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内容
暮蝉

2012-8-4 21:16
4日下午节日研究专场报道

这是4日下午的下半场研讨,本场研讨的主持人是刘百灵老师,评议人是安德明老师
暮蝉在此先把记录下来的老师们的发言整理一下放上来,最后附上记录的安德明老师的评议(苦练录音整理许久,终于在此刻派上用场,暮蝉自信木有把安德明老师表达的意思记录错)
为了方便大伙儿对下半场发言情况整体的了解,我们在此将下半场发言和评议的信息放在一个帖子中,以便阅读,照片会另外另外加开回帖来上传的

下半场开场发言是萨仁高娃老师,萨仁高娃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墨西哥Yaqui印第安人夏至仪式的当代传承》。萨仁老师参加了yaqui印第安人的一个夏至仪式,因此写了这篇文章。在文章中,萨仁老师提到了yaqui印第安人对一本描述他们的书的不满,因为这部书的描述首先歪曲了事实,其次作者将此书作为牟利的手段。另外,萨仁老师在调查中所发现的yaqui印第安人的世界观,夏至仪式的内容(在那次的仪式中,长老期待的内容是关于地球的污染问题,萨仁老师认为这是yaqui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一个启示)。萨仁老师在“对研究者的建议”一节中,强调了研究者的一个学术伦理的问题,在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学者应该选择的合适的方法。

第二位发言的老师是何彬老师,何彬老师的论文题目是《冲绳村落的盂兰盆节和祖先们》。何彬老师在发言之前回应了萨仁高娃老师提到的在文章中使用调查者信息是否需要进行化名的必要性。进入文章叙述之后,何彬老师首先对她在文中的一些词汇给予了说明,冲绳人对自己,祖先,牌位等的概念。(冲绳人是捡骨葬的呀)何彬老师说冲绳人的这些习俗与我们福建的习俗有些相似的地方。其次,何彬老师列举了盂兰盆节的过程:7月13日去祭拜祖先的路上,行人之间是不可以开口说话的,只有在回家之后洗了手才可以说话。7月14日要到亲戚之间的祖先那里去祭拜。7月15号是“正日子”,离家的人都要回家来祭拜祖先。在祭祖结束之后,邻里之间还会密切交往一下,以弥补在这几日中因为忙于祭祖而忽略了邻里。
最后何彬老师谦虚地总结说这是她对日本的印象与中国比较,但是当地文化的特征还需继续研讨。

第三位发言的是安琪老师,她的论文题目是《文本、情境与象征——“神话—仪式”视野下的傣族泼水节传说》。这是安琪老师关于西南民族节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安琪老师告诉我们她研究泼水节的起源是源于对“泼水节=新年节?”的疑问。《巴塔麻噶捧尚罗》是傣族的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它与东南亚国家流传的相关故事之间的共同的情景。安琪老师的疑惑在于“南传佛教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些核心意象和核心情节”。她是从文本表层、深层结构与文本生长的情景这个角度展开。
至于文本与情景的关系,安琪老师从换季神话与换季仪式的角度展开。她看到泼水节传说中的双重时间体系,双重仪式体系,在她看来,这体现了“神话在功能上作为季节转换的仪式”。
泼水节与水的关联体现了功能上的粘合。
安琪老师也指出,今天泼水节的意义功能发生了转变,地区性扩大到民族团结世界性的表述;泼水节的性别符号,女性,傣族和民族节日已经成为“她”者。
最后安琪老师指出了她的这个研究的价值所在——提供洞察节日本意的线索。

第四位发言的是刁统菊老师,刁老师的论文题目是《山东中元节述略》。这是刁老师对山东地区的中元节的调查报告。七月十五,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会,在民间体现的主题是差不多的。祭祖是一般民众的主要活动。刁老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山东省的研究比较重视对春节等的记录,忽略了对中元节的记录。
山东的中元节具有多元化组合性的特点。山东的中元节大部分记载祭祖内容,以盂兰盆会为多,明清在文献中有扫墓的,有盂兰盆会的,有祭河灯的。祭祀内容,西瓜不可少,山东有些地方将中元节成为“瓜节”。
七月十五,祭祖是标志性活动。习俗保留情况,祭祀地区的情况,祭祖范围。讲究家中祭祖的供品。程序上不同,处理上相同,对女性的禁忌。凝聚家庭和家族的功能,弘扬传统的向导观念。放河灯的附属活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改变造成该习俗的消失,河的消失。
中元节在山东的节日体系中的地位和特征(地域差异,鲁中重视家人的参与,代替中秋节的功能;莱芜,不仅是鬼节还是神节),以及中元节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第五位发言的是张金荣,她的文章题目是《试论清明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消解、变异和传承》。金荣也是咱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哦。下面是抄下来的ppt内容。(金荣好紧张哦,发言的时候手都在发抖)
这是金荣在今年四月清明期间对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人民公墓的调查,在调查报告基础之上的思考。思路:消减(原因)、变异(表现形式)与传承
原因:生存环境的变化(公共生活空间的缩小、低于和空间的限制、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假日体系的影响);政策的干预(丧葬改革与扫墓习俗的矛盾、公共空间活动禁忌、科学导向与民俗传统的冲突);参与主体的不稳定性(北京的人员流动频率很高、清明节在不同的低于和不同的人群);生活多样化导致单一民俗活动的弱化
变异的表现形式:公众活动增加;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变中的不便——对逝者的尊重,对生命的感恩

第六位发言的是马根权,他的论文题目是《节日中的民间信仰——临洮县衙下集拉扎节形成原因分析》。马根权也是咱们志愿者团队的成员哦,今天下午的报道就是由我和他两个人负责的。因为他下午要发言,所以是由我来记录,他来拍照。(爆料一个,传说中要评议蒙文专场的朝大人姗姗来迟,错过了蒙文专场的评议,看到朝大人在翻议程,黄景春老师在旁边给他说明,估计是朝大人有事错过时间了。暮蝉还想着报道朝大人的评议来获得帖子点击量来的)
马根权的发言暮蝉的记录并不多,因为要给他拍照。具体内容就让马自己来补充吧!
拉扎节跳山神的原因,山神信仰
人们与山神之间的权力与义务,
以山神信仰为基础,其实质是为酬谢山神而进行的一次“娱神”活动
实质上创造了一种融合的局面,它强调了村民与山神的相互义务。

最后发言的是谭祖武老师,谭老师的论文题目是《传统节日的当代新变与重建研究》,文章具体涉及到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从宏观的角度对传统节日的考察。
传统节日的起源
传统节日在社会变化的情况下会产生何种变化
节日都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的基础上,但这些神话传说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这些神话传说
节日中人神共享美味
传统节日的当代新变
行政节日、现代传媒以及西方节日

以上是下半场的发言,下面是安德明老师的评议:
七篇论文都是关于节日,每一篇角度方法又有特点,大体可分三类
一、对当代节日的调查研究:针对某一节日的具体发展过程,进行过程的详细调查描写,主要是萨仁高娃、何彬和马根权。
何彬对节日的非常细致的调查描写,体现了日本传统出来的学者的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之上特别细致的描写,对地方文化,具有特定地方适应性的传统的全面的特征,这样的记录对于了解地方文化史,在此基础上了解国家整体的情况的价值。
萨仁高娃,也是有这样的特点,虽然调查时间不知道有多久,但是在介绍中可以看到参与了一次仪式,亲身体验其中活动,可能不是很长期跟踪调查参与调查,对节日做了详细介绍,看到在日本的风格。
马根权,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是对拉扎节跳山神具体情况有一定深入调查,当地人对仪式有特殊体会,完成论文的好的基础,有待历史记载,民俗志,记录的查阅,这些资料对进一步梳理形成过程,形成原因有帮助,为什么要跳,在什么样的时机之下跳的帮助。
二、关于节日发展状况的综合性分析:刁统菊和张金荣,都是关于一个节日在一个地区的发展传承状况的综合性调查。
刁统菊,对山东的调查,跟踪做长期调查,有历史过程的交代,对今天发展传承状况有详细描写,节日在山东节日体系中的地位及差异有很好交代,差异原因有完整说明更好。
张金荣,北京的发展传承变化情况的全面调查,原因有自己见地的分析,有些原因有启发性,进一步思考,变与不变,进一步分析,人民的情感在怎样的情况之下继续维系,坚守,各种形式来表达对先人的情感,网络祭祀,现代传承的补充性调查
谭祖武,好的见解,对节日或者说跟节日相关的文化现象都是适应特定历史条件发生调试和改变,在非遗视角之下,理解各种现象变化情况的思考价值,这种视角之下提问题。节日的变化与不变化,进一步考虑变化是由谁主导的,节日发生变化的主体是谁,是主动条件下的变化还是被动条件下的思考
三、神话仪式视角来研究节日,相关传说(这就是在分析安琪老师的研究了,暮蝉注)
象征分析的视角,久违了的视角,从神话仪式学派来说,在民俗学领域这些年已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不是领域中比较常见的作法,本身可能会有从今天视角来看的问题,作为一种方法的价值是不可低估且有重要性的,看到这个视角很亲切,过程中不仅用象征分析的手法,同时还参照词源学手段和民俗志调查对结论进行进一步论证,这些都是很有意义,而且对于较早传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做了一定拓展和发展
在分述之后,安德明老师又对七篇论文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总体而言,这七篇论文带给他两点进一步思考和启发的地方:
一、何彬和萨仁高娃论文中进一步提醒了我们日本学者的研究风格,细致的调查,描写,这些描写一度在中国民俗学界有影响。后来中国随着与其他国家,欧美的交流,走向分析,讲理论,讲视角,不注重调查。之后再看日本研究,提出只有资料没有观点的批评。而反过来进一步思考,我们很多论文只有观点,没有材料,很大问题,我们民俗学究竟可以做什么,可以为人文学科做什么样的贡献?安德明老师说,他在与周星老师在聊天中也曾说到这一点,周星老师曾说柳田民俗学有大量民俗志调查,在日本国人中有重要影响,对人文学科做出贡献。从人民性角度为整个学科做贡献,今天形式之下,为地方历史书写,文化多样性做出民俗学特有贡献的努力
二、萨仁高娃,学术伦理问题,面向民俗学者相关人类学者,这也是民俗志研究者的致命问题。在研究中如何妥当处理与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问题,是用来发财,还是经过社区检验再来发表?学术伦理问题不仅关系到他者,异文化,也关系到本土文化的“他者”(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区别),学术伦理问题值得我们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的。

查看评分记录

积分 用户名 时间 理由
宝葫芦 +100 恩施土家 2012-8-4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