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原莲花落 曾经的繁盛,现在的衰败

太原莲花落 曾经的繁盛,现在的衰败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夫妻挑水》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一颇合当地人口味的曲艺艺术,却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简介
  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  太原莲花落竹板,因其一手所执两片大竹板,一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为“七件子”。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表演时,先打大竹板,间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后,开始说唱,以唱为主,间以夹白,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尾音稍长,颇合当地人的审美趣味。[1]   提起太原较早的曲艺表演形式,似乎能让老太原人忆起的,也只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莲花落了。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由于太原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入韵,所以颇合当地人的口味,可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太原的“土特产”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历史沿革
  历史上唱诵佛歌时有“一朵两朵莲花落”和“莲花开时众生乐”之说,那时起“莲花乐”就与“莲花落”名称通用,莲花落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那时的名称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曹强告诉记者,莲花落传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间。   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同时,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在山西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2年,曹强还是太原曲艺联合会的相声演员,当时的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主动学习莲花落。他接触了几位莲花落老艺人,向他们虚心请教,由于这些老艺人都是用当地的方言表演,因此曲种韵味杂乱,难以普及和流传。为了更好地继承、发展莲花落,曹强以太原方言为基础,结合普通话发音,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节奏等方面对莲花落进行了重大创新和改革。在1963年的一次表演中,全新的莲花落大获成功,从此,太原莲花落作为一个全新的曲种诞生了。
从晋中落子到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许多学者认为,莲花落原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莲花落,也叫莲花乐,或落子。莲花落最早传入山西是在清道光年间。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他们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又叫做“晋中落子”,而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省城文艺界开始挖掘传统文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太原曲艺联合会的年轻相声演员曹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意愿,开始主动学习莲花落。他先后跟随文水、晋中等地的多位民间老艺人学习,并于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由于曹强所创作和表演的莲花落,是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语言上,从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宗旨,把它定名为了“太原莲花落”,由此一个全新的曲种也在三晋大地上诞生了。
一位老者的情缘与心声
  太原莲花落问世后,由于其独有的亲切感,受到了太原市民的热烈欢迎,而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不仅连曹强本人没有想到,连他所在的曲联以及市文化局都没有料到,这更坚定了他栽培好这一新生曲种的信念,并由此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令人捧腹,且雅俗共赏的好作品。经过50多年的历练,如今曹强已是一位七旬老人,可他依然没有对莲花落释怀。曹老回忆说:“太原莲花落自问世以后,其实就非常受到市民的欢迎,要不然我也不会一直坚持到现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间,太原莲花落这种曲艺形式在三晋大地上可谓是发展到了高潮,那时候不论老少,人们都对莲花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不仅省市电台、电视台都因播出莲花落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就连关于莲花落的音像制品也是大卖特卖,而三家出版社争相出版有关莲花落的音像制品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正如曹老所说,太原莲花落过去曾辉煌过,而这种辉煌绝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一时的愉悦所致,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也是不可估量的,曹老独树一帜的创作和表演不仅满足了人们热爱家乡、热爱地方文化的情绪,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太原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事与愿违,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受重发展轻文化的社会大前提的影响,文化底蕴本十足的山西却面临着“文化生态危机”,而我市仅存的曲种太原莲花落也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对此,曹老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太原莲花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走下坡路的,而所谓的下坡路并不在创作上和形式上,主要是体现在受欢迎程度和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并不能因此就说人们不喜欢这种曲艺形式,实际上不少‘老太原’和‘小太原’对此还是充满热情,感兴趣的,今年年初举办的太原莲花落专场晚会大受欢迎就能够说明太原莲花落依然还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因此在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由自己所创立,并已走向成熟的太原莲花落不要像曾出现过的‘太原大鼓’和‘太原琴书’那样无法延续,不知所终。”
“太原莲花落后继无人”
  太原莲花落从创立至今,能够走向成熟,并在曲坛独树一帜,与曹老对太原莲花落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的研究、创作是分不开的。然而,一直以来有个心结却困扰着曹老,那就是太原莲花落无一真正的传人。现今曹老虽然已退休多年,身体也患有多种疾病,可是他依然对莲花落后继无人的现状充满了忧虑。曹老无奈地介绍说:“过去我也曾带过一些学生,尤其是在太原莲花落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人都是慕名而来学习,其中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较差的,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人能够算是真正接受了这门艺术,这当中有很多原因,有些是知难而退,也有些是认为学习了也没有发展随即半途而废,到了现在,太原莲花落开始走下坡路,来学习的人本来已很少了,算是可造之材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太原莲花落现在就面临着一个后继无人、无法延续的现状。这样如果一旦从我这里断接开的话,很有可能太原莲花落就会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回忆。”   
  太原莲花落的创立者没有真正的传人,这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却关系着一门艺术的存亡,当然无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市民,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据曹老介绍,近几年来,他除了仍旧坚持创作和表演外,积极物色合格的学员,还在企事业单位和文艺团体进行讲座和教学活动,目的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把一身绝技传授给有志于地方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使这一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一生只有一场“专场晚会”
  1990年,总书记来太原视察工作,在南宫观看了曹强演的《看车祸》等曲目,演出结束后接见曹强,并与他亲切握手,连说:“你演得真好!真好!”当时曹强害怕由于自己是方言演绎,总书记无法完全听懂,随即向其询问:“太原话听得懂吗?”总书记连说:“听得懂!听得懂!每个字都能听懂。”太原莲花落虽然地方方言结合了普通话语音,但是仍具有浓厚的本土语言风格,那么经过多年推广已深入人心的普通话是否会成为影响太原莲花落今后发展的又一大因素呢?   曹老说:“普通话的推广对太原莲花落今后的发展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时下新生一代对莲花落不感兴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受普通话的影响而体会不到太原莲花落说唱语言的魅力,不过这并不是影响太原莲花落今后发展的主要原因。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相关部门的忽视,才是导致太原莲花落前景不容乐观的根本原因,因为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而这门艺术也因此埋下了无法延续下去的隐患。”   太原莲花落作为省城观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之一,在去年先后被确定为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筹备申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面对如此机遇,曹老却依然对太原莲花落的前景不容乐观,究竟是何原因呢?他解释说:“太原莲花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如今遇到‘瓶颈’,主要就是观念问题,因为只有那些相关的部门和人士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这门艺术的价值,才会重视它,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打个比方,虽然太原莲花落很受市民的欢迎,但从创立至今,有关部门从没主动筹办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专场晚会,反而是今年年初,在一批艺术家同行的关注和响应下,才举办了从艺56周年来的首场专场晚会,如此便可显示出一种观念上的差异。”   对此,省城一位曲艺界的知名艺术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太原有很丰厚的民间文化遗产,而其中有不少类似于太原莲花落这样正处于生死边缘的,它们由兴旺走到衰落,自然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好的文化遗产延续下去,而不要到为时已晚才后悔莫及,这除了与相关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外,还有就是与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关,只有把观念摆正,充分把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形成一种价值共识,这样才能使得这些濒临生死边缘的文化遗产在省城大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和谐发展。”

编辑本段莲花落说词
  这是一段计划生育宣传的段子,语言诙谐生动,贴近生活,朗朗上口,是从计划生育宣传册中挖出来的,供大家欣赏。段子中有不少方言难懂:比如“外”在文水方言中常作语气词:   
走上台来我笑嘻嘻,   
说上一件事情你们听仔细。   
这事情发生在俺们家里,   
主要人物就是我还有俺婆姨。   
俺老婆姓赵叫赵三女,   
外眉眼长得还差不离;   
工作学习都不错,   
可有一件事令人不满意。   
俺们结婚十几年,   
生下两个娃娃都是闺女。   
这一天俺们都休息,   
我在厨房和煤泥;   
俺老婆正在炒鸡蛋,   
我用开玩笑的口气把话提:   
“人们为了吃鸡蛋,   
养鸡总愿意养母鸡;   
可是女同志要是生娃娃,   
最好是男的女的搭配齐。”   
俺老婆一听就不高兴。   
“你这人实在成问题,
外不由人,   
怎的能拿上俺们女同志比母鸡。”   
“唉,都怨你的时名字不地道,   
偏偏就叫了个赵三女。”   
“这和我的名字有甚关系?   
说这话一点也没道理、”   
“你姐妹五个就没男的。”   
哼,我看这是遗传性的养闺女!”   
“你不要脚大怨孤拐   
最好是检查检查你自己;   
要不是你的祖宗没德性,   
就是你对生理上有问题。”   
“啊你养不下小子还怨我,   
这态度一点也不谦虚。”   
我越想这事越出火,   
顺手甩了她一身泥。   
老婆也不止步,“去你的!”   
她甩下我一睑鸡蛋皮。   
这时候走进来一个人,   
是隔壁子地姑姑的老邻居;   
这个人刚从外地来,   
姓杜名叫杜卜奇(谐音:肚卜脐,文水方言肚脐)。  
她问明情况点点头,   
未曾说话笑眯眯:   
“我有一个偏方于,   
专门生男不生女;   
这个秘方显祖传,   
我不告旁人光告你。   
要一两花椒,二两减,   
再加上三两黑精稀,   
四个辣角五头蒜,   
另外还要六疙瘩西瓜皮。   
只要连吃三付药,   
我敢肯定没问题;  
等生于娃娃你再看,   
保险是个胖小子。”   
我当时给了他五块钱,   
下午就把药配齐;   
稠乎乎的熬了半砂锅,   
就和外猪血差不离。   
俺老婆一看就发了愁,   
我赶紧对她来鼓励:   
“亲爱的,你平时表现最勇敢,   
本丈夫一向佩服你。   
咱们为了养个小子,   
可不能向这困难把头低。   
你咬牙,憋住气,   
喝下去我给你买鸭梨。”   
吃了药大概有半点钟,   
只见她一个劲儿按肚皮。   
嗯,看样子可能怀上咧,   
我从心里感谢杜卜奇;   
人家这药真管用,   
这一回养他个小子没问题。  
我心里想得正高兴,   
俺老婆在床上哭啼啼;   
肚子疼得她直打滚,   
头上的汗珠子象下雨;   
呕吐恶心发高烧,   
他一晚上拉了七次稀。   
我一看这情况着了急,   
赶快把她送到医院里;   
一检查是急性肠胃炎,   
现在虚脱已昏迷。   
我一听这话害了怕,   
“大夫同志请你多费心,   
想办法救救俺婆姨!   
经过医生全力来抢救,   
到天亮脱离了危险期。

TOP

太原莲花落
  

http://www.sxkp.com 2009-3-20 8:55:00 新华网



    自由市场是好热闹,做买卖的人们还真不少,张大爷拿的一筐大红枣,拉开腔调喊声高:哎,快来买是快来挑,我的这枣儿是核核小,大枣儿是小核子,小枣儿是没核子,随便你拣来是随便你挑,核核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
    旁边有个愣后生,提溜的花生是两大包,见张大爷的枣儿卖得快,也学上伢的腔调喊声高:哎,快来买是快来挑,我的这花生是仁仁小,大花生是小仁仁,小花生是没仁仁,随便你拣来是随便你挑,仁仁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

    这是曹强老先生的经典作品《卖花生》。太原莲花落,用太原话唱才地道,可惜在这里我们只能写下来。事实上,1998年以后,随着著名演员曹强退休和尹海鹏的归隐,这样的唱段,已淡出我们的视线将近十年。

    本次传统音乐研讨会的演出舞台上,莲花落再次失语。有人记得曹强的《卖花生》,也有人一直珍藏着尹海鹏“不机迷”的VCD,但在更多人那里,此二人之后,太原莲花落再无传人。

    ■辉煌   莲花落那时很火

    曹强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学说莲花落的,在这之前,他曾经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为了走出一条新路,开始四处找人学习民间的莲花落,终于在1963年首次在晋祠庙会上给太原观众表演了他的处女作《三进太原》。没想到,这一演了就演了几十年。

    太原莲花落又名太原莲花乐,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一般是一个人表演,用七块板来伴奏,其中两大五小,与快板用的乐器一样。由于曹强所创作和表演的莲花落,是在认真研究晋中莲花落的基础上,从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语言上,从原来的晋中话改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并结合了普通话语音和搜集提炼而来的民间词汇,使其语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据创立后的风格特点和使人快乐的宗旨,把它定名为“太原莲花落”。

    曹强说,“我从1963年开始表演晋中落子,段子是以改编为主,没想到在农村演完以后,效果非常好,后来就开始在太原和平剧场演,知道和喜欢的观众越来越多。”

    曹强表演莲花落25年之后,山西省曲艺团的相声演员尹海鹏也与莲花落结缘了。尹海鹏回忆说,他第一个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一则家具城的广告。“迎泽大街办了个家具城,里面的家具是爱煞人……”

    时至今日尹海鹏都能回忆起当时人们争相模仿广告词的情景。因为首次将太原莲花落的元素加入广告中,非常新颖,在广播和电视中一播出,立刻受到关注,不仅大人们模仿,很多小孩子也在游戏中边玩边说,互相取乐。那时,太原市可以说无人不知这则生动有趣的莲花落广告。之后,尹海鹏开始着手改编一些段子并搬上舞台,如《酒换油》、《称呼》等。因为受到观众们广泛的欢迎,曹、尹二人一度成为山西各大媒体争相追逐的对象。

    ■荣誉 二杰曾经的荣誉

    在当年,太原的大街小巷,有喇叭的地方都有曹强的声音。曹强去演出,演出前舞台的喇叭里放的就是他要演出的段子。1992年,山西音像、山西教育音像、海南音像三家出版社联合为曹强录制了三盘《太原莲花乐》磁带和一盘相声。“每盒给我1000元到2000元”。当时普通上班族的月工资还不到100元。

    曾在山西文艺广播电台做主持人的陈红回忆,当时,太原莲花落作为太原地区唯一的地方曲种,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曲艺会演。在表演后的专家讨论会上,姜昆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曹强创作作品的年均数量比六七十年代多一到两倍。

    与此同时,入门较晚的尹海鹏也开始大量出作品。短短十几年,他推出30多个新作,在2004年出版的VCD中收录了《称呼》、《夸太原》、《解扣子》等20个经典作品。

    ■窘境   后继无人难以延续

    退休多年之后,这个心结也一直困扰着曹强。曹强对此充满忧虑。“过去我也曾带过一些学生,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较差的,但是到最后却没有一人能够算是真正接受了这门艺术。”

    在40多年时间里,向曹强学习太原莲花落的人一直没有间断过,尤其是在莲花落最兴盛的20世纪80至90年代,主动上门拜师学习的人有工厂的工人、宣传队的演员、学校的学生等,但最终坚持下来一个也没有。曹强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性太强,很快地学会几个段子,就好像掌握了一门技术,作为在单位里的一个跳板,当愿望实现以后,就不再学习了。小孩子学习,则更多是由于家长喜欢,当孩子课业繁重时,也就慢慢不学了。所以,太原莲花落面临着后继无人、无法延续的现状。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里有一个曲艺班,学院以学相声、快板为主,因授课老师是曹强的弟弟曹立,所以开设了太原莲花落课程。其中有一些学员能够学说和表演一两个作品,但在曹强看来,他们从表演的技艺上还显生疏。能否在太原莲花落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向前发展,仍是个未知数。

    1998年之后,尹海鹏转到幕后主要负责创作工作,也淡出了太原莲花落的一线舞台。目前,他仍在坚持教学。尹海鹏说,现在的孩子们都讲普通话,会说太原话的都很少,要学莲花落,先得教会他们说太原话。连太原话都没人讲了,怎么传承太原莲花落?

    ■败退    观念和关注度的缺失

    从1998年曹强正式退休以后,莲花落的演出就开始减少。曹强说,“我不再参加单位的演出,演出场次少了很多。另一方面,是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开始多样起来,听的看的东西都多了,单位也不一定再搞节目联欢了,所以请我演出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

    观众关注程度大大降低

    2002年,曹强参加了晋冀鲁豫“山河杯”曲艺大赛,曹强被授予“终身成就奖”。曹强说:“比赛完以后,有一家出版商找来了,态度非常诚恳,价钱也合适,感觉能合作,就录了3盘VCD。”这套三碟装的VCD由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其中包含了《立竿见影》、《卖花生》、《窦仙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作品推出之后,反响却没有1992年的磁带那么火热了。

    曹强说,观众对这种曲艺形式的关注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享受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不再需要排队买票来等周末的文艺演出,只要坐在家里,按一下电视的遥控器,想看什么都行。在工作之余,一则手机短信,似乎比听一段太原莲花落来得更让人痛快。还有谁会来主动学这些传统曲艺艺术呢?

    未给艺术家带来经济收益

    40多年来,太原莲花落也并没有给两位艺术家带来太多经济上的收益。曹强在文革期间的每场演出补助是0.20元,到1998年退休补助为50元。按照这个标准,假如学员学成之后进不了专业团体,要想靠莲花落养活自己都困难。根据太原市文化局艺术处的统计,2005年尹海鹏演出了不到10场,演出地点主要是农村、学术会议和企业庆典,表演收益每场1000-2000元不等,与15年前的演出报酬基本持平。2006年初,曹强被邀请去吕梁演出,一场收入3000元。这样的报酬,老人已经很满足了。但是,与现在演出市场中随便演一场就上万元、十几万元的歌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问题出在体制机制上

    有专家在研讨会上指出,一方面有演员,一方面有需求,为什么曹、尹二人却离我们越来越远?问题出在国有演出团体的体制机制上。让这些艺术家和观众保持联系的,应该是个制度媒介。这个制度媒介有宽窄两种含义。从宽的方面讲,在太原市的经济及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公共文化投入并没有实现同比增长。从窄的方面讲,我们可以思考,一个国有歌舞团的负责人是否一定会有发展这个民间曲艺品种的强烈动机。

    官方关注度的缺失

    而在曹强老师看来,这个问题就更加直观,“主要就是观念问题。”虽然太原莲花落很受欢迎,但从创立至今,有关部门从没主动筹办过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专场晚会。在从艺56年之后,在一批艺术家同行的关注和响应下,曹强才终于举办了从艺56年的首场专场晚会。这种官方层面上的观念和关注度的缺失,或许才是最应被尽早扭转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