的民间智慧

民谚的民间智慧

发布时间:2008-12-02 09:17 来源: www.ccdy.cn 作者:董磊 张秀梅  



    民谚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系列言简意赅的固定艺术语句,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流传并习用。它们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并较为定型的语句,文字押韵,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交谈和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民间谚语也可使语言更加幽默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邹城市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美誉,境内有峄山、梁山等历史文化名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邹城民谚的产生提供了文化条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世世代代在丰腴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这为邹城民谚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

    邹城民谚数量繁多,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其反应内容上来分,邹城民谚大致可以分为气象谚语、农事谚语、生活格言谚语、民俗谚语几种。

    气象谚语如: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跑不了。云往东,一阵风;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南,水涟涟;云往北,一阵黑。东明西暗,等不到吃饭(就下雨)。

    清早烧(火烧霞),晚上浇。月牙下有云,明朝雨淋淋。水缸穿裙,大雨来临。

    燕子钻天蛇过道,牛舔前蹄雨就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雨吃虹(jiang),下一丈;虹吃雨,下一指。

    这些气象谚语是人们多年来根据风雨来临前的各种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准确率比较高;还有的气象谚语背后有着动人的传说。如“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跑不了”就有个典故:传说很久以前,峄山人不慎得罪了玉皇大帝,天庭经常突然降下风雨来摧毁峄山人的庄稼田地以示惩罚。峄山灵官有着预测风雨的本领,因不忍看到人们饥寒交迫,于是常常在风雨前悄悄的告知人类保护庄稼躲避灾祸。后来玉帝知道了灵官保护人类的事情,就把峄山灵官变成了一条狗,使其不能再向人们透漏风雨的信息。灵官明知风雨将至,却苦于口不能言,情急之中,扑在路边大口啃食青草。人们觉得奇怪,狗怎么会吃草呢?须臾之间风雨来临。如是再三,人们总结出一条谚语:“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跑不了。”从此,人们根据这条谚语来预测风雨躲避天灾,百试百应,生活也就逐渐趋向稳定平和了。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也反映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气象民谚的依赖。

    农事谚语如:千生意,万买卖,不如地里瞎“摆怀”。(伺弄)深耕细耙,旱涝不怕。七月金,八月银,九月耕地哄死人。贪耕不耙,满地坷垃。沙盖土,一亩顶两亩;土盖沙,算白搭。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谷要稀,麦要稠,棉花地里卧开牛。旱锄田,涝浇园。

    农事民谚是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宝贵农事科学,是民间口头流传的“种地经”。
生活格言谚语如:越闲越懒,越吃越馋。早睡早起,打发眼皮欢喜。吃不穷,喝不穷,盘算不到就受穷。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一年不吸烟,省个大黄犍。冬天好过,春荒难熬(一说“年好过,春难熬”)。

    人心齐,泰山移。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财。这些民谚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也是朴素的小农式儒家道德思想的体现,一般用于长辈对子女的教育中。

    民俗谚语如:姑舅亲,辈辈亲;姨娘亲,当辈亲,死了姨娘断了根。闺女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冤仇。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酒席宴前分上下。若要好,大敬小。敬神如神在,不敬如泥块。亲娘晚妗子,浪拉起来一阵子。小叔子的气好受,小姑子的气难吃。前二十年看父敬子,后二十年看子敬父。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民俗谚语多由各种典故而来,例如“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一句,缘自孔子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孔孟之乡的人们认为自己的寿命无法和圣人们相提并论,所以把这两个数字当成自己的大限。这虽然是种迷信的说法,但也是人们对先贤大圣推崇尊敬的一种表现。民俗谚语是人们对人情世故中各种人文现象的总结和概括,不仅是邹城人民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而且为我们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民谚是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的浓缩,闪耀着古今人民智慧的光芒。有很多民谚在现在的社会依然起着积极的作用。邹城市文化部门已将民谚设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的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