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总目录

《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总目录

《民族文学研究》1983 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本刊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学术理论刊物。刊物设有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评论、民族民间文学论坛、理论思索与建设、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著作推介、国外研究之窗、学术动态等栏目。面向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或业余研究工作者、文科大专院校师生、民族工作者和民族文学爱好者。2012 年成为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刊物。


目  录


2017年第1期


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林继富 彭书跃(5)
口头叙事的结构、传播与变异——阿克塞尔·奥里克《口头叙事研究的原则》述评
张志娟(15)
彝族洪水史诗《慕颇密约》论析
李世武(27)
明代“陈三五娘”俗曲唱本之先声与流脉
黄科安(33)
《槐花几时开》学术谫论
王焰安(40)
论保罗·利科的神话诗学
刘欣(51)
古印度摩奴洪水神话探析
刘潋(58)
论元好问的民本实践
狄宝心(69)
末世悲歌 堪比文山——论伯颜子中其人其诗
李军(78)
“改土归流”后的土家族文学家族述论
多洛肯(86)
中国《福乐智慧》研究的文学视角(1914-2014)
晁正蓉(108)
多民族文学研究的佳作——评刘嘉伟《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与元诗风貌》
张晶(121)
寻找与重述的方式——以《艾多斯 舒立凡》为中心
李晓禺(126)
西部诗歌意象探索
王四四(133)
维吾尔族女诗人齐曼古丽·阿吾提诗歌创作研究
姑丽娜尔·吾甫力 杨茜(141)
论端木蕻良《曹雪芹》艺术创作的三重视界
张洪波(149)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作家群考略
詹丽(156)
论东南亚回族华人文学的旅行书写
杨建军(164)
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
夏婉璐(170)



2017年第2期


《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兼谈吴地神灵宝卷的历史渊源
陈泳超(5)
南北朝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梁鼓角横吹曲”
郭晨光(18)
唐代吐蕃题材诗歌的文学史意义
王树森(27)
唐诗中的北方游牧民族乐器——以羯鼓和羌笛为研究对象
高建新(36)
论清代蒙古诗人和瑛《易简斋诗钞》的理学底蕴
马涛(47)
清代少数民族诗人与杜甫诗歌——以满、回、壮为中心
孙纪文(64)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检讨:以文化多元论为视角
李长中(74)
论玛拉沁夫小说的意识形态与生活逻辑
张丽青(83)
藏地叙事的民族审美建构——论次仁罗布的长篇小说《祭语风中》
冯清贵(91)
《满巴扎仓》的民族根性与开放意识
丁琪(99)
故乡书写的审美现代性——以潘年英的人类学笔记为例
陈守湖(106)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回汉联姻叙事
杨秀明(116)
戴遂良与中国故事学
卢梦雅 刘宗迪(124)
“小红帽”故事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之批评
李丽丹(135)
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以西双版纳基诺族族源叙事为例
谢红萍(142)
传统服饰与观念表述——民国时期民族志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女性表述之考察
王璐(148)
民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方志中所见民间演剧史料稽考
安琦 王政(156)
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刘三姐歌谣论析
李素娟(167)



2017年第3期


民俗学学术伦理规范的善与恶
吕微(5)
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
户晓辉(16)
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以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为主线
黄景春(31)
从“民族唱”到“唱民族”:基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的考察
钟进文(38)
从开天辟地到“解放”来了——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表述
高健(45)
“双重二元对立话语逻辑”与百年中国神话学
姚新勇 周欣瑞(54)
现代语境下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身分选择与民族性表达
何圣伦(67)
新时期内蒙古少数民族作家生态书写的困境与突围
郭秀琴(79)
“去价值化”写作与日常生活的敞开性——田耳小说论
徐勇 伍倩(87)
历史叙事下的哲学思辨与民族意识——侗族作家袁仁琮的“破荒”之旅
杨一(93)
散文的“新乡土主义”——试论“骏马奖”获奖作品《凹村》《露水硕大》《新疆时间》
卓今(101)
现实性民族性主旋律——评第十一届“骏马奖”获奖长篇小说《白虎寨》
杨彬(108)
民族故事的多样讲述和中华精神的当代传承——2016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多维发展
颜水生(113)
论金代文坛的文脉之争与文意之论
王永(123)
论元曲的自我经典化
高岩(129)
元代蒙古散曲家阿鲁威佚文辑存及生平新考
都刘平(136)
韩国藏日刻本李贽《明诗选》辨伪
韩东(144)
论乾隆皇帝对陶渊明的接受及其意义
李剑锋(153)
民国初期“个体意识”的范本——单骑《新疆旅行记》论析
郭道平(161)



2017年第4期


“华夷一体”:元代文坛特征
查洪德(5)
论清中后期云南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形成——以回族文人交游为中心
马志英(30)
唐宋时期民族语入诗现象论析
张振谦(39)
口头传统在回鹘文译经中的回归
张巧云(47)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遗产化反思
艾哈迈德·斯昆惕(Ahmed Skounti)著 马千里 译  巴莫曲布嫫 校(55)
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基于对 22 位民俗学者的访谈和个人的田野经验
刁统菊(63)
论壮族诗性传统的生成与演化
覃德清(71)
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
斯钦巴图(86)
丰饶之秋与饥饿的亲属——论KHM47“杜松树”和相关故事中的谋杀与食人情节
卞梦薇(103)
论“阿欧怜儿”山歌中岷州地景的文学书写
戚晓萍(112)
民俗、艺术及审美经验——兼论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李牧(120)
沈从文的文学语言观
董正宇(126)
“沈从文传”的考察与进路
张立群(132)
人与自然的契合——论沈从文的人学观念
马新亚(141)
“表述他者”还是“呈现自我”?——论沈从文的苗族书写
李国太(149)
张贤亮小说创作的多民族话语与交互主体性
陈一军(158)
美国土著契卡索诗人琳达·霍根诗歌中的“栖居”思想
宋赛南(166)



2017年第5期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三种范式
欧阳可惺(5)
家园绘制与离散书写:论帕蒂古丽的双重视角
郑春光(20)
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与新疆当代汉语文学
——以阿拉提•阿斯木作品为例
张蕾(26)
嘉绒藏区民间文化与作家创作
丹珍草(35)
从《内蒙春光》到《内蒙人民的胜利》
——解读新中国第一部蒙古族故事影片的历史与现实
孙立峰(43)
清末民初南洋华人族群认同的发展走向
——以新加坡华文报刊的社会功能为例
赵颖(53)
元杂剧文本体制的定型
——兼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商榷
张倩倩(60)
畏兀儿诗僧儒鲁山与元代江南诗坛
王亚伟(71)
明诗总集编选土司诗作考述
李程(78)
清代草原丝绸之路诗歌文学的特质
米彦青(87)
清代蒙古族女诗人那逊兰保的创作历程
严程(101)
格斯尔射山传说原型解读
乌•纳钦(112)
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苏永前(125)
论民间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
朱佳艺(132)
民间叙事文类的界定与转换
——以查树源的“罕王叙事”为例
刘先福(144)
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
王丹(153)
“一带一路”国家《非遗公约》名录项目数据统计与可视化分析
郭翠潇(161)
重述“神话中国”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简评
谭佳(174)



2017年第6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
周福岩  /5
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巴莫曲布嫫  /20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及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岳永逸 蔡加琪  /36
纬书夏禹神话的文本生成与文化意蕴
杨栋 祝鹏程  /53
跨语境的“接合剂”:歌谣的文化政治审美功能探析
曹成竹  /62
近代满族纪程诗对藩部的书写
郭前孔  /69
纳兰揆叙编刊《历朝闺雅》述考
傅湘龙  /80
论波斯后裔李珣的双重文化取向及其创作特色
郭艳华  /88
清初回族诗人丁澎谪戍关外时期的创作心态
蓝青  /96
论杨慎等人对木公诗歌的评点
白建忠  /103
元代杭州宗阳宫文人群体考述
石勖言  /108
论20世纪50至7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范式
李晓峰  /120
多民族文学中的文化交往与文化间对话
——以新时期以来的“蒙古历史叙事”为例
汪荣  /133
“天道”与“人间”的互现
———论席慕蓉的蒙古历史书写
张弛  /141
论中国当代萨满题材小说的多元意识与独异风格
崔荣  /149
老舍《微神》的爱欲思想探微
———兼与但丁比较
杨晓河  /156
水族诗人潘一志旧体诗写作及其意义
周军  /167
《民族文学研究》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17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