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润平先生向庆典发来贺辞!

张润平先生向庆典发来贺辞!

《民俗学论坛》创办时间很短,2009年3月办起,至今年5月,实打实计算才14个月时间,就取得了近千万次的点击量,而且全部工作人员都是义务性的。
     这,非常了不起!
     当然,这“了不起”肯定是有其了不起的原因。
     我认为有二:
     一是有一个非常团结的高水平的能代表(或者能反映)民俗学以及相关学科最新学术成果和心甘情愿、默默无闻、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英团队。陶立璠老师爷爷般的经常光顾各个版块,不时进行指导、提醒、鼓励、点化,有时发些贴,对有些缺乏礼仪甚至学养的跟帖也不计较。巴莫老师苦心孤诣地把后台打理得干干净净、规规整整、温馨和睦、香香烹烹,也及时叼点时间打扫前台。记得一次,一个通宵在发帖维护网络。母亲般的细腻和勤劳,让我感受至深。叶涛老师只要遇到重大事务必亲临现场,高起点、远眼光进行指导,也经常发贴,特别是些图文并茂的帖,很有指导意义,能让我们想到做田野的方法。施爱东老师的眼睛是很“毒”的,就如文物鉴定一样,一眼就能看出破绽。这其实是智慧的体现。他的文章幽默中透射着十分的冷静。他能及时发现网贴中存在的问题,维护论坛的荣誉和品位,提醒大家冷静再冷静。耿羽老师的电子书,是民俗学论坛最宝贵的矿藏,是民俗学论坛海洋上最耀眼的夜明灯。马知遥老师以文学家的才华投入进民俗学论坛,给论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活力,对论坛的发展,也极富有责任心。衣晓龙老师经常在深更半夜甚至凌晨维护网站,我经常在内心里向他致敬!我在此说心里话:尽管还年轻,但需注意——不要透支精力。李建宗老师经常提醒我发帖的不到之处,使我逐渐成熟了起来。我还要说说我的二位“媒人”杨杰宏和周波,是他俩正式引我进入了民俗学论坛的殿堂。记得年会回来不久,快过春节了,他俩提议让我担任《田野与文本》版主,我当时诚惶诚恐,不敢接受。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一颗草根,一个乡巴佬,而且电脑操作很不行,根本就不能胜任。但是,不论我陈述多少理由,他俩还是再三“说合”,最后,我就觉得:再不答应,就有我们当地人说的“狗肉不上台板”之嫌了。也好,加入到这个团队后,让我学到了意想不到的知识,认识了这么多高贵的文化精英、人生的楷模。还有众多我不认识的、不太熟悉的、不知道情况的老师朋友们,肯定也为民俗学论坛的发展付出了如上老师同样热忱辛勤的贡献。
     我以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借此机会向各位老师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是你们的付出成就了民俗学论坛今天的“大家气象”。
     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二是民俗学论坛能热起来,说明我们的国民已经开始关注起自身的活动场景和精神活动了。民间有大量的活动在复兴,学界及学人在理性地关注和思索这些活动。民俗是什么?民俗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的祠堂,是我们的灶头,是我们的被窝,是我们的亲人,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地。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国民走向成熟的标志。也说明民俗学的春天已经跨步而来了。
     二者结合,互为内外因,就使得民俗学论坛非营业性的火爆了起来。说实话,如果民俗学论坛一开始就是一个营业性的网站,他的结局肯定不是今天的这样。因为真正的文化精英、民族国家的栋梁是用钱买不来的,人的高贵的品性也是提升不出来的。而中国民俗学网门下的民俗学论坛,正是因了一批真正的文化精英、民族国家的栋梁的全力打造,并把更多的人的高贵的品性,通过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一一地提升了出来。这种“大家气象”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我国这一时段学术活动的宝贵遗产。它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民俗学,以后肯定会波及更多的相关学科。做学术史的先生们应该对此引起重视。我们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清醒认识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我坚信《民俗学论坛》会越办越好!希望年轻的一代继承并发扬“大家气象”的优良传统,使《民俗学论坛》传之恒久,并成为世界级影响力的《民俗学论坛》!让我们在下一个千万次再行庆贺!下一个千万次很快就会到来!
                                                    ——张润平


张润平  任职于甘肃省岷县文化局,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特邀文史研究员。 (部分个人简介来源网络,敬请老师订正)。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张老师是我们团队的重要成员!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谢谢张老师,向张老师致敬!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TOP

张老师熬夜了吧?辛苦辛苦!

TOP

TOP

张局辛苦!建宗兄怎么没来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张老师把自己忘了,您是我们民间的老师,向您致敬!

TOP

谢谢如上各位的捧场!互敬互敬!共同学习!

TOP

要是各地方政府文化事业单位都能像张老师一样参与进来,我们的民俗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效应;目前看来,这种互动还十分微弱甚至说意识不强;民俗学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与基层文化事业有着很好的切合点,但是目前这种互动太小了。

总之,要向张局致敬!!!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