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烟花爆竹的“禁”“放”之争

【讨论】烟花爆竹的“禁”“放”之争

  发布时间:2014/1/24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京华时报

  临近春节,我国多个地区继续遭遇严重雾霾,PM2.5指数直逼浓度限值。这让人们再次争论起春节是否该禁止烟花爆竹燃放。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认同环保春节的理念,认为放烟花爆竹的年俗也得与时俱进。

  烟花爆竹“禁”与“放”的争议背后是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较量。

  谈到限制烟花爆竹燃放,一些人便产生了复杂情绪。在他们看来,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春节如果不放烟花爆竹,便少了不少年味。还有一些人认为,烟花爆竹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随意变动,更不能破坏。

  梳理各方观点,主放者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放烟花爆竹总觉得没了“年味”。老北京有句俗语:“过年了,姑娘戴花,小子放炮。”放烟花爆竹与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一样,是我国的习俗与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春节年味已经有些淡意,若再取消燃放烟花爆竹,可能就更没“年味”了。

  而在过去一年中,自年初至年末,由北向南,雾霾波及整个中国,由此,当前支持禁燃禁放的声音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究其原因,除了燃放烟花爆竹行为本身存在安全隐患以外,环保意识的增加与让人无可奈何的雾霾都成了支持者们的主要推动力。相关专家认为,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与时俱进。

  “放鞭炮是传统民俗,图的是吉祥、喜庆和欢乐。”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但眼下的环境严重地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为了更好的环境,应该少放甚至不放。”

  相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更赞同柔性的倡导。在他看来,传统习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人所必需的。“对于传统习俗采取刚性管理可能适得其反。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老百姓的需要,适应老百姓的需要,通过引导宣传和弹性管理推动社会的发展。”

  目前,尽可能地减少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污染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识。

  国家烟花爆竹标准化委员会核心专家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家玉说:“全国各地的烟花生产商正在积极研发环保型烟花,将争取在两三年之内,使环保型烟花占到总数的七八成。”

  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主动选择,模仿爆竹声光电效果的电子鞭炮眼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淘宝指数”显示,“电子鞭炮”最近7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108.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1.9%;最近7天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84.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1.0%。

  上海市民王芬去年春节前就购买了电子鞭炮过大年,今年她打算将这串电子鞭炮循环利用。“电子鞭炮既安全又环保,还能挂在门边做装饰,一举三得。”

  回顾监管政策由放任到禁止再到限制的近20年变迁,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民俗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博弈。有专家认为,在对民俗的保护与社会秩序的维护间必然存在着平衡点,能否找准平衡点,也是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

  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逐年上升。1988年春节后,反思之声渐趋高涨。当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即提出,要加强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安全。自1989年起,一些地方以法规形式颁布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予以控制。北京市分别在1987年和1993年,开始实施烟花爆竹安全的有关管理方针和禁令。此后,一场“禁放”潮波及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在内的282个城市颁布了类似法令,禁放烟花爆竹。

  但缺少爆竹声热闹的春节被不少百姓评论“缺少‘年味’”,一时间“烟花解禁”的呼声越发高涨。为迎合市民愈来愈强烈的要求,不少城市又因此打破禁令,规定市民可在限定时间、地点燃放合格的烟花爆竹,以重塑节日气氛。

  200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修改《禁放规定》的建议,为“禁”改“限”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据有关统计,在爆竹声中度过2005年春节的“开禁”城市数目达106个。到2006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改限”。

  2013年,在持续而广泛的雾霾天气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赞成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控制,人们心中的天平开始由“过年气氛”向“空气质量”倾斜。2013年11月21日,中央纪委也正式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严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烟酒、花卉、食品等年货节礼。

  (据《京华时报》)

TOP

青海两会:超八成人主张春节燃放爆竹

2014年01月24日 08:16 来源:西海都市报

  快过年了,“年味”与“烟味”到底该如何抉择?1月23日,在参与本报调查的100位市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81人认为不可一刀切,可少放鞭炮,更要创新理念。

  关于春节是否燃放烟花爆竹这件事,从没有像今年这样备受关注。因为,近来人们格外关注的PM2.5,由于频繁“超标”而让人“闹心”。2012年末到2013年,“PM2.5”从一个专业术语迅速成为一个普通名词,而雾霾天的出现,让人们对如何把PM2.5降下去产生了极高的关注度。面对空气污染且临近春节,是否该继续燃放烟花爆竹?今年两会,本报开展的“春节,烟花爆竹是禁还是放”的调查中,60名市民参与调查,有85%的人表示支持春节燃放烟花爆竹。

  23日,在省城中心广场、西门周边,记者将调查问卷发给过往行人。他们的年龄平均在30岁,对于春节是否燃放鞭炮这件事,他们表示过年就要放鞭炮,否则没有了年味儿。“我的孩子今年7岁,每年除夕,我们一家十几口人都会在小区广场放一点鞭炮、烟花,孩子们手舞足蹈,大人们也有说有笑,全家人其乐融融,感觉特别好。因过年放鞭炮已经成为习惯,如突然禁放,会让我们不适应,但我们可以少放一点。”市民袁先生说。

  在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采访中,他们绝大多数认为“过年了,放鞭炮是习俗,不过应该少放,少放也是一种节约”。68岁的赵大妈今年只买了两挂1000响的鞭炮,她说:“就是除夕和正月初五放,这也是老传统了,图个吉利。”在过去,孩子们是一个爱放鞭炮的群体,记者采访了一些10至16岁的孩子。如今,这些孩子觉得,每年一到腊月底,如果有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表示春节要来了。在他们的印象中,放鞭炮和贴春联一样,是过年的标志之一。

  同时,有不少市民认为,市民春节适量燃放烟花爆竹可以,但政府不应该专门组织大规模的焰火晚会,因为这种行为一是污染更大,二是公款开支增高。(作者:吴亚春)

  尊重市民情感 需要慢慢引导 三位民俗专家全部支持“放”

  在我国,过年放鞭炮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有的地方开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西宁,过年到底放不放鞭炮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对此,几位民俗专家这样说。

  省社科院院长、民俗专家赵宗福:尊重群众情感给群众表达情感的时空

  曾提出在节点设立祭祀焚烧点,改变满大街纸钱横飞现象的赵宗福,对于过年禁止燃放鞭炮一事,他认为应该尊重群众情感,给群众表达情感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如设定鞭炮集中燃放点、限定燃放时间。

  “过年放鞭炮一是表达喜庆,二是求吉祥,这是一种传统和信仰。”赵宗福说,除放鞭炮外,过年我们还有贴春联、祭祀祖先、吃团圆饭、守岁、拜年、表演社火、逛灯会等习俗,这不仅仅是过节,实际上还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人们辛苦工作一年需要这种宣泄。

  “当然,放鞭炮确实也存在污染,但它能引起雾霾吗?”赵宗福认为,雾霾是经济高速发展中对环保不重视造成的,放鞭炮会引起一定阶段的雾霾,但不是永久的。因此,是否禁止燃放鞭炮,政府不需要强制出台什么制度,而应该进行情感调适,站在市民的角度想问题,营造社会氛围,有选择地禁与放,让传统慢慢改良。这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鄂崇荣:形式可以改良年味不能没有

  “形式可以改良,本真的东西不能丢掉,改良风俗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引导。”一提到过年是否该禁止燃放鞭炮这个问题,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鄂崇荣这样说。

  鄂崇荣认为,禁与不禁的确存在两难。过年放鞭炮蕴含着祛灾、祈福之意,如果不放鞭炮,就少了过年的味道;如果放,尤其是在住宅楼聚集区,对空气、人体、安全等有一定影响。而这个矛盾应该辩证地看待,如郊区人员分散,空气污染较小,可以燃放鞭炮;城区人员集中,可以划定专门区域燃放鞭炮,让市民感受过年的气氛。鄂崇荣强调,放鞭炮是一种形式,形式可以改良,但本真的东西不能丢掉。我们可以让鞭炮更加环保化,让它跟上时代步伐,比如用电子鞭炮取代传统鞭炮,用电子烟花取代传统烟花,既留住年味又环保。并且,改良风俗不能一蹴而就,要尊重传统,尊重市民情感,需要慢慢引导。

  省民俗专家谢佐:鞭炮可以放但要适可而止

  “过年放鞭炮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省民俗专家谢佐说,放鞭炮是我们的民间习俗,象征着除旧迎新,鞭炮可以放,但要适可而止,政府不应该去禁止,而应该是从数量和音量上控制。另外,过去放鞭炮是汉族的习俗,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不少少数民族也开始在节日、婚嫁丧娶时燃放鞭炮,一味地禁止,恐怕难以迎合人们的情感和意愿。

  此外,谢佐认为,优秀的传统需要发扬光大,非优秀的传统自然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移风易俗需要时间,政府不应该是禁止,而应当用比较缓和的方式,加以宣传和引导。在农村,人员较少、场地宽敞,大家完全可以放鞭炮;在城市,就需要控制好燃放鞭炮的时间和数量,同时,还需要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对鞭炮运输、储存及销售渠道的监管,避免事故的发生。(作者:彭娜)

  75%的代表委员支持放鞭炮

  过年到底该不该放鞭炮?1月23日,针对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40名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其中有30人认为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应该放鞭炮,占总人数的75%,有10人认为应该重点考虑当前的环境问题。

  支持方:省政协委员康殿祥认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统应该被保留下去,而不是一味地舍弃。再加上西宁城市不大,适当地放鞭炮不会给环境带来太大的影响,只要避开人员集中区、易燃易爆区,控制好时间和音量就可以了。

  反对方:省政协委员何冰认为,西宁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蓝天也在不断受到污染,作为一个西宁人,难道不应该为环境付出一点吗?过年放鞭炮不过是种形式,只要有过年热闹喜庆的气氛在,通过其他形式依然可以过好年。(作者:彭娜)

  观察员:四位赞同放 两位赞同禁

  ●观察员海忆水:春节想做到完全禁放,让放鞭炮这一传统“戛然而止”,既不可行也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节制地燃放,要引导人们低碳绿色过年、划定并压缩燃放场地、控制烟花爆竹生产总量品种等。本人支持禁放。

  ●观察员马国栋:我支持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春节燃放爆竹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正能量文化传承,虽然会污染空气,但空气和环境污染不能完全“归功”于烟花爆竹。

  ●观察员范凯茹:我赞成春节放鞭炮,因为这样有过年的气氛,不能因为有污染就不放,我们可以用无污染的烟花爆竹,北京今年就已经开始了。

  ●观察员韩海宁:我觉得春节不应该禁放烟花,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真正的污染源自大量的化工污染、汽车尾气等。

  ●观察员王健:在被保留下来不多的传统习俗中,也许放炮是每个中国家庭过年的标志,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年增强,自觉不买不放的群体逐年扩大。我个人认为:放或禁,绝不可一刀切。

  ●观察员孔绚丽:我赞同春节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本来燃放爆竹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文化,营造节日气氛。现在生活富裕后,燃放烟花爆竹的人多,几乎家家都放。烟花爆竹四处炸响,不但造成空气的重度污染,同时还造成人员的伤亡和重大火灾事故,倡议节制性燃放烟花爆竹。 (作者:龙腾飞)

TOP

传统习俗惨遭“霾伏” 鞭炮销售遇冷“受伤”

2014年01月23日17:1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1月23日电(记者赵梦卓、刘硕)“今天早上7点钟出摊,将近两个小时仅卖出一份,两挂小鞭加起来才20元。”吉林省长春市东朝阳路烟花爆竹摊贩李海燕向记者吐槽说,现在人们很少愿意买鞭炮出来放,眼下这种冷清在意料之中。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年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然而受到环境、安全、人们意识等因素影响,尤其是2013年全国多地持续的雾霾天气,使得今年烟花爆竹销量遭遇“冷冬”。

  吉林市春鸣烟花销售经理赵玉华告诉记者,从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客户比去年少了40%左右,日销量也大不如前。22日当天,她的销售点只卖出了一千多元的烟花爆竹,与前些年每天卖出几万元钱的情况相去甚远。“如果明年销售情况还是这么不景气,就得琢磨着卖点其他东西了。”赵玉华对记者无奈地说。

  记者在吉林省宏伟烟花爆竹销售公司看到,该公司占地三万平方米的仓库区内十分冷清,仓库大门口等待装车的车辆也屈指可数。展示交易大厅内虽然能看到不少人,但是购买的数量也并不多。

  该公司现场负责人冯力表示,仓库里存储着数千箱的烟花爆竹等待销售,一旦这些货品销售不出去过了保质期,就只能砸在手里了。他说,政府的“零采购”是销售直线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春市龙盛烟花爆竹经理龚成也有着相同的感受。“之前在销售中总能接到一些大机关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几万元大订单,然而今年一份也不见,公司销售量下降了至少50%。”龚成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改善,在小区里燃放烟花爆竹既危险又扰民,还容易产生碎屑、废气等污染环境。过年期间正值严寒季节,大人和孩子都不愿意冒着严寒跑下楼放爆竹,宁可待在屋子里看电视上网。

  长春市民李程程表示,现在过年过节的方式很多,不必拘泥于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形式上,只要能和家人团聚,就是最热闹、最幸福的。

  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忧,“如果烟花爆竹逐渐消失了,年味恐怕就更淡了”。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表示,中国古人讲究“爆竹如豆”,小巧、适当的烟花爆竹可以增添过年的乐趣和气氛。但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烟花爆竹确实存在着体积过大、威力过猛的危险。“生产企业恢复生产爆炸力小、相对安全的小型烟花爆竹,既放出年味,也保证安全。”他说。

  针对目前不断有人提出的禁放烟花爆竹的建议,施立学等专家建议,烟花爆竹是传统年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关系到年俗文化的传承。应该引导人们全面认识“年”文化,以更加安全、适当的方式来购买和燃放烟花爆竹,引导烟花爆竹行业朝着环保、安全的方向发展,不能单纯地一“消”了之。

  作者:赵梦卓 刘硕

TOP

当年俗遭遇“霾伏” 烟花会否灿烂依然

光明网 2014-01-23 来源:洛阳晚报

  核心提示

  与贴春联、守岁、拜年等习俗一样,燃放烟花爆竹一直是春节的“传统项目”。然而,近年来,空气污染程度加剧,2013年更是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雾霾天气。眼下春节临近,关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

  1 各地相继出台燃放新规

  自去年12月以来,浙江的一些城市陆续出台了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的新规。

  河北省廊坊市禁止今年春节期间在市区设烟花爆竹临时销售点,只在市郊有几家固定销售门店。北京市则要求,春节期间如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红色预警,烟花爆竹零售网点要停止销售烟花爆竹,批发单位也要暂停配送。

  而杭州市区今年只允许在除夕、初一、初五和十五4天内燃放烟花爆竹。江苏省扬州市、张家港市则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武汉市今年除了下发禁令,还加大巡查力度,鼓励市民举报。只要举报属实,每起给予最高2000元奖励。

  一些环保志愿者也加入到了倡导队伍中。在杭州市,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环保志愿者专门创作了环保诗,制作了宣传绶带,向过往路人发出倡议,过一个不放烟花爆竹的春节。

  2 多数群众赞成严控燃放烟花爆竹

  过一个更加环保的春节,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认同。但是若谈到限制烟花爆竹燃放,一些人便产生了复杂情绪。在他们看来,燃放烟花爆竹向来是春节的重要内容,春节如果不放烟花爆竹,便少了不少年味。

  此前,北京市向市民发放了6万份调查问卷,其中有69.4%的市民赞成适度放开烟花爆竹燃放。当年,北京市烟花爆竹由“禁”改“限”,被认为是对民俗和民意的尊重。而在2013年年初,北京一家媒体通过在线调查发现,有67.05%的公众认为“空气质量”比“营造节日气氛”更重要。

  记者在杭州随机采访了近30位市民,超过八成市民赞成在春节期间严控市区烟花爆竹燃放。

  目前,尽可能地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造成污染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识。

  3 不妨试试环保型产品

  国家烟花爆竹标准化委员会核心专家成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赵家玉说:“全国各地的烟花生产商正在积极研发环保型烟花,将争取在两三年内,使环保型烟花占到总数的七八成。”

  不燃放或少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主动选择,模仿爆竹声光电效果的电子鞭炮眼下成为市场的新宠。“淘宝指数”显示,“电子鞭炮”最近7天的搜索指数环比增长108.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1.9%;最近7天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84.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71.0%。

  上海市民王芬去年春节前就购买了电子鞭炮过大年,今年她打算将这串电子鞭炮循环利用。“电子鞭炮既安全又环保,还能挂在门边做装饰,一举三得。”

  4 传统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烟花爆竹“禁”与“放”的争议背后是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较量。相关专家认为,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与时俱进。

  “放鞭炮是传统民俗,图的是吉祥、喜庆和欢乐。”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但眼下的环境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为了更好的环境,应该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

  相较而言,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萧放更赞同柔性的倡导。在他看来,传统习俗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一个人所必需的。“对于传统习俗采取刚性管理可能适得其反。对于政府部门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发现老百姓的需要,适应老百姓的需要,通过引导宣传和弹性管理推动社会发展。”

  相关链接

  烟花爆竹的“禁”“限”之争

  □据 新华社兰州1月22日电

  由于全国各大城市因燃放烟花爆竹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事件逐年上升,自1989年起,一些地方以法规形式颁布烟花爆竹管理办法,对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予以控制。

  北京市分别在1987年和1993年,先后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的有关管理方针和禁令。此后,一场“禁放”潮波及全国,包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在内的282个城市颁布了类似法令,禁放烟花爆竹。

  但缺少爆竹声热闹的春节,却被不少百姓评论“缺少年味”。一时间“烟花解禁”的呼声越发高涨。为迎合市民越来越强烈的要求,不少城市因此打破禁令,规定市民可在限定的时间、地点燃放合格的烟花爆竹,以重塑节日气氛。

  200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修改《禁放规定》的建议,为“禁”改“限”提供了制度性的思路。据有关统计,在爆竹声中度过2005年春节的“开禁”城市数目达106个。到2006年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了“禁改限”。

  2006年1月21日,国务院出台《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更高层阶的行政法规,建立起生产、经营、运输和举办焰火晚会等活动的行政许可制度,并进一步规范燃放安全问题。

  2013年,在持续而广泛的雾霾天气影响下,更多的人开始赞成对烟花爆竹燃放的控制,人们心中的天平开始由“过年气氛”向“空气质量”倾斜。

  回顾监管政策由放任到禁止再到限制的近20年变迁,可以清晰看到传统民俗与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与博弈。

  烟花是“禁”是“限”,仁智互见,难有定论。但不少专家认为“这不是件坏事”。“在争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百姓的民主意识、环保概念越来越强。不管是否禁放,这都是一种进步。”有专家认为,在对民俗的保护与社会秩序的维护间必然存在着平衡点,能否找准平衡点,也是对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考验。

  以上内容来自:洛阳晚报

TOP

说句“题外话”,现代民俗学完全可从这些大量争议的民俗活动和事件(从丧葬改革到计划生育,从过年禁烟花到清明网祭)中提炼出很多“民俗传承的变迁”的话题,作为我们研究民俗文化变迁的小题目呀。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过年放炮仗我脚得不该“禁止”,搞反了,应该禁止的是生产危险、污染、工艺落后的产品的生产行为,应该让哪些地方不该燃放的常识深入人心,应该倡导让公共道德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

[ 本帖最后由 辛巴达 于 2014-1-24 23:34 编辑 ]

TOP

小题目背后是大问题,从民众的购买力的角度看,烟火的燃放总量肯定比历时上任何一个时期要多。如果每家每户都燃放,污染可想而知。但是回头一想,日常生活中排放了那么多不该产生的垃圾,为什么没有人觉得那是一个可以讨论放与不放的问题?为何节日时空的污染会被放大?究竟是量的问题还是质的问题:燃放与否还是燃放多少——本身与民俗没有任何关系,这应该是能计算出来的,但问题是,为何计算并不能平息大家的情绪。环保与民俗话语的对抗本身就是一个民俗行为。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过年多地倡议不放炮 逛庙会近郊游过个低碳环保年

2014年01月25日08:43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河南商报记者孙李爽徐方方李亚沛郭清媛

  雾霾天,过年能不能少放或不放炮?近期,商报推出系列报道,呼吁大家过年少放炮,引发市民热议。想要年味儿,一定要放炮吗?有学者表示,年味重不重要看整体气氛,而不在于放炮多少,除了放炮,还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庆祝新年。

  其实,过一个环保低碳又新颖的春节非常简单,商报给您推荐了几种过年方式,赶快看看吧。

  要蓝天

  今年不放“开门鞭”

  春节后第一天开门,大多商户都会放挂“开门鞭”,图个吉利。不过,在雾霾压力之下,一些商户表示,今年可能会少放炮。

  “放鞭炮危险,容易伤到行人,再说最近雾霾这么重,不放了。”在郑州市紫荆山路开服装店的小吴说,他已经和周围几家店铺商量好了,取消“开门鞭”,用“电子炮”代替。

  记者走访了近百家商户,有开饭店的,有做服装生意的,七成商户表示,今年会少放或不放炮。

  鞭炮钱

  不如省下做慈善

  “好不容易看到天蓝了,不能因为放炮给新年添堵。”昨天,河南绿星家庭农场超市的李经理说,他们这里40余家商户愿意响应商报倡议,春节少放或不放炮。

  “以前年年保持放一挂巨型‘开门炮’的传统,从2013年春节开始不放了。”中建七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丁建民说,作为央企,他们理应做一些事情,“我们会把鞭炮钱省下来,积极做慈善。”

  在郑州国贸商业总经理助理张琪看来,图吉利的方式并非放挂“开门鞭”,而是用好的创意和广告营销,吸引顾客。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丹尼斯百货新闻发言人徐祺。他说,丹尼斯百货从不放“开门鞭”,“每年大年初六,丹尼斯百货都会有‘祭拜’仪式。”

  少放炮,寒假前安全课必讲

  “同学们一定要在假期注意安全,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以免造成人身伤害。”一周前,郑州市新郑路某小学的老师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

  老师向学生讲解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知识,并历数近年来发生在郑州的因为燃放烟花爆竹导致的伤人案例;具备气象专业知识的老师讲解了雾霾构成、引发原因以及烟花爆竹燃放后所造成的污染,让学生们从环保角度和健康角度出发,不燃放烟花爆竹。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安排了3名学生代表发言,讲讲怎么过新年,学生们说,会以做家务、旅游、剪窗花、写春联等其他活动替代放鞭炮。

  该学校的刘老师说,每年临近寒假,各学校都会有这堂“必修课”。近两年因为雾霾,保护环境、不放烟花爆竹成了必讲内容。

  年味儿,不放炮也可以过出来

  “不放鞭炮,年味儿就变淡了。”有网友感慨。

  其实,不放或少放鞭炮跟年味儿变淡没有必然关系。河南大学民俗学博士、副教授彭恒礼认为,年味儿变淡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中国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传统习俗都在改变。

  彭恒礼说,年味儿离不开传统习俗。比如剪窗花这种传统习俗,现在正在慢慢消失,“这跟时代发展有关,是老百姓自由选择的结果。”

  “放炮简单粗暴,容易渲染气氛,所以人们喜欢。”彭恒礼说,过年的活动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有放炮,如果其他的活动能多起来,民众就不会总想着放炮了。这里就要提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比如鼓励各地举办文化庙会,让老百姓有一个体会年味儿的地方;另外,社区里可以搞一些集体活动,不要“闭门过节”,猜灯谜、写对联、包饺子,都是很好的过年方式。

  在彭恒礼看来,年怎么过,需要引导,要给民众提供更多的烟花爆竹的替代品,而不是限制放炮,堵不如疏;如果年味儿只能靠放炮来获得,这不也是一种悲哀吗?

  过新年,多地倡议不放炮

  连日来,商报多篇报道中,呼吁大家在过年时少放或不放鞭炮,一起过一个环保年。其实,在西安、杭州等地,相关部门都在号召大家少放鞭炮。

  1月18日,西安市环保局、公安局、城管执法局等8部门共同向市民倡议:不燃放烟花爆竹,共同呵护古城美丽蓝天。用电子爆竹、音乐、鲜花等方式传递喜悦和欢乐。此外,还号召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环保志愿者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燃放烟花爆竹,并劝身边的人主动放弃燃放烟花爆竹。

  1月22日,杭州市物业管理协会号召300多家物业企业响应“过新年,不放炮”的倡议。

  也有很多网友发起相关倡议。网友“寻找历史的人”详述了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一系列危害,比如噪声污染、空气污染,而且还会危害人身安全。他倡议,今年过年换种娱乐方式,不燃放烟花爆竹。

  相关倡议,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在百度输入“过年不放烟花爆竹”,能找到500多万条相关信息。

  参考

  咋过年 这些环保方式供您选

  点子1 近郊游

  坐公交或者自己开车去郑州周边,体验乡村春节,看看风景,回归大自然。

  点子2 露营

  如果你有冒险精神,可以买套装备,选个安全又刺激的地点,和全家人一起去露营,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还锻炼了身体。

  点子3 当义工

  可以到儿童福利院或是养老院当几天义工,陪老人包饺子、吃年夜饭。让新年变得更有意义。

  点子4 换房过年

  你家在郑州,他家在云南,你想过年去大理,他想春节来少林。何不找个外地的朋友“换房过年”?

  参与微博互动有机会拿礼品

  亲们,面对环境污染,霾上添灰显然不可取,单纯呼吁也是治标不治本,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与我们互动。

  互动方式

  热线电话:0371—86088666

  也可通过商报官方微信或官方微博#今年春节少放炮#参与话题讨论。

  特别提醒:

  商报官方微博将评出20个“最佳建议”,每人赠送一个由郑州市鑫苑油脂提供的鑫苑感恩礼盒(内含橄榄油、葵花子油、小磨香油各一瓶)。

TOP

北京:春节期间党员干部要带头不放少放烟花爆竹

2014年01月27日 11:42  来源:千龙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2014年春节期间党员干部带头不放少放烟花爆竹的通知

各区、县委,各区、县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部委办局,各总公司,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近期,本市连续出现多次雾霾天气,影响到广大市民身体健康。为有效应对春节期间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2014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春节期间,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严禁用公款购买烟花爆竹或组织燃放,纪检监察部门要做好监督检查。

二、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京政发〔2013〕34号)有关要求,做好春节期间应对空气重污染应急准备工作,强化应急预案职责的落实。在本市发布空气重污染橙色、红色预警时,严格执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规定。

三、春节期间,全市党员、干部要带头不放、少放烟花爆竹;市有关部门要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和对广大市民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呼吁广大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

四、各有关部门要对违法运输、存储、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月26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