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行走云南】云南大学民俗学专题

【行走云南】云南大学民俗学专题



云南大学,原名东陆大学,简称云大,是中国大陆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校本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毗邻翠湖公园,另有呈贡校区。云南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国家西部重点支持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云南大学设有出版社、附属小学、附属中学、附属外语学校,并主办《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等十余种学术刊物。

校训、精神、校风
云南大学建校时,私立东陆大学校训是“自尊 致知 正义 力行 ”,云南大学官方最新也认定这个校训。但更为著名的是“会泽百家、至公天下”,很多人将这八个字当作云南大学的校训——云南大学官方将它们称为“云南大学精神”,以与上述校训相区别——“会泽”源于云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会泽院”(因云南大学的创办者唐继尧为云南省会泽县人,故名),“至公”源于另一个标志性建筑“至公堂”(古时的云南贡院建筑,也是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地方)。拈出这八个字的人据说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名本科学生。此外,云南大学还将“高远、务实、勤勉、卓越”作为“校风”。
另,在1938年至1949年“国立云南大学”阶段,云南大学的校训是:诚正敏毅。

历史沿革
私立时期
云南大学具有9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为当时的云南省都督唐继尧所创办,于1922年12月8日宣布成立,1923年4月23日正式开学,设预科、本科、附中几个部门。首任校长为董泽。

省立和国立时期
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下设文学院(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系)、工学院(包括土木和矿冶系)和教育学院。
1934年,学校改名为省立云南大学。包括文理学院(文学院 + 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工学院 + 理科学系),并增设医学专修科。1937年,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出任省立云南大学校长,云南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1938年,云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熊庆来在任期间,费孝通、楚图南、严济慈、彭桓武等大批著名学者应邀到校执教,抗战时还有不少西南联大学者在此兼职,使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外影响甚大的综合性大学。到建国前,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包括五个学院、18个系、3个专修科和3个研究室。1946年,权威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院系调整时期
1952年开始的高校院系调整,把云南大学的法律、政治等学科,分别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名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农、医、工等学院则先后分离为独立的高校。调整情况如下:
(1)航空专业分别并入四川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法律、政治专业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业合并建立西南政法学院(现名西南政法大学);
(3)土木建筑专业分别并入中南土木工程建筑学院、重庆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4)铁道管理专业分别并入北京铁道学院、长沙铁道学院;
(5)1954年8月,理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后经发展合并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
(6)1956年8月,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今昆明医科大学的前身);
(7)1958年8月,农学院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前身)。
1958年高校院系调整完毕后,云南大学仅设文理两科,六个系,并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

1978年以后
由于基础学科实力仍然雄厚,1978年,云南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律等各专业先后恢复招生,云南大学重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7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9年云南大学在原有法律系的基础上,合并了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法学院(云南大学法学院)。2004年,云南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经过多轮调整,17个学院、8个研究院、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留学生院,另有三个独立学院:滇池学院、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位于丽江)以及云南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2010年8月,云南大学洋浦校区顺利整体搬迁到呈贡校区;9月,呈贡校区作为主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历任校长
唐继尧:东陆大学创办人。
董泽:首任校长,于1922年-1930年间任职。
华秀升:第二任校长,于1930年-1932年间任职。
何瑶:第三任校长,于1932年-1937年间任职。
熊庆来:第四任校长,于1937年-1949年间任职。
秦瓒:第五任校长(职务名称为临时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于1950年-1951年间任职。
周保中:第六任校长,于1951年-1957年间任职。
李广田:第七任校长,于1957年-1960年间任职。
高治国:第八任校长,于1960年-1964年间任职。
胡泮生:第九任校长,于1964年-1977年间任职。
刘披云:第十任校长,于1978年-1979年间任职。
赵季:第十一任校长,于1980年-1983年间任职。
杨光俊:第十二任校长,于1983年-1992年间任职。
王学仁:第十三任校长,于1992年-1996年间任职。
朱维华:第十四任校长,于1996年-2001年间任职。
吴松:第十五任校长,于2001年-2007年间任职。
何天淳:第十六任校长,于2007年-2013年间任职。
林文勋:第十七任,于2013年4月起任云南大学校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sa-wa-dee-krab

TOP

从云南大学民俗学学科传统看民俗学的学校教育




                                                               
   

黄 泽



   云南大学建校于1923年,20世纪40年代即已开展西南民族民俗研究,时在社会学系任教的费孝通、杨堃、江应梁和在文史系任教的徐嘉瑞、张若名、叶德钧等开设过相关课程。1979年成立了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1998年改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主任)是朱宜初、李子贤、傅光宇、张福三,现任所长黄泽。该所与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合二为一,承担本科生相关课程教学及民俗学硕士点教学。民俗学硕士点于198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1992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毕业硕士生12届46人。目前在读硕士生36人。
现设有民间文艺学、神话学、民族文化与民俗3个方向。  

本学科开设本科生课程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论》、《原始文化研究》。研究生课程有《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语言人类学》、《文献民俗学》、《宗教民俗学》、《叙述学》、《西南民族原始文学》等。注重本科生的基础训练和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近年毕业硕士生有12人继续攻博深造。民俗学专业1998级和2000级硕士生参加第六届、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论文竞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  

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为李子贤教授、张福三教授、秦家华教授、段炳昌教授、黄泽教授、李道和教授(博士)、木霁弘教授、秦臻副教授、马翀炜副教授(博士)。其中黄泽、段炳昌二人受聘担任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博士生导师,方向为民俗艺术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已招收博士生5届10余人。主持过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子贤《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1992;张文勋、段炳昌《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1993;黄泽《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研究》,2001;李子贤《少数民族话形态神话研究》,2004)。  本专业代表性著作有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叶德钧《宋元明讲唱文学》、《戏曲小说丛考》,朱宜初《民族民间文学散论》,朱宜初、李子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西南民族原始文学研究》,李子贤《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秦家华等《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杨知勇、李子贤、秦家华《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生葬志·生产习俗志·生活志》。中青年教师著作有段炳昌《穿越白族民俗长廊》,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木霁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马翀炜《民族文化资本论》等。悠久的学术传统和持续不断的学科建设使云大中文系的民俗学专业成为西南地区民俗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专业现已在云南省丽江县黄山乡、剑川县石龙村、元阳县箐口村和楚雄州设立民俗调查基地,方便研究生进行田野作业。  自1995年至今,本专业教师还一直开设全校性选修课《民俗学概论》、《中国民俗学》,为民俗学在高校的普及、传播尽力工作。从云大民俗学学科的传统与现状来看,坚持稳固的研究方向与特点,抓好本科生系列课程建设,是高校民俗学教育走向专业化与普及性的有益尝试。        

作者系云南大学教授、博导 黄 泽
sa-wa-dee-krab

TOP

云南大学民俗学学科报告



    云南大学建校于1923年,20世纪40年代即已开展西南民族民俗研究,时在社会学系任教的费孝通、杨堃、江应梁和在文史系任教的徐嘉瑞、张若名、叶德钧等开设过相关课程。1979年成立了云南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1998年改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主任)是朱宜初、李子贤、傅光宇、张福三,现任所长黄泽。民俗学硕士点于1983年首次招收研究生,1992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民间文学、神话学、民族文化与民俗作为重点建设的研究方向。云南大学民俗学依托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优势,坚持稳固的研究方向与特点,积极开拓创新,科研积累深厚,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社会评价良好,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并与其他学校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多次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重要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地位。本专业教学科研队伍层次较高、结构优化,同时云大民俗学还注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抓好本科生系列课程建设,这是高校民俗学教育走向专业化与普及化的有益尝试。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将民俗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除课堂上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训练,还在云南省丽江县黄山乡、剑川县石龙村、元阳县箐口村和楚雄州设立民俗调查基地,方便研究生进行田野作业,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毕业硕士生有20余人继续攻博深造,通过在学校几年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因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而在社会各个领域广受欢迎。悠久的学术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持续不断的学科建设使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民俗学专业成为西南地区民俗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制

云南大学民俗学硕士点,1992年设立,民俗学硕士点单位为人文学院,在该院的中文系设民间文学教研室。民俗学为二级学科设置,归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在民俗学之下的三级学科设置有:民间文学、神话学、民族文化与民俗。

研究机构

本学科点设置研究机构1个,即“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该所与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同体异称,主要进行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科研工作,并承担本科生相关课程教学及民俗学硕士点的教学。

研究方向

本学科点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学、神话学、民族文化与民俗。

招生方向

本学科点硕士生招生方向:民间文学、神话学、民族文化与民俗。

硕士生导师

本学科点硕士生导师11人,分别是:李子贤教授、张福三教授、段炳昌教授、黄泽教授、李道和教授(博士)、马翀炜教授(博士)、毛艳教授(博士)、木霁弘教授、秦臻副教授、董秀团教授(博士)、黄静华副教授(博士)、洪颖副教授(博士)。

理论研究

本学科点黄泽、段炳昌二人受聘担任云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俗艺术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李道和受聘担任云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民俗文化。

代表作

本学科点代表性著作有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9年),叶德钧《宋元明讲唱文学》(上杂出版社,1953年)、《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朱宜初《民族民间文学散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朱宜初、李子贤《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张福三、傅光宇《原始人心目中的世界——西南民族原始文学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李子贤《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秦家华等《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杨知勇、李子贤、秦家华《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云南少数民族生产习俗志》(云南民出版社,1990年)、《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黄泽《西南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西南民族文化与民俗——民族文化学的新视野》(海南出版社,2008年),黄泽、黄静华《神话学引论》(海南出版,2008年),木霁弘《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董秀团《白族大本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李道和《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 
sa-wa-dee-krab

TOP

sa-wa-dee-krab

TOP

占个楼备用
sa-wa-dee-krab

TOP

TOP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由大高带领我们现场领略如何?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借着这个机会再来展示一下啦

【云大展示周】(第7集)志愿者团队里的云大人 - 云南大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3280&extra=page%3D3

【云大展示周】(第8集)本科教学与研究生培养 - 云南大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3283&extra=page%3D4

【与云大相遇】文化名人系列(文史哲领域) - 云南大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5713&extra=page%3D5

【云大展示周】(第3集)云大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者梯队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3179&extra=page%3D6

【云大展示周】(第4集)云大民俗学学科发展简史(稿) - 云南大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3183&extra=page%3D6

【云大展示周】(第6集)我们的田野 - 云南大学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3259&extra=page%3D6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4-10-5 13:36 编辑 ]

TOP

会泽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云南大学民俗学自成一系,成就突出。学习了!

TOP

回复 12# 的帖子

评价很高呵

TOP

开眼了。。。。。

TOP

这次见识了现实版的云大,都不想走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