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欧游纪行一】飞抵柏林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欧游纪行一】飞抵柏林

【欧游纪行】


飞抵柏林



        5月22日下午13:30,从首都国际机场乘坐海南航空公司直飞柏林的航班,经过九小时四十分钟的空中飞行,于柏林当地时间下午17:15到达柏林泰戈尔机场(听着飞机上广播里的读音,柏林机场就好像是以这位印度诗人的名字命名的)。

        持有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的邀请函和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资助证明,机场的过关手续办得非常顺利,海关人员看过两个文件后,很利索地盖章放行。

        在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工作的简涛兄来机场接的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和简涛曾经一起在山东大学工作,我们是山大民俗学初创阶段的战友——也可以说是我那个时期唯一的战友。1985年的春节,我们曾一起在胶东的招远和掖县(今莱州市)进行我一生中第一次民俗学田野考察,我们骑着自行车奔波在胶东的土地上,用海鸥120相机和冬梅牌录音机记录下调查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次调查,促生了我们创办《民俗研究》杂志的念头,就在当年(1985年)夏天,我去北京访问了钟老等老一辈学者,简涛赴沈阳访问刚从日本讲学归来的乌丙安先生,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各位前辈的一致支持,当年10月我们就带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民俗研究》创刊号到北京参加“中国民俗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1987年简涛兄还曾策划了《山东民俗》一书(但他没能参加写作),并且参与了1987年成立的山东省民俗学会的筹备工作。1987年底,简涛兄赴德国进修访学,此后,他与妻女定居德国,算来已有22年之久。其间,虽曾有几次在国内短暂的相见,但都是相聚匆匆,话多时间少,难以尽兴。

        简涛兄直接把我接到了他在柏林城北自己的家中。嫂子这几个月回国照顾老人,只有他和女儿在家。他的女儿简策出国时(1988年)才4岁,他们一家出国前,我经常去他们在山师的家中,孩子牙牙学语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今天的简策已经是25岁的大姑娘了,她的学业十分出色,学艺术的她大学起就一直享受奖学金,绘画作品曾经在全国获奖,去年还举办过个人画展,如今正在撰写艺术史的硕士论文。一些从小就随大人出国的孩子,中文的说和写都成为问题。简策还能够说一口带有些许胶东味的流利的汉语,但读和写就很困难了,这已经是简涛夫妇一直在家中努力训练女儿不忘记中文的结果。

        简涛兄离开山大22年,我去年也调离山大,今年又卸任杂志的工作,我们在一起自然就是以山大和中国民俗学界的人和事作为话题,真是说不尽的人,谈不完的事。我们说起,从《民俗研究》杂志创刊就一直给予大力支持的钟老、关德栋先生、张紫晨先生和山曼先生都已经驾鹤西行;我们细数创刊前几期的作者,现在大都成为中国民俗学界的知名人士。遥想当年初生牛犊的干劲,我们禁不住有今昔何年的感慨。如今,比我大十岁的简涛兄已经56岁了,头发开始稀疏,性情依然如旧。

        简涛兄本来计划要带我在柏林市内游览一番,但我急着去哈勒,加之7月初还要来柏林开会,那时候还会有游览市容的安排,因此,我们就把时间都用在家中聊天上了。

        5月23日是星期六,上午,在简涛家周围散散步,看看周边的购物、休闲环境。在小区的湖泊绿地旁,请过路的一位先生为我们照张合影,照完相感谢他的时候,他塞给我们一些宣传品,原来是教会传教的。

        中午离开简涛家乘地铁到柏林火车站,下午14:40简涛兄送我上了火车,奔赴我这次德国访学的目的地——位于小城哈勒(Halle)的马普社会人类学研究所。


TOP

到异国先见故人。
愿叶老师在德国一切顺利!

TOP

所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问侯这位简涛兄。

TOP

TOP

我们骑着自行车奔波在胶东的土地上,用海鸥120相机和冬梅牌录音机记录下调查的内容;也正是由于这次调查,促生了我们创办《民俗研究》杂志的念头……

年青真好!感谢叶老师的那个念头,这样才使民俗学界有了一本能够坚持到现在的学术阵地。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岁月的力量

让人心获得人间的味道

TOP

同学推荐我读叶老师的欧游札记,读第一篇就被两位老师的友情所感动。谢谢你们,为我们这些后学创办了《民俗研究》,造福后世,功德无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