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西游记》第一回大义与精解

《西游记》第一回大义与精解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记》开篇的气势之大,是由小说的本质决定的。《西游记》是以写宇宙人生的真相为纲领的,描述了如何了解并证明这个真相的过程。因此,小说一展开要提出我们的灵觉从何而来,依何而修的问题。灵根是怎么回事?大道是如何演化的?这也是哲学乃至科学要研究的根本大问题。一切事物的源流是什么?将来的去向是哪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诸多分歧,这里只欣赏吴承思先生所欣赏的看法和见地。灵根,开门见山提出灵有根。当今世界对灵有根还没有共同的认知,甚至很多人从不讨论灵魂的问题。如果任何事物都是有根的,那么一切事情都是永恒的。古人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即是指出一切事物的根就是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客观规律是一切理事的根。只是客观二字还是有层次上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就像哲学界的唯物和唯心的大分歧一样。如果有一个灵根,那么条件合适时,必定会育孕并流出。这里作者自己给了答案,灵根流出的是心性。心性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如何用才是最美妙的呢?这就产生了用心去合道的修行的问题了。这是点化世人的法语,因为很多人对人生的意义问题感到非常茫然,《西游记》就被赐予了这样使命。从极深层的内涵上来体会生命的奥妙所在,启发世人去完成人生的光辉使命。

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这一开篇之诗点明了整部小说的心脉,是作者给《西游记》所下的根本性的纲要。因此,这首诗要详细解释一下,这对读懂《西游记》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混沌未分天地乱,混沌,由于这个概念一直存在着很多疑问,概念的模糊性也导致了对很多重要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产生偏差的问题,因此给后人理解大道之理带来很多的困难。作者在这里给出的解释还是比较明确的,阴阳未分就是混沌。不过,这里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阴阳为什么没有分?佛家文化的存在让追求真理的人真正明白了混沌的真实意趣。阴阳分与未分,并不是宇宙发展的过程,而是因众生的迷惑和觉悟的不同而有差别。用哲学的语言讲,客观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可以变化的只有意识形态。混沌在佛家文化里,称作众生的“一念无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家文化的高明之处,点解了中华文化的要害。混沌是中华文化的极点,是中华传统文化没有突破的领域。佛家文化进入中国后,中华文化得到了升华。实现了三教合一的学术潮流,使中华文化真正成为人类最有智慧的文化。茫茫渺渺无人见。由于众生心意的混沌状态,导致天地乱,天地成了茫茫渺渺的混乱状态了,并且人们对这种混乱产生和变化的机理完全不明白。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盘古破鸿蒙被很多人误解为造天地的过程,其实这是众生的意识形态进一步迷惑的过程。从道家修炼的逆返先天的原则看,清浊辨是凡夫的演化过程。在佛家称一念无明生三细,这三细就是心佛众生一体三用被误认作为三体三事了,从此有了我知我见,即无私的大道赋予了人格角度私有的见解。中华文化称之为天地人三才分立。三才一旦分立,问题自然就来了。佛家称此过程是“境界为缘长六粗。”长六粗就是心被污染的越来越严重,最后严重到地狱变相现前。这样就走到了心性生命现象的最底层,即人格角度私有层面上产生与自然无私之道完全的对立态,即痛苦不堪的境界现前了。这前二句是众生堕落的过程,后二句是觉悟的过程。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将颠倒的心念再颠倒过来,与众生分立的心转变过来,将众生看成自己,顶礼一切众生,这样就是逆炼归元的方法。了解心是万法之源,将一切心用都顶礼皈依至仁的佛性,这样就可以重新发明本心,一切万物无非是自心所现,万物还原此心,定皆成善也。道家“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是这样道理。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个颠倒颠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唯有此法可以逆炼归元。要想明白这里的细节和详情,必须看一看《西游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你如何消除灾难化解厄运的方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游记》的定位,是教学和方法,而不是通俗意义的神化小说和故事。
细细品味这段诗,前二句是道家常见的讲法,混沌、清浊,后面二句是佛家的,化解灾厄的方法,造化会元功。前二句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把事物衍变的过程研究很透彻了;后二句是悟境,是佛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佛文化给人类带来的真实利益。从这里也能看出,作者的真知灼见,点明二者的差别实在是很难得的。世人往往要么执着一词,要么笼统而论,这都表明他们还没有真正深入了解二家文化本质上的区别。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这一段来自邵康节先生的《皇极经世书》,主要是阐述世界外境合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易学,就是从整体之阴阳和物象之术数来把握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学问。易理,由于简单快捷又方便实用,成为人类养生学和治世之道的方便法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相比之下,现代科学往往是从局部的数量上把握世间物质的方法,其中科学定理抽象,计算复杂,应用繁锁,需要多年的教育来完成。从二种文化的内核来看,易理和科学原理有惊人相似之处,他们的统一点在波粒二相性上,只是研究的广狭有别。科学是狭义的易学,易学是广义的科学。

《皇极经世书》顾名思义,皇,是统摄一切万法之道;极,是极化;经,是演化变化;世,是世间万象。可以看成与老子《道德经》具有同等的价值,是量化的道德经。书中从理至法分作元、会、运、世四个层次的演化过程。元会,恰恰是前面说到的会元功里的会元二字。元,即道德体性,天性,祖先用“天干”来表达。会,是指阴阳交会,对一元而言,与地支交生,地支有十二数。运,是变化演化,是阴阳交生受大道之理制约演化之数。天干十数,阳中有用之数为三,老阳,中阳,少阳。如果加上纯阳,是四。但纯阳纯光无相,因此演化世间法相,取三数。三数各有十天干,即三十数,这就是运数。世,会和运当显之数,因此有十二乘三十共三百六十数。世,汉字里是三十的变异字。三十年,一个运的周期,还是有道理的。当然,易经之易,贵在简单。其实,一元里有多少阳数呢?其实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教学和演化的方便,而简化归纳处理成纯阳、少阳、中阳和老阳四数,物性转化重要之关键点也。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华祖先的高度智慧,认识和处理问题都是从关键处着眼,这一点尤其像数学里的拐点。如果按五行律来理解理性,内阴阳五行,二五之数,十天干也。十是圆满之数,故古称天圆也。地支,外境现象也,处境乃三才交生之用也。三才合于四象,三四之数乃十二,地方也。道德经里“三生万物”,即此理也。天性圆地性方,一直被世人普遍误解成天相圆地相方,可悲也。并不是说理性里真有这些数,只是方便交流、演化大道之理而已。将一元展开,就是元会运世四数相乘,如果是以年为单位,即得十二万九千六百岁。

后面将十二会中的每一会分成上半时和下半时,每半时五千四百年,天地人的生成过程。这个说法与老子《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相似之处。这里面有些事说得清楚,有些事没有说清楚,所以千百年来,让读者产生了种种误会。其中最大的误会就是,人既然有生,则必然有死。如果这样理解生死问题,那就不是传统文化的生死观了。这里的“生”,是往生而不是产生。阴阳互根,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中华传统的生死是生命形式的转化过程,不是当今世人理解的断灭生死。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

这一段文字是吴先生将佛道二家文化融合而自创的内容,虽然其中用了佛家常用的四大部洲,但这个部洲的概念是来自印度本土文化,六道轮回也一样,虽然佛家也借用,其实是印度其它宗教最先提出来的,是他们用定功观察到的结果。其实佛家文化是一种特别的文化,是遇哪家文化用哪家文化,然后发展哪家文化,提升到正确的见地,所谓随遇而安也。后人误解四洲在地球上,其实佛说的须弥山是一个单位世界的中心,周围是四大部洲。据佛家大德介绍,银河系的中心黑洞就是佛说的须弥山,须弥山内非常光明,外面有日月围绕。从这段文字来看,《西游记》已经远远不是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故事了,根本上不是地球上的事了。

另外,故事发生在东胜神洲是非常有意趣的,因为据佛家资料介绍,东胜身洲,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那么《西游记》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发挥,他一是要用半月这个形状,二是要用“神”字。“半月”,后面拜师学道是在斜月三星洞,其实都是一个汉字“心”的形状而已。神,是主角心猿悟空的产生地。半月是心,心即神也。将身改作神,不是误笔,而是妙笔。还有就是东方,代表万物之始也。西者,万物之终也。这里顺便说说“东西”一词,现在网络出现“东东”一词,显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解所致。东西不是方向,而是易经里“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中华文化经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内涵是从理性看世界的民族。龙的传人,龙是理性也。《西游记》里的白龙马,就是理性的化身。由此可见,《西游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浓缩作品,很有必要进行研究和细心体会。

品味一下花果山,《西游记》的杰作之一。花果山,花者因也,果者果也,果也是种子,种子又是花之因也。花果山,乃因果之源也。前面已经交代,这个故事是讲解造化会元功,这里给了一个名字,花果山。一是花果并存,二是因果聚会之所如山一样广大,三是山在西游记中代表定,因此花果山代表众生业定聚。用佛家的话讲,这里是阿那耶识,种子与现行(开花)之所在。阿那耶识是众生误用真心的迷态,是一切众生修行的因地,故事从这里开始是有深刻内涵的。

这个国土在海外,海者,法性之海,在众生地成了苦海;海外,没有苦难的地方。 傲来国,名字起得非常精彩。这里对众生一念无明的产生而论的。佛家《首楞严经》里开示,众生一念无明,是因知见立知而成。这是众生的劣根性,把自己的知见立作真理。这就是傲来之国,妄见所成的国。因有不平等之心,显现不真实之国。花果山是阿那耶识,故此一切世间境界皆依此而立。后面的十洲三岛,是中华文化里的神仙所居之胜境,是在阿那耶识里建立的。作者能把佛道二家文化如此无缝融合,可见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驾驭能力。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细之境,是仙受之境,痛苦未生之道也。

赋曰: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这一段太精彩了,读懂了这一段,后面的故事就基本上可以读懂了。一切因果之源,无非是我们的根本识,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坐标系。将一切本来平等的理性大道,分列成种种现象,并标定为不同的价值,使一切活泼自在的极乐胜境转变成相对论的人间事物,这是从活向死的过程。去西天取经无非是死而复活的过程,《西游记》的根子在这个纲领性内容里。且看这花果山的根本作用,“势镇汪洋,威宁瑶海。”汪洋是一切作用,这里是指众生所在的业障苦海;瑶海是表一切仙乐。总而言之,苦乐皆依从此心识作用。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银,在西游记里也有固定的内涵,银,金艮也;艮,易之连山,易变也。在《西游记》中,金,表法性;银,表作用;潮涌,比喻性之作用广大。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贯串本书,表相续之相。入穴,来自传统丹法的用心,凝神入炁穴,这里指一切作用和现象不离心性。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波是动,雪是静,蜃楼海市,凡夫所见的动静二相都不着理义。这里有很深的修行理论,来自佛家经典。这一句也暗示了仙果的乐受的虚妄性。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这里是指阿那耶识是业习种子累积所在。木,在本小说里定义是业;火,是心有为之动。东海,是心动之海,我们凡夫每每心动,是随业起现行,好象念头被心外还有一座大山在震摄着。世人常说“冥冥之中的主宰”就是《西游记》里的花果山,从这一点,世人都是《西游记》里的人物。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丹崖,是指心用,怪石,指被业障扭曲的现象。彩凤双鸣,是阴阳交生光彩万象。削壁奇峰,比喻种种惑业,差别悬殊,众生种种奇想故。麒麟独卧,麒麟乃动物之精华也,比喻虽然种种业障妄动,不伤法性之真。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峰头,种子也;鸡,机也;石窟,比喻缠缚。种子现行要观当机与否,缠缚之所还观性德常在。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林,比喻功德林,木是业,又一木,用心也,乃用功之道。二木如镜来所成的对映,是佛家讲胡来现胡,汉来现汉的清净心。有人用功为得是长生,鹿,有定义,缘于尘字繁体塵,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简化汉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作用。寿尘,执着于世间相也,因此是仙中狐,投机分子也。树,木又寸,业上生心也。灵性被错用,比喻禽;然而不失真性,称玄鹤。鹤,隺鸟,隺,极高明;鸟在《西游记》里有定义,来自佛家,见。鹤,即高见也。树上有玄鹤,是众生出离苦海的根本要义。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阿那耶识与自性般若同体故,常存不坏,因此每每用心,都成种子。草,在此有定义,比喻生心也;瑶草,求解脱之心念也;奇花,道心乃奇妙因心也。松,木公,众生业;柏,木白,道业。桃,《西游记》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字,木兆也;兆,不走之逃也;因此,桃是当下舍离业报之仙受也。修竹,竹者,冬草也,下垂之草;修竹,比喻止心之动也。留云,即是离相也。涧壑,深奥大道之理也,藤萝,束缚。草色新,心念变化快也。凡夫一念之间变十万八千次,这是《西游记》里的数据,后面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点睛之笔,万法归根,归于心性,时空之外,万劫不移之心地。在佛家称金刚种子,就是常在不坏之意。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店,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顶上,是山之灵魂所在。仙石,比喻不受苦迫,但被执着的体质。三百六十五周天,二十四节气,九宫八卦,皆是自然之道也。九宫八卦在流沙河那一回还会有解释。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现在乃自然之道也,按九宫八卦的方式排列而成,这里是业力所不及处,但是有自然之道相映成趣。芝,灵芝;兰,君子;比喻心灵本份之貌相。描写石猴的生成过程皆是以易经之术数来描述的,阴阳交生之理,即日精月华。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为什么见风就化作石猴呢?好像因果交代的很清楚,可是现在人读起来就莫明其妙了。佛在《首楞严经》里,告诉我们痴迷则生风,因见生动,动而有风。说根本,就是心被境牵,而生风也。石,即顽固的代名词。 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拜四方,被四方境界迷惑了。金光乃心目也,下凡每动心目,即能感得上界垂慈,金性一体,凡圣同根也。用当今的科学来讲,也不难理解,三维生命不了解四维生命的生活状况,但四维生命视三维生命为生活的一部分。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店,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这里要着重解释这个玉皇大帝,很多人读不懂《西游记》的根本原因是作者把一些通俗的概念转义了。如果不明白转义的原理和方法,《西游记》必定成为神话小说。了解了这个转义,则《西游记》的理义非常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注意这里的提示,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通俗文化中的玉帝没有这些定义的,如果留意一点也会发现这个区别。这里已经将玉帝转化成了道德的化身了,因此在后面的故事里,佛菩萨受他邀请必到,就好理解了。猴子金光能感通道德,但是不修行的人往往不尊重道德,猴子会有 “玉帝老儿”之类的狂言,也就很自然了。玉帝是道德,那下面的天仙天人都自然成了功德的化身了,这一点转化也至关重要。《西游记》所谓的神化,是将道德各个层面进行了似神化处理,道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种种故事展现出来而已。从这个层面看,《西游记》一点也不是神化,正相反,是严谨的道德演义。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服饵水食,依从妄想凡习,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增长,心眼将闭。常言‘死心眼’,就是金光潜息之意。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芸芸众生生生不已,皆是道德的垂赐恩慈。天地精华,还是阴阳之道。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

这一段看似平常,隐喻很多。猴在山中,前面说过,是心在因果中取舍之道。行走跳跃,乃思想驰骋,妄想纷飞。食草木,即记概念;饮涧泉,喻真正滋养还是德水,这里面理义很深,后面章回再讨论;采山花,喻持主张;觅树果,喻欲建理论。狼虫,喻贪婪阴暗,贪毒,众生立命之心不离一个贪字。虎豹,虎,是定义字,与虚字同虍,虎皮上的斑点,这与豹子同理;只是虎代表虚妄之念;豹是指虚幻念下的尘相。从根本上看,这个创意出自佛家《金刚经》里的“一合相”,一合相即是虚妄。獐鹿,獐是重要的定义字,犭章,错误之文章,比喻所知障。猕猿,喻攀缘不止,弥,广大;袁,长衣;尽虚空遍法界即此一心,犭将此心误用。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生就是这样沉醉于执着之中,在种子习气的束缚之中。这些不正是我们这些正常人的日常生活写照吗?我们也是乐在其中,后面一段写世景,不多解释。大家一看就明白,人间百态,就是《红楼梦》里的那些事。
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呼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这里是写水帘洞的风光和所代表的理义。涧水,水,乃大道似水,是道生生不息,演化无穷的特征。涧水,是无明与道隔了一层,像是涧水边上的石洞,游离于大道了。就像人类一样,科学家要解开历史的长河,找到宇宙产生之源流,因此才有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此水竟然是从天而降,再无法追根寻源了,就像人类找不到思想的源头一样。中华传统文化要高超一些,认为思想来源于大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人合一理论就是对这个问题思索而得到的答案。然而西方理解就没有办法突破思想的根源问题,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因为他没有办法理解无思是什么情况了。而中华传统文化里常讲的不可思议,正是突破思想的方法。从这些地方,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东西文化层次上的差异。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白虹二字,绝妙至极。白是清白,大道本清白。虹,是七彩之混合,如大道包含万象。雪,是静水;浪是动水;雪浪飞,是动静不二,万象纷繁。一派对千寻,寻是八尺之距,表示道生万法的理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海风,业风;江月,人性。业力只能改变自己的境界,如果从心性去体解大道,大道常在。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冷气,喻大道无亲,不被燥动所变;青嶂,嶂,山章,业力转变之境界;青嶂,昏昧之道也。馀流,喻隐而不显丰饶的道义;翠微乃心之深妙处。虽然我们凡夫不理解大道,因不离大道,故还能靠那合道之余分来滋润身心。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这句最精彩!心念,一念连着一念,谁也道不清,只叫它似瀑布一般常泄不止,我们对它的了解,就像挂了帘帷一样,雾里看花。注意,故事里的沙悟净,卷帘大将,也是同样的道理。此外,潺湲二字十分考究,要有别与馀流。潺湲乃涟漪也,对境所生之心,背道之心也。另外,真似挂帘帷,瀑布的这一重迷惑是似有非有的,就像动画片一样,把那幅幅画摆在那里不动,眼睛像瀑布一样看过来,就成了动画了。

如果不明这里深藏的道理,可能没有办法欣赏《西游记》里的诗词。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西游记》里的诗,往往是绝美无比,又信又美。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名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

这水通山脚之下,即心之源头与心之用的大海之波本来是一件事。后面的话很是精彩,“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世人何时能见到源头呢?死了方见。现在很多死而复生的人都说,死了就会见到光明。那光明,就是心源,阿那耶识。死了见,不算本事。所以这里提出,不伤身者。可见,作者精通人生生死之原理。有能力在心用间穿行,即把握此心,就是后面所说的入仙宫。佛家的阿罗汉,就是证此离念之能,但没有破无明,没有真正开智慧。后面说唐僧是十世阿罗汉,暗表此理,后面再细说。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王遣入仙宫。小说的主人翁出场了,大运通,是指终将成佛,体大道证大道者,都是有缘暂居此地,借假修真之道场。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花果山是阿那耶识,这个识的特点是随心所欲,心想事成。从瞑目蹲身到忽睁睛观看,这里完成了从种子识到世间境界的过程,也就是石猴向美猴的转化过程,即心生用。这里没有水波,是种子现象。连接的桥梁称铁板桥,铁,鐵是黑金,比喻在迷不失其坚。桥下有水,倒挂流出去。这些都是说明颠倒用心,不是大道,但也趣味无穷。

但见那: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

这段洞天描写应注意几个特点,首先是翠藓堆蓝,草头字,比喻心生之境。白云浮玉,云是相状,玉是体性,相不离性。光摇片片烟霞,光摇是心动,烟霞比喻幻影。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心中之境本来就是如同虚设一般,在此奔流之心中,要看到一番境界来,就像是滑凳板上生花一样。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乳窟比喻心之初迷,业障尚浅,龙珠喻性宝,倚挂,不远;因此境界里虽然不真,但都怡悦的景色。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锅灶是心动之处,傍崖指离丹崖很近,火迹,是指每一心念都会有种子效应。樽罍,酒器,比喻在境界里享受;肴渣,留下业习种子。佛家提倡惜福,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证了道果,享受不留痕迹,就是解脱境界了。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这就是说在众生的阿那耶识里,一切东西都是固化在种子里的,要啥有啥,但得冠以石质;成佛之后,可为金质;这是识与智的根本差别。也是修行界常讲的,但向心中寻,莫向外面求。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修竹,指收敛此心;这正是阿那耶识的特征。梅,木屮母,比喻业草之母,这正是阿那耶种子效应。生心无非善恶二种,业种则三毒五欲众多。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带雨,比云要多点水,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是有道趣,二是有贪着;人家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显了,家,屋里有猪也,比喻贪着境界。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花果山,是心这因果之地,因此也是真妄一体之地,故此称作福地。解大道,悟大道,就在这水帘洞。这飞流如瀑的生生不息的大道之水,若真正能在动态屏障背后,看到事实真相,岂不是别有洞天。洞天,一孔之天也,如我们这个世界是三维空间一样,虽然空间大无边,但毕竟不能通达无穷多维的空间。然而,对凡夫而言,已是大造化了。

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桥,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窝、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闻。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是指种种妄心,迷惑之心,疑问多也是自然道理。有办法能够远离世间的种种苦难逼迫,往往被当作长久之地。其实,这里交代的清楚,好处不过不受风雨、霜雪、雷声的干扰,这些都是天道的阴阳平衡。烟霞、蒸熏,松竹、奇花,都是业障的别名,因此业习还是时时新增的,坠落是必然的。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到这里完成了心性的树造,最终定格在心王的位置上。心王,是佛家唯识法相宗的术语。心之主作用,相对于心所之伴作用,而谓为心王。心王者,总了别所对之境,心所者,对之而起贪嗔等之情也。因能了别对境,后面发挥出火眼金睛的能力是自然的事。八戒是心所,处处生情,三毒炽盛也是自然的事了。

有诗为证。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三阳交泰,是易经中泰卦,天地交生之理,交则生。三阳都可以交生,则变化无穷,可产群生。生相之道,相中有道,万物有灵,皆是阴阳之道,所谓日月之精。卵,字形是阴阳平衡图;借卵化猴,心在阴阳之中运动不止也。假他名姓配丹成,丹者,心也。即唯心所现,一切境界全是心现。本来所现之象没有名字,但可以借众生之名。内观不成因无相,心不可以观心,就是眼睛不能看眼睛一样。三心不可得,不可得称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心外之境合于明德把它视作有形。其实一切景象无非是心之作用,作有形有质解,是无明之本。若能了知内观无相,外合有形,则心不被境界所累,即能纵横在一切世法之中了。这样就可以称王称圣了。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美猴王是心王,领群猴比喻统摄种种作用。猿是无尾,猕是尾较短,马猴是尾最长,比喻三种心的作用。如心字斜月有三星一样,实质就是猿心、马意、猕识。飞鸟着情见,情见属心所法;走兽着贪欲;无情不贪,相对比较清净,得以常常欢乐。春夏秋,都是花果草木;冬是黄精,没有草木;黄精比喻禅悦也。冬藏,自然享受藏性也。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州,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这里是劝世警语,人生短暂,应有远虑。一句大王好不知足,迎合世人之心。世人很多是讲“知足者常乐”,众猴如此衣食无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应当是无量之福了,为何还要远虑而忧愁呢?有谁会想到阎王老子呢?有的人干脆用一推不信不承认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可是,众猴似乎比人类还要有智慧。他们立刻能掩面悲啼,掩面是感觉到羞耻,悲啼是觉得无门得救。当然,这里是故事的需要,作者认为人应当以无常为虑才是人间正道。

只见那班部中,忽跳出一个通背猿猴,厉声高叫道:“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猴王道:“你知那三等人?”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道:“此三者居于何所?”猿猴道:“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常躲过阎君之难。”噫!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众猴鼓掌称扬,都道:“善哉!善哉!我等明日越岭登山,广寻些果品,大设筵宴送大王也。”

此段文字,内涵很深。通背猿猴,虽然后面章回中有专门的解释,这里还是要分析一下。通背暗喻明理,凡夫知明不知暗,通背,就是明暗皆通,因此显示点化之能,但是毕竟是猿类,聪明可夸,智慧不及。五虫:蠃、鳞、毛、羽、昆。嬴虫指的是人,鳞虫指的是水族,毛虫指的是走兽,羽虫指的是飞禽,昆虫不必多言了。 三等名色,不受生死之苦,佛、仙与神圣。佛自不必说,仙当属大觉金仙,乃佛之别名;用仙字强调自受用,重在离苦之功;佛字强调自觉觉他,重在慈悲之道。神圣是什么呢?一切天神往往是在生死之中的。这里后面交代了,不生不灭的神圣,也就是乘愿再来的佛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乃古佛再来,以普门教化为方便。三者居处,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这个说法与佛家讲法有一定的出入,正是猿的特征知而不精。佛家称北俱卢洲没有佛法,因为那里的人没有苦难,没有求解脱的心愿,其它各洲都有苦难,因此有佛法。另外,东胜神洲,是表法的。东是事之起因,南阎浮世界,就是指我们这个世界。心必须与事如一,方能成智慧。南,在易学里表智慧。佛家也常用南表智慧增长。佛法都在古洞仙山之内,细心的读者可以感觉有些矛盾,既是阎浮闹市,为何又归入洞山之内呢?这里的意趣十分深广,简而言之,如果圣人不在洞山,众生何能找到呢?其实是一种慈悲的表现,提示修道之人而已。表演虽在乱世,怡似闲亭,此乃道妙也。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这里出自佛家之语,一发菩提心,必成无上道。

次日,众猴果去采仙桃,摘异果,刨山药,劚黄精,芝兰香蕙,瑶草奇花,般般件件,整整齐齐,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但见那:金丸珠弹,红绽黄肥。金丸珠弹腊樱桃,色真甘美;红绽黄肥熟梅子,味果香酸。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枇杷缃苞带叶擎。兔头梨子鸡心枣,消渴除烦更解酲。香桃烂杏,美甘甘似玉液琼浆;脆李杨梅,酸荫荫如脂酸膏酪。红囊黑子熟西瓜,四瓣黄皮大柿子。石榴裂破,丹砂粒现火晶珠;芋栗剖开,坚硬肉团金玛瑙。胡桃银杏可传茶,椰子葡萄能做酒。榛松榧柰满盘盛,橘蔗柑橙盈案摆。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人间纵有珍馐味,怎比山猴乐更宁?

写了这么多的果实,都是仙果,还不能留住美猴王,这就是美字的内涵,心向大道。最后的总结,山猴如此之安乐,远胜人间,还要求长生不老,其实是指觉悟成佛。醒世语,劝善文。

群猴尊美猴王上坐,各依齿肩排于下边,一个个轮流上前,奉酒,奉花,奉果,痛饮了一日。次日,美猴王早起,教:“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栰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果独自登筏,尽力撑开,飘飘荡荡,径向大海波中,趁天风,来渡南赡部洲地界。这一去,正是那:
    天产仙猴道行隆,离山驾筏趁天风。
    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有分有缘休俗愿,无忧无虑会元龙。
    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折枯松作栰,竹竿作篙,暗合消共业,收敛妄心。有分有缘,是指心与道本来是一体,必有缘分。心与元龙同体同用,不妄即真,自然是无忧无虑可以会得。发心即得感应,自然有知音可遇。这些都出自佛家的经教,一念善心,可得十方诸佛加持。

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持篙试水,偶得浅水,弃了栰子,跳上岸来,只见海边有人捕鱼、打雁、穵蛤、淘盐。他走近前,弄个把戏,妆个 虎,吓得那些人丢筐弃网,四散奔跑。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尘中,学人礼,学人话。

归元在西方,福报在北方。从东胜神洲,到南赡部洲,完成了从阿那耶识到全部八识的发展过程。这里的 虎是最值得品味的二个字,虎字好理解,后面悟空还是做一个虎皮裙,前面也介绍,虎代表对境界对应的虚妄之心。 ,是很难在现在字海和词里查到的字,可以认为是作者根据汉字的会意原理自创的字。齿可女,齿,止齿骨;可,止肎;女,阴识也,是齿和可的基础。齿之坚、可之柔、女之阴、虎之虚,这四者的关系与阿那耶、末那、意识及前五识的关系非常接近。因此,这个把戏,实际上是指悟空回来了人间,八识功用展示齐备了。加上穿衣、人礼、人话,这是适应人间生活习惯。表面上看,只是世人理解的作个鬼脸而已,细细品味起来是有伏笔的。吓得人四散奔跑,是个幽默的写法。人的八识如果在觉悟者眼里会觉得很怪异的,佛家称八识幻影。

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正是那: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这里又是警世劝言。世人总是贪婪无尽,难有一个肯回头的。

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馀。忽行至西洋大海,他想着海外必有神仙。独自个依前作筏,又飘过西海,直至西牛贺洲地界。登岸偏访多时,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林麓幽深。他也不怕狼虫,不惧虎豹,登山顶上观看。果是好山:

通背猿猴的话没有言中,这里回到佛家的说法上来的,西牛贺洲的修行是四大部洲里最好的,因此神仙自然要多一些。西游记后面的章回也呈现出西方国家都是乐于供养修行人的。其实,这样安排另有原因,南赡部洲是心所的成分多,因此苦难最多。八九年,是八九之数,七十二地煞数。这地煞就是心所能现之境,相当于把境界通观了一遍。透过现象反观本质,这就是向西行的机缘成熟了。高山秀丽,是善定之所,山在西游记里代表定。林麓幽深,功夫境界幽深。林,是代表功夫,佛家讲丛林,功德林。

千峰开戟,万仞开屏。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奇花瑞草,修竹乔松。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

这是中华传统的原理,福地福人居。心与境相应,境界奇瑞,自然有祥瑞的高人。与后面章回的妖怪之地不同,这里没有怪石之类,禽兽群出。千峰开戟,万仞开屏。山是定,山峰自然就是定的表现形式。戟,是兵刃,代表降伏烦恼之能;屏,是景致,代表可开慧之用。古代人们讲“穷学文,富学武”。很多人可能理解成,是时代战乱频频,有一身武功,可以防身。其实不然,不论贫富,生理上的烦恼都差不多。五欲六尘,即使是有医药,也无济于事。唯有定功,可以减少烦恼。日映岚光轻锁翠,雨收黛色冷含青。日映,表示阳光,代表正气正法;雨收,代表甘露滋润;这些都是修德。枯藤缠老树,古渡界幽程。枯藤,是代表业习;缠老树,依然有迹象;古渡,是佛法,自古普渡众生;界,是分隔;幽程,是幽冥之苦途。奇花瑞草,修竹乔松。奇花,是发心奇特,比喻与世俗之心有别;瑞草是安祥之生心;修竹,是收敛此心;乔松,是高大共业,比喻历事炼心,造福世人。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欺福地,指惜福为道业;赛蓬瀛,比神仙还要快乐,佛家讲“世乐哪有法乐浓”。幽鸟啼声近,源泉响溜清。幽鸟,是深奥的见地;啼声近,境界的作用亲;源泉是道理,清是不染;二句合意是即事即理的解脱大道。重重谷壑芝兰绕,处处巉崖苔藓生。芝,灵芝,比喻心灵妙生;兰,君子;苔藓,清净感生之心也。世间虽然有不平,但用心是清净的,不被境界牵动。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山峦起伏看脉象,是龙脉;龙,在中华文化里表法性。

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观棋之道,比喻人生百态,观世之道。伐木,比喻消业。整个歌词,表达一种修行之法乐。云边谷口,云,视法如云,不着事相。谷口,失却观照之处。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随缘消旧业,法喜充满。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苍,心之种子库,秋,禾火,种子会随业起现行,这个火旺,很容易再造业。对治的方法,是对月枕松根,舍识用根,这样就可以一觉天明,机缘成熟可以开悟证真。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认古丛林,佛法越古越真。克服魔障,修正行为,消除旧业。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功夫要入不二门,换成受用,变作三升。升,指体相用,三德精进。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依平等心,随缘住世。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缘起处,只清净受用,定下心只问真心。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急忙跳入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捻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执衠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一切法不离此心,此心能悟万法,却最难悟空。歌里机窍,听之即悟。樵,木焦,以心火消业也。斧,斧正,修正之意。打扮在西游记中都是“观其面,知其心”的作用。用词非常讲究,不可以忽视。头上,表面所宗之道;箬笠,竹若立,以收心为安心之道。初脱之箨,代表初学者以收心为法。穿衣,是身相;木绵之纱,指丝少。丝,作茧自缚也。比喻修行,先从伏烦恼下手。腰带,比喻一身之中,关键环节。老蚕口吐之丝,就是专为作茧。足下踏,比喻立场,用什么来安立所行。枯,旧业;莎,草沙,沙是尘沙惑;枯莎爽,在旧的惑业上消业。手执,是所起的作用;衠钢斧,比喻雨真正坚实之修行。担是使命,挽火麻绳,就是消除心魔的束缚。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如果要消业建功,此法很胜任。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尘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那神仙是樵子的近邻,比喻修行与证果近邻。这里又是一个八九岁,理义与前面相同,指地煞数,红尘万象也。丧父,迷失方向。随母生活,用阴识看红尘。母,比喻生活阴识里的境界,即生“我”之境。境界里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因此要修行改造命运。

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灵台方寸山,就是我们的心灵,称其为方寸是小,说其为山是大,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就是指心之性德。斜月三星洞,是“心”字形象描写,那么祖先造字,为什么要造成斜月三星之态呢?相信必有奥妙所在,简单理解,斜月表心自在光明,众生之心,没有圆满功德,故如斜月;三星呢?是表示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若如实之谈呢,可以是心之三德,体觉、相正,用净。也能是过去常讲的,三心二意。洞中有一个神仙,就是指心之灵觉长存不灭。须菩提祖师系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誉为‘解空第一’。后面给猴子取名悟空是自然的事了。可见,西游记人物与故事关联是非常紧密的,有非常周密的安排。后面的妖怪也是一样,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凭空臆造之事,皆是有案可查的机缘应对之理。三四十人,指不同根器,上中下三根,四是四众弟子,这都是佛家用语。七八里表是七上八下,因此可远可近。但是,这里向南行,指向着智慧的方向,应当是七菩提八正道,这是佛法基本要义。

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这段对菩提之所在进行了精彩描述,欣赏一下其内在美。菩提,是佛家用词,因内涵深广,无法直译,只好音译。烟霞散彩,日月摇光。烟霞是红尘光彩;日月摇光,日月乃心之体用,所谓阴阳互根;摇光,交感而生万法。千株老柏,万节修篁。朱是正色;木朱,正业;千株,喻千如实相。老柏,千古道业,表不灭之性德,古佛之弘愿。万节修篁,表积功累德,万载修行。千株老柏,带雨半空青冉冉;带雨,甘露,是指有润物之德;半空,中道了义,不落二边;青冉冉,表生生不已,有好生之德。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含烟,表同尘,一壑,表合光。色苍苍,表苍茫世间万象。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门外,表境界,奇花,表因行,也表喜悦。桥边,乃心用之德,桥乃八识之相续连贯之义。世人桥边即世间相,圣人以定心,世间相转变成了安乐相,表境界怡然之乐。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石崖突兀,悬壁高张,众生执着怪异之念,青苔润,悬壁高张,比喻众生心地;翠藓长,一样得到佛法的滋润。罕迹之处,危险之地,依然生机勃勃。暗表平等之乐。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表仙佛的高见,凤凰,指美妙的境界。这是讲随时之吉祥。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佛法大雷音,震动十法界。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凤凰,表声色,声色对应之美妙。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玄猿,喻妙心在手;白鹿,喻长寿在握;金狮,喻智慧之理;玉象,喻普贤之行。这些话,暗表自在之乐。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细观,妙观;灵福地,真心也。当然远比天堂要美妙。

又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牌,约有三丈馀高、八尺馀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美猴王十分欢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看勾多时,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

找到了心地法门,比喻即将打开悟门。凡夫在三界八方之内,如石牌之数。注意,这是心地法门,是佛家祖庭,不是道家。

少顷间,只听得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仙童,真个丰姿英伟,像貌清奇,比寻常俗子不同。但见他:
    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
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

很多人看到仙童,就断定是道家祖师,这是误解。仙佛的区别,仙是强调自解脱,佛是强调圆满功德,觉悟众生。髽髻双丝绾,宽袍两袖风。把头发束起来,暗表不随烦恼,头发乃烦恼丝,是心火所发;宽衣,表道法自然;两袖风,是不贪不着。貌和身自别,心与相俱空。因心相俱空,即物我二忘,入道之必由之路,身貎自然不同,所谓相由心生。物外长年客,山中永寿童。一尘全不染,甲子任翻腾。对境无占夺之心,如客居在境界中一样,淡然处之。淡然了外境自然不受境界牵累,常安心于道,不受时空限制,自然与道同寿。

那童子出得门来,高叫道:“甚么人在此搔扰?”猴王扑的跳下树来,上前躬身道:“仙童,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更不敢在此搔扰。”仙童笑道:“你是个访道的么?”猴王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猴王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佛菩萨都有此能,心境一如的功夫。

这猴王整衣端肃,随童子径入洞天深处观看: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说不尽那静室幽居,直至瑶台之下。

深阁琼楼,表功德庄严,定德;珠宫贝阙,表境界殊胜,慧德;静室幽居,表无为之行,戒德。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三十个小仙,暗表三德圆满,普利众生,惠以众生离苦得乐。大觉金仙,佛,祖菩提,是异名同一。西方妙相,乃心性之体相,体有相,不同与世间,故称妙相。妙相是什么相呢?请读佛家《金刚经》,当处出生,当处灭尽,随缘不灭之妙相。三三行,乃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三昧乃三摩地之简称,是正定的意思。精气神乃人之三宝,全气全神,不必转化,取之不尽,用之不歇,普利一切众生,因此称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就是随缘不变之性德。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里讲出了修道悟道的明师问题,明师乃明心见性之大法师。这样的大法师,身心皆如道,没有半点沾染和污垢,值得众生依止皈命。这里描写的是一尊究竟圆满的佛,与如来佛一般不二。如来,就是菩提祖。

美猴王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

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佛是无所不知,为什么还要问他姓名?其实佛真是知道,只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

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这段对话,实有禅门宗风,什么物,怎么来?借此一问一答,观察弟子的悟性。从回答看,猴王悟性还不行,只知求道,不返观自心。

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逐渐行来的,即是渐根之器。佛家把修行分成很多根器,除了前面讲的上中下三种,还有上中下又上中下九种,除此之外,又分渐顿二种。还有在上中下之外再加上上,总分四类。既然是渐根之人,则需要累劫修持,方得开悟成佛。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就是对应渐根而写成的。猴王的回答很妙,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无性,猴王现在凡夫地,不明自性,更是因为《西游记》将唐僧代表自性德相,因此猴王有心无性。既然无性,不能当真。后面的话,是指不当真。

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精彩!因为猴王是业识心,所以没有父母。佛家用梦比喻,作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与迷惑是谁生的是一个道理。树上生的,只是业在心中生的。心当然不可能是业生的,因为业是心生的。却是石里长的。这是暗表无明所起的,众生心乃无明也。

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天地生成的。你起来走走我看。”猴王纵身跳起,拐呀拐的走了两遍。

祖师暗喜,是指天然的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可修成佛。拐拐,所示曲折用心,产生无明。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猴王听说,满心欢喜,朝上叩头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万望师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赐个名字,却好呼唤。”

从这里我们可以肯定,作者文字里在用法上,常常是取会意的。表面上说仙道,其实说佛菩萨,享受真实生活的艺术。兽性,是妄;不能成佛。狲是错用心,这才是众生的问题,凡夫与佛的差别,就是一念之间。一个会用真心,一个不会用真心,其它没有区别。只要把用心习惯改过来,就是佛了。修行,就是改正用心的习惯。

祖师道:“我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个字?”祖师道:“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你,正当‘悟’字。与你起个法名叫做‘孙悟空’好么?”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孙悟空也!”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

十二字将佛法精妙全盘托出,前八字,乃众生之自在性德,颖乃修行人之慧根,悟乃修行人下手之处,圆觉乃修行之果德。悟,是修行的本质,自然也是释厄的必然法门。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世间一切事物产生之初,本来无姓无名。修道悟道,须悟“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毕竟不之向后修些甚么道果,且听下回分解。

TOP

楼主自己的感悟可以加上颜色,也醒目一些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回复 2# 的帖子

本来是解说与原文有差别的,一贴进来,黑体字全没有了。也不知道怎么做。如果重新一个一个加上,这个工作量太大了。

http://blog.sina.com.cn/u/2239814834我的博客里看的很清楚的。原文都是黑体字。

[ 本帖最后由 莲池溪音 于 2011-9-30 12:4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