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母亲词典》茶叙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举行

《母亲词典》茶叙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举行

  《母亲词典》茶叙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举行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0-09-25 16:50 作者:郭白岩




  9月17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北京晋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著名杂文家李建永新著《母亲词典》茶叙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举行。   谚语是一部口口相传的文明史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回想与记忆

  9月17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北京晋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著名杂文家李建永新著《母亲词典》茶叙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举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近期隆重推出的《母亲词典》,是一部40余万字的以“谚语”为切口挖掘五千年中华“母亲文化”的内容广博、思想含量厚重的大书。在京著名作家从维熙、柳萌、李辉、韩小蕙,著名评论家雷达、李朝全,著名杂文家焦加、曲建文,《新华文摘》总编辑张耀铭等20多位嘉宾出席会议,就《母亲词典》一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和评赏,对《母亲词典》一书给予很高的评价。

  从维熙说,《母亲词典》唤起了他童年的记忆。这本书看似以民谚作为“词条”入手来写,背后却是以五千年中华文化为背景,很好地传承、链接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就是我们的“母亲”。李辉说,这部长达20年写作的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修养和杂文家特有的幽默感。《母亲词典》是一个很好的“品牌”,它是作者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雷达评价《母亲词典》是一个首创,填补了一项空白。他说,谚语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达方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母亲词典》汲取了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营养,对读者来说,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此书很有传世价值。柳萌对作者与作品的评价是,“傻子”做了一件聪明事,冷板凳捂出了一个热东西。韩小蕙称《母亲词典》是一部“奇书”,是民俗和经典的相契,是大俗和大雅的相谐。焦加说,《母亲词典》没有注水,作者是拿学问来做文章。张耀铭说,《母亲词典》书名起得太好了,娘、故乡、祖国、文化都是“母亲”;同时《母亲词典》的“天地人结构”很有创意。李朝全称,看了《母亲词典》很激动,并当场诵读了他的评论文章:《读一本书,向母亲致敬》。中国再保险集团副总裁寇日明说,读《母亲词典》既养身,又养心;既劝学,又劝善;既说情,又说理;既严肃,又幽默;此书也只有杂文家兼学问家的李建永才能写得出来。

  《母亲词典》的作者李建永最后说,他近年来的写作,总是本着对世道人心有益这条宗旨。孔子讲:“礼失求诸野。”他选择“谚语”作为切入点,就是因为谚语具有普世价值,每一条谚语都包含着真善美的因子。谚语句句实在,处处有根,饱孕沧桑,笑看人生,洞烛幽微,直指人心。透过谚语,可以真切地感知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可以说,谚语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出席这次茶叙会的嘉宾还有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宝库,中共中央党史办原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张启华和全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委员、山西远鑫集团董事长、北京晋商博物馆董事长赵笑长以及首都新闻界的记者。

TOP

《母亲辞典》出版 记录数千条“俗谚”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28日 15:44 来源:新京报

  《母亲辞典》出版,记录数千条“俗谚”

  李建永民间“寻根”

  积攒了数千条生母随口说出的俗谚以及我国其他地区流传的谚语,然后在古籍中“寻根”,在加上个人新解,这些构成了作家李建永《母亲辞典》最为独特的文体。近日,本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晋商博物馆举行,著名作家丛维熙称,“建永的汗水浇灌了流传民间几千年的国学之花。”

  20多年来,作家李建永根据生母随口说出的俗谚,随时留心记录,居然积攒了数千条;加上他平时悉心收集的一些流行于故乡及周边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民谚俗语,加起来约有几十万条。《母亲词典》精选了其中一些精彩词条,以春、夏、秋、冬的时序做纵向编排,每个季度10篇,全书一共40篇;每篇分为“时令·风俗”、“人情·物理”、“饮食·健康”三个部分,再用“谚语+古籍+个人新解”的方式横向展开。作家韩小蕙称,作者所说的母亲,既包括自己的生母,也包括祖国母亲。“短短一句民谚,解释它们却都是引经据典,作者的学问和知识储备非常饱满。”评论家雷达认为,民间文化资源被人遗忘得太久了,现在被“突然发现”了!这本书汲取了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营养。


  学者李辉称,“文化没有过时的,它需要整体的尊重。那些打着时髦文化口号所推行的东西,也许正是对文化的摧残和破坏。所谓‘剔除糟粕’,很可能剔掉的是精华。比如当年的‘破四旧’,对家谱的彻底毁坏,就是从根上把精华的东西破坏掉了。《母亲词典》的价值就在于,尊重文化本体,深入研究、解读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里面的”丰富内涵。”

  (记者张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