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

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

                                      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
                                           添加日期:2009-12-10 13:43:00 作者: 新闻来源:博宝艺术网




冯骥才和沈小英在交谈。



接受媒体采访。




沈小英设计的现代彝族服饰。




  为展示我国各民族服饰的多姿多彩与缤纷美丽,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共同举办的“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成果展”已于11月2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落下帷幕。

  据悉,此次展览是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的一次展示和检阅。同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现场表演服饰的制作技艺,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团现场展示的民族服饰和五彩缤纷的民族歌舞,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民间艺术盛宴。近日,记者采访了刚从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展载誉归来的“英子服饰”店主沈小英。

  “在北京的那几天一直都是下着大雪的,但我一点都不觉得冷,因为太高兴了,好多人都很喜欢我们这个彝族服饰,每个人看到我的服饰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简直太漂亮了!”沈小英兴致勃勃地用‘轰动惨!’来形容自己这次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展时的受欢迎程度。她说,每天都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中国艺术报等众多记者把我围得水泄不通,面对众多记者的录音、录像、拍照、询问,沈小英不知该展示技艺还是回答问题。

  而最令沈小英兴奋不已的是,在展览的第三天,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走进展览厅时,一眼就认出了她的彝族服饰,并和她作了长达20分钟的交谈。冯骥才说:“这个服饰漂亮,凉山的彝族服饰是古老的、传统的文化,我在国外也经常看到很多彝族服饰,不能让它流失出去了,必须保留下来,保留的同时一定要创新。”听到冯主席的一番话沈小英很感动。

  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凉山彝族服饰被西方专家学者赞誉为“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史”。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繁衍生息在西南边陲这片古老、苍凉而迷人的土地上,创造了包括天文、星相、历法、文字、服饰文化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由于凉山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20世纪50年代前还是奴隶制阶段,因此其服饰仍保留了彝族固有的文化传统,最能体现彝族古老历史文化特征。

  在为期10天的展会上,“英子服饰”作为凉山彝族服饰的参展代表被摆放在整个展厅最突出、最显眼的“缤纷成果”展厅处展出,为展会画上浓厚的一笔。除此以外,主办单位浓墨重彩的制作了“英子服饰”简介,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蕴藏在“英子服饰”里的彝民族历史和文化内涵,让人们深深地沉浸于彝族服饰的经典华章中。

  展览期间,主办方还特意安排参展代表观光了天安门广场、故宫、长城等旅游景点。当沈小英穿着自己设计的彝族服装以独特的气质游走在人群中时,有很多游客直接就把她围住了:“阿哟,你的服装太漂亮了!我们能不能跟你合张影?”一位老外突然出现在面前,用并不熟练的汉语问她:“你是什么民族的?这衣服哪里可以买到?”沈小英自豪地说自己是来自大凉山的彝族,这衣服也是自己绣的。老外硬是让她把这次带到北京来的服装卖一套给他,当外国朋友看到40多套别样的彝绣服装,件件爱不释手,恨不得全部买下。直到展览结束时,沈小英所带来参展的服装除了4套被国家民协收藏以外,其他的都被抢购出去了。

  今年39岁的沈小英,她的彝族名字是沈比阿英莫,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彝族刺绣手艺,12岁时已是名满山乡的刺绣高手,人们叫她花仙子。18岁那年,她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有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在彝族服饰实用性中表现出艺术性,在彝绣神韵中体现鲜明的时代色彩,让彝绣在民族服装中绽放光彩该多好。

  于是,她一口气设计出10多套彝绣服装,当她自己做模特以独特的气质着独特的彝族绣服走上街市时,马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和人们的欢迎。

  2005年,她的“西昌英子民族服饰店”开业,很快《凉山日报》、凉山电视台等媒体也多次对她和她的彝族服饰作了特别报道;之后,新华网把它作为凉山工艺服饰品牌,以“英子彝绣”为题,向世界介绍了她的技巧、事迹和作品。2006年7月31日,她成功注册了属于自己的“阿英莫”商标。

  沈小英高兴地告诉记者,她设计的彝绣服饰曾被很多彝族领导选定为出席重要活动的着装,今年国庆60周年庆典“团结奋进”彩车游行上彝族代表眼丁莫色杂同学穿的服装也是她所设计的。2007年,彝族女歌手尔古阿呷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歌手大赛时穿的服装全部由她亲手设计的。目前“英子服饰店”里所有服装已达1万多套了。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