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仅为中国民俗学网的信息集散空间。如果您对网站/论坛/博客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留言。如果您想询问有关学会日常管理事务等问题,请联系秘书处:chinafolklore@163.com 。如果您想给主站──中国民俗学网投稿,请将组织好的Word文档发送到本网来稿邮箱:chinafolklore-2@163.com ,也可以通过站内消息或留言形式告知投稿情况,以便我们及时查收。谢谢大家的理解、支持和建议! 中国民俗学网编辑委员会工作组,2009年3月8日更新。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07 19:00:00 / 个人分类:信息采集

查看( 1887 ) / 评论( 6 )
推荐阅读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书系)

作者:刘锡诚  

 


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85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7810915452
·条形码:9787810915458
·版本:1版
·装帧:其他
·开本:16
·页数:857
·中文:中文
·丛书名: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书系

--------------------------------------------------------------------------------

内容简介
本书分六个时期研究了我国20世纪民间文学,内容包括周作人早期民间文学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学派的崛起,民间文学理论的主导思潮等。作者以20世纪我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上是否存在流派和流派的消长为切入点,对这一时期出现的各个流派、重大问题、代表人物、重要著作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梳理和力求客观的评述。作者在其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基础上修订而成,历时三年。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概念
  第二节  民间文艺学流派的消长
  第三节  学科与国情
  第四节  民间文艺学学科体系

第一章  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滥觞期(1900~1917)

第一节  神话学——现代民间文艺学的第一页
第二节  梁启超——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
第三节  “求新声于异邦”
    (一)格奥尔吉耶夫斯基《中国人的神话观与神话》
    (二)白河次郎、国府种德合著《支那文明史》
    (三)高山林次郎《世界文明史》和《西洋文明史》
  (四)编译本《东洋文学史》
第四节  蒋观云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
第五节  夏曾佑:进化论的神话观
第六节  鲁迅的神话观
(一)神话的发生发展和消亡
(二)神话的幻想
(三)神话与文学的关系
(四)中国古神话仅存片断问题
(五)诗人为神话之仇敌
(六)结语
  第七节  周作人早期民间文学研究
      (一)神话传说研究的利器
(二)以类型理论和比较方法研究本土故事
(三)抨击占验旧说  阐发儿歌新见
第八节  孙毓修的童话故事论
第九节  梅光迪: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

第二章  歌谣运动的兴衰(1918~1926)
 
第一节  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中诞生
      (二)歌谣研究会派的历史贡献
      (三)思想分歧未果而终
第二节  刘半农:歌谣运动的首倡者
    (一)歌谣运动的开台锣鼓
      (二)比较研究的提出
      (三)中国民歌史上第一次科学采集
(四)在法国的歌谣情结
  第三节  周作人20年代的民间文学理论
      (一)修改刘半农拟订的搜集方针
      (二)提出歌谣分类方案
      (三)对五行志派的批评
      (四)发起“歌谣与方言”讨论
      (五)为神话的辩护
      (六)矛盾的立场与不确定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胡愈之与胡寄尘
      (一)胡愈之与《妇女杂志》
      (二)胡寄尘与《小说世界》
  第五节  董作宾:乡土研究的先驱
      (一)“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
      (二)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
      (三)考订与考订者
      (四)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
      (五)余绪
  第六节  乡土研究派其他学者
      (一)“歌谣迷”白启明
      (二)刘经菴:从歌谣研究妇女问题
      (三)孙少仙:城市歌谣的特点与变迁
      (四)张四维:歌谣代表了时代的民众的精神
(五)台静农的淮南歌谣研究
(六)钟敬文的歌谣传说研究
(七)寿生:歌谣研究要重视实地调查
第七节  顾颉刚的吴歌研究
    (一)吴歌的搜集与编订
    (二)歌谣的变异性——一个实证的结论
    (三)历史民俗视角
    (四)歌谣乡土研究的典范
    (五)吴歌之“名”与“实”
    (六)吴歌史研究:风格与特点
    (七)结语
第八节  孟姜女故事研究
    (一)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原委
    (二)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果
    (三)转变:历史的考察
    (四)辐射式传播:地理的考察
    (五)用历史的眼光看历史、用传说的眼光看传说
第九节  胡适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
    (一)比较研究法
    (二)“双重的文学”观
    (三)关于古代的故事诗
    (四)历史演进法与古史传说的研究
    (五)滚雪球与箭垛式
第十节  《歌谣》停刊
第十一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一)“古史辨”派形成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渊源
    (二)层累的神话观
    (三)历史演进法
    (四)神话的人化与历史化
    (五)结语
第十二节  杨宽的神话分化说
    (一)“分化融合说”的提出和内容
    (二)器物创制与推原神话
    (三)研究方法及其渊源
第十三节  茅盾的神话研究
(一)神话研究的历程
(二)中国神话的演变:历史化与仙人化
(三)中国神话的再造
(四)神话时代的宇宙观
(五)结语

第三章  学术转型时期(1927~1937)
   
第一节  中研院史语所民间文艺组
      (一)民间文艺组的组建
      (二)收获时却遭遣散
      (三)最后的遗产:绥远采风
第二节  民族学调查中的民间文学
      (一)《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二)《湘西苗族调查报告》
      (三)《广西瑶歌记音》
第三节  人类学派及其成就
      (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传入
      (二)文学研究会及其《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
      (三)徐蔚南与《民间文学》
      (四)谢六逸的《神话学ABC》
      (五)黄石的《神话研究》
      (六)林惠祥的比较神话研究
      (七)人类学派神话学说在中国的本土化
      (八)人类学派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第四节  民俗学派的崛起(上)——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
      (一)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民间文艺》
      (二)《民俗》周刊
      (三)民俗学者群的民间文学研究
      (四)罗香林的《粤东之风》
      (五)贡献与局限
第五节  民俗学派的崛起(下)——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一)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
      (二)钟敬文的民间文学学术思想
      (三)娄子匡对民间文学事业的贡献
      (四)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的溃散
第六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建设
      (一)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二)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
      (三)杨荫深《中国民间文学概说》
第七节  陈梦家的神话研究
第八节  《歌谣》周刊的再起
      (一)《复刊词》——新的纲领
      (二)梁实秋的“浪漫趋势”论
      (三)一个缺乏深度和新意的时代

第四章  战火风烟中的学科建设(1937~1949)

第一节  沦陷区北平的民间文学研究
      (一)《歌谣》的停刊与学界的分化
      (二)沦陷后的民间文学研究
第二节  上海、香港、北平:俗文学派的崛起
(一)郑振铎的民间文学—俗文学观
(二)赵景深的故事研究
(三)许地山、阿英、冯沅君
(四)黄芝冈、杨荫琛、叶德均
(五)孤岛时期上海的民间文学出版
    第三节  社会—民族学派
      (一)南溪:中央研究院系统的学者
      (二)昆明:边疆研究群体
      (三)贵阳:吴泽霖和社会学家们
      (四)社会—民族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第四节  大西南的民间文学采录
      (一)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
      (二)光未然和袁家骅的《阿细的先鸡》
      (三)陈国钧的《贵州苗夷歌谣》
      (四)张亚雄的《花儿集》
    第五节  中国民俗学会复会
      (一)当地学人于飞和樊縯
      (二)中国民俗学会的复会
      (三)《风物志集刊》
      (四)顾颉刚与《文史杂志》
      (五)罗香林的《中夏系统中之百越》
      (六)报纸副刊、文艺刊物与民间文学研究
      (七)《说文月刊》的学术贡献
      (八)成都:期刊与研究
第六节  神话的考古和史学研究
      (一)常任侠 :神话考古与图像研究
      (二)徐旭生:三大集团说与古史神话系统
    第七节  闻一多的民间文学研究
      (一)民歌研究:寻找丢失了的真意
      (二)神话研究
      (三)对闻一多神话研究的批评
    第八节  朱自清的歌谣研究
      (一)把歌谣故事纳入现代学术
      (二)歌谣研究
      (三)西南联大与《西南采风录》序
      (四)歌谣与新诗
(五)与俗文学派的姻缘
    第九节  薛汕与柳州《民风》
      (一)柳州:《民风》双周刊
      (二)重庆:《金沙江上情歌》
    第十节  程憬的神话研究
      (一)遗稿《中国神话研究》
      (二)《研究》在神话学史上的地位
      (三)“古史辨”派神话观的延伸
      (四)重建中国神话体系的努力
      (五)《山海经》乃古巫觋之宝典
(六)谶纬与神话的关系
第十一节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
  (一)神话研究的历程
  (二)跨学科多元综合研究
  (三)图像神话学的探索
  (四)训诂考据与图腾主义
  (五)“凿破混沌之功”与“行之太过”
第十二节  胜利后的北平民间文学界
  (一)《华北日报•俗文学》
  (二)重启歌谣和神话研究
  (三)寥落的民间文学出版物
第十三节  胜利后的上海民间文学界
  (一)民间文学出版的复苏
  (二)丁英和上海民歌社
  (三)李白英和中国民俗社
(四)文艺界对民间文学的关注
第十四节  香港的民间文艺活动
(一)钟敬文与方言文学
(二)收获期的薛汕
第十五节  解放区的民间文学搜集研究
  (一)柯仲平、林山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
  (二)周文和陕甘宁边区大众读物社
  (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四)晋冀鲁豫和晋绥边区
(五)东北解放区
(六)董均伦、钱毅及其他
(七)改造旧秧歌旧说书
(八)解放区的民间文学研究
    第十六节  何其芳的民间文学理论与实践
      (一)开设民间文学课  编订陕北民歌选
      (二)民间文学观
      (三)民族形式论争与民间文学问题
    第十七节  37~49年民间文学运动的特点
      (一)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有组织的科学调查
      (三)多学科、多学派、多角度的研究
      (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被空前强调

第五章  建国后17年的民间文学搜集研究(1949~1966)
     
第一节  群团时代
    (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成立与文艺研究的确立
    (二)《民间文艺集刊》
    (三)《民间文学》月刊
    (四)民间文学丛书
第二节  调查采录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系统的搜集采录
    (二)沿海地区诸省市的搜集采录
    (三)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区的搜集和采录
    (四)英雄史诗及西部地区的搜集工作
    (五)东北三省的搜集采录
    (六)汉族民间叙事诗的新发现
    (七)古文献中民间文学作品的辑录
第三节  民间文学理论的主导思潮
    (一)阶级斗争格局下的民间文学理论
    (二)民间文学界的几次大讨论
第四节  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开拓
    (一)理论研究概述
(二)丁山的神话研究
(三)钟敬文的民间文学研究及“民俗学派”的沉浮
(四)《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出版与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批判
(五)何其芳:反“主流论”的中坚
(六)毛星:对文学史模式的颠覆
(七)贾芝的《民间文学论集》
(八)天鹰的歌谣论著
(九)孙作云神话研究的开拓

第六章  新时期的民间文学理论建设(1976~2000)

   第一节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一)给“孟姜女冤案”、《格萨尔》等平反
    (二)对新民歌运动的评价和反思
    (三)对“改旧编新”的批评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考察与采录
    (一)第一阶段
    (二)第二阶段
(三)第三阶段
第三节  重要民间文学成果揽胜
  (一)第一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1979~1982)获奖作品
  (二)第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1983~1988)获奖作品
  (三)《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四)《中华民族故事大系》
  (五)《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故事集》
  (六)《中国民间故事精品文库》
  (七)《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
  (八)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
  (九)蒙古族史诗《江格尔
  (十)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十一)赫哲族史诗《伊玛堪》
  (十二)《贵州民间文学资料》
第四节  故事家和故事村
   (一)故事家
   (二)故事村
第五节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
   (一)学科建设概述
   (二)学术会议
   (三)学术期刊的繁荣
   (四)比较研究的进展
   (五)田野考察与参与研究
(四)多学科研究
      第六节  神话研究
          (一)袁珂:神话考释与广义神话论
          (二)创世神话研究
          (三)古典神话流变研究
          (四)神话的重构或复原
          (五)新文化学派
          (六)潜明兹:神话之文学研究
          (七)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八)神话思维研究
          (九)问题与倾向
第七节  传说故事研究
    (一)故事学的守望者
    (二)传说研究
    (三)比较研究
    (四)类型研究与形态研究
第八节  史诗和叙事诗研究
      (一)史诗叙事诗研究概述
      (二)史诗叙事诗研究的特点

附  录:
(一)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百年回顾(笔谈)
(二)百年民间文学理论著作要目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


    这项成果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主持完成,属中国文学一般项目,85万字。该成果以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存在的流派和流派的消长为切入点,对各流派有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评论,认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百年学术史存在着以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为引导的文学研究和价值评判体系与以西方人类学派价值观为引导和评价体系的民俗研究两种思潮;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研究先后出现七大流派:以北大歌谣研究会为代表的乡土研究派、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派、以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俗文学派、以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社会-民族学派、以钟敬文等为代表的民俗学派和以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延安学派。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对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进行总结的学术专著”。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卓越网购书链接: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26058596&ref=SR&sr=13-5&uid=168-1030036-1521831&prodid=zjbk692901


 


TAG: 20世纪 刘锡诚 学术史 中国民间文学

玉麓俗谭——英古阿格的博客 英古阿格 发布于2008-11-19 13:10:32
祝贺!
希望早点读到此书。
新锋 吴新锋 发布于2008-12-28 19:26:44
这项成果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主持完成,属中国文学一般项目,85万字。该成果以百年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存在的流派和流派的消长为切入点,对各流派有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评论,认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百年学术史存在着以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为引导的文学研究和价值评判体系与以西方人类学派价值观为引导和评价体系的民俗研究两种思潮;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研究先后出现七大流派:以北大歌谣研究会为代表的乡土研究派、以鲁迅等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派、以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俗文学派、以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以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社会-民族学派、以钟敬文等为代表的民俗学派和以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延安学派。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对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进行总结的学术专著”。


非常翔实,还有很多没读完
宛多桑利发布于2011-12-27 20:43:25
刘锡诚老师梳理学术史的功底忒扎实了,刘守华老师以这本书为教材给民间文学专业博士开课,讲了三年,我听了两届,还没彻彻底底读完整过。惭愧啊!
沙野的个人空间 沙野 发布于2012-03-04 13:49:56
好啊
值得大家一读啊。。。欢迎推荐。。


[ 本帖最后由 沙野 于 2012-3-4 13:51 编辑 ]
多多益善的民俗空间 张多 发布于2015-09-02 18:44:27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修订新版(上下册,精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第1版 (2014年12月1日)
[China Folk Literature And Academic History In 20th Century]
精装: 996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出版日期:2014-12-1
ISBN:9787505995871
字数:1100千字
页码:996
版次:1
装帧:精装


001Ouh78zy6RCs1Vb2777&690.jpg


谢燕清发布于2015-09-10 17:19:55
有点像是编史记。太大太全。的确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够讲完的。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93773
  • 日志数: 28
  • 图片数: 3
  • 影音数: 4
  • 书签数: 8
  • 建立时间: 2008-09-01
  • 更新时间: 2009-12-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