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好书推荐

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好书推荐

【民俗藝術叢書:19】臺灣工藝地圖【民俗藝術叢書:1】臺灣傳統音樂之美【民俗藝術叢書:2】臺灣傳統工藝之美
【民俗藝術叢書:3】臺灣茶藝發展史【民俗藝術叢書:4】臺灣民間藝陣【民俗藝術叢書:5】臺灣歌仔戲史
【民俗藝術叢書:6】臺灣傳統戲曲之美【民俗藝術叢書:7】臺灣皮影戲【民俗藝術叢書:8】臺灣傳統生命禮儀
【民俗藝術叢書:9】臺灣傳統宗教文化【民俗藝術叢書:10】陶瓷臺灣【民俗藝術叢書:11】臺灣傳統宗教藝術
【民俗藝術叢書:12】臺灣民俗紙藝【民俗藝術叢書:13】臺灣十大傳統民居【民俗藝術叢書:14】臺灣客家音樂
【民俗藝術叢書:16】臺灣民俗節慶【民俗藝術叢書:17】澎湖諺語台澎金馬地區匾聯調查研究
澳門的匾聯文化台灣民俗技藝之美 (平裝)台灣民俗技藝之美 (精裝)
台灣民間工藝博覽 (平裝)台灣民間工藝博覽 (精裝)彰化縣飲食文化調查
桃園縣三級古蹟調查研究桃園縣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
匾聯文化調查研究
桃園縣口述歷史—
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
菊島人文之美 - 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台北霞海城隍廟-百首籤詩心解認識台灣民俗成果報告書 --
社區民俗文化種子教室
南部民俗技藝園—規劃補充資料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市飲食地圖
巧手天工--老工藝在台北(展覽手冊)巴黎樂誌杜步西研究
中國音樂往哪裡去聞樂零墨台灣客家系民歌
台灣的北管台灣土著族音樂台閩少數民族的複音民歌
粟廬曲譜歌仔戲劇本調查計劃報告書(第二冊)歌仔戲劇本調查計劃報告書
(第四冊/廣播歌仔戲)
台灣工藝之美-民族工藝大展圖錄
(含錄影帶+VCD)
偶戲乾坤 - 1999雲林國際偶戲節活動專輯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平裝)
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精裝)社區民俗文化推展--民俗藝術研習活動成果報告書戲曲經眼錄
南瀛人文景觀
(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阮註定是搬戲的命 (小西園)屏東傳統藝術 --
屏東縣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偶戲藝術--
2004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開風氣之先-二十週年慶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
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
南投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親近鄒族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從秀才到狀元之路~科舉文化特展圖錄
深情相約—婚嫁禮俗面面觀

[tr][/tr]
【臺灣工藝地圖】
       臺灣族群眾多,人文豐厚,經過相互的融合與吸收,展現了多采多姿的本土文化,工藝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不僅是民俗文化的結晶,更是歷久彌新的呈現各族群的思想、感情與美感經驗。
       本書介紹鶯歌陶瓷、大溪家具、新竹玻璃、三義木雕、南投竹邊、嘉義交趾陶、花蓮石雕等,循序漸進的引領您深入了解工藝世界的豐美,鑑賞多樣的風華。
       透過地圖,尋訪長年孜孜矻矻默默耕耘的工藝家,進入他們的世界,一窺其藝術奧秘。

作者:林明德      定價:590


【臺灣傳統音樂之美】
       本書由台灣音樂的研究專家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執筆撰文,介紹台灣原住民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漢族傳統音樂的宗教儀式性音樂、南管、北管音樂文化,以及客家音樂的代表音樂形式:客家山歌與客家八音。
     【原住民音樂】從歌唱的形式、內容的分析、器樂、歌舞、祭祀音樂、解析多聲部合唱之特色,一窺原住民音樂的奧秘,最後提出「照葉樹林文化帶」觀點,揭開台灣原住民音樂面紗。
     【漢族傳統音樂】介紹台灣傳統音樂樂曲型態與樂器種類,並透過南管、北管音樂與道教儀式音樂的分析研究,提供漢族傳統音樂入門的途徑。
     【客家音樂】介紹台灣客族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形式:由人聲演唱的客家山歌與純器樂演奏的客家八音。
       由客家山歌的形成、演變與客家戲曲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客家八音的鼓吹音樂特色,顯示其與客家族群生活息息相關。

作者:許常惠‧呂錘寬‧鄭榮興 合著      定價:290




【臺灣傳統工藝之美】
       台灣族群多元,工藝多采多姿,實用審美兼備,是先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文的見證。
       本書概括兩部分,即台灣工藝論與台灣原住民工藝技術。

       前者由工藝的定義,進而討論台灣早期工藝生產、日治時期工藝到現代工藝的狀況,並整合佐倉孫三《台風雜記》、柳宗悅的的民藝觀、金關丈夫《民俗台灣》對台灣工藝的評價,藉以瞭解台灣人的工美藝術觀,並對當前工藝進行反思。
       後者探討台灣原住民各項工藝,包括衣飾、鞣皮與皮革製品、瓠器、編器、網具、染工與塗繪、木工與雕刻、製陶、捺鑽等九類,鉅細靡遺介紹各項工藝的使用方法、工具,與製作過程。
       這些都是作者長期田野調查的成果,深獲學界的肯定。

作者:莊伯和‧徐韶仁 合著      定價:340




【臺灣茶藝發展史】
       本書敘述自明鄭時期、清朝、日治,到民國,三百多年來台灣茶藝文化的成長歷程:以中國茶學理論為基礎,分別論述台灣茗茶、茶泉、茶器、茶術、茶人、茶所、茶食、茶宴等泡茶與品茶藝術。

        作者根據文獻資料與實際經驗,建構本土化的茶藝論述,既呈現台灣茶藝的脈絡,又見證台灣人文的豐饒。

作者:張宏庸      定價:480




【臺灣民間藝陣】
       藝陣是含有技藝表演性質的民俗團體,向來是迎神賽會的重要角色,也是民間活力的表現,內容概括:雜技與小戲兩類型。

        本書針對民間藝陣的源流、表演內容、音樂……等,作深入的探討,並對當前各種藝陣的狀況進行剖析。引領您從五花八門的藝陣表演中,接觸台灣文化的真實內涵。

作者:吳騰達     定價:350




【臺灣歌仔戲史】
       歌仔戲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劇種,其強烈的草根性和活潑的表演方式,最能彰顯本土文化的特色與魅力
百年來,她陪伴民眾走過漫長艱辛的歲月,撫慰千千萬萬受挫委屈的心靈,成為台灣人民共同的記憶與驕傲。
        本書對應台灣的社會變遷,呈現歌仔戲的形成與發展歷程,既可讓您深入歌仔戲的世界
更能瞭解台灣社會的另一個面向。

作者:曾永義校閱、楊馥菱著     
定價:390




【臺灣傳統戲曲之美】
       台灣大戲與偶戲是俗民文化的結晶,與廣大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連,具有普遍性及共通性 的庶民藝術特質,充分反映斯土斯民的情感、思想與經驗

        本書概括兩部:前者大戲,介紹本土的歌仔戲、客家採茶戲,以及南管戲、亂彈戲、京劇、四平戲、福州戲、豫劇等劇種的淵源、發展與表演內容;後者偶戲,包括:傀儡戲、皮影戲與布袋戲的源流、發展、重要戲團及戲偶雕刻,透過圖文,引領讀者一窺傳統戲曲之美。

作者: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合著     
定價:320




【臺灣皮影戲】
       皮影戲是利用影子和光影效果來表演的一種戲劇,是民眾調劑身心的娛樂,也常出現於寺廟慶典、節令祭祀的儀式中。

        皮影戲隨先民傳入台灣之後,歷經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民俗藝術的環節。
        本書深入湷鼋榻B台灣皮影戲的源流、發展、表演形式、皮影戲神,以及目前各皮影戲團的組織,同時比較台灣與中國皮影戲的異同,最後討論皮影戲的現況與未來,為皮影戲的發展提供一個可能的思考方向。

作者:邱一峰    定價:390




【臺灣傳統生命禮儀】
       臺灣漢人傳統的生命禮儀沿襲閩、粵習俗,例如:出生禮、成年禮、婚禮、壽禮與喪禮等,長期 以來,逐漸構成臺灣漢民族豐富的生命習俗與禮儀內涵,展現出人們仰賴慈悲神靈作為心靈慰藉與精 神支柱的信仰行為,也表達對眾多超自然神靈和祖先神護佑的感恩。

       這些生命禮儀,也可說是生命的軌跡。

        本書介紹臺灣漢人傳統生命禮儀的淵源、生命觀,及內容與祭祀須知,藉此了解國人重視人倫禮儀、孝道精神與慎終追遠的文化意涵。

作者:李秀娥      定價:320




【臺灣傳統宗教文化】
       漢人社會傳統的宗教信仰雖然融合了大量的儒、釋、道等宗教之教義與祭儀,但在民間 社會中仍以地方公共性的神祇信仰與祭祀活動為主。

        這種地方公共祭祀的信仰與活動,傳承了古代「社祭」與「社會」之精神,可追溯自古代漢人民間社會祭祀「社稷」神祇的傳統。台灣漢人在移民開發過程中,為了祈求生命財產之安全,多將生活重心寄託於神祇信仰之上,也促成台灣漢人社會宗教信仰之興盛;而類型眾多的神祇、內容多元的信仰活動,以及裝飾繁複精緻的寺廟建築,更構成了豐富的社廟文化。
        本書在信仰文化的脈絡基礎下介紹台灣漢人傳統宗教信仰的各個面向,包括社廟之型態、神祇信仰之內容、社廟建築與廟會活動等,並配合相關的圖像資料,讓讀者對於台灣豐富的社廟文化有較為完整的認識。

作者:謝宗榮      定價:390




【陶瓷臺灣】
       本書介紹臺灣、澎湖歷代出現過的各種陶瓷,包括在臺、澎製作的,以及在外地製作叩脚_、澎的各種陶瓷;它們都與臺澎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

        全書分成八章:第一章概說,第八章陶瓷與生活,其餘各章分別論及六個不同時代:史前時代、唐宋元、明末、清代、日本時代與現代。
        作者試圖勾勒各種陶瓷的基本面貌,使讀者認識其特質,進而體會其歷史意義與文化內涵;期望從歷代陶瓷切入,闡述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作者:陳信雄      定價:350




【臺灣傳統宗教藝術】
       這是一本既看熱鬧也看門道的宗教藝術入門書。
        台灣傳統宗教藝術,內容廣泛、類型多元,從神像、祭祀用具,到儀式壇場中的神像掛軸、法器、紙糊藝術、服飾,以及民間常見的辟邪器物、廟宇建築及其裝飾等,可謂匯集了台灣民間工藝美術的精華,是台灣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堪稱台灣漢人社會重要的文化資產。
        本書從宗教學和圖像學的觀點切入,廣泛介紹各類型的台灣傳統宗教藝術,進而探討宗教與藝術之關聯;藉由各種具體化、形象化的宗教藝術品類之解說,引領讀者深入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內涵與精神。

作者:謝宗榮      定價:480




【臺灣民俗紙藝】
       本書介紹台灣紙藝的發展、沿革與傳承,從民俗出發到現代的各類紙藝應用,藉由民俗紙藝的發展反映台灣這片土地所經歷過的「曾經」,從現代紙藝的狀況呈現台灣的豐富多變,並推衍未來台灣民俗紙藝的趨勢。

        全書共分六章:其中除了詳述台灣民俗紙藝發展史,更將繁瑣的各式紙藝以科學的方式分類,同時也記錄了不少台灣人接觸紙藝的共同記憶及各類紙藝的製作方法,書中並呈現那些被遺忘的、即將消逝的共同印象。

作者:洪新富     定價:390




【臺灣十大傳統民居】
       本書精選清朝時期台灣十座典型民居,從宅第的歷史背景與建築藝術探討不同時期的先 民生活,不論是地方豪強、白手起家的墾戶,或是榮獲功名的仕紳,他們的過往風華都映現 在一磚一瓦中。
        建造房舍不遠千里邅淼慕êB材料,聘自閩、粵的工匠,在在都反映了移民文化的特質,也注入台灣本土的生命力。
        這些傳統宅第,或以規模宏整著稱,或以雕琢精巧取勝,都各異其趣。
        本書附以彩色鳥瞰圖描繪古宅配置,可以一目了然其布局特色。
        更附上一些拍攝自一九七○年代的照片,呈現當時古宅古樸面貌,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作者:李乾朗      定價:350




【臺灣客家音樂】
       客家音樂不僅是漢族傳統藝術的重要環節,也是客家族群人文的重要標誌。
        不論就社會結構、生活習俗及表現方式來觀察,客家族群自有其迥異於其他族群的內涵與特色。而客家音樂和族群生活的互動尤其緊密,因此其相關內容與演變過程的記載,也同樣表現出客家傳統生活與音樂內容的各項風格。
        由於時空背景的更迭嬗變,種種珍貴文獻或恐湮沒散佚,因此整理並概述台灣客家音樂的重大工程,實已到達刻不容緩的地步。
        而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的鼎力贊助下,《台灣客家音樂概論》的完成出版,實具有驗收、檢視該領域研究成果的指標意義。
        台灣客家音樂不但種類繁多,內容也各具特色。
        本書涵蓋客家八音、客家民族、戲曲音樂、祭祀音樂四大論述,並考究其源流、現況與展望。其中,客家八音與民族又以地域區隔析論之,戲曲音樂則分三腳採茶與客家改良戲,至於祭祀音樂則以儒、釋、道等三教為主。綜合上述的細節內容,大致也可一窺台灣客家音樂的承繼與風貌。

作者:鄭榮興      定價:350




【臺灣民俗節慶】
       台灣傳統的歲時節俗,源於閩、粵一帶,包括春令、夏令、秋令及冬令等四季節俗,保存許多漢人傳統的時間觀念及祭祀文化。
       時至今日,台灣各地仍有人持續傳統歲時節俗的生活節奏,渴望透過對神靈和祖先虔盏木传I,獲得福佑與安康。
       本書內容包括時間流變下的節氣、節氣關卡中的節俗、節俗祭祀用品的基本認知,及各項歲時節俗的細節。藉此除了保存國人重視歲時節俗的祭祀文化,也讓讀者瞭解民俗節慶具有豐富、有趣的民族意涵。

作者:李秀娥      定價:320




【澎湖諺語】
       澎湖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區,從元代至今,歷經七百多年漫長的人類歲月,累積了豐富的人文資產,其先天具有的特殊的自然景觀與地理環境,更加深了當地文化的內涵。
       這些寶貴的資源都顯現在「諺語」中。因為諺語形式雖然短小,卻潛藏著無比的智
慧,它所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以及演進的歷史。
       使「澎湖地方諺語」成為一種具有多樣化意涵,而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
       筆者在老師與前輩們的鼓勵下,經過三年半田野調查、搜集整理,撰寫本文,其間先後在八十七年於《台灣文獻》發表〈澎湖漁諺初探〉一文,與八十九年三月於《石老石古石月刊》發表〈澎湖諺語所反映的早期婦女生活〉二篇文章,目的在於為家鄉的文化資產做保存與分析的工作。

作者:高芷琳      定價:420




【臺澎金馬匾聯調查研究】
       在一方古樸的匾額、一幅斑剝的楹聯裡,我們彷彿可以觸撫歷史的脈搏,遙契先民的精 神。
        從篳路藍縷到現代,這些匾聯無言傳釋著另一種聲音:嚴肅的歷程。
        作者投入台灣匾聯的調查研究已有二十年了。促成這一機緣,除了個人的興趣之外,大概有鑑於若干傳統建築的研究,多著重於建築的結構、雕刻、裝飾、剪粘與彩繪,往往忽略了文字古蹟 ──匾聯的存在。
        於是開始積極行動:一方面撰文呼籲正視「匾聯」在傳統建築上的角色;一方面規劃田野調查專案,希望能挽救這些文化邊緣的「資產」,重視「匾聯」的價值。

作者:林明德      定價:900




【澳門的匾聯文化】
       匾額、楹聯源遠流長,不但反映各代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等面向,也展現文學與藝術的美 學價值,其範疇廣闊,舉凡宗教義理、風俗民情、史地典故、族群信仰,乃至個人的抒情言志等等, 無不概括。
        匾額、楹聯熔書法、雕刻和建築於一爐,從而呈現綜合美,細細品味匾、聯藝術,可以看出它們書體各異、風格多樣、奇姿異彩,滲透著三千多年以來民族文化的神韻與美學意識。 過去研究傳統 建築,往往忽略匾、聯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
        在文化資產的保存上,匾、聯所傳釋出的人文訊息也為文化工作者所忽視,澳門自不例外。本研究以澳門地區具有特殊文化背景或歷史價值的古蹟為調查對象,嘗試發掘其中的匾、聯文化與藝術,藉由登錄、分析以提供相關領域研究的參考,呼籲澳人正視此一豐富澳門文化資產的嚴肅意義──匾聯是澳門史的另一種見證,也是澳門人的人文記錄,更是澳門民間藝術的展示。
        作為歷史文化的名城,澳門因宗教建築、多元信仰以及豐美的匾聯文化,儼然是座「神仙島」,《澳門的匾聯文化》就是例證。

作者:林明德   
定價:1000




【臺灣民俗技藝之美(平裝)】
       民俗技藝是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國家的瑰寶,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題材。
        現代社會一切技術均朝向規格化、模式化的機械生產,逐漸取代傳統技藝,然而在機械夾雜電子化勢力不斷擴張的今天,傳統民俗技藝的雋永依舊絲絲入扣,在某種程度上仍藏含著意念的表出,故能引人入勝。
        台灣省文化處自民國八十六年五月成立以來,一直秉持著傳承與發揚本土文化的理念,與相關單位密切合作,以台灣本土化來形塑台灣圖像,特於清明節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及市民廣場舉辦為其四天的盛會---【台灣民俗技藝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慎終追遠的傳統民俗節日,在這個深具意義的日子裡,特別結合社區、文教團體及工商企業等民間力量,共同舉辦這次活動,一方面展現民間活力,開拓地方視野;另一方面鼓勵地方政府落實文化產業化的理想。
        基本上,本活動的目的是為保存台灣傳統民俗技藝,與對表演美感的提昇及手工技術的精進。此外,更期待在傳統民俗技藝重新受重視的今天,加深社會大眾的理解,對台灣的歷史傳承發展出自主的時代意義。

定價:(平裝) 1500




臺灣民俗技藝之美(精裝)
       民俗技藝是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國家的瑰寶,更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題材。
        現代社會一切技術均朝向規格化、模式化的機械生產,逐漸取代傳統技藝,然而在機械夾雜電子 化勢力不斷擴張的今天,傳統民俗技藝的雋永依舊絲絲入扣,在某種程度上仍藏含著意念的表出,故 能引人入勝。
        台灣省文化處自民國八十六年五月成立以來,一直秉持著傳承與發揚本土文化的理念,與相關單 位密切合作,以台灣本土化來形塑台灣圖像,特於清明節在台中市文化中心及市民廣場舉辦為其四天 的盛會---【台灣民俗技藝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慎終追遠的傳統民俗節日,在這個深具意義的日子裡,特別結合 社區、文教團體及工商企業等民間力量,共同舉辦這次活動,一方面展現民間活力,開拓地方視野; 另一方面鼓勵地方政府落實文化產業化的理想。
        基本上,本活動的目的是為保存台灣傳統民俗技藝,與對表演美感的提昇及手工技術的精進。 此外,更期待在傳統民俗技藝重新受重視的今天,加深社會大眾的理解,對台灣的歷史傳承發展出自主的時代意義。

定價:(精裝) 1650




臺灣民間工藝博覽(平裝)
       《台灣民間工藝博覽》涵蓋台澎金馬地區,論述十八篇,作者包括學者專家與文化工作者十六 人,大家提供觀點,詮釋民間工藝的內涵與魅力,這毋寧證明民俗學者馬雷特(R.R.martt)所說的:「儘管民俗是在古代形成,但它屬於這-和現在,他們隨時都會恢復青春。」
        附錄六幅台灣民間工藝索引地圖,是從各篇論述加以歸納、建構完成,既方便入門,又可一窺台灣工藝的生態。

定價:(平裝)1500




臺灣民間工藝博覽(精裝)
       《台灣民間工藝博覽》涵蓋台澎金馬地區,論述十八篇,作者包括學者專家與文化工作者十六 人,大家提供觀點,詮釋民間工藝的內涵與魅力,這毋寧證明民俗學者馬雷特(R.R.martt)所說的: 「儘管民俗是在古代形成,但它屬於這-和現在,他們隨時都會恢復青春。」
        附錄六幅台灣民間工藝索引地圖,是從各篇論述加以歸納、建構完成,既方便入門,又可一窺台 灣工藝的生態。

定價:(精裝) 1650




彰化縣飲食文化調查
       小吃和民俗的關係,極為密切,例如:台灣產烏魚子。
        烏魚來自於渤海,冬天時她們會隨著寒流,不往日本的話,就往台灣來,正好在嘉義、台南、高雄、屏東一帶產卵,俗稱「魚汎」,也是捕魚季節。烤烏魚子時,先在外面抹一層米酒,再放入烤箱烤略烤後去膜即可。
        台灣俗語說:「一食二穿。」「富貴三代,才懂得吃 穿。」可見食(吃)穿的重要,以及個中所蘊涵的生活美學。
        然而,這也正是先民的智慧結晶,飲食文化的象徵。
        近五十年來,在國人共同積累的經濟基礎上,台灣美食,一路風華,繽紛豐美。而彰化全縣,人文薈萃,各類飲食小吃,歷史悠久。
        只要有機會去接觸品嚐,當可吃出味道,充實生命情趣,繫連對台灣的愛戀。

作者:林明德   
定價:800




桃園縣三級古蹟
       針對桃園縣三級古蹟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蘆竹鄉五福宮、桃園市景福宮、桃園市忠烈祠的歷史、地方發展作全面性的探討,並對該建築所展現的人文精神進行研究,使得文化資產得以保存。
       廟宇,在臺灣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不僅扮演了凈化庶民心靈,維繫社會安定的角色,在歷史的承傅上,它往往是集民俗、建築、文學、藝術、宗教……等文化意涵於一身的人文表徵,為地方的社區發展,以及斯土斯民的歷史活動,留下了遺軌與見證。
        因此,,想要瞭解臺灣文化的深層結構,探索臺灣人民的歷史活動,就不得不重視廟宇文化所衍生的人文氣息。

定價:800




桃園縣大溪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匾聯文化調查研究
       大溪鎮大漢溪畔,往石門水庫方向,距中正公園約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蒼翠如黛的小山峰(峰 高數十公尺),突出於臨近平地又狀似蓮花初綻,俗稱「蓮座山」。
   清朝嘉慶三年(一七九八),地方士紳鍾房緒先生深覺此地依山傍水、風景奇特,因而建了一座 寺廟於蓮座山山巖,以供奉觀世音菩薩而名為「觀音寺」。
        但有人稱為「蓮座山」或「觀音亭」。
        直至民國五十三年寺廟總登記時,才將名稱訂為「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是內政部公告的祠廟類第三級古蹟,也是大溪三大古蹟之一,更是桃園的驕傲。
        「齋明寺」,廟貌莊嚴,庭院清靜,花木扶疏,觸處禪機,予人一種「回家」的感覺,充分發揮先人的營造智慧。透過「齋明寺」的匾額楹聯、彩繪故事的探索,我們發現它是一座人文內涵豐美的齋教重鎮,也是大溪輝煌歷史的見證。
        我們的終極是:尊重歷史,疼惜古蹟。

定價:500




桃園縣口述歷史-大溪豆腐系統研究
       針對桃園縣大溪鎮的產業文化—「豆腐」以及相關的豆類食品系列進行研究, 藉由田調記錄與文獻查核,勾勒出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的藍圖,俾使探討其與地方發展之關係,並發掘深層的人文意涵。

定價:400




菊島人文之美-澎湖傳統藝術研討會
       在澎湖舉辦傳統藝術研討會,正是希望藉由這個機會,將不為大眾熟悉的菊島人文之美,呈現在 國人的面前。
        澎湖向來是台灣的門戶,兩岸的中途站,但大眾的眼光始終專注在澎湖的地理形式上,從來不曾注意到隱藏在澎湖漫天風沙中的文化寶庫。其實,澎湖人文深厚,住民意識獨特,有些人在險惡的工藝環境下,仍然孜孜矻矻,堅持原則,投入創作,這些藝術家散布城鄉,默默的閃爍光芒。
       只要來一趟文化之旅,當可體會「心靈在傑作中冒險」的樂趣,見證澎湖民間文化的魅力。
        本次研討會內容包括論文發表、傳統藝術表演、座談會、工藝品展示及參觀活動,希望藉此機會挖掘澎湖人文,再現傳統藝術之美。

定價:300




【台北霞海城隍廟-百首籤詩心解】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進行構思、執行,特別針對道教文學加以探索。
        以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百首籤詩為實驗對象,邀請了白靈、向陽、沈花末、林明德、焦桐、路寒袖、陳義芝、賴芳玲、顏艾琳等十位現代詩人、學者,共同加以解讀。
        我們發現,透過古今對話,使原本曖昧不明的籤詩文句,有了新的解讀,語境也有所發現,並顯現了欣賞的新趣。
        其中的奧妙以及無限可能,恰恰是從傳統走出現代的鮮活例證。
        我們更希望這些人文資源回向寺廟,方便解讀,既可活靈活現道教文學,又可累積人文資源,堪稱一舉數得。

定價:150




【認識台灣民俗成果研究報告書-社區民俗文化種子教室】
       由教育部指導、台北市文化局贊助,本基金會策劃辦理之「社區民俗文化種子教室─掌上明珠」講座,即將於九十年七月16至19日熱鬧展開,進行連續四日的掌中戲系列講座。
        「千里路途兩三步,百萬雄兵五六名」,傳神形容出掌中戲演出光景,為這門歷久彌新的民間藝術立下貼切註腳。
        即便掌中戲堂皇邁入數位聲光,昔時野台在鑼鼓伴點之中搬演古今,仍牽縈著我們對鄉土的不捨情緣。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多年來默默耕耘,致力整合民俗文化,落實文化傳承民間,結合社區營造資源,所舉辦之研習活動廣為社會肯定,培育無數民俗種子人才。
        今年暑假本基金會為宏揚掌中戲藝術,特舉辦「掌上明珠」系列研習,課程包括台灣掌中戲研究翹楚─江武昌的「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大稻埕偶戲館館長羅斌的「亞洲偶戲發展」、中國技術學院講師吳明德談「金光布袋戲」,以及小西園掌中劇團講述掌中戲的動態藝術。
        最引人入勝者,莫過於學員們可在小西園掌中劇團的帶領下,親身研習掌中戲的口白藝術與基本操作,並隨即在課程後粉墨登場,展現大家學習的成果。

定價:200



南部民俗技藝園-規劃補充資料
       民間劇場,曾永義教授的詮釋是:「暫時性動態文化櫥窗。」
  百貨或商店裡的櫥窗﹐用來陳列商品;博物館裡的櫥窗﹐用來展示先民的器皿和藝品﹐而民間劇場﹐陳列展示的則是傳統民俗技藝﹐因僅為期五天五夜,所以是「暫時性」;所陳列的民俗技藝都是「活生生」的,所以說它「動態」。
   「民俗技藝園」的構想,便是將「暫時性」轉化為「永久性」,所以給予民俗技藝園的詮釋,便是「永久性動態文化櫥窗」。
   為什麼需要將民間劇場由「暫時性」轉為「永久性」,且規劃一個「民俗技藝園」呢?
        陳奇祿教授曾經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和感嘆:「許多人到過菲律賓,看過菲律賓人表演竹竿舞;到過韓國,看過韓國人表演擊鼓舞;到過夏威夷,看過夏威夷人表演呼拉舞……而到我們這裡來的人,看見我們的什麼?那一種藝能使人感覺最能代表我們呢?我們原來也有許多類似的藝能,但在這轉變的時代,這些藝能已逐漸遭受到淘汰,正處於存亡的邊緣。」
  民俗技藝園,就像畫家為稍縱即逝的美景留下永恆。
        民間劇場,隨著活動時間結束後便走入歷史,變成記憶;民俗技藝園卻是透過規劃,將民俗技藝長永地、持續地展現,藉此,對於外國客人,我們可以自信地介紹自己深具特色的文化,證明我們不是沒有文化的民族。

定價:200




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次活動在台灣省政府文化處的支持下,由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辦,並透過「中國民俗學會」的協助下,邀集了兩岸民俗的學者,大陸方面,包括了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樹村、北京大學人類學民俗學研究中心教授周星…等九人;台灣方面,則有台灣民俗工藝家莊伯和、台灣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究員阮昌銳…等十四位。
        「兩岸民俗學術研會」共分八個場次,研討的議題豐富而多元化,包括探討歷史悠久的民俗工藝品,如吉祥圖、紙馬、民間彩繪;探討民俗節慶活動的,如宋江陣、秧歌戲;探討民俗在各地呈現的風貌,如老北京、閩南、大溪齋明寺;亦有探討民俗在不同族群中呈現的風貌,如排灣族、藏族、黎族;更有鳥瞰式的方式剖析兩岸民俗問題,如民俗的維護、人才的培育…等問題。

定價:800




台中市飲食地圖
       飲食文化是民俗的重要環節,具有繁複的內涵,也充分反映人民的生活習俗
       飲食是無煙囪工業的資源,一向為先進國家所重視。
       台灣的飲食千彙萬端,擁有多樣特色,除了八大菜系外,各地方的特色小吃也琳瑯滿目。
       本書提供市民一個角度來了解自己的文化,知道原來吃了一輩子的食材有如此豐饒的文化,進而珍惜、傳承並加以精緻化。
       只有文化自覺者才懂得飲食文化在民俗中的位置,並且累積人文厚度,追求精緻,建構風味獨特的飲食天地。

定價:500




【巧手天工-老工藝在台北】
       尋訪  街巷坊間的老工藝趣味重溫老台北昔日生活光景

      一個地方的民間工藝,往往反映著地方性的生活與歷史;老台北的民俗工藝,即代表台北的人文風華。

       藉由此次展覽「巧手‧天工─老工藝在台北」,匯集台北市現存的傳統工藝品,讓我們重新發現都市空間中寶貴的文化資產。
       百年來,台北城創造了許多精采絕倫的工藝成就,歷經時代劇變,至今仍有一些老店舖和工藝品保留下來,由藝師家族及有心人士鑽研經營,使其技藝承傳。
       這些源自常民的工藝品,兼顧工具便利與生活美感,讓人感受到在那個物質不甚充裕的年代裡,製作者對物料的珍惜與對人性的尊重。
       希望您在欣賞體會老師傅精湛的手藝之餘,也激起您對自身文化的傳承與省思。

定價:(工本費)100




【巴黎樂誌】
       巴黎樂誌是作者在巴黎五年期間的音樂日記,那一段時間對於作者後來的音樂發展有著決定性意 義;對音樂藝術最基本的想法、做法,可以說在那一段時間建定下來。
       而日記無疑是一種個人感情與思想的表白與懺悔,同時借它來發現自己、發展自己,但絕不是個人的描寫與主張。

作者:許常惠      定價:150




杜步西研究
       本書是許常惠教授受杜步西影響所論述關於杜步西的生平、作品、藝術風格、以及對音樂的貢獻與影響。

作者:許常惠   
定價:150




【中國音樂往哪裡去】
      
本書主要是許常惠教授收集其往常相關論述,進而編輯成冊,談論有關中國音樂的方向和音樂評論。

作者:許常惠   
定價:150




聞樂零墨
       許常惠教授民國六十年代於中國時報上發表的若干音樂評論。評論對象包括:音樂的作品與演奏,音樂家以及一般社會的音樂風氣等。

作者:許常惠   
定價:150




台灣客家系民歌
       台灣客家音樂在表演藝術與社會文化上,皆有其獨特性,隨著客家先民經歷千百年來時空、環境變遷的焠煉,保存先民對生活最純樸、自然而原始的體悟,也保留了漢民族重視禮樂的傳統。
       傳統客家人多居住在靠山地區,以務農為主,無論墾山或耕種,生活總是與自然為伍。
       反映在音樂上,一方面既是高亢奔放,如山歌之直爽;一方面則是含蓄靦腆,如平板之婉轉曲折。
       客家音樂的美感與特質,簡單說就是「鄉音的純樸自然之美」,是客家人抒發情感時純樸而自然的表現。

作者:楊兆禎   
定價:160




台灣的北管
       北管又稱亂彈戲,北管的名稱是相對於南管而言,以音樂來源的地域南北來區分,北管自福建北 方的山西、陝西、湖北、安徽等地傳入,而來自泉州的梨園戲便稱南管;至於亂彈戲的稱呼則是就音 樂結構組成而言。
       曲譜:雷神洞、蘇武牧羊、紫臺山 唱詞或五線譜台灣亂彈戲的發展歷史由於台灣的主要居民, 多為漢人,劇種多是隨著移民帶來,亦多為漢民族的戲曲音樂,因近福建,故與福建關係密切,南管 即是來自泉州移民,北管則是間接來自漳州移民。
        台灣現有的戲曲,比較重要的有歌仔戲、布袋戲、亂彈戲、南管…等,除了歌仔戲是台灣本土發生的之外,南管即是今日所說的梨園戲,隨著泉州移民來台,是第一個傳入台灣的劇種。
       第二個傳入的劇種是北管,約於清朝中葉傳入,乾隆四十年鹿港設港是個重要的關鍵,海上的交通因而便利,亂彈戲隨著大陸移民傳入,這是個倒溯的推測,由彰化「梨春園」歷史已超過三甲子的時間來推測得知,北管傳入的時間很早。
       亂彈戲曲在彰化、台中奠基之後,朝南北兩路擴展。
       南部的台南、北部的台北地區和宜蘭都很盛行,在日據之前,已成為台灣最普遍的劇種。
       台灣布袋戲亦同,最早的是南管布袋戲,後來變成北管布袋戲,偶戲完全反映人戲,南管的優雅緩慢不符合多數台灣人剽悍的性格,故熱鬧的北管一傳入,很快的席捲南北。

作者:王振義   
定價:200




台灣土著族音樂
       距今約幾千年前,台灣已住有土著民族,日本稱之為蕃族(土蕃和熟蕃),有一時期為 之高砂族。戰後台灣,則改稱山地同胞或山地族。
但是,十部族中有的部族住在平地或海岸,並不僅限於平地而已。
       像這樣依時代而改變名稱,治學上堪稱不便,因而,一概統稱為「台灣土著族」似乎較為妥切。
       這個民族或許是在太古時代,從其他島嶼或大陸遠渡而來,其究竟是否為真正的土著族,如今已不得而知了,所知道的祇是他們早就居住在台灣本土了。
       若要探索台灣土著族音樂的起源,其周圍附近的婆羅洲或中南半島非得調查一番不可,絕不能下斷言,而徹底調查台灣音樂更屬刻不容緩。

作者:呂炳川   
定價:160




【台閩少數民族的複音名歌】
       主要講授阿美族與福建少數民族的複音民歌。

作者:劉茜   
定價:220




栗盧曲譜
       一九五三年振飛先生編印粟廬曲譜以傳其家學,此譜既為名家所訂,而其字跡又娟秀清 晰,故為習曲者所愛。
       一九九一年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承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辦崑曲傳習班,急需教材,而原版之粟廬曲譜難覓,乃取台灣曲友在七○年代截去首尾部分文字之複印本重印,以應學員之所需。

作者:俞振飛   
定價:300




歌仔戲劇本調查計劃報告書(第二冊)
       《歌仔戲劇本整理計畫報告書》將歌仔戲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本地歌仔戲、舞台歌仔戲、廣播歌仔戲與電視歌仔戲,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劇本皆在上述四個時期出現,這裡節錄劇本對白,呈現各時期歌仔戲的特色。
       當「劇」嘗有了「本」,戲可在「本」的基礎上試創新,學者可在「本」的基礎上做研究,而加入更多更好的「本」,則是讓歌仔戲的未來開出豐碩果實的根源。

定價:750




歌仔戲劇本調查計劃報告書(第四冊)廣播歌仔戲】
       《歌仔戲劇本整理計畫報告書》將歌仔戲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本地歌仔戲、舞台歌仔戲、廣 播歌仔戲與電視歌仔戲,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劇本皆在上述四個時期出現,這裡節錄劇本對白 ,呈現各時期歌仔戲的特色。
        當「劇」有了「本」,戲可在「本」的基礎上嘗試創新,學者可在「本」的基礎上做研究,而加入更多更好的「本」,則是讓歌仔戲的未來開出豐碩果實的根源。

定價:750




臺灣工藝之美-民族工藝大展圖錄
       從民俗學或工藝發展史上看,工藝,乃是生活文化的產物,隨著生活的需要應叨涍^意 匠經營,作品往往兼具二元,即:實用與審美。
       因此,既是常民文化的結晶,也是民族美學的呈示。
       這些古老傳統的習俗一度成為「正在消失的遺跡」,近年來,才逐漸喚起大眾的疼惜與政府的正視。
       民國八十六年,文建會適時主辦「民族工藝大展」,並委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承辦。參展對象包括民族藝師、薪傳獎得主與歷屆民族工藝獎得主三層次,共95人;原則上,以民族工藝獎為主力。
       作品內容大概根據「民族工藝獎」所設置的五大類,即:一、編織類:包括竹編、藤編、草編、纖維編織等;二、雕刻類:包括木雕、竹雕、硯雕、石雕、玉雕等;三、陶瓷類:包括石灣陶、交趾陶、陶瓷等;四、金屬類:包括錫器、傳統鑄劍、景泰藍等;五、其他類:包括燈弧⒛酒鳌⑵に堋⑵崞鳌⒉AУ袼艿龋册缂?30件。
       除靜態展覽外,並安排藝師現場示範表演,期能透過系統的介紹,讓國人瞭解傳統生活工藝製作,進而促使給合地方特色產業,為民族工藝再創新機,也為當代民族藝術留下見證。
       為了深化大展的主題意義,我們特別規畫出版了民族工藝大展圖錄,除了三位學者專家的論述外,以一頁一件的圖錄,完美展示參展作品,希望藉以記錄作品容顏,匯集工藝精華,並附有作者小傳俾便參考。
       透過這本書,大家不但可以發見作者的匠心獨撸梢园l見台灣工藝的風華。

定價:1500




【偶戲乾坤-1999雲林國際偶戲活動專輯】
       偶戲,可以說是最具普遍性與共通性的庶民藝術,在世界戲劇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章。
       由於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歷史背景,成就了偶藝世界豐富而多元的面貌。
       在世界村逐漸形成的二十世紀末,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原先在不同文化歷程下各自發展的偶戲藝術,產生了許多交流與撞擊,也因而衍生出許多值得探究的議題。
       配合八十八年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十二日於雲林縣舉辦的【1999雲林國際偶戲節】,特別召開為期兩天的【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期使國人於欣賞偶戲演出之同時,亦能認識其學術價值,以深化偶戲節的意義。
       各國與會學者將依其所長,發表其個人對於該國偶戲或是參演劇團之研究分析。
       期待在台灣首度召開的國際性偶戲研討會中,能藉由多元文化的碰撞,為台灣的偶藝世界注入新意。

定價:350




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精裝)
       偶戲,可以說是最具普遍性與共通性的庶民藝術,在世界戲劇史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章。
       由於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歷史背景,成就了偶藝世界豐富而多元的面貌。
       在世界村逐漸形成的二十世紀末,文化交流的日漸頻繁,為原先各自在不同文化歷程下長成的 偶戲藝術,創造了許多交流與撞擊,也因而產生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議題。
       於是,配合在八十八年三月十七日至四月十二日於雲林縣立文化中心舉辦的【國際偶戲節】, 特別召開為期兩天的【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期使國人於欣賞偶戲演出之同時,亦能認識其學術價 值,以深化偶戲節的意義。

定價:(精裝) 950




社區民俗文化推廣-民俗藝術研習活動成果報告書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歷年來本著愛護鄉土、保存民俗文化的初衷,一直默默耕耘,針對瀕臨 消亡的民俗音樂、戲劇、工藝等等,竭盡所能地做調查蒐集以及保存工作。
       近年來,除了整合民俗資源從事國際文化交流之外,更深入民間,舉辦大型民俗活動,例如:民間劇場、中正堂的中秋、古蹟的盛會、點燈祈福慶元宵、台灣民俗技藝節等活動,都引起民眾熱烈的參與與迴響,使我們深切體認民俗藝術必須回到民間,落實生活。
       在研究調查過程中,我們深感台灣社會轉型的快速以及都會生活方式變動的急遽,傳統的休閒娛樂因無法與現代人的生活結合而逐漸式微;民俗文化僅成為生活中偶爾的點綴。
        唯有讓民俗文化回向生活,深入社區才能重現生機。
       我們反覆思考:如何將傳統的休閒娛樂與社區民眾結合在一起﹖
       如何透過民俗活動凝聚社區民眾的共同意識﹖
       民俗文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生活尋找積極的意義﹖

定價:200




【戲曲經眼錄】
       近年來,兩岸戲曲界多音交響,在表演與研究上,儼然是顯學。
       這是學者、專家、劇團共同努力的結果,不過,其中,本書作者曾永義教授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說他是灣戲曲的推手,當非過譽之論。
曾教授以二十年的實證歷程:跨出學院,走進田野;關心民俗技藝研究,致力文化交流;推動學術通俗化與戲曲精緻化。
       長期以來,不但累積深厚的戲曲經驗,也開出學術路向。
       他哂梦⒂^、宏觀,兼顧文獻田調。
       在戲曲學界,他集讀者、觀眾、創作者與批評家於一身,《戲曲經眼錄》便是最好的見證。
       書中涵蓋莆仙戲、梨園戲、崑劇、京戲、歌仔戲、採茶戲、偶戲、現代戲、民俗技藝以及文化評論等等不同主題,議題廣泛多元,論述由溔肷睿粌H可作為傳統戲曲的入門導讀,亦是精鑽研究的重要案頭書。
       更難得的是,書中反映了文化戲曲環境,呈現了當代戲曲藝術面貌,堪稱劇場大觀。

作者:曾永義    定價:1800




【南瀛人文景觀(南瀛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南縣,位於台灣西南部,因為台灣自古有「瀛洲」之稱,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九 四五),地方士紳便以「南瀛」作為台南縣的代稱。
       在台灣開發史上,南瀛歷史特殊,是先民來台最先上岸、墾荒及定居的地方;多元族群和諧相處,長期以來累積相當深厚的人文資源,文化景觀千彙萬端,傳統藝術豐饒多樣;寺廟成群,居全省之冠,古蹟古厝密佈,既有多種的信仰,更有繁複的民俗。
       近年來,南瀛當地學者專家投入文史調查研究,成果斐然,文化局推波助瀾,儼然有「南瀛學」的氣象。

定價:400




【阮註定是搬戲的命】
       「小巧妙技交賢友,西園掌藝結良朋」小西園掌中劇團如同其彩樓上的對聯所言,以其靈巧精妙的技藝,巡迴四海演出,不但博得各地的贊賞,更因此結交不少佳朋好友。
       團主許王先生,從五歲拿起戲偶學藝,到現在六十多歲了,近五十年來的生涯,全奉獻給小不及尺的布袋戲尪仔,尤其在布袋戲盛行的五、六○年代,一年365天,天天待在戲棚,往往休息不到5日,投注於一場場的戲中;而許王先生的敬業精神亦是眾所皆知,例如為了保養嗓子,他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演出前總是全心神放在將演的戲碼中,演出時,則是投入而忘我的為台上的尪仔拚命。
       許王曾在一次訪談中形容自己「阮生來註定是搬戲的命」,語中平淡親切,為自己的前半生做簡單的註解,為戲而生、為戲而活,無怨也無悔。

作者:林明德    定價:390




【屏東傳統藝術-屏東縣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研討會於2003年10月底舉行,根據屏東人文生態,設計多元議題,包括宗教、戲曲、建築、工 藝與歌謠5大類。3天議程,共發表21篇論文,還有座談會,為屏東傳統藝術之研究,提供系統且具體的視野。
       會中邀集長期投入屏東傳統藝術的研究者與實際參與者於一堂,進行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公共論壇。

定價:200




【台灣偶戲藝術-2004年雲林縣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偶戲早期的表演型態屬於內地化,隨著文化的累積、發展,逐漸本地化,反映了斯土斯民的 情感、思想與經驗,形成特殊的表演藝術與趣味。
       2004年雲林縣國際偶戲節,本會再次應邀協辦,並舉辦偶戲學術研討會。會中有專題演講、座談會,包括本地劇團與國外團隊的雙向溝通、切磋,並有3場8篇論文發表,涵括偶戲生態、劇團經營、偶戲雕刻、黃文澤口白藝術研究之議題。

定價:200




【開風氣之先 - 二十週年慶】
       七○年代的台灣社會正處於急劇轉型的時期,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逐漸脫節,文化資產瀕臨滅絕的情境。
        有鑑於此,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文化工作者,集思廣益,呼籲搶救。
        經過長期的奔走與付出,政府、民間逐漸重視本土的文化,陸續挖掘並整合台灣俗民的人文圖像。
        二十年來,基金會秉持著創立精神,從早期民族音樂、戲劇的調查蒐集與整理研究,逐漸涉及工藝、建築、宗教、飲食及休閒文化等層面,同時長期進行田野調查,整合民俗藝術資源,進行國際文化交流,並且不斷在各地舉辦民俗藝術活動,透過講座、展演、教學、導覽,將民俗藝術融入生活,領略多采多姿的民俗世界,以充實大眾心靈,提升生活素質。
        隨著各方學者與專家的相繼投入,基金會累積了台灣民俗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與資源;今年適逢創會二十週年,亦將邁向二十一世紀新紀元,如何繼承先民文化與提升國際間的競爭力,值得大家深切省思。
        爰此,基金會擬藉二十週年,整理台灣近二十年來民俗發展、演進的軌跡,系統性地釋出基金會所累積的資源,期能喚起社會大眾重視自身歷史與民俗藝術,內聚台灣族群的向心力,穩健地邁向二十一世紀。

定價:400




【 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 】
        本書收錄司黛蕊、呂錘寬、吳明德、施忠賢、洪盟凱、張育甄、陳龍廷、張明瑯、黃能揚、傅建益、謝德錫等布袋戲領域知名學者,在 2005 年 8 月 「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的精彩論文發表,以及吳灏l副主委的專題演講、三場座談會的文字紀實,全程完整收錄,是值得您收藏的好書。




【 南投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5 年 「南投傳統藝術研討會」收錄 鄧相揚、田哲益、姜俊偉、翁徐得、 羅川敦、 王灝、 陳信雄、梁志忠、黃麗淑、 吳榮順、曾毓芬、魏心怡、李乾朗、 謝宗榮、 林明德、陳龍廷、 呂錘寬等十七篇論文與一場座談會,議題涉獵從族群文化、工藝文化與產業、原住民音樂到古蹟與民俗、傳統戲劇,面面俱到,完整呈現,帶您親炙南投傳統藝術之美。




【 親近鄒族 】
        帶您深入湷鰹g覽阿里山鄒族文化,為您一一介紹鄒族傳統祭儀、音樂、舞蹈、口傳文學、建築、工藝與飲食文化。全書以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為基礎,改以親切可讀的行文與圖文穿插的生動排版重新編寫,以三大單元為主軸進行: 一、宇宙洪荒話 鄒族;二、文化圖像話鄒族; 三、生活點滴話鄒族 ,以知性感性兼具的筆法緩緩鋪陳鄒族歷史神話、傳統文化與現代工藝文化,並收錄生活性、趣味性的鄒族文化,是您走訪阿里山鄒族不可或缺的入門書。




高雄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研討會於2006年9月30日及10月1日舉行,根據高雄人文生態,設計多元議題,包括【族群文化】、【建築與工藝】、【歌仔戲與民俗藝術】、【傳統音樂】、【偶戲藝術】等五大類。2天議程,共發表11篇論文,還有座談會,為高雄傳統藝術之研究,提供系統且具體的視野。會中邀集長期投入高雄傳統藝術的研究者與實際參與者於一堂,進行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公共論壇。

定價:200元



從秀才到狀元之路~科舉文化特展圖錄
        中國科舉制度創始於隋代,廢止於清光緒年間,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歷經各朝發展,成為國家取士用人的正途,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選拔官員制度,體現了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促成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為了適應科舉的需要,中央官學、地方官學、各地書院及各種鄉村私塾蓬勃發展,也東傳到了日本、朝鮮和越南,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影響甚遠。日據後,臺灣仍有不少讀書人內渡應試,獵取功名,成為中國科舉史上的特殊現象。因此,科舉制度的許多習俗及文物,亦屬珍貴的民俗文化資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呈現科舉制度對於文化的貢獻與影響,特與『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合作規劃本次『科舉文化特展』,並將所有展品蒐錄整理而成『科舉文化特展圖錄』,期能讓國人認識科舉、走進科舉文化傳統,更進一步體認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

主編:曾子良 定價:300




深情相約—婚嫁禮俗面面觀
       結婚是人生大事,該如何在儀式的宣證功能中,強調男女雙方結合的合法性與社會價值,不同的文化習俗有不同的安排。本書的編寫,以結婚儀式為主,內容含括傳統漢族婚禮沿革,以及現代閩南、客家在台灣地區的婚俗禮儀,再擴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各宗教婚禮,以及集團、公證婚禮的介紹。 另外,各式婚禮的品物、禮服、喜餅、賀詞、吉祥話、謠諺、應用文書、音樂歌曲等,也是本書收羅介紹的範圍,並酌附圖像資料,使內容更具參考性。。

審訂:葉國良。作者:彭美玲、呂敦華、羅健蔚 定價:600






[ 本帖最后由 andm 于 2008-8-28 06:1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乖乖隆的东,先赞一个再回头看帖!

TOP

up

TOP

哇,但是都打不开i啊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