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方志

方志

史部之

方志

郑任钊 

光明网  发布时间: 2009-05-18 07:50 光明日报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综合记载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情况的文献,包括一地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物产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编纂多具连续性。

  我国方志源远流长,其源头众说纷纭,历来有《禹贡》、《周官》、《山海经》或《越绝书》等说,今日不少学者又提出多源说,或认为当起源于两汉地记。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方志的形成阶段,其时地记盛行。地记是方志的初级形式,是一种专门记载地方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的著作,体例、内容都相对简略。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被许多学者视为留传至今最早的方志。至隋唐时期,图经逐渐盛行,取代了地记。图经是指卷首冠有各种地图的记述地方情况的著作。至宋代,方志基本定型,终于自成一体,体例不断完善,名称亦渐趋统一称“志”。宋时方志已包罗万象,司马光称其为“博物之书”。明清两代,由于官方推重,方志大量涌现,乾隆时到达鼎盛阶段。

  历代留存至今的方志数量庞大,除了省志(常称为通志)、府州县志及乡村镇志外,还有很多专志,如山水、名胜、寺观、人物、风土、艺文等方面的志书。全国总志是否属于方志范畴,尚有争议。

  清中叶,章学诚结合前人得失及自己编修方志的实践,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方志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