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高丙中教授做客桂子山,畅谈非遗保护与文化革命

高丙中教授做客桂子山,畅谈非遗保护与文化革命


高丙中教授做客桂子山,畅谈非遗保护与文化革命



2012313日晚,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高丙中教授做客桂子山人文讲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非遗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的讲座。此次学术讲座由陈建宪老师主持,民间文学专业老师与博士、硕士研究生热情参与,共同聆听了高老师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精彩诠释。

本次讲座高教授主要就其正在思考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与文化革命的终结,与在座老师和同学分享了他的思路与想法。高教授首先阐述了其基本观点,即:文化革命与意识形态是互通的概念,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发生着改变,而非遗保护正是在潜移默化中颠覆了原有的意识形态。接着高教授从我国文化大革命入手,联系到当时反对的所谓旧世界、旧思想,其核心就是反对民间文化。随着社会思潮的发展,一些原来反对的事现在在褒扬,原来号召的东西现在弱化甚至消失了,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在以某种方式诉说着文化革命的终结。

随后,高教授向大家强调,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时,一定要认识到“它是现世的、现实的文化,因为它讲的是活态的文化。现实、现世是指这是我们活生生人的事,不是来生也不是过去的东西。活态的就是指人的。”所谓非遗,我们不能脱离人,不能脱离老百姓,不能脱离老百姓的生活。高教授还指出:“日常生活中当然是有文化的,这些文化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进程中的权重,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是很不一样的。”并列举美国烟囱与中国春联为例,烟囱虽然在美国现代都市中已失去了实际用途,但因其圣诞老人的传说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留至今,但在中国很多现代房屋建筑中,没有为传统的春联预留位置。所以,高教授提倡回归日常生活中反观非遗的概念。

最后,高教授总结说,非遗在历史性上终结了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所带来的文化革命,这个概念把日常生活跟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政府与老百姓的关系,精英与普通人的关系全部容纳其中。它在社会过程中所带来的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陈建宪老师对高教授的看法表示赞同,认为高教授就非遗给我们做了启示:它可能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历史,只是我们还未意识到非遗运动这样一个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座的师生对于高教授的讲座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提问请教。高教授与陈建宪老师就非遗复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进行了之间的类比性进行了交流,认为如果用文化革命的终结这种概念的话,非遗所代表的那种普通人与精英、专业、国家意识形态所发生的变化,是可以与文艺复兴类比的。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生梁青举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例子而提出疑问:“非遗的保护究竟是文化的终结抑或是另一场文化革命?您对中国的非遗保护方法诗怎么看待的?”高教授首先称赞他的思维是有道理、有意思的,继而从历史的角度给出解答。他说政治上的文化实践证明,现在的民俗复兴后老百姓可以选择自己的东西,但并没有反过来成为教育知识分子的楷模,不构成另外一个维度,所以不说它是另一场文化革命。针对第二个问题,高教授认为非遗起着一个历史的调整轨道、调整秩序的作用,但不能完全指着它,我们要看到它的阶段性,未来的历史不是由这么一件事来决定的,现阶段有一定作用,未来可能就淡化了。所有的文化都要有生命的注入,老百姓自己在传承自己的东西,生活必须是传承的。

在讲座最后,刘守华教授谈了高教授与华中师大民间文学专业的渊源,鼓励在场师生们勤学不辍。高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启发我们用新视角发掘非遗的重要意义。




TOP

您对中国的非遗保护方法诗怎么看待的?

TOP

小猫咪太坏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