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张志娟

2013-11-25 03:23
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3)(4)(6)综述

这三场基本以民间文学为中心,体裁遍及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和笑话,据切入角度并论述深浅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1,类型学与母题研究
马伊超 《“傻女婿”故事类型解析》通过对人物角色和事件发生场域进行分类阐述,全面呈现了该类型故事可能有的面貌,继而从传播心理、社会现实基础、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傻女婿故事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及其中多种文化内涵。这属于一种很典型也很成熟了的中国故事类型学研究范式,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称之为“故事文化学”,以刘守华为代表。该范式易学易操作,效果则因人而异,除积累个案外,它于故事学理论层面的助益需要更多反思。
林安宁《壮族〈麽经〉盘古神话母题研究》按照《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对《麽经》的主要盘古神话母题进行梳理,总结出包括造物主、自然界的造物主、造物主的起源等十多个母题,然后与汉族和越南神话比较,基于共性判断壮族《麽经》盘古神话是百越民族文化的遗存,且吸收了汉族纬书政治神话。比较方式乃至由母题异同推至历史源流的过程恐怕还可商榷。

2,文本泛文化解析
柯杨《西和乞巧歌探微》让我们对西和乞巧歌及其与妇女生活的关系有了更多了解。歌唱只是西和乞巧活动的一部分,马向阳《仪式与象征——西和乞巧民俗中的仪式分析》补充了整个仪式的流程和象征意义。周毓华《羌族族群记忆研究——以羌族神话和传说为例》主要介绍羌族神话传说的各个面相。何华湘《民间文学中的时空观研究》从广泛的意义上探讨民间文学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的属性。白晓霞《对河湟地区“除王蟒”传说的话语分析》剖析了传说中政治、性别、爱情等多元因素。

3,传承与变迁
平锋《壮族山歌文化的生境变迁与传承现状——以那贯屯的田野调查为例》揭示了广西一个壮族村屯里山歌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谢红萍《万荣笑话传承机制及其思考》介绍万荣笑话过去和现在的传承机制,着重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官方经济资本、学者话语霸权连同民间艺人符号资本造成的影响。蒲华军《康巴藏族民间故事的讲述与转型》更多关注故事内容和讲述形式在时代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唐月霞《神话在当代语境下的重塑》则展现了神话在电子媒介时代的不同应用及变异趋向。
李静玮《从人性到神性:民间传说里的毛泽东》结合文献与网络资料,梳理了韶山冲一带毛泽东相关传说的演变过程,在厘清众多情节关联的基础上,对主人公神圣性的塑造与渐进进行时间向度的分析,试图说明现代性背景下,国家权力、个人权威与民间传说之间的相互关联,及毛泽东传说中神圣性生成的社会脉络。彭伟文《从具象到抽象,从市井到民族——黄飞鸿电影中民俗元素的民俗主义考察》则从民俗主义的角度,对电影里黄飞鸿的形象及相关民俗元素的变化条分缕析,以察究明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轨迹。

4,语境中的叙事
雷天来《个人叙事与当代风水师身份建构——以赣南地区为例》解读风水师群体如何运用类型性叙事,逐步获取民众信任,完成对自身行业身份的建构。董秀团《村落民间叙事的焦点及意义表达——以大理剑川石龙村为例》围绕该村民间口头叙事的四个焦点,考察民众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建构起属于他们的叙事系统,并通过这个叙事系统展开村落内部、村落外围乃至更广范围内的信息交换。
   
另有刘荣庆《一门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学与新闻学边缘交叉学科——〈新闻民俗学〉》倡立“新闻民俗学”以研究大众传媒报道富有新闻价值的地域民族习俗事象的规律。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50 caiseshamo0716 2013-11-25 08:33 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