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群)阮国与共国:庚子发现的最新史料(6)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2-06-09 09:44:19

查看( 118 ) / 评论( 0 )
阮共是两国的记载
《诗经》:“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二年密人侵阮,西伯帅师伐密。 (《诗·大雅》:‘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
郑玄笺云:‘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密须之人,乃敢拒其义兵。’”
《诗经全译》引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唐朝经学家、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释:“有密国之人,乃不恭其职,敢距逆我大国,乃侵我周之阮地,遂往复侵共。”
北宋“张子曰,共阮皆在泾州,今有共池即共也。”张载把共排在前,阮排在后,意共和阮皆在泾州,今有共池即共也。未说共是阮之邑。 “阮,国名,在今泾州 。《皇舆表》:‘宁州,今平凉府静宁州。泾州,今平凉府泾州并隶陕西’。徂,往也。共,阮国之地名,今泾州之共池是也。(清朝王鸿绪未依战国以来阮共两国之论,既引用了张载“共池即共”论,又依清朝地理书籍《皇舆表》说共是阮国之地名)‘张子曰,共阮皆在泾州,今有共池即共也。’”(37)
阮元《皇清经解》引清朝戴震释:“阮与共,宜皆周地,而阮则周之疆域接于密者。”(38)
吴颎炎《经学辑要》引清朝马端辰按:“侵阮徂共承上敢距大邦而言之,毛传言密须侵阮遂往侵共是矣”。(39)
清光绪进士、翰林许承尧《回山王母宫三首》诗云:我游共阮国,最爱古回中。”( 40)许承尧谓,共阮都是国,而非共是阮之都。
民国张维著《陇右金石录》按:《泾州志》:水泉寺,即古共池。诗云:密人不恭,侵阮徂共。( 41)
《辞海》在“阮”的辞条里,如此解释:“①阮,古国名,偃姓,在今甘肃泾川, 周文王所灭” 。《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 。②姓”。
《辞海》在“共”的辞条里,如此解释:“共,古国名,有二:其一在今甘肃泾川北。《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其一在今河南辉县,西周时为共伯封国。《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出奔共。”不久为卫所兼并,成为卫邑。”(42)
《辞源》载:“阮,商代诸侯国名,偃姓,地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县北”。(43)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阮,古国名,文王所灭。《诗·大雅》侵阮徂共,其地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共,古国名,文王所灭,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44)
《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的商时期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即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距今3600多年。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中,泾河北标有共,图例符号是诸侯小国名和国都。泾川南界即与灵台县交界处,标有阮,即阮国,在今梁河川、黑河川一带。阮国之南标有密(密须)国,今甘肃灵台境。今甘肃宁县、陕西旬邑、彬县境标有豳国。
显然,阮与共的距离相当远,阮在今日泾川版图的南界,共在今城关中学共池遗址处。可以看出,阮与共是同时存在的两个诸侯国。
阮国与共国同时存在于商,约存在500多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中,今甘肃镇原与泾川地域间叫太原,标注的字号较大,以为大邑。泾河北标有共,但无图例符号。阮国在今泾川灵台边界之间,无图例符号。阮国近邻是密须国。豳国存在于今陕西彬县一带。严允(犬戎)存在于甘肃环县、陕西定边、安塞之间。(45)
由此可知,西周时,阮国与犬戎西王母部族同时存在。
西周时期约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即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距今约3000多年。
周文王三年攻灭密(今甘肃灵台)国后,阮国、共国还存在,可知阮国、共国以诸候国在西周存在了约270多年,加上在商时期存在500多年,阮国、共国共存在了770多年。
明平凉府、清泾州地方志及现存碑刻记载阮共为两国
明《平凉府志》在泾川建制沿革部分记载:“泾川商周时为阮共故地。”(46)
清乾隆《泾州志·地舆志》载:“泾于天文为东井,居泾之阳。商周阮共之地”。
清乾隆《泾州志》收录的《回中山赋》(林毓俊):“义渠之国,共阮之区,有山葱蔚,有水沮洳”。(47)
清朝嘉庆李逢源撰《水泉寺兼山东创修文昌宫碑记》:“泾州,古阮也。邑北有水泉寺,古共池也。山曰兼山,三峰耸峙。……泾庠廪生李逢源撰,时大清嘉庆二十四年岁次己卯七月十七日。” (48)碑现存回山王母宫文管所北碑园。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泾州乡土志》历史部载:“泾州于天文为东井,居泾水之阳,商周时为阮共,在畿内亦曰密”。(49)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泾川禹贡为雍州之属,周为豳地,《诗》‘芮鞫之即可征也。’且为‘阮地共地’,《诗》‘侵阮徂共’又可征也。”“商:密须子爵商侯国与阮皆隶即今本县之东半面”。“周:阮共。阮,古国名。为文王所灭,《诗·大雅》‘侵阮徂共’,其地在今本县东南。共,古国名。为文王所灭,其地在今本县北五里,《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以上均见《古今地名大辞典》。”(50)  
共是阮之邑、地名的出处及错误记载
清《诗意折中》引清朝宰相傅恒等释:“密、阮皆国名;共,阮邑;距,拒。”(51)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共池,诗侵阮徂共。郑氏曰,阮国名,今共池是也”。此处记错了郑玄之论。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郑笺:共,阮国地名,今共池是,现水泉寺中,共池犹存,即汉安定县故址,亦可考见”。此处又记错了郑玄之论。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郑氏曰:共,阮国地名,今共池是也,武王时为畿内诸侯居泾之阳,以上见《通志》”。“共邑,在州北五里,诗大雅,密人不恭侵阮徂共。”此处再次记错了郑玄之论。


阮陵和共池同时出现的出处和记载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今县北水泉寺,旧名为共池,即汉安定县遗址,古迹称为阮陵”。
民国《泾川县志》地舆志载:“汉:安定县。《前汉地理志》:武帝三年,析北地郡;《一统志》:置安定郡;元魏改为泾州,今县北水泉寺,旧名为共池,即汉安定县遗址,古迹称为阮陵”。 (52)
另外,清乾隆《泾州志》李瑾《百泉东岳二郎庙记》 ,把百泉与共池、瑶池并列为泾川胜地,“ 矧百泉为泾胜地,吹凤降於神仙,濯龙走其车马,蝉联相接,东与共池、瑶池交晖互映。”(53)
周朝八百诸侯国
史上,有周朝八百诸侯国之说,这决非夸大之词。《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时确实有八百诸侯:“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是时诸侯不期而会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
姬姓是黄帝部落的后代,周天子便姓姬。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周朝最开始分封的诸侯国的面积都不大,根据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土地,最高的公爵诸侯国封地只有百里,伯爵70里,子爵50里。比如楚国被封在丹阳,领土只有50里,为子爵,号为楚子。因此天下八百诸侯,每个诸侯国50里至100里领土,也就是说现在的一个县就相当于当时一个诸侯国。后来各个诸侯国相互兼并,又在抵抗四夷入侵的战争中开疆拓土,于是有了楚国五千里,秦国三千里、齐国两千里这样的大国;很多小国都被大国灭了,到战国初期,天下八百诸侯只剩下30多个了,其中以战国七雄为最大。(54)
阮、共皆为商周诸侯国,古今为何说不清是一国或两国及国界,因为商周年代太早,记载不详,无现代概念中的比例尺地图,历代从文者仅以前人所记的几个字再讲述一次,因此说不清的难度在此。
分享到:

TAG: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60542
  • 日志数: 417
  • 图片数: 3
  • 建立时间: 2010-03-25
  • 更新时间: 2024-02-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