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重磅出击】学者专家大佬们的民俗论坛千万次点击率祝贺汇总帖!

【重磅出击】学者专家大佬们的民俗论坛千万次点击率祝贺汇总帖!



各位看官:

             民俗论坛千万次点击率庆典马上就要正式到来喽!这是咱们论坛成立以来第一个重要的论坛活动节日!在得知论坛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这么高的关注度后,我们民俗学界各位领导老师专家不顾俗事缠身,先后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贺电,部分师长访学在外,或联系不便,回函等待中。现摘录部分精彩来电以飨读者,勉励大家!继续更新中。。。
                                                                                                                                                                   (栏目主持:笛威辛亢、朱振华艺苑、刘星)

   


              我向各个年龄层的朋友、尤其向保证民俗网高效运行的朋友们致敬,并为迟到表示歉意!中国民俗学网真了不起!保证它高效运行的志愿者团队的所有年轻朋友真能干,真可敬可爱!大家千万次互相握手、千万次交流、千万次讨论,为民族的文化复兴高声呐喊、擂鼓助威,这盛况太感人了!
                                                                      ——刘魁立

       刘魁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新疆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学论坛》杂志主编;全国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1986--1995)等职。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亚洲民间叙事文学学会(AFNS)会长,世界民俗学者组织(FFN)全权通讯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 (部分个人简介来源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刘锡诚先生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管理团队
                年轻的同行朋友们:
                民俗学学科的成熟,希望在您们手中实现!
                              

                                       ——刘锡诚贺  2010-05-18  
      
       刘锡诚,著名学者、作家,山东昌乐人。历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常务副主席、顾问,《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退休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社会职务: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部分个人简介来源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王焰安先生

    民俗学论坛是一个纯公益性的学术网站,自2008年底开通以来,深受广大民俗学学者和爱好者的喜爱,点击率迅速飙升,即将突破一千万。
        值此之际,谨向为网站正常运行的各位后台工作者致以敬意,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学习与平台!
        因为:
        我们关注民俗,就是关注民族发展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倡导民俗,就是倡导民族发展的思想与灵魂!
        我扪传承民俗,就是传承民族发展的传统和精华!
        我们研究民俗,就是研究民族发展的路径与走向!                                                              
                             ——王焰安  2010年5月18日
   

   王焰安,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员。曾出版《桃文化研究》、《张清水与粤北民间文化》、《世界民俗故事传说大观》等。(部分个人简介来源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陶立璠教授写于主站迎来500万次点击之际

      网管发布消息,中国民俗学网开通一年,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确实值得庆贺。这说明这一网站无论在学界,还是在网民中引起普遍的关注;说明民俗作为文化软实力在民众生活中的地位。


  中国民俗学网是我们这一行当的门户网,它的知识性、公益性、学术性是显著特点。因此吸引了众多的网民和民俗文化创造的本体——民众的关注,就连社会学科中的老大——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也对民俗学另眼看待,许多学者成为民俗网的常客或落户民俗网,这说明中国民俗学在与时俱进,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发挥着它的功能,也说明中国民俗学网有庞大的学术队伍支撑,有丰富的知识系统和理论供大家分享。


  由此我想到中国民俗学博客,它的开通已经周年了。网管们辛苦了一年,各位空间的主人们也忙碌了一年。一年来,给我的感觉是大家每天都像赶民俗大集一样,带着自己收获的成果,到博客平台上去展示、去交流,吸纳百家,集思广益,好不热闹。特别可爱的是那位80后学长,像带头的山羊一样,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遥遥领先。后边是70后、60后、50后、40后(年龄,并非出生时间)……这汇聚着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后浪推前浪,使空间繁星闪烁。巡天遥看,看到了中国民俗学的希望。


  中国民俗学博客的开通,的确为我们这些足不出户,孤陋寡闻的人,开辟了一个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平台。查查一年来的足迹,我也算是中国民俗学博客的热心人之一。自自己的空间建立之日起,总是忙里偷闲,细心打理,不愿让同行失望,不愿使它成为空壳。这种热心,从大处讲,是出于对中国民俗学事业发展的关心。毕竟自己将年华献给了它。毕竟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事业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希望中国民俗学在社会学科中成长为一棵大树;从小处讲,不是在博客中张扬个性,而是在博客中交流,与大家分享学术研究的快乐。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现在已经退休,不是冲锋在前的战士,登高远望,充其量是一个旁观者,但民俗学的神经似乎没有松弛过,总觉得它的兴旺就是自己的厚望,因此对中国民俗学网博客、论坛才这样的上心,每天行走在不同的空间,登坛浏览,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从中得到最大的心灵满足。这比在MSN、QQ上聊天痛快多了。在这里可以结识不少同行朋友,其中的许多人,尽管与我素不相识,读了他们的文章,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将他们列为我的好友,等到有一天见面时,我可以蛮有信心地对他们说:“神交久矣,久仰、久仰。”


  感激、感谢一年来为中国民俗学网辛苦的网管们,斑竹们,你们是一批优秀的志愿者,不计名利、报酬,默默地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打杂也好,抬轿子也好,值得。回想中国民俗网的一年,每当点击这一网页时,我们总怀着一种感激,今天这种感激终于汇集了500万次,500万次的感激,这就是回报。

TOP

梅子

徜佯在《中国民俗学》网站,充分享受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氛,其乐无穷,受益非浅。
                                                                                                        

                                                                                                                ——梅子


     梅子(杨梅),1968年2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任职于广东振华电器有限公司。(部分个人简介来源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陈金文

                                                    写在民俗学论坛用户点击率将突破一千万次大关之际
        
        多年来,除了撰写学术文章或填写表格之外,已经很少写其他方面的文字。但在民俗学论坛用户点击率将突破一千万次大关之际,作为一个民俗学者我觉得还是应该献上祝福和敬意。
        过去,我们写学术史,讲到的不外乎是某一时期成立了什么组织,创办了什么刊物,发表了哪些文章,出版了哪些著作。而从今之后的学术史必然会多出重要的一条:开通了什么网站!从这一点来讲,中国民俗学网站及她的创办者与志愿者们必然会被写进中国民俗学史册。
        截止到2010年5月13日,民俗学论坛注册用户已达3803人,平均日点击率12000次,累计点击率已达9736776次。在这短短的两年里,民俗学论坛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两年来,成千上万的民俗学者和民俗文化的爱好者在这里交流,在这里辩论,在这里表达观点,在这里抒发情感,在这里愤世嫉俗,在这里慷慨陈词,在这里摇旗呐喊……这里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家,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多少人为她长夜不眠,多少人与她一日三秋,我们已与她须臾难离!
        民俗学论坛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民俗学网志愿者管理团队的努力,他们为论坛无私地贡献了宝贵的时间,还有辛勤的劳动和聪明智慧。让我们以掌声表达对他们的谢意!
         

                                                                                                                             ——陈金文
个人简介:
        陈金文,1963年生,山东鱼台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省济宁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先后在山东省微山县第四中学、第一中学任语文教师;199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民俗学专业);1995年10月至2000年9月、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就教于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年10月至今就教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本人长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中国民俗学史、民俗学专题研究、人类学与民俗学经典导读等多门课程的教学。

TOP

张润平

      《民俗学论坛》创办时间很短,2009年3月办起,至今年5月,实打实计算才14个月时间,就取得了近千万次的点击量,而且全部工作人员都是义务性的。     这,非常了不起!     当然,这“了不起”肯定是有其了不起的原因。   
     我认为有二:     一是有一个非常团结的高水平的能代表(或者能反映)民俗学以及相关学科最新学术成果和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英团队。陶立璠老师爷爷般的经常光顾各个版块,不时进行指导、提醒、鼓励、点化,有时发些贴,对有些缺乏礼仪甚至学养的跟帖也不计较。巴莫老师苦心孤诣地把后台打理得干干净净、规规整整、温馨和睦、香香烹烹,也及时叼点时间打扫前台。记得一次,一个通宵在发帖维护网络。母亲般的细腻和勤劳,让我感受至深。叶涛老师只要遇到重大事务必亲临现场,高起点、远眼光进行指导,也经常发贴,特别是些图文并茂的帖,很有指导意义,能让我们想到做田野的方法。施爱东老师的眼睛是很“毒”的,就如文物鉴定一样,一眼就能看出破绽。这其实是智慧的体现。他的文章幽默中透射着十分的冷静。他能及时发现网贴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论坛的荣誉和品位,提醒大家冷静再冷静。耿羽老师的电子书,是民俗学论坛最宝贵的矿藏,是民俗学论坛海洋上最耀眼的夜明灯。马知遥老师以文学家的才华投入进民俗学论坛,给论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活力,对论坛的发展,也极富有责任心。衣晓龙老师经常在深更半夜甚至凌晨维护网站,我经常在内心里向他致敬!我在此说心里话:尽管还年轻,但需注意——不要透支精力。李建宗老师经常提醒我发帖的不到之处,使我逐渐成熟了起来。我还要说说我的二位“媒人”杨杰宏和周波,是他俩正式引我进入了民俗学论坛的殿堂。记得年会回来不久,快过春节了,他俩提议让我担任《田野与文本》版主,我当时诚惶诚恐,不敢接受。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一颗草根,一个乡巴佬,而且电脑操作很不行,根本就不能胜任。但是,不论我陈述多少理由,他俩还是再三“说合”,最后,我就觉得:再不答应,就有我们当地人说的“狗肉不上台板”之嫌了。也好,加入到这个团队后,让我学到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认识了这么多高贵的文化精英、人生的楷模。还有众多我不认识的、不太熟悉的、不知道情况的老师朋友们,肯定也为民俗学论坛的发展付出了如上老师同样热忱辛勤的贡献。     我以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是你们的付出成就了民俗学论坛今天的“大家气象”。     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二是民俗学论坛能热起来,说明我们的国民已经开始关注起自身的活动场景和精神活动了。民间有大量的活动在复兴,学界及学人在理性地关注和思索这些活动。民俗是什么?民俗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的祠堂,是我们的灶头,是我们的被窝,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地。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国民走向成熟的标志。也说明民俗学的春天已经跨步而来了。     二者结合,互为内外因,就使得民俗学论坛非营业性的火爆了起来。说实话,如果民俗学论坛一开始就是一个营业性的网站,他的结局肯定不是今天的这样。因为真正的文化精英、民族国家的栋梁是用钱买不来的,人的高贵的品性也是提升不出来的。而中国民俗学网门下的民俗学论坛,正是因了一批真正的文化精英、民族国家的栋梁的全力打造,并把更多的人的高贵的品性,通过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一一地提升了出来。这种“大家气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我国这一时段学术活动的宝贵遗产。它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民俗学,以后肯定会波及更多的相关学科。做学术史的先生们应该对此引起重视。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清醒认识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我坚信《民俗学论坛》会越办越好!希望年轻的一代继承并发扬“大家气象”的优良传统,使《民俗学论坛》传之恒久,并成为世界级影响力的《民俗学论坛》!让我们在下一个千万次再行庆贺!下一个千万次很快就会到来!
                                                                 ——张润平

  张润平  任职于甘肃省岷县文化局,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特邀文史研究员。 (部分个人简介来源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英古阿格

           点击千万次,
           明鉴同仁一片赤丹;
           叩访千万次,
           延续民俗一脉薪火;
           与民同在,与俗结缘,
           千转百回,亿万斯年,
           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英古阿格敬贺



英古阿格(杨杰宏),丽江人,纳西族,丽江师专中文系副教授,国际纳西学会副秘书长,云南纳西学会副秘书长,丽江旅游研究所副所长。

TOP

刘德龙


         架起守望民俗文化的空中彩桥,拓展弘扬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
                                                                        
                                                                                                              ——刘德龙



      刘德龙: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山东政协常委;山东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硕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俗学会会长

TOP

陈华文

        中国民俗学的重新兴盛得益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国民俗学的长期兴旺只能依赖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持续向前推进。作为文化的民俗事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是民族特性的表达和象征,它还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审美情趣,全方位塑造着生存于中国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因此,民俗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具有深层结构的文化形态,民俗学则是中国社会将来最具有特色和个性特点的学科,并将在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建设与和谐家园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陈华文

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TOP

马知遥

民俗汇聚传统,中国民俗学网帮你我找回传统。衷心希望属于我们的中国民俗学网越办越好,成为大家的心灵家园!!!
                                                                  

                                                                                                                                         ——马知遥(马永生)
      
   马知遥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山东民俗学会理事、副秘书长

TOP

刁统菊

                      大家用,大家建。
                                            ——
刁统菊   
   

刁统菊      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部分简介来源网络,请老师订正)

TOP

溯源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管理团队:
        值此中国民俗学网用户点击率即将突破一千万次大关之际,溯源真诚祝各位民俗学的前辈们身体健康!祝关注本民俗学网的朋友们不虚此行!祝热爱并潜心民俗学研究的同仁们、同学们爱有所获!学有成就!祝民俗学网越办越好!好上加好!
        最后,我要真诚感谢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管理团队!谢谢你们的付出!谢谢你们的热情!谢谢每一位朋友!

                                                                                             

                                                                                                          ——溯源致敬!

TOP

陶立璠先生

晓龙:
        来信收到,辛苦了。《中国民俗学网》千万次活动点击活动搞得热热闹闹、轰轰烈烈,收获很大。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热情和毅力。多亏了网络的魅力,经众多的民俗学志愿者的组织联络,又通过许多栏目活动,使原来地处四方,本很陌生的年轻学者和学子走到一起,群策群力,使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大家也由此变得亲密无间、和蔼可亲。中国民俗学的希望也许就建立在这种团队精神的基础上,值得祝贺。
        评奖及奖项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具体由你们来定就可以,不必征求我等的意见。我想,既然大家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每个栏目可多一些人得奖。比如,取前十名获奖(实在没那多人参与另当别论)皆大欢喜比较好。奖品不够,我可以想办法补上。
        说到这里,我也该实践自己的承诺,完成五幅画作了。如果六月我的《陶立璠书画集》能顺利出版,当送上10册做纪念品。
        祝千万次活动顺利成功。

                                                                                                                陶立璠
      

    陶立璠   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少数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现任《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委员兼《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1996年策划召开东亚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起成立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历任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多次访问日本和韩国、越南,蒙古国,参与和组织国际会议。1991年和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在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任客座教授;1996——1997年应日本文部省的邀请,在名古屋大学国际开发研究科任客座教授,进行专门的合作研究。曾先后两次参加中日联合考察团,在中国的江苏、浙江,云南和四川纳西族、彝族地区以及日本的冲绳、山形等县做民俗考察。1980——2007年曾先后招收过多届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生,讲授《中国风俗发展史》、《民俗学方法论》、《民间文学专题研究》、《民俗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等课程。目前正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的编纂。(部分简介来自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大星,小星,都是闪亮的星星,我们在这里成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