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神话大文本:《西游记》另解

中国神话大文本:《西游记》另解

《西游》的劫数,承袭典型的“民间模式”,看似非常平淡,然而,细想其间涉及的人、神、鬼,地下、人间、天界,以及古中国想象世界、解释世界、理解世界的诸多原型,我们不得不重新另解《西游》,即作为中国神话大文本的集成者!
1
中国神话的断片与僵硬,至《山海经》,已化为一部天书,玄奥之至,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难以窥其要义。
2
这个立论,其实是立在古希腊神话的界碑上,以其浸润西学的艺术气质为标准,强加于中国神话一个西方的观点。可以反问:古希腊的神话何以那样的完整与复杂?人类神话可能如此吗?
3
这不是一个可以辩清的问题。
其实,这是不需要辩论的伪命题。
因为,神话研究就是对象研究,以某种方法为切入点,本不存在谁优谁劣。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在一个可以考证的文化传承的历史上,口头承继与书写传递,成为基本线路,我们就可以直接说,《西游》与中国神话的逻辑关系是一致的。
进而辅以佐证,古代希腊神话的现代版本,也是古希腊断片神话与赫西俄德的《神谱》及古希腊众文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的记录融合,最终定型。
4
如果把《西游》视为个体作家的想象世界,进而以作家文学史的神魔小说来细细解读,无论作何深度的解读,都只能是一池之获,难见大海之象!
5
我们由此重新定位《西游》,在神话世界的语境中,重新解读其细微的生动与中国想像的特性。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又是“中国”,慎用啊!

TOP

【课题讨论】从《西游记》看中国民间神话谱系

费婷婷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关于我们西游记的结课作业,我发点东西】
【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śvara),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现音声」、「圣观音」等。



  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一起,被称为四大菩萨。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观世音菩萨的意思,可有两种解释:1.是《楞严经》卷六所说这位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致受外境赞叹或诽谤等所动,生起贪、嗔、痴、爱、恶等烦恼,促成杀、盗、淫、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若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不受一切歪境干扰、影响,就能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2.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并能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即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也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音法门的自修而言,而《法华经》(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



  至于「观自在菩萨」,是唐玄奘的新译,最有名也最通用是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头一句,现在流行的《心经》,便是出于玄奘的译笔。但是,《心经》自古以来,共有七种汉文译本,玄奘属于第二译,初译则出于罗什之手,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他已学到了《心经》,而且对于观世音菩萨抱有绝对的信仰心。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验,例如:1. 当他经过八百里流沙河的时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而妖魔鬼火之多,犹如天上的繁星,不知遇到了多少邪魔恶鬼,在他前后缠绕,他都以念《心经》而遣散了这些魔鬼的作祟。2. 当他出了玉门关,晚宿沙漠中,随从他的胡人忽起变心,拔刀指向玄奘三藏,玄奘即时诵经念观世音菩萨,胡人见了顿失杀心,又睡了下去。3. 玄奘正在横度八百里流沙,亦即是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未得滴水润喉,他和所骑之马,均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此时奘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他说:「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祷告之后,在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儿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奘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绝非原有,乃是观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为什么观世音又名为观自在?根据梵文「阿缚卢枳帝湿伐逻」的原义,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现在借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一解释,他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大慈大悲,才能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作用。」(见《太虚全书·杂藏》五五一页)



  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亦名观自在。或有人说:旧译名观世音,新译名观自在,征之佛经,并不尽然。或说观自在,另有其人,非即是观世音,更不可信。其实,观世音即是观自在,观自在亦即是观世音,而大悲心陀罗尼经,世尊则名之为观世音自在。

TOP

【文殊菩萨】
梵音名号 Mañjuśrī ,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 文殊菩萨,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族,从母亲的右胁出生。身体紫金色,刚生下来就能够说话,不久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见《文殊般涅盘经》)《首楞严三昧经》说:‘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称为“平等”的世界,此世界的佛陀名号为龙种上如来,即是今现在文殊师利菩萨是也。’《央掘魔罗经》言:‘现在北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即是文殊师利菩萨。’



  而在《悲华经》中说:‘阿弥陀佛为转轮圣王时,第三王子名叫“王众”,在宝藏佛之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将来生生世世,行菩萨道,没有止尽无有界限地,庄严清净佛国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广大的十方国土,合为一个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无量的珍宝充满其中,没有浊恶苦痛的触受,没有种种女人,甚至没有女人这个名词,也没有声闻辟支佛等未发广大菩提心的众生。一生得补佛位的等觉菩萨,充满整个世界。第三王子发愿以后,宝藏佛即为他命名为“文殊师利”,授记他于未来世,南方世界名为“清净无垢宝窴”的国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名号为“普现如来”。’



  《观佛三昧海经》说:当时世尊为诸大众,说观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萨接著又告诉大众说:‘在过去宝威德如来时,一位有德长者的儿子,名叫“戒护”,仍在母胎的时候,就受了三归依。到了八岁时,父母礼请世尊到长者家接受供养。那时童子见到佛陀,安详的威仪、平稳缓慢的步行,在佛的每一步脚下生出莲华,而且身相具有广大光明。见了以后非常欢喜,向佛恭敬礼拜,礼拜之后仔细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暂时离开。一见到佛之后,即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从这次见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亿那由他恒河沙数诸佛。如是众多的世尊们都开示这个观佛三昧,后来又遇到百万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个名字,号为“栴檀海”。当时童子都亲自奉事供养诸佛,中间毫无遗漏空缺,既礼拜供养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观看佛的相好。由于观看佛陀身相的这种殊胜功德之因缘业力故,再一次又能亲近百万阿僧祇劫诸佛。从此以后,就获得了百万亿的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的旋陀罗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罗尼后,诸佛即现前为他说无相法,刹那之间就获得首楞严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归依,礼拜一次佛陀的缘故,又因为仔细观察如来的相好,心无疲厌懈怠。只是由于这个短暂的因缘,就能够遇到无数诸佛,更何况是一向专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惟,观察如来色身的种种相好呢?当时的童子,难道是别人吗?那就是我文殊师利啊!’文殊师利菩萨说完之后,释迦世尊告诉阿难:‘你应当受持记忆文殊师利所说的话,普遍地告知一切大众,以及未来后世的众生,如果有人能够礼拜、能够念佛、能够观佛者,应当知道此人,与文殊师利菩萨的功德平等没有差异。’



  又《文殊发愿经》与普贤菩萨在普贤行愿品末后的偈颂大略相同,《文殊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辅佐毗卢遮那佛的两位大圣,此二大菩萨所陈述的行愿,以及他们说法度众生的内容,无不是以念佛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世间上有一些执著华严而却轻视净土法门的人,应当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TOP

【普贤菩萨】
梵音名号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译三曼多跋陀罗菩萨、三曼陀菩萨。又作遍吉菩萨。我国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之一。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贤之名始出于三曼陀罗菩萨经,后广见诸经而成普遍之信仰。据《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载,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守护法华之行者。台宗二百题卷十立有相,普贤论题,依礼忏诵经之有相行,达成感见普贤之旨。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明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在密教之中,以此菩萨表示菩提心,视之与金刚手、金刚萨埵、一切义成就菩萨同体。一行《大日经疏》卷一解释普贤,谓‘普’是遍一切处之义,‘贤’是最妙善之义。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名为普贤。



  在密教金胎两部曼荼罗中,皆列有此菩萨。在金刚界曼荼罗之中,普贤为贤劫十六尊之一,安于北方四菩萨中最下位,密号普摄金刚,三昧耶形为剑形。在胎藏界曼荼罗中,将之列于中台八叶院并文殊院。其中,在中台八叶院是坐于东南方的莲华上,身白肉色,戴五佛宝冠,左手以大指、头指执莲华,莲上安有火焰围绕的利剑,右手臂伸开仰掌,屈无名指、小指,三昧耶形为莲上剑,密号真如金刚。在文殊院,系位于文殊之右后,左手执青莲华,上安三股杵,右手伸五指,掌向外,大指与头指、中指二指相捻,伸无名指、小指立于胸前,三昧耶形为莲上三股,密号真如金刚。



  另外,有以普贤延命菩萨为本尊而修法者,称为普贤延命法。普贤菩萨有增益、延命的性德,当他住入增益延命三昧的境界之时,就成为普贤延命菩萨(Samanta-bhadra^yuh)。这是密教徒修普贤延命法时所供奉的本尊。



  依照密教经典的记载,众生若能对此菩萨如法修持与祈求,则‘终不堕三恶道,定增寿命。终无夭死短命之怖,亦无恶梦魇魅咒诅恶形罗刹鬼神之怖。亦不为水火兵毒之所伤害。’而且能‘具大福智,胜愿圆满。官位高迁,富饶财宝皆悉称意。若求男女,并及聪明,并皆满愿。’这些宗教功能,都是依据普贤延命菩萨的本誓而产生的。



  普贤延命菩萨,又有‘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菩萨’与‘金刚萨埵’等二种异名。前者谓此菩萨具有赋予众生大利益大安乐的平等本誓。后者谓其具有‘不朽不坏之智,能摧诸烦恼,犹如金刚’。其所以具有这些性德,除了是本誓力量的显现之外,也由于十方诸佛加持所致。据密教典籍所载,世尊曾召集十方世界恒河沙诸佛,以光明照触普贤菩萨,因此他才能得到诸佛心印,以利益一切有情。



  普贤延命菩萨的形像有二臂像及二十臂像两种。依经典所记,其二臂像‘如满月童子,头戴五佛顶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坐千叶宝莲华,华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刚轮,轮下有五千群象。’二十臂像则通身金黄色,着五智宝冠,左右各十只手,各持不同法器,坐千叶莲华上,华下有四白象,与二臂像座下之有五千群象者不同。



  按,普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大智度论》卷九记载,大月氏西佛肉髻住处国的一佛图中,有癞风病人至遍吉菩萨像边,一心念愿,时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即愈。撰于唐·大历十一年(776)的〈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记载,敦煌石窟中安置普贤、文殊等变相各一幅。依此可知,在唐代,中国敦煌地方已有造此菩萨像之风气。

TOP

【地藏菩萨】
梵名 Ksitigarbha,中文译音克施地嘎诃帕, 八大菩萨之一。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其道场在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个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在经中,释迦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发出“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



  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他选择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日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按佛教经典的原意:慈,即是“予乐”;悲,即是“拔苦”。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以快乐,就是慈悲。



  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分别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中地藏菩萨的九华山,观音菩萨的普陀山,文殊菩萨的五台山,普贤菩萨的峨嵋山。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

TOP

(费哥太猛,如下贴还是费哥的,出处的话下次让她补上……)


嘿嘿。。。还有来索命的黑白无常。。。西游里经常出现
这应该是属于民间信仰的
===============
白无常和黑无常人们并称无常二爷,是专门捉拿恶鬼的神。黑无常列入十大阴帅之列。而白无常则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你也来了”四字;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正在捉你”四字。



无常来历

  

  



黑白无常鬼,亦称无常。在旧时迷信中,将无常说成是人死时勾摄生魂的使者,是来接阴阳间死去之人的阴差。而将无常又划分为黑无常和白无常。《红楼梦》中就有著名的《恨无常》一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荣华富贵也敌不过生死有命。黑无常和白无常虽然都是无常鬼,但是前者给人带来的只有灾难,而后者一方面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另一方面以可以给人带来发财的好运气。这反映了民间一种观念:鬼跟人一样有善恶。



  在鬼城名山上,有两个经常出现的小神,一个是白无常,一个是黑无常。这两个神是干什么的呢?



  白无常和黑无常人们并称无常二爷,是专门捉拿恶鬼的神。无常列入十大阴帅[1]之列。而白无常则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一见生财”四字;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天下太平”四字。为什么无常有黑白之分呢?想来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宗教中的神,很多都具有人间性,捉拿恶鬼,不能一天到晚只有一个司此职,总得轮个班吧,不然,一个神司此职,长期是受不了的。因此,白天一个,黑夜一个;其二,从黑白阴阳来讲,才符合道教阴阳说;其三,从很多民间传说故事中分析,白无常多为惩治那些“不够称”的,而黑无常是专拿链子、镣铐捉拿恶鬼的。



  丰都名山“天子殿”有无常二爷;“无常殿”里有无常和他的老婆神像;“城隍庙”里有无常和他的老婆。白无常有老婆陪伴,不见黑无常有无常婆。



  





原身传说
  传说中白无常名叫谢必安,黑无常名叫范无救,也称「七爷」、「八爷」。据说,谢范二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有一天,两人相偕走至南台桥下,天将下雨,七爷要八爷稍待,回家拿伞,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八爷已失踪,七爷痛不欲生,吊死在桥柱(所以很多白无常的形象是伸著长长的红舌)。阎王爷嘉勋其信义深重,命他们在城隍爷前捉拿不法之徒。有人说,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传说一
  [2]关于白无常的故事,有一则故事较为典型。有一年清明时节,白无常公干路过一地,见一妇女带着两个孩儿在一座坟前哭拜,很是伤心;又见一个老头在不远处摇头叹气,很同情。白无常向老头打听,才知这妇人有天大的冤枉。



  原来这妇人姓陈,是一富商的三女儿。这富商颇有家财,就是子运不佳,只生了三个女儿,三女儿还是个麻子脸。母亲见三女儿因出天花染成此病,很是自责,对三女儿特别疼爱,去年才死去。



  陈家有个伙计叫敖大,表面老实,心中很有心计,他盘算,陈三小姐是个麻子,有钱人家的公子肯定不会要她,不如把她勾引作为老婆,等他父亲一死,这万贯家财不就属于自己了!



  那陈三小姐说了多门亲事,都因那麻子脸,哪家都不要。她见敖大身强力壮,又逗父亲喜欢,两人眉来眼去,不久就私自成了鸳鸯。过了几个月,陈三小姐肚子就渐渐大了。陈三小姐的父亲只好把敖大作了上门女婿。敖大真正成了女婿之后,岳父提他当了总管,家里大小事都由他管。渐渐,敖大对岳父就不那么恭顺,在外头又是熏酒又是嫖女人;回家来,陈三小姐规劝他,还把陈三小姐羞辱一番。陈老爷就得病气死了。敖大日嫖夜赌越是厉害。



  白无常听了老头所讲,心中火起,决定要教训敖大,给陈三小姐指一条求生之路。



  他跟随陈三小姐回家。正好有个赌徒来收赌债,一看正是敖大手笔,只好付了他一百两银子。那赌徒见家中无人,抱着陈三小姐要施无礼,突然被人打了三个耳光。陈三小姐推开赌徒,逃进里屋,插了门,心里实在想不过气,拿了绳子要上吊。她吊一根绳子断一根绳子,心中好觉奇怪,白无常弄开门,抱着她的两个孩子进了屋。陈三小姐见白无常笑嘻嘻的很和善,也不惧怕。



  白无常说:“何必轻生,不如你收拾家中所剩钱财另走他乡,两个孩子还要你抚养成人呢!”陈三小姐听了白无常的话,带着两个孩子走了。等陈三小姐走后,陈家四间店铺同时起火烧了起来。那敖大正在春香院里抱*女,抽大烟,等他赶回家,家业全都烧了个精光。



  



传说二
  关于黑无常也有很多传说,有一则《黑无常改恶从善》也较为典型。传说从前有两父子,儿子从小好逸恶劳,又抽烟又赌钱。父亲管教,儿子就是不听。有一次,儿子赌钱回来,输了个精光。父亲失手将儿子打死了。儿子死后,恶习不改,阴魂在人间依旧作恶害人。[3]



  过了几年,有天晚上,儿子来到自家门外,当他正要进屋时,院子里的狗叫个不停。他父亲知道又有死鬼来害人,一手提刀,一手端着桐油灯出房来收鬼。儿子看见父亲来势凶猛,跳到房子上说:“父亲,孩儿不是来害人的,孩儿只是想回来看看你老人家。”



  父亲说:“你在世作恶,死了还扰得乡邻不得清净,我失手打死你后,心头还难受了好久,你继续作恶,我反而不难受了。”



  儿子说:“你说得实在有理,儿子现在已天良发现,发誓不再作恶,一定改恶从善来世再来报答养育之恩。”



  父亲说:“如此便好,不准为父难见乡亲们。”



  儿子说:“父亲放心,从此一别,儿子要去受刑吃苦,不会再来看望您老人家。父亲多保重。”



  从此后,儿子真没有再来害人,他下十八层地狱受刑去了。在十八层地狱他受尽了磨难,才懂得了人生的可贵,自己过去干的那些恶事,实在有罪。



  一次十殿阎罗中的秦广王召见他,说:“你为何不去取替身还阳?”



  他说:“前世我已做尽遭千人恨万人骂的坏事,走到哪里,那里人都拿刀拿棍杀我,做恶事实在使人唾骂,我要重新做个好人。”



  秦广说:“看来你真是个能改恶从善的恶鬼,告诉你,要是你再做三年善鬼,我一定报请阴天子封你一官半职。”



  三年后,十殿阎王又召见了他,说:“这三年里,你果然已改恶从善,做了很多善事,我已报请阴天子恩准,封你为赏罚司黑无常官职,专事捉拿恶鬼。”



  从那以后,他穿着一身黑麻布衣,半夜出巡各地,明察暗访,行善的他报给阴天子,作恶的报给崔判官,捉拿了很多很多恶鬼。



  无常二爷是属于道教的信仰。



“黑白”由来
  

  



无常为什么要分黑无常、白无常?而不分成黄无常、紫无常?



  黑、白无常并不是因为肤色或衣着颜色的不同,而称之为白无常、黑无常的。黑白无常只是一种阴阳属性的表示,“黑”与“白”代表的是一阴一阳,也就是说,黑无常代表的是阴性体,白无常代表的是阳性体。这也是同太极图中阴阳鱼的黑白(以黑代表阴,白代表阳,)颜色的对比画法相符合。可见“无常”之说也是离不开太极图的,“无常”的理论基础便是阴阳学说。



  从古至今,太极图的颜色都是黑白两色,没有黄、紫等其他颜色的表示方法,所以人们形容事物时,也就不可能背离阴阳学说,而把无常形容成黄无常、紫无常什么的。



  



  为什么不能只有一个无常而必须是黑白二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魂、什么是魄这个问题。按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魂——旧迷信的说法,指能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魄——迷信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虽然人们常把魂魄连在一起来形容灵魂,但事实上,这两个词的用意显然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其一



  魂必须是离开生命体的,能独立存在的。魄却必须依附于生命体才能存在的,魄不能独立,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魄了;



  其二



  魂与魄都指一种精神,看似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但是“精神”一词的含义实在太广了,细分下来,即可发现魂与魄所指之“精神”实是不同的。魂更多所指的是灵魂,除人们常认为的死后离开人体的“物质”为灵魂之外,还常说的,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里的“魂”更多的是指思想、道德。魂在字典中还有一种解释——事物的最精粹、最主要的部分。如“民族之魂”“舞之魂”“黄河魂”等,这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凝聚,一种精神,一种抽象的生命。而魄在字典中的另一解释——精神、精力。组词有气魄、魄力、体魄健全。这个“魄”更侧重的不是精神,而是精力。天地易人认为,魄真正所指的是气;是人体内循环之气;是相对于阴间来说之阳气;是经络间通行之气;是气功中所讲的人之元气;是大道之气。《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与五脏六腑配置表中,魄与五脏中的肺、五官中的鼻相对应,而肺与鼻恰恰又都是与呼吸有关,与气有关;且《黄帝内经》中又云“肺中藏魄”,所以断魄为气之论是有根据的。



  



其三



  从以上两点来推理,在人死后,魂是要飞走的,离开人的肉体;而魄是随着人的死亡而无所依附,无所运行,便散掉了;所以有“魂飞魄散”、“魂不附体”这样的成语,却没有说成“魂散魄飞”的。



  其四



  万物皆有阴阳之分,那么魂与魄到底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呢?人们常说“阴魂不散”,魂自然应为阴了,没听谁说“阳魂不散”的。而魄,没有说做阴魄的,人死了,常说成是阳魄散了,回天乏力了,魄为阳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而事实上,确非如此!魂与魄是无法在独立、单一的状态下论断是阴,还是阳的。因为魂与魄的最初存在都不能离开生命体,无论是人,还是兽,还是植物,都是生命体,离开生命体而去单独论魂与魄,是阴是阳,绝对是错误的。



  魄的阴阳属性应是与生命体的阴阳属性是一致的,如男性属阳,则其魄则为阳,女性则为阴。这就是为什么看手相时,要男看左手,女看右;排八字的大运时,则要男性阳顺阴逆,女性阴顺阳逆,这不过都是在顺“魄”之性罢了。魂的阴阳属性则恰与生命体的相反,如男性属阳,则魂为阴,女性属阴,则魂为阳。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为了能够更加直观的说明阴与阳,现分别以正、负电荷来代表,正电荷代表阳,负电荷代表阴。按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和阴阳五行原理可推:



  男性: 阳体=阳魄+阴魂



  女性: 阴体=阴魄+阳魂



  阳体,也就是阳性生命体,相当于太极,而阳魄与阴魂,就相当于阴(阴魂)阳(阳魄)二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男女本身的阴阳状态才得以平衡。当人的肉体衰老,而至死亡时, 魂就会脱离肉体进入另一类空间(常说的阴间),要想进入这个空间,则必须有一种间接性的“物质”来接引这个魂,而这个“物质”就是无常。这时,黑白无常的功能就开始起作用了。黑无常是阴性的代表,白无常是阳性的代表,而人的灵魂是分阴阳的,人的灵魂在脱离肉体之时,男性的阴魂(负电荷),由白无常带有的阳性(正电荷)将其吸引、捕捉;女性的阳魂(正电荷),由黑无常带有的阴性(负电荷)将其吸引、捕捉。无常将魂固定到自己身上的作用原理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传说中的鬼见了黑白无常,即无法行动,实际上就是被一种极强的力吸引住了。



  如果无常只有一种中性结构,那么无论灵魂具有何种特性,其阴阳性如何,都不能与无常发生作用,就不能被无常吸附、捕捉。所以无常必须具有阴阳两种属性,也就是具有黑、白之分。



  为什么人死后必须要有黑白无常同时来接引呢?如男性的阴魂由白无常吸引,黑无常显然是无用武之地的,白无常独自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何还要二人同时来去呢?前文只讲了魂与无常之间的作用关系,却没有讲魄。众所周知,魂飞魄散则为人死,魂要飞,魄要散,实际上是在讲魂与魄都离开了人体。魂要飞就是被无常吸引,捕捉。而魄要散,就是“魄”不再聚集于体内,被外力抽走、吸走,而解散了“魄”之形体。而散魄,还得靠无常才行。其原理仍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阳魄(正电荷)遇到黑无常(负电荷)则会相吸, “魄”被从人体中吸走、抽走,终至魄散人亡。同理,阴魄则要遇白无常才能散魄。也就是说:



  对于男性来说,白无常吸其阴魂,黑无常散其阳魄;



  对于女性来说,黑无常吸其阳魂,白无常散其阴魄。



  所以必须要黑白无常同时来接引才行。



  不要怕黑白无常,被他们接引并不是一件坏事,说明你还在相对较为高级的轮回当中,没有成为传说中的孤魂野鬼。



  当然,人们还是不愿意被黑白无常接引的。更多的人期望的是佛祖的接引,仙乐、莲花和跳出轮回的极乐。但能够达到这种层次的比率毕竟太低。但这并不能阻碍人们的向往,相反为之而努力的却越来越多。

TOP

还有西游里经常出现【南无阿弥陀佛】
我稍微科普下下。。。佛学太博大精深了

=======================
阿弥陀佛( a mí tuó fó ),也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当代净土宗、密宗大德黄念祖老居士在《净土资粮》中明确指出:阿弥陀佛的阿字的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密教中说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所以这个字的读音是非常重要的。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南无阿弥陀佛】
  
   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是佛的名号,名号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南无(读那模)阿弥陀佛。南无就是至心归依的意思。阿字正确读法是汉语拼音字母中的A字。这个“阿”(A音)字很重要,阿字是华严字母音里面的第一个字。
   一个阿字有无量功德,无量涵义,其中第一个涵义,就是无生。这一句佛号要把“阿”字念准。东密兴教大师赞叹念佛法门: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出生,一切诸佛都从咒出生。阿为第一字。弥字表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念佛无异于持咒。(一)咒语是佛的密语,只有佛明了,等觉以下菩萨均不知其义。(二)咒语每字每句均有无量义。研究大乘经时,知道显说的经文亦含无量义,法味无穷,久读不厌,何况如来神咒。(三)有的咒中有许多鬼神名号,佛呼唤鬼神令其保佑修行人,故咒中并不完全包括世间语言。(四)咒亦为诸佛的密语,如军中口令。诵咒无往不利,一定能得诸佛护念,龙天保佑。(五)诵咒蒙诸佛如来不可思议神力加持。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是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老实念佛就是植众德本’!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里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当你至心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凡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加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佛知见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问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注解。所以,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一部完整的《无量寿经》。八十卷《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无量寿经》的注解。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我们今天称作《大藏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全部的《大藏经》。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一法不漏,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在十方世界教化一切众生所说一切法,也离不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几个人知道这句佛号有这麽大的功德,有这麽深广的义理。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 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TOP

【中国道教仙话】关于中国神话体系构架

网上有很多达人希望将中国神话体系化,使其前后贯通,脉络分明。但读过一些网友编写的“中国神话史”后,感觉只是将散见于民间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宗教中的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拼凑在一起,没有阐明或者明确给出一个内在的统一的规则,因而在逻辑上经常出现前后矛盾,信服性不足。这是由于中国神话故事来源纷繁复杂,出现的朝代时间跨度也很大,如果不能建立一个统一的神话规则作为编写前提,任何简单的组合和拼凑都会缺乏合理的逻辑性。
基于此,我妄谈一些设想作为“统一的神话规则”,以期抛砖引玉,给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一些启发。受水平所限,难以用神话专业术语表达某些概念,大家明白意思就好了:)

一、神话体系的世界观
从哲学角度看,神话体系属于唯心论,强调意识第一性,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基于此作如下设定:
1、从精神层面看,世界源于两种相反的基础意识作用,即阴阳二气。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金木土水火五元素并维持其相生相克的循环运行模式。阴阳二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稳定积聚态,成为具有高级意识作用的灵气,进而可以运用五元素创造万物。所谓的元神、魂魄、鬼等本质上就是灵气。
2、从物质层面看,万物由相生相克的金木土水火五元素组成,是灵气的盛载体。其基本物性由元素组成决定,高级物性由所盛载的灵气附加。非生命体、动植物体及人类肉体都可作为灵气的载体,即“万物有灵”。


二、基本规则
1、阴阳二气和金木土水火五元素总量守恒,不灭。
2、积聚后的阴阳二气会重新分散,这个过程叫自散。这种积聚状态必须依附物质实物才能保持稳定,最终成为灵气。物质实物的基础物性是灵气形成的外在条件,积聚的阴阳二气的比例、总量、相互作用是灵气形成的内在条件。
3、灵气与其实物载体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成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参与自然界的运行。后文无特别说明所指的万物均指包含灵气的整体单位。
4、灵气具有不同的品性,由形成时的内外条件和形成后所受到的影响决定。灵气具有的认知、思考等高级意识作用统称精神力,是划分灵气层次的决定因素。灵气对外施加的作用就是力场。灵气施加力场的能力就是法力,法力大小由灵气的积聚程度(包含的阴阳二气总量)决定,法力性质由灵气的品性决定。

三、区域划分
1、天界:神居住和活动的区域。神建立天界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神减缓及克服自身载体基础物性决定的消亡,因而建在物质密度较低的九重天。
2、人界:人类活动的区域,也是世界的主体。
3、地界:脱离载体的灵气等待转世的区域。神建立地界的主要目的是使那些载体消亡的灵气暂时避免自散而等待载体的再分配,因而建在物质密度较高的大地之下。
天、地、人三界处于随开天辟地形成的同一空间,因而彼此相互影响。
4、三界外:某些神仙开创的独立空间。不受天地人三界的影响。
5、结界:上述各区域间的屏障,本质上是一种力场。只有法力达到一定级别,才能克服这个力场而实现区域转移。

四、相关解释
1、原始神:从混沌到天地初开时自然形成的一些单位。部分原始神有很高积聚态的灵气,法力最为强大。他们具有极高的精神力,创造了万物,制定了万物的运转法则。在漫长的造物过程中,有些造物神因过度消耗灵气消亡,有些消亡于相互间的争斗对抗,还有一些转世为后世的某些神话人物。
2、神:由造物神创造的,或者是由高级别的神任命的负责管理万物运行的单位。神是有权利和义务的“公务员”,本身法力不一定很强,只要得到“权威部门”任命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权利及与其职位相适应的法力。《封神榜》的故事就可以理解为一场大型的“天庭公务员”考试,不管你是人是仙是妖、是死是活,受封就能成神。
3、仙: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成为仙,佛、菩萨等也属于这一类。仙可以拥有很强的法力,但没有职位,没有管理权,也不大受天庭约束。一般要到天庭注册一下,即入“仙籍”。也有不入籍的散仙。
4、妖:非人类的物种(如动物、植物、石头)修炼到一定程度后成为妖,精、妖精、怪同指此类。有部分妖被特许入“仙籍”而成为名义上的仙(如花仙、狐仙及神仙的宠物)。
5、魔:不是指具体的单位,而是指灵气的一种特殊状态。某种因素导致一个单位灵气的品性发生变化,进入一种特殊状态,即“成魔”。而其本来身份可能是神、仙、妖、人等万物。
6、元神:特指达到特级精神力级别的灵气。
7、鬼:特指人死后,脱离肉身载体的灵气。鬼只要找到一个载体(如附身)就可留在人间而避免自散
8、万物层次的一般划分:主要取决于精神力所达到的境界,参考法力大小。
无精神力级别:非生命体
低级精神力级别:植物
中级精神力级别:动物
高级精神力级别:人
特级精神力级别:神、仙、妖等
精神力级别与法力没有必然联系,如法宝就是法力极高但精神力不高的单位。
9、觉醒:精神力达到特级叫做觉醒。
修炼:单位提高精神力级别,以某种方法吸收阴阳二气,提高自身灵气积聚程度的过程。
10、单位的基础物性和高级物性:以人为例,失去灵气(魂魄)的人仍然具有生老病死的基础物性,但丧失了学习、思考等高级物性,成为“行尸走肉”。脱离了肉体的灵气不再有基础物性,所以不存在生老病死的问题了。
11、转世:低级别灵气(多以人、动植物体为载体)的法力不足以使其载体克服基础物性,载体死亡后,这些灵气进入地界,等待官方按规则分配新的载体,就是转世。因为这些参与转世的灵气的数目基本不变,所以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其他物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了。
12、长生不老和变化能力:灵气修炼到一定程度,拥有的法力可以使载体减缓甚至克服基础物性,保持不变,就是长生不老;如拥有改变基础物性的法力,即可使载体变换。
13、教派:所谓的截教、阐教或是佛教、道教等,都是仙妖的培训基地,各以不同的方法教导弟子修练,为管理部门输送人才,辅助调节万物平衡。其教主多为造物神的转世,因而法力较强,地位极高。
14、法宝:法宝就是一些含有灵气、可以对其他单位施加力场的物品。法宝的法力大小与所有者的法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一般天地初开时自然形成的物品本身已经具有高积聚态的灵气,因而可以成为超级法宝。神仙等也可将自己的部分灵气转附于物品上而制造法宝,这类法宝法力的大小就取决于制造者自身的法力大小了。修炼法宝就是寻找控制法宝释放法力的方法、使法宝进一步增强法力等工作。法宝由于灵气的品性不同,会有不同的作用形式(例如物理攻击、放电、生风、直接消灭元神等),也会出现相克现象。


有了上述“统一的规则”作为基本前提,再将各个神话传说故事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体系。由于水平不够,只作简单尝试如下(涉及的人物关系及时间脉络参考于网上的某些“中国神话简史”,未做考证,仅就具体事例作原理性说明):
1、开天辟地及创造万物:
起初世界,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虽然形成了五元素,但没有出现高级组合形态,五元素始终处在瞬息万变的相生相克中;阴阳二气虽能偶然积聚,但因无对应的物质载体维持稳定而迅速自散。整个世界处于及生及灭的强烈动态变化中,这就是混沌状态。然而,偶然形成的某些高积聚态的阴阳二气,对周边施放的力场偶然将周围的五元素组合成某种实物载体,进而得到稳定而形成灵气,最终觉醒成为原始神。从概率论角度看,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概率事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混沌状态下会出现原始神。
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多个高积聚态灵气,但谁是第一个觉醒的原始神,有多种说法,只要依照前文的基本前提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取创始元灵说,即最早觉醒的是创始元灵,他引导了四个灵气觉醒,分别为鸿筠、混鲲、女娲、陆压。盘古是第一个勇于改变混沌状态的原始神,他觉醒后,造了一把斧,开天辟地,并且为了防止天地复合而用尽全力,最终其实物载体分崩为名山大川。但盘古的元神并没有完全散尽,有一部分得以转世而成为后世的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受鸿筠老祖引导觉醒,以其为师;师兄为太上老君(很可能就是创始元灵的转世),师弟为通天教主。
盘古虽然开了天地,但世界很不稳定,于是先后觉醒的原始诸神开始研究使世界稳定运行的方法。有些原始神采用的方法是利用五元素制造实物载体并积聚灵气于其上,创造物种,用于改造和稳定世界。后世描述的大部分原始诸神之所以奇形怪状,原因正是他们依照自身部位特点创造了某类物种,而人类却以这些物种反过来描述原始神的身体部位。一些成功的作品得以生息繁衍留存于世,一些失败的作品最终被淘汰,还有一些少量的特殊物种后来修炼成神或是成为神仙的宠物而绝迹于人界了。还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具有高积聚态灵气的单位没有觉醒成原始神,而是留于后世,成为超级法宝。
在所有创造品中,女娲创造的人类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一个。经过考察,众原始神一致同意以人类作为维持自然界运行的助手,辅助自己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改造世界的工作。为此,众原始神将自己研究的一些改造自然的方法教授给人类,人类因此学会了用火、使用工具、种植、饲养,人类灵气的精神力也得到提高,有了语言、文字,成为自然界之首。众原始神转世,也多以人类为实物载体。
自开天辟地而始的创世过程是一个在动荡环境下的艰难的探索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原始诸神由于灵气的消耗、本身的不稳定性(载体为偶然创造的,具有不完善性)及环境影响,尚不能很好的克服载体的基础物性,一部分元神与载体俱灭,彻底消亡了;一部分在实物载体消亡后,部分元神得以转世而成为后世的神仙。(这就能很好的解释某些神话人物的起源传承,使前后在逻辑上得到统一)

2、五帝传承及三界形成
开始时各原始神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教导某一地域的人类并带领他们改造世界,因而各地域的上古人类都有自己膜拜供奉的始祖。(这一点可以使各地域的神话传说得到逻辑上的统一)后来由于权利之争最终导致上古诸神大战。最后黄帝得到诸神认可,成为总负责,为五帝中的第一帝。这个时期的原始神,主要是通过使人类感孕产下子嗣而得到灵气的传承,还不是后世严格意义上的转世。因而其子嗣仍然具有某些原始神的特点,如奇形怪状的非纯人类载体。传承的灵气的品性及法力也有变化。黄帝消亡后,其孙颛顼成为第二帝。炎帝后代共工争夺帝位失败,怒撞不周山,导致天裂。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因材料不足,便以自身载体填补最后一个裂缝。原始神女娲因而消亡,但其部分元神转世成后世的女娲娘娘,因造人和补天的功绩而得到极高的尊重,但法力大不如前。这一时期,原始神基本消亡殆尽,取代他们继续管理世界的就是神了。第三帝帝喾统领天下时,专事研究工作的神们取得两大成果,一是掌握了减缓自身实物载体自然消亡过程的方法,使寿命大大延长;二是掌握了完善的灵气转世方法。于是在帝喾时代,诸神建立了天界用于延缓寿命(因而有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说法),建立了地界用于处理灵气的转世问题。帝喾也从此移居于天界,成为第一任天帝统领三界。人界管理权禅位于尧,是为第四帝。尧让位于舜,是为第五帝。
五帝时代,人类逐渐走向成熟,原始诸神却消亡了。传承于原始神成为世界管理者的众神,建立了天界、地界和初步的管理秩序。需要指出的是,众神存在一定的分工,有些神专事于对自然界运行规律、修炼和消亡的研究工作,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没有参与人类的教导和管理秩序的建立工作,因而在上古神话中几乎没有出现他们的身影。然而,恰恰是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探索,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最终成为推动神话世界发展的决定性人物。


3、人类自治与三界秩序的最终完成
人类本来就是因为要协助神实施改造世界的基础工作而受到众神教导的,神一直在等待人类可以独立承担工作。舜帝时期,发生了大洪水,这可能源于自然界的剧烈变化,可能是神进行某些试验失败的产物,也可能就是神故意为之而对万物的一次考验。不管哪一种说法,最终人类在禹带领下通过了考验,走向了成熟。于是神决定结束对人的直接领导,由人类自治,自我发展。最后一位直接管理人类的神禹承担了过渡性工作,最终将帝位传于纯人类属性的儿子启,由启建立了人类自治时代的开端——夏朝。
从原始神到这个时期的神,尚未找到维持自身稳定,避免消亡的成熟方法。建立天界虽然可以减缓消亡的过程,但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为此,以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为主要代表的“研究派”诸神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探索,最后选定万物中资质最好(精神力最高)的人类为试验对象,教导凡人修炼成仙。这种方法也得到官方法定认可并建立了仙籍加以管理。也有部分神尝试以动植物为试验对象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妖、精、怪。由于这种方法没有取得官方许可,所以妖、精、怪的地位不及仙,而且屡屡成为官方打击的对象。
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教导人类弟子修仙,形成了人教、阐教和截教,尤以后两者更具规模化。到了商纣时期,三神见时机成熟,同时也实在因为天界严重缺神,便借纣王开罪女娲娘娘之机以“兴周灭商”为考题,举办了一场大型天庭公务员考试这场考试办得惊天动地,最后为三界管理机构补足了各缺职,三界秩序最终完成。(详见《封神演义》)
这场考试,阐教成绩最好,元始天尊非常满意,宣布退休,后世神话中鲜有登场。截教成绩最差,通天教主十分介怀,因此与两位师兄心生芥蒂,不承认这套管理秩序,成为天庭的主要反对派。后世神话中策划过几次颠覆行动。
太上老君继续从事研究探索工作,最后决定转世人间亲自走一遍修仙过程以期突破最后的难关。他转世为春秋时期的老子,经过一番参修,终于掌握了人类修仙的成熟方法并流传于世,是为道教。老子觉醒后重新成为太上老君(此时他的归类严格讲是仙),他也找到了一种避免神仙消亡的方法——仙丹法。所以返回天庭后,太上老君的主要工作就是炼制仙丹以帮助众神克服消亡。当然,他同时兼天庭顾问。
还有部分神(也可能是仙),如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主要活动在西天,创立早期的西方教。在封神考试结束后,重返西天,也像太上老君一样转世人界,探索修仙和不灭的方法。接引道人转世为乔达摩?悉达多,经过苦修,大彻大悟、参透天地万物而得以觉醒为如来佛祖。如来创建了另一套修炼方法流传于世,是为佛教。他引导了转世为人的慈航道人、普贤真人等觉醒,成为了观音、普贤等诸菩萨。(《观音传》讲的就是转世为人的慈航道人如何觉醒为观音菩萨的故事)
准提道人转世觉醒为菩提老祖,一种说法为他就是后世孙悟空的师傅。菩提老祖觉醒的方法可能非道非佛,自成一派,所以他教的学生孙悟空极为特出和另类。但毕竟准提道人是接引道人的师弟,同源一脉,孙悟空最终还是归于如来座下了。
如来佛祖为三界中精神力最高者,发明了修成不灭金身的方法,比太上老君的仙丹法还要高级。当如来将研究成果通报天庭后,立刻获得官方认可,成为与道教一样的正统修仙方法,并得到全面推广,因而形成佛道并行于世的现象。如来也成为天庭的特别顾问,每遇重大事件时,天庭就会响起“快去西天请如来佛祖”的诏命。可以看到,如来佛祖与众菩萨也没有官方册封的固定职务,不算公务员,所以从分类上看也是仙的范畴。

至此,神话体系构架建立完成,其他的细节故事都可以一定方式合理的纳入这一构架而最终成为一个逻辑上统一的宏大的精彩的“中国神话史”。





第一节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
第二节 四帝治神洲 乾坤初定 怒触不周山 女娲补天
第三节 黄帝统一中原息战火,日月为始神洲起灾劫
第四节 刑天战玉皇,再起风云一怒发天水,大禹救世
第五节 诸神生太初,星光灿烂;老子出函谷,三清归位
第六节 商周争天下,道教封神;神宵雷霆怒紫微立派
第七节 老子收徒弟,八仙悟道;逍遥过东海,各显神通
第八节 牛魔王出世,妖道中兴;美猴王成仙,大闹天宫

TOP

费婷婷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上面那个主要是道教的,完整的神话体系基本没有,因为教义的不同,佛教与道教,不同的神话体系很难统一。
⊙﹏⊙

TOP

《西游》里的佛教和道教

光哥。。。。我找了好久没找到佛教的。。。宽限几天再找找。。。。。实在不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上面那个是道教的。再来说说《西游》里的佛教和道教

客观地看,《西游记》中有关道教的内容的确是十分丰富的,甚至可以说,《西游记》虽是一部描写佛教取经故事的文学作品,但就其宗教思想体系来说,却是道教的。在与佛教和儒家的竞争之中,道教一直处于下风,然而一部《西游记》,却为道教争足了面子,这不能不让仙界道门十分荣幸。



    首先,《西游记》运用了不少道教丹道学的名词术语,如:灵根、大道、元神、婴儿、姹女、金公、木母、刀圭、黄婆、心猿、意马、外道、正法、参玄等。

其次,《西游记》中不少诗词韵语,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道教丹道学的内容。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者引用前人的,二是作者自己创作的。



    其三,《西游记》构筑了一个以玉皇大帝为中心的道教神权系统。



    其四,《西游记》中穿插了不少道教修炼方法、神仙法术、宗教仪式等描写。



    其五,《西游记》的主要人物,除唐僧是个真正的佛教徒外,悟空、八戒、沙僧都具有道教的性质。

    其六、《西游记》中的长生不老观念,正是道教神仙观念的反映。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在《西游记》文本中的确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内容如果弄不懂,就不能全面地理解《西游记》。因此,对古今“讲道说”的诸多内容,我们便不能一概认作《西游记》研究的“大敌”,或者不屑一顾地一概加以排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以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李卓吾评点《西游记》时,在第一回猴王寻找到菩提祖师的住处“灵台方寸山”处,夹批“灵台方寸,心也”,又旁批“一部《西游》,此是宗旨”。夹批“斜月三星洞”,说“‘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在远,只在此心。”第十三回在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处,旁批“宗旨”二字,并在回批中说,“一部《西游记》只是如此。”李卓吾的这些评点,揭示了小说的“宗旨”在“心”字。



    陈元之在为华阳洞天主人校本《西游记》所作的序中引其所见“旧叙”说:“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心生”、“心摄”的说法,是很深刻的见解;最后的“心无可摄”便是“明心见性,自度成佛”的境界。



    其后谢肇制据此加以发挥,在《五杂姐》中说:“《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马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力求放心之谓,非浪作也。”



    《西游记》的作者是把孙悟空当作人心的幻相来刻画的,是想通过取经的故事来宣扬佛化的心学。方立天说,三教归一,一归何处?这个“一”就是心性论。佛学讲的是“明心见性”,心学讲的实际上也是“明心见性”;佛学是“明心见性”而成佛,心学是“明心见性”而成圣,都是强调人的圆满与价值。因此,对“明心见性”的宣扬就是《西游记》心学的主题,也是它的佛学的主题。



    孙悟空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头心。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本帖最后由 木本末 于 2012-10-26 11:00 编辑 ]

TOP

【中国文人志怪】神话中的老好人--太白金星

星辰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名二实一。太白即金星。亦名启明,长庚,明星。据《诗·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长庚皆金星也。”另据《史记·天官书》曰:“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正义引《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也。”

古时,以金星辰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长庚」,《诗经》上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传说太白金星主杀伐,古代诗文中多以比喻兵戎。《西游记》有太白金星(李长庚)奉玉皇大帝旨下界诏安孙悟空之说。



神话历史里的太白金星
  太白即金星,又称“白帝子”,是天边启明星的神格化人物。为道教神,据《七曜禳灾法》描述最初的形象是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性神,明以后形象变化为老迈年长的白须老者,手中持一柄光净柔软的拂尘,入道修远神格清高,时常出现在一些有影响的古典小说中,最著名的是《西游记》,但多不被尊敬重视,最近的八流电视剧更有侮辱其存在的不良情节。同为太白星神的还有《唐逸史》中提到与孙思邈交游亲近的太白酒星,他们是四位游历在蜀地豪饮而健谈的奇仙。《广异记》中也提到了一位同样在四川出没,自称“太白山神”的能召唤神虎的老人。还有《宝莲灯》里帮助沉香的太白金星。

TOP

《西游记》中神话人物形象——太白金星

人物简介
  太白金星:姓李,是天界一位颇有名气的星宿,法力广大,又比较和善。孙悟空闯地府、闹龙宫,玉皇大帝正要发兵征讨,太白金星替悟空说情,建议封悟空为管理御马的弼马温。孙悟空二反天宫时,又是金星出面为招安使,封悟空为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后来,在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上,长庚星多次暗中帮助师徒四人战胜黄风怪,扫荡狮驼洞,是个和善的好老头。

天宫外交官
  历史上的统治者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总会有主战派和主和派。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把主和派理解为投降派;主和派多为反面人物,把他们与秦桧等面目可憎的人联系在一起,而主战派常常被理解为英雄。而《西游记》中的主和派太白金星则有些例外,一反主和派的丑恶嘴脸,是一位面目慈祥、和和气气的老头儿。



  《西游记》中能赢得孙悟空敬重的人少得可怜。对于大权在握的玉帝,他呼之为玉帝老儿;对于太上老君,几乎回回拿他开涮;对于如来,也只是畏他而非敬他,嘲笑如来是“妖怪的外甥”;他更是把天宫的神仙呼来唤去。只有观音菩萨和太白金星让悟空敬重。悟空对于观音菩萨的敬重是源于对她的帮助和指引,而对太白金星的敬重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太白金星高超的交际艺术和朴实的人格魅力。太白金星不仅让悟空敬重,更让读者喜欢。吴承恩老先生刻画太白金星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知道在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中,阻挠取经大业的妖怪很多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宠物等等,而太白金星是绝对没有这样不良记录的。



  太白金星的周旋能力无疑是出众的,这使他能胜任招安的“钦差大臣”。悟空“打劫”龙王、欺负阎王,惊动了天庭,玉帝下令围剿花果山,是太白金星立刻启奏,建议招安孙悟空。大天尊宣众文武仙卿,问曰:“这妖猴是几年产育,何代出身,却就这般有道?”一言未已,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道:“这猴乃三百年前天产石猴。当时不以为然,不知这几年在何方修炼成仙,降龙伏虎,强销死籍也。”玉帝道:“哪路神将下界收伏?”言未已,班中闪出太白长庚星俯伏启奏道:“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奈此猴乃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他也顶天履地,服露餐霞,今既修成仙道,有降龙伏虎之能,与人何以异哉?臣启陛下,可念生化之慈恩,降一道招安圣旨,把他宣来上界,授他一个大小官职,与他籍名在箓,拘束此间。若受天命,后再升赏;若违天命,就此擒拿。一则不动众劳师,二则收仙有道也。”玉帝闻言甚喜,道:“依卿所奏。”即着文曲星官修诏,着太白金星招安。



  太白金星的这席启奏是很符合玉帝当时心理的:一方面玉帝不愿意出兵争斗;另一方面面对龙王和阎王的告状,也想给手下做主出气,太白金星的招安策略正好化解了玉帝的尴尬。太白金星承认悟空是天地孕育,既是天生就应该招之为天庭所用,这使招安变得理所当然。所以玉帝甚喜,立即批准。应该说,太白金星是很会拿捏玉帝心理的,使得招安计划顺利实施。而从语气上,让玉帝觉得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招安,宣扬天庭的神威,肯定他的绝对领导地位。



而太白金星一到花果山马上进行角色转换,放下“钦差大臣”的架子,抓住悟空喜欢肯定他名头的心理,张口闭口大王,把悟空弄得高兴地要设宴款待,并马上答应跟着太白金星去天庭接受招安。其实招安是一件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主要是由于悟空生来就没有等级观念,对社会权力缺乏认识,你想他连“水利局局长”龙王都敢“打劫”,根本不会把什么“钦差大臣”放在眼里。如果太白金星按照规矩办事,以施恩的方式对悟空招安,是不会行得通的。必须以平等和谦恭的语气“求”悟空到天宫做官,他才会接受。不这么做招安是不会成功的,甚至“钦差大臣”都会挨悟空的棒打。而抓住悟空天性好胜,喜欢别人奉承,利用他的性格弱点,就能把事情办成。太白金星对悟空的心理拿捏得非常准确,以出色的交际艺术化解了一场争斗。第二次的招安,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太白金星能够招安成功,在于他出色地担当起调停人的角色,而不是狐假虎威的钦差大臣。他在玉帝面前歌颂赞扬玉帝,又在悟空面前奉承夸赞悟空,表面上看似“欺骗”,实际上是一种必要的外交手段。在他的成功调停下,玉帝和悟空化干戈为玉帛,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好处。



  取经路上唐僧被抓到陷空山无底洞中,那女妖精本是托塔天王的干女儿,悟空知道事情真相后就到天庭状告托塔天王教女不严。玉帝又让太白金星随悟空去找托塔天王对质,没想到托塔天王把自己几百年前收干女儿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认为是悟空诬告,命人捆住悟空,经过哪吒提醒才想起来。这回被悟空逮个正着,悟空死活不饶他,非要到玉帝面前讨个说法。托塔天王只得求太白金星说情。太白金星知道悟空爱憎分明、知恩图报,让悟空给自己个面子,悟空果真答应了,对托塔天王既往不咎。让悟空从玉帝那里“撤诉”,太白金星是如何办到的呢?我们看一下太白金星的劝言:



  金星道:“一日官事十日打,你告了御状,说妖精是天王的女儿,天王说不是,你两个只管在御前折辩,反复不已,我说天上一日,下界就是一年。这一年之间,那妖精把你师父陷在洞中,莫说成亲,若有个喜花下儿子,也生了一个小和尚儿,却不误了大事?”行者低头想道:“是啊!我离八戒沙僧,只说多时饭熟、少时茶滚就回,今已弄了这半会儿,却不迟了?老官儿,既依你说,这旨意如何回缴?”金星道:“教李天王点兵,同你下去降妖,我去回旨。”行者道:“你怎么样回?”金星道:“我只说原告脱逃,被告免提。”行者笑道:“好啊!我倒看你面情罢了,你倒说我脱逃!教他点兵在南天门外等我,我即和你回旨缴状去。”天王害怕道:“他这一去,若有言语,是臣背君也。”行者道:“你把老孙当什么样人?我也是个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又有污言顶你?”天王即谢了行者,行者与金星回旨。



  悟空已经是非常机灵聪明了,太白金星却能诱导悟空“撤诉”,使他屡屡中招,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个外交官的才干。

TOP

【中国文人志怪——品西游】孙悟空为什么能大闹天宫,而打不过诸多妖精?

【本末语】这篇帖子还是以《西游记》为文人小说的角度来看的,对我们的课题有参考意义

《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矛盾,我以前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战无不胜,要不是如来佛祖出手相援,整个天庭简直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是在取经途中,大圣却好像很难一帆风顺,当年的那帮手下败将以及败将的跟班坐骑都成了高手,不是让大圣无计可施,就是要由大圣请出山帮忙,让人感觉这是吴承恩写书的漏洞。最近我在做项目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吴承恩这么写恰恰反映了他对封建王朝管理体系和人文背景的深刻了解。各位如若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大闹天宫前后,孙大圣、天兵天将以及妖怪们的能力都没有变化,但是交战双方和双方的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大闹天宫是孙大圣和天庭众神的战斗,是妖与神的战斗。

那时的孙大圣还只是得道的妖精,无所畏惧,身无牵绊,连阎王殿也不敢索拿他,打赢了是无上的荣光,甚至有自己重新界定天庭秩序的可能性,打败了的后果他又没有考虑过,所以,在孙大圣心中,他进行的是高收益、无风险的事业,自然全力以赴,出手毫不留情。而天庭众神的心态却不同。孙大圣反的只是玉皇大帝,目的只是想打败天庭以求出口恶气,对待众神并没有深仇大恨,所以干的都只是些偷食酒菜、仙丹的事情,充其量也不过是影响重要会议召开这样的小错误,即便后来打上天宫,也没有强烈的破坏欲,去干诸如烧杀抢掠的勾当。因此,孙大圣与众神并无利益上的冲突。

同时,孙大圣的杀伤力很强,他手中的武器可以使所有被触碰的对手受伤。所以,众神对孙大圣的围剿行动实际上是风险很高的项目,是迫于其领导玉皇大帝的压力而进行的工作,可以想象,在此情况下天庭一方的战斗力是处于什么状态,所谓十万天兵天将也必然各怀鬼胎,瞻前顾后。

有人会说,众神为什么不靠打败孙大圣来加官进爵呢,这就牵涉到天庭的所有制结构和激励机制问题。

从原文来看,天庭里尽管都是高素质的精英分子,实行的仍是封建君主制度,玉皇大帝作为统治者,对作为臣子的众神是具有生杀予夺大权的,所以,众神的生活质量就只能寄希望于这位领导的个人素质了。但文中提到凤仙郡太守只因为祈天时不敬,就连累全郡大旱了三年,卷帘大将军只因打破一个琉璃盏,就被贬为小河妖,可见这位领导十分暴戾,而这位皇帝和众神又长生不老,可见众神真是“此罪绵绵无绝期”了。按中国的传说规定,成为神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很难想象众神历尽苦难的修炼只是为了换取一个更大的制度枷锁,所以,除了真正的既得利益者,众神在心底是必然反感这样一个制度的,是非常希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君不见众神中只有杨戬的团队最拼命卖力,原因就是他与玉皇大帝有裙带关系,当初杨戬力劈桃山救母虽然英勇异常,说到底还是个凡人,后来突然成了可以不服封建礼数的神仙,其中必有隐情,想必是玉皇大帝把天庭弄成了家族企业,给了外甥杨戬一个不用工作又可以享受人间供奉的美差,你让其余的神仙怎么能够信服?

这样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某些神仙即便打败了孙大圣,获得了升迁又怎样呢,他最多也只能成为权力最大的臣子,仍然摆脱不了被统治的命运,而且“伴君如伴虎”,由于以后能面对的永远是这个领导,就算他再圆滑事故,说不定几千几万年后的哪天就因为一个错误而前功尽弃。所以太上老君的金钢琢,明明可能收掉金箍棒的,却只用来打打人;太白金星的玉瓶,明明可以吸人的,老头儿却躲得远远的不见踪影。

而做一个普通的天神又如何呢?神首先是长生不老的,而且又不存在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问题,所以无功远比有功的生存压力小,根本犯不着为了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头衔而冒伤残的危险。 众神与孙大圣的对抗收益于是成为了负数,风险却成为了无穷大。众神都是绝顶聪明,这个算盘哪里会打不清楚,在战斗中为避免领导怪罪,肯定披挂整齐、杀声震天,但是贴身大战是没有记载的,也没有使出什么绝活,即所谓出工不出力。

其实,书中还有一处反映了相同的问题,狮陀岭中的狮子精也吓退过天庭十万天兵,其间有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呢?没有,他只是张开大嘴吓唬了一下,天兵就退让了,反正狮子精只想要一个名分,众神并无实际利益损失,能不打仗就不打了吧。但在孙大圣取经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孙大圣这时候已经是“散仙”了,也即身份不再是妖怪,距离成仙只有小小的差距了。而他的对手却转为了彻头彻尾的妖精。

妖精对抗孙大圣的目的是为了吃唐僧肉或吸唐僧的元阳,其相关收益是长生不老――神仙的基本特征。这项工作的风险也是巨大的――被孙大圣消灭掉。对于妖怪来说,这是一项高收益、高风险的事业,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论述,人们为了300%的利润,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而一步登天成为神仙的收益恐怕远远超过300%,可以想象妖怪们为了达成目的会有多么的狂热和勇敢。

最厉害的还是那些有一定背景的妖怪,他们知道自己的主子不同凡响,自己就算有过错也不用担心被惩处。书中多次出现类似的章节:众神的下属或坐骑违规犯错,但是众神道貌岸然的解释说,唐僧取经必然要受劫难,下属的袭击正是这些劫难的一部分,所以,尽管下属的目的很阴暗,但是间接上为如来佛祖的考验工作出了不少力,帮助唐僧完成了受罪的任务,因此从本质上讲,他们的工作属于帮助性质,不是敌我关系,可以既往不咎、保留原职重新录用。如此高论,为所有有实力、有背景的妖精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他们的工作风险已经下降为零,而收益仍然很高,这样有杀无赔的买卖能不让妖怪们竭尽全力、前赴后继?

与此相对应的是孙大圣,他并无成佛的野心,对抗妖怪的目的不是杀尽天下妖魔鬼怪,只是为了保护师傅去西天取经。他与妖怪以前也无血海深仇,只有在妖怪袭击唐僧时才出手相救,所以工作属于被动反击性质。军事上称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单纯防御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因此孙大圣在战斗中已经先输了一着。

同时,由于被保护人唐僧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经常被妖怪扣为人质,使得孙大圣在援救工作中常常处于投鼠忌器的状态,在工作中不能放开手脚,于是又输了一着。

加上滥杀无辜,并以酷刑“紧箍咒”进行频繁地打击,不但严重挫伤了孙大圣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使之不能有效地做好危机前的准备工作,更不能主动出击消除隐患,信息的前馈工作陷于僵局,只好通过反馈工作解决问题,战斗力再输一着。

因此,在这场孙大圣和妖怪的竞争中,妖怪知己知彼、充分准备,而孙大圣畏首畏尾、束手束脚,尚未交战锐气已弱了一半,战斗胜利的可能性当然急剧减小。

再看此时出手相援的众神,他们都是奉旨帮忙,所以第一是任务关乎天庭荣誉,必须完成,第二是性质属于天庭组织的无偿援助,有天庭作为后盾。因此,在妖怪没有大闹天宫的前提下,他一方面要提防自己失败后孙大圣和玉皇大帝都拿自己出气,同时又明白即使自己失败,整个组织――天庭失败的概率也很小――大不了再请如来佛祖出山,肯定手到擒来。所以,每个相援的神仙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亮出绝活一展身手,只要自己尽力,孙大圣和玉皇大帝都没有口实怪罪,当然,拼命是不可能的,就像对付青牛怪一仗中,众神失去武器后不是继续进攻,而是徒呼奈何后就坐等更厉害的神仙来帮忙。而这些妖魔都是借对唐僧进行考验而由如来佛安排的,包括最后取得的假经卷也是为了凑够72磨难而设。既然孙猴子对付不了这些妖魔,就免不了找菩萨甚至玉皇大帝帮忙,这样不仅联络了孙猴子与以往敌人的感情,也使得孙猴子产生对他们的依赖感。这样,就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孙猴子的和平演变。

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路人皆知,其中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乃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得意门生,法力高强,武艺超群。面对十万天兵毫无惧色,什么巨灵神、李靖、哪吒三太子,洒洒水啦,就连二郎显圣真君俺老孙也不放在眼里。后来一个大意被金刚镯打中,关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大闹天宫勇猛无匹,玉皇座下无人能敌。起先就连如来佛组的五行山都压他不住,后来又添了一道符才搞定的。如此一个战斗英雄,为何在后来保唐僧西天取经时却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动不动就被烧了筋骨吹了眼睛扎了额头,然后就要去找这个菩萨那个佛组的搬救兵,甚至连当年被老孙打的服服帖帖的东海龙王都要请,这是怎么回事?网友可从如下方面来理解:    

1、都是妖可能是处的不错。    

2、太强了故事就没有意思了,出手就全趴下了,估计81难,除了第一难以外只有两个字“同上”可以写了。    

3、这就证明了当时的天庭完全是一个伪政府,实力弱小,而地方武装的实力反而很强大,基于这种奇怪现象的出现,我个人怀疑下界有人偷造贤者之石。    

4、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在地方是横向霸道的“妖怪们”是中央的“菩萨”的…… 即使你再强,你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5、孙悟空被压了500年无所事事,这500年中神仙和妖怪都24小时挂机练级,打极品,500呐,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最多40级了不起了。还一身垃圾装备,除了根棍子是小极品。别人挂机500年,早就练到200级以上了。全身极品套装,怎么PK得过啊。    

6、实际证明了领导的真正能力远远不如下属。    

7、社会主义的说法是小孙大闹天空反映人民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与斗争,说明了封建统治者的软弱与无能。也许妖怪是资产阶级的,比封建的好些。    

8、(1)很多妖怪是有后台的,所以不敢打(很多,例如:领导家的子侄,领导家的佣人(童子),领导家的司机(坐骑)等等,不一一举出)(2)有些妖怪没有后台,楞冲有后台,也不敢随便打,要请示一下,万一是真的呢。(例如:小雷音寺的6耳猴,老鼠精等)(3)有些没有后台的妖怪,打完了也不能算完,要领导露面处理大局才算完,当然主要的功劳成绩也要归于领导(例如:黑熊怪等)(4)最不济的妖怪,也会通过各种手法,色诱,贿赂领导,使得领导对于打怪一事多加阻绕,哪怕是唐僧这样的廉洁的基层领导(例如:白骨精等)    

9、孙悟空本身是变化系的念能力,配合高攻击的武器,对付魔防高,物防低的仙系还算有的一打。关键是他被如来封了后,大闹天宫被排成动画片了,众妖怪有针对性的研究了孙的念能力,大家都知道,暴露了念能力,一个人就弱了一半,在81难中,孙的变化系能力还能屡屡得手也算是很不容易了。妖怪里面的具现化系的能力者和强化系的能力者都很不好打,所以孙一定要去搬救兵 虽然龙王曾经被孙击败过,但是龙族依然拥有最强的水系魔法,孙本身比较偏物理攻击,遇到物防高的对手就很恼火了,所以请龙王也是可以理解的    

10、十万天兵天将围剿时,孙悟空是单兵突击,又是在敌方战场没有顾忌,充分发挥了近战能力和机动力超强的优势,采取“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游击战术,适机偷袭,整个一恐怖分子。从炼丹炉里出来后,由于非人的折磨(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呀!)狂战士化,又是在天宫里发飙,与众多天兵天将展开浴血巷战,大威力的魔法和宝贝都无法对其使用,将其近战能力强的优势发挥到极至,造成天界恐慌。(试想一伙特种部队级的恐怖分子流窜入京,市内无法使用重型武器,只能用武警和轻武器围剿是什么情景?再试试回忆当年白晓燕案三位绑匪老大的逃亡历程)其景象当然就是所向披靡啦。可以这么说,孙悟空的超强实力要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发挥才会有如此威力。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时,又要考虑到人质安全,对方又是战斗经验丰富的妖怪,手里又有大威力的宝贝。最主要的是妖怪们没有顾忌,随时都可以释放宝贝的威力,而孙悟空在防魔方面的能力极差特别是对拥有空间魔法性质的禁锢型宝贝简直是束手无策(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还可以跑,只有一次是在狂战士力量的支持下挣脱李靖的宝塔束缚,现在既不能跑又因为紧箍咒的封印无法狂战士化,只有老老实实被擒,幸好是不死体质怎么也弄不死)。所有的战斗几乎都是妖怪们拥有优势,孙悟空是处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作战,当然就表现出束手束脚的郁闷样了。幸好他的后台硬,每次搞不定都有领导出面解决,他也乐得轻松。    

11、很显然,是黑梢问题,看过甲A或中超的都明白,别说大圣,就是如来佛祖也得让三分。   

12、猴子太聪明了他知道观音JJ找他帮唐僧,都是安排好的。如果他奋力打架,首先是不一定能占多大便宜,其次万一真灭了妖怪们,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为啥不卖个便宜给各路神仙,而且自己还省了好些力气。唐僧取经是一定能到手滴!能看到这点,还打个P架啊。   

13、什么啊,孙悟空当年大闹天空是属于私人行为,有什么好处全是自己的,当然尽全力了,保唐三藏属于公差,公家的事自己没必要那么拼命,自己出力那么累不如诈败,还可以借用各种宝物玩玩,有公家出面一切OK,坐享其成就行了!   

14、在大闹天宫版本里,设置是可以使用超级跳的,但到了去西天取经的版本里,修正了这个BUG,结果让小孙难以发挥他强大的AWP功力,所以是可以理解的。   

15、前面的说得都不错,真正的原因是:吴承恩在开始时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前半部分)百姓比较喜欢。后来朝廷知道时,故事已经流传开了。于是把吴承恩收编了,给了一个官职。让他继续写下去,但内容要符合政府的要求。吴承恩被收买了。就叛变了。于是,你看到的就是后来取经,猴头很笨。因为要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各个佛啦菩萨啦等等代表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小妖等等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起义。悟空沦为打手,进行镇压。这就是原因!

TOP

关于《西游记》故事原型的一点小小考证

由青梅时节转自百度贴吧


    任何发明创新说到底都是对前人成绩的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创举、发明、著作都不是无根之水、无缘之木,都要积累酝酿很长的时间才会最后开花结果,就算孙悟空也要吸收日月灵气千百年才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从《西游记》一书严整的布局构思、统一的写作风格、和谐的文字语句都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本千人描绘、万人圈点的大杂烩,最起码有一位作者对前人的文学成果进行了统稿、润色和整理等工作。经过了这位作者的整理加工以及充实发扬,才有了今天这一部脍炙人口的近现代版《西游记》。  
    如果大家看过岳麓版的西游记,在文首的跋文中,何满子先生就对《西游记》的来历以及历史传承做了翔实的描写。《西游记》最初的原型是玄奘法师西域求经的历史故事,最早的文学雏形是《大唐西域记》。后来经过各朝各代作者的加工润色,故事的情节也开始不断超越单纯的历史游记范畴,开始融入了更加具有文学、玄学、娱乐、社会以及历史价值的元素,比如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辅助唐僧西域求经,第一次为取经团队增加了成员、增添了神魔小说的色彩。后来又加入了白龙马、天蓬元帅、深沙神等原型,这些都为后来的西游记积累了创作素材,构成了近现代版《西游记》的故事原型。  
   《西游记》又是对中国古代众多民间小说的一次广泛吸收,比如在冯梦龙的《三言》中,就有过关于齐天大圣、白龙马以及如意金箍棒的故事描述。

    一、《喻世名言》第二十卷《陈从善梅林失浑家》一篇

    到广东任职的武官陈从善在梅山被三个猴精抢了老婆,三个猴精分别叫通天大圣、弥天大圣和齐天大圣,只不过当时齐天大圣成了抢人妻女的妖贼,当时作者对齐天大圣的描写便是“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降各洞山精,管领诸山猛兽。兴妖作法,摄偷可意佳人;啸月吟风,醉饮非凡美酒。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可见齐天大圣作为神通广大的猴精的形象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古已有之,是有原型的。

    二、《警世通言》第四十卷《旌阳宫铁树镇妖》一篇

    南海龙三太子因为同情孽龙、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与许逊许真君斗法,结果被夜叉报告南海龙王敖钦。因为当时东、西、北海龙王都在现场,南海龙王怕担包庇亲属的干系,不得不令龙三太子自裁。当时原书做了如下描述“太子闻知其故,唬得魂不着体,遂跪下观音叫道:“善菩萨!没奈何,到我父王处保过这次。”观音道:“只怕你父亲难饶你死罪。你不如到蛇盘谷中鹰愁涧躲避,三百年后,等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罚你变做个骡子,径往天竺国驮经过来。那时将功赎罪,我对你父亲说过,或可留你。”太子眼泪汪汪,拜辞观世音,往鹰愁涧而去。”。虽然这回是因为参与斗殴而被处罚,而且还做了骡子,但小白龙化身白马参加西天取经的情节也是有原型的。

    在《旌阳宫铁树镇妖》中,龙三太子还提到了如意金箍棒,文中的描写如下“我龙宫有一铁杵,叫做如意杵;有一铁棍,叫做如意棍。这个杵这个棍,欲其大,就有屋桷般大;欲其小,只如金针般小;欲其长,就有三四丈长;欲其短,只是一两寸短。因此名为如意。此皆父王的宝贝。那棍儿被孙行者讨去,不知那猴子打死了千千万万的妖怪。只有这如意杵儿,未曾使用,今带在我的身边,试把来与许逊弄一弄,他若当抵得住,真有些神通。”可见《西游记》中孙悟空强借如意金箍棒的传说也是有原型的。
    切不论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真正作者,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部西游记绝不是一个东拼西凑的杂烩拼盘,是已经具有完整篇幅、独立构思的成熟作品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确实有许多东拼西凑的作品,比如聊斋、子不语,但《西游记》的博采百家之长绝非简单的抄袭拼凑,就如同冯梦龙、凌蒙初的《三言二拍》一样,取的是创意与理念,事后都经过了认真的充实和加工,绝对是严肃、成功的文学创作。  
    最后再来说一句,西游记最终的成形作者绝不会是丘处机,因为西游记世界中带有太浓重的明朝社会的痕迹,除了朱紫国孙悟空等人曾遭遇过的锦衣卫以外,比丘国王听信妖道吃小儿心肝长生的做法,车迟国、灭法国领导人崇道抑僧的政策,乌鸡国道士干脆李代桃僵做了皇帝的情况,其实都是在隐射嘉靖朝世宗皇帝听信道士、崇尚长生修仙、结果荒废朝政的历史事实。取经路上频频有天上的神仙以及神仙的坐骑、跟班到人间兴妖作乱的描写,也都是在隐射明朝的宦官乃至权臣的爪牙危害民间但最后又逍遥法外的社会现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