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同站点书签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添加人:杨树喆 时间:2009-01-04 18:05:03 已有 1434 人点击, 0 人评论
  • [刘锡诚]百年民间文学理论著作要目索引
    添加人:杨树喆 时间:2009-01-04 18:45:39 已有 1311 人点击, 0 人评论
  • 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专区
    添加人:杨树喆 时间:2009-01-05 08:12:33 已有 1083 人点击, 0 人评论
  • 中国民俗学网
    添加人:杨树喆 时间:2009-01-10 20:29:44 已有 1064 人点击, 0 人评论
  • 【邵凤丽 王娜】“中国民俗学会2008年年会”综述
    添加人:杨树喆 时间:2009-01-10 21:54:23 已有 1037 人点击, 0 人评论
  • 台湾:2008民俗暨民間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表與論文摘要
    添加人:杨树喆 时间:2009-01-10 21:56:04 已有 967 人点击, 0 人评论
  • 蒙古族动物故事文本目录(汉文)
    添加人:hatujin 时间:2009-10-14 19:57:09 已有 1533 人点击, 1 人评论
    《蒙古族动物故事》文本索引(汉文) A 《阿兰雀、鹌鹑和狐狸吃蛋》,莫子搜集,苏民翻译,译自《汗腾格里》1981年 ,第一集,《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8-30 《阿尔山公鹿的角与脚》,《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189-190 《爱显示自己的青蛙》,彭斯格拉西讲述,芒•牧林搜集整理,芒•牧林、陈清漳翻译,搜集时间:1940年,《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4-255 《傲慢的公骆驼和公山羊》,巴音孟和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9-121 B 《霸道的蛤蟆》,阿拉坦其目格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5 《霸道的蛤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8-79 《白狮》,《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3 《白兔和狐狸》,乌力图那顺、陶德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 《白兔和狐狸》,《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2-64 《白兔和狐狸》,乌力图那顺、陶德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2-24 《白雪和兔子》,新疆色•曼吉搜集整理,豪斯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3-44 《白雪和兔子》,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6-97 《豹子捉兔子》,桑布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85-186 《蝙蝠讽刺大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9-81 《蝙蝠讽刺大鹏》,拉玛扎布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8 《蝙蝠为什么昼伏夜出》,根据鄂托克旗蒙古语文办公室供稿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0-161 《蝙蝠为什么昼伏夜出》,[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0-21 《蝙蝠的妙计巧语》,色•曼吉搜集整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4-37 C 《彩凤、白蟒和老松树》,白歌乐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90-193 《彩凤、白蟒和老松树》,白歌乐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14-217 《馋狗》,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7 《刺猬、蛇和蚂蚁》,根据参加杭锦旗1979年那达慕大会的一位老人的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75-176 《聪明的鹦哥儿》,巴雅尔、郭永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1-7期,P19-22 《聪明的鹦哥儿》,巴雅尔搜集记录,郭永明翻译,流传地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73-276 《聪明的鹦哥儿》,伊金霍洛旗公尼召一个当过喇嘛的老人讲述,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19-124 《聪明的鹦哥儿》,巴雅尔采录,郭永明翻译整理,《中国民间故事精品库—幻想故事卷》,1999年,P436-439 《聪明的刺猬与狡猾的狐狸》,译自《吉如嘎岱莫尔根》,彤古丽格翻译,《民间文学》,2000-3期,P56 《聪明的小兔》,芒牧林、陈清漳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9-171 《聪明的小兔》,芒•牧林、陈清漳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93-194 《聪明的猫头鹰》,芒•牧林、陈清漳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3-266 D 《大花猫和小花猫》,朝•美其德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0-41 《大象和蚂蚁》,《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6-77 《大象和小猴》,占布拉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2-93 《大象和偃鼠》,吉格木德苏荣记,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0-61 《大象和鼹鼠》,吉格木德苏荣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0-21 《带着绊绳的黑花母鸡》,德•达兰太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0 《戴帽子的狼》,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五大队牧民热德那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83-184 《倒霉的蠢驴子》,《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3 E 《恶狼的下场》,莎仁格日乐搜集,额尔敦其其格整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2-103 《饿狼和公羊》,白常明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9-130 G 《公鸡比美》,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2-84 《公鸡迷上了艺术》,朝•美其德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5-46 《公鸡叫鸣要羽衫》,玛•加勒斯莱搜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7 《公鸡为什么鸣叫?》,译自《吉如嘎岱莫尔根》,彤古丽格翻译,《民间文学》,2000-3期,P56 《公山羊先生》,[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6-48 《狗、猫和老鼠》,[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6-57 《狗是怎样给自己找到了主人的》,斯捷帕夫俄译并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8-101 《狗熊种地》,额尔德尼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62-64 《孤苦伶仃的白驼羔》,[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9-63 《孤独的萤火虫》,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9-81 《光头老汉和狼》,杭锦旗伊克乌素公社六大队青年巴图朝鲁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36-139 H 《哈巴狗和小花猫》,陈清漳、芒•牧林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75-180 《海龟和井蛙》,《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2-53 《寒号鸟》,《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2 《旱獭为什么有四个脚趾》,[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4 《旱獭被砍掉了大拇指》,新疆阿•大白搜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 p10-11 《杭希努尔姑娘、狐狸和天鹅》,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106-109 《好吹牛的羊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8-49 《号寒鸟》,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 《黑心眼害自己》,青海乌兰县老牧民班孜尔讲述,察干巴托尔记录,浩思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0-23 《猴子和小鸟》,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1 《猴子的死》,《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204-207 《狐狸、刺猬和青蛙》,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陈清漳、芒•牧林翻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7-9 《狐狸、刺猬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1-32 《狐狸、刺猬和青蛙》,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4-126 《狐狸、刺猬和青蛙》,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陈清漳、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2-253 《狐狸、刺猬和青蛙》,选自《内蒙民间故事》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48-49 《狐狸的本性》,《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2-154 《狐狸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0-31 《狐狸和乌鸦》,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2-53 《狐狸和山羊》,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4 《狐狸和狮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9-30 《狐狸和熊》,新疆阿•拗孜尔巴图搜集整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4 《狐狸和山羊喝水》,杭锦旗第二民族中学学生巴音道尔吉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6-167 《狐狸和兔子》,宝音贺希格整理,《民间文学》,1961年6月号,P18-19 《狐狸和兔子》,宝音贺希格整理,《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1-262 《狐狸和兔子分油》,高•仁钦搜集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7-59 《狐狸和兔子分油》,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3-85 《狐狸和羊》,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4 《狐狸和仙鹤》,齐木德达瑞搜集,额尔登其其格整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1-33 《狐狸和喜鹊种地》,乌审旗民族中学高仁庆老师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3-165 《狐狸和仙鹤》,《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2-74 《狐狸、鹤和猎人》,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5 《狐狸木匠》,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5-76 《狐狸请客》,其木格塔利搜集,额尔敦其其格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6-147 《狐狸有了长尾巴》,浩斯译自新疆托忒蒙文《汗腾格里》,《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5-27 《虎和人》,[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1-24 《花马驹》,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7-69 《话是圆的》,超•美其德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79-180 《黄鼠和鼹鼠》,根据打印刊物《乌审文艺》昭日格图所录同名故事整理译写,《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53-156 《黄莺和乌鸦》,德•达兰太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60-61 《灰狐狸和黑狐狸》,道荣嘎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1-203 《灰狐狸和黑狐狸》,巴拉吉尼玛讲述,道荣嘎搜集整理,搜集时间:1958年,流传地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96-298 《灰狼的故事》,拉布丹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8-80 《灰狼的故事》,(昭盟)拉布丹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3-55 《灰色的蛤蟆》,恩和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65-66 《会摇尾巴的狼》,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2-133 《会用心计的小白兔》,《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0-62 J 《机灵的兔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2-53 《机智的兔子》,白歌乐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5-16 《机智的老山羊》,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9-272 《机智的牧羊人》,甘珠尔扎布记录,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33-37 《机智的绵羊》,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0-42 《机智的绵羊》,《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7-109 《机智的牧羊人》,甘珠尔扎布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4-118 《鸡为什么早晨打鸣》,[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4-25 《鸡和鹰》,乌力吉宝音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1-72 《吉祥鸟的来历》 ,《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62-63 《骄傲的天鹅》,白歌乐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0-12 《骄傲的天鹅》,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0-102 《骄傲的天鹅》,巴图讲述,白歌乐搜集、整理、翻译,搜集时间:1953年,流传地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一带,《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7-268 《骄傲的天鹅》-选自《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60-61 《骄傲的天鹅》,白歌乐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 ,《民间文学作品选》,上册,1980年,P269-272 《骄傲的白象》,芒•牧林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95-197 《骄傲的公山羊》,《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8 《狡猾的狐狸》,宝音巴图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4-165 《锦鸡、兔子、猴子和大象》,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32-34 《井里的蛤蟆》,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5-66 《九只狼》,白歌乐、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7-10 《九只狼》,白歌乐、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89-192 K 《看究竟谁最美》,达布和日巴雅尔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0-113 《鲲鱼和乌鸦斗智》,杭锦旗第二民族中学学生额日德木图讲述,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8-171 L 《癞蛤蟆和猴子》,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9-20 《癞蛤蟆装大个儿》,《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9 《狼和羊羔》, 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8-19 《狼和羊羔》,仁钦莫德格讲述,甘珠尔扎布搜集整理,胡日查翻译,搜集时间:1956年,《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7-258 《狼和羊羔》,仁钦记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9-30 《狼和羊羔》,《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8-70 《狼和仙鹤》,莎仁高娃记,高仁钦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1 《狼和鹤》,沙仁高娃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0-91 《狼和鹤》,《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7-68 《狼和小羊羔》,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5-136 《狼受洗礼》,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2-163 《狼和骆驼》,《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8 《狼找真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9-160 《狼、狐狸和猫》,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72-174 《狼和猫》,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6-97 《狼和马驹》,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8-89 《狼和羔羊》,选自《蒙古族民间故事集》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67-68 《老人和兔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 p28-29 《老头和老虎》,[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6-39 《老臊胡》,孙剑冰,《民间文学》,1955年四月号,P12-14 《老臊胡、狼、狐狸》,甘肃省肃北县牧民杜布沁讲述,乔旦德尔、杜格尔扎布记录,却拉布吉翻译,豪斯校改,《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2-14 《老虎和花鹿》,霍尔查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76-178 《老虎和花鹿》,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4-36 《老虎和花鹿》,霍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9-211 《老虎和牤牛》,芒•牧林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3-121 《老鼠、大象和凤凰》,巴雅尔、郭永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1-7期,P41 《老鼠、大象和凤凰》,伊金霍洛旗公尼召一个当过喇嘛的老人讲述,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81-182 《老虎和松鼠》,道布译,译自《英雄古那干》,《民间文学》,1960年5月号,P33 《老虎和松鼠》,道布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5 《老虎和松鼠》,选自《民间文学》,1960年5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9 《老虎和松鼠》,道布翻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5-6 《老虎和蚂蚁》,胡日查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保藏的蒙文资料整理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6-287 《老虎和蚂蚁》,占布拉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5-96 《老虎和蚂蚁》,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0-71 《老虎和红花牤牛》,芒•牧林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翻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03-311 《老虎和红花牤牛》,芒•牧林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25-233 《老农和老虎》,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陈清漳、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12-316 《老鼠和骆驼看太阳》,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7 《老灰狼咬脖子》,青海高勒木德老牧民图布信讲述,布仁朝格图记录、整理,原载《德德蒙古》,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7 《两岁小公牛》,[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1-52 《两岁的小母羊》,[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4-56 《两只狐狸的友谊》,《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87-189 《两只獾》,《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6-87 《两只獾子》,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2 《两只老鼠偷奶喝》,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0-91 《粮食全留给了青蛙和蜘蛛》,《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4-55 《猎人和狮子》,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二大队郝富贵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29-135 《鹿和骆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5-16 《鹿和角》,白歌乐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98-199 《鹿和角》,《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4 《驴子和老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6-78 《驴子和老虎》,胡尔查整理、翻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9-41 《驴哥哥虎弟弟》,阿拉善旗巴•孟克巴图搜集,蒙哥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5 《绿蝈蝈和黄蚂蚁》,《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1 《骆驼为什么常在灰中打滚》,[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4-15 《骆驼失去了角》,译自《吉如嘎岱莫尔根》,彤古丽格翻译,《民间文学》,2000-3期,P56 《骆驼和花鹿》,《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9-90 《骆驼和羊》,《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7-128 《骆驼和十二属相》,根据鄂托克旗蒙古语文办公室供稿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57-159 《骆驼和山羊比个子》,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1 《骆驼为啥在灰土上打滚》,新疆加勒沙拉搜集,任国勇整理,关巴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0-51 M 《马鹿为啥哭瞎了两只眼》,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1-82 《马、熊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7-59 《蚂蚁和蚱蜢》,嘎丹巴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4-55 《蚂蚁和喜鹊》,明棠记,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5-57 《蚂蚁和喜鹊》,明堂记录,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1-82 《猫头鹰和乌鸦》,[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9-20 《猫脖子上的铃》,[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9-70 《猫为什么吃老鼠》,索日嘎木吉、曹纳木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8-50 《猫和老鼠》,仁钦、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21-222 《猫和老鼠》,《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6 《猫和老鼠》, 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4-15 《猫为什么吃老鼠》,素日嘎木吉、曹纳木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7-129 《猫鼠哥儿俩》,《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2-53 《猫儿称汗和老鼠为害》,《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6-58 《蜜蜂和燕子》,《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9-140 《蜜蜂和野猪》,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9-151 《蜜蜂、凤凰和燕子》,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放大站额尔敦巴特尔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47-150 《蜜蜂是怎么变成哑巴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1-72 《蜜蜂和熊》,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5 《蜜蜂是怎么变成哑巴的》,查干伊希格口述,赛音吉尔嘎啦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2-63 《母野驴和它的小驹儿》,青海省乌兰县宗敖拉雅布兴老人讲述,乌•才让东德布记录,浩思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8-9 《母鸡和奶牛》,德•达兰太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0 《母羚羊和灰狼的故事》,芒•牧林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翻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91-295 《母羚羊和灰狼的故事》,芒•牧林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4-208 N 《鸟王的爱妃和乌鸦》,青海乌兰县老牧民班孜尔讲述,察干巴托尔记录,浩思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8-39 《牛和甲鱼》,宝力格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8-59 《牛群和狼》,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8 《牛和驴子》,格•齐林搜集,霍尔查整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9-60 《牛和驴子》,格•齐林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6-47 《牛的睾丸》,新疆、玛•扎勒萨拉搜集整理,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4 P 《披着羊皮的狼》,《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1 Q 《七个老鼠兄弟》,仁钦道尔吉、祁连休搜集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6-107 《七个老鼠兄弟》,仁钦道尔吉、祁连休搜集整理,《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01-302 《七个老鼠兄弟》,仁钦道尔吉、祁连休搜集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23-224 《骑红牤牛的老灰狼》,忙•牧林译,《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P27-30 《骑驴赴宴的老灰狼》,喜如莫讲述,芒•牧林、阿斯搜集、整理、翻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24-30 《骑驴赴宴的老灰狼》,芒•牧林、阿斯搜集整理翻译,《蒙古族历代文学作品选》,1982年,307-310 《骑红牤牛的老灰狼》,选自《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2-55 《骑红牤 牛的老灰狼》,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2-145 《骑驴赴宴的老灰狼》,喜如莫、白音都仍讲述,芒•牧林、阿斯搜集、整理、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17-321 《骑大红马的阿尔泰台吉》,《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4-66 《青蛙搬家》,选自《内蒙民间故事》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0-51 《青蛙“呱呱”报春天》,新疆阿•大白搜集,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5-46 《穷人欣乎乃怎样当上了财主》,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110-116 《瘸猴和瞎驴》,都仍特格希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1 《雀鹰和狐狸》,扎拉僧宝、乌力吉忽都格记录,索那木整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10 S 《山羊和绵羊》, 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2-13 《山羊和绵羊》,仁钦、胡尔查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2-44 《山羊和绵羊》,仁钦莫德格讲述,甘珠尔扎布搜集整理,胡日查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99-300 《山羊和绵羊》,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4-55 《蛇的头和尾巴》,《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0-71 《蛇的头和尾巴》,胡格吉勒图、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4 《蛇头和蛇尾》,胡格吉勒图搜集,高•仁钦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4 《谁的岁数大》,《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7-138 《什么也不怕的狮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5-36 《狮子和老鼠》,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7 《狮子、狼和狐狸》,《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0 《狮子审案》,《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6-167 《狮子和山羊》,泽斯达、额尔敦其其格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6-48 《狮子和山羊》,泽斯达、额尔敦其其格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8-100 《狮子和老鼠》,仁钦记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0 《狮子是怎样在西伯利亚绝迹的》,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古•库古罗夫、阿•布列洛夫斯基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77-78 《十二生肖里没骆驼》,新疆赵•道尔加拉搜集,关巴翻译,任国勇整理,《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8 《世界上三个忧虑的思想家》,[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6 《兽王狮子是怎样被聪明的兔子处死的》,高•仁钦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2-43 《属相里鼠为大》,阿拉善旗那钦搜集整理,牧原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9 《水獭和鸿雁》,《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12-14 《四种和睦的动物》,[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7-68 《松鼠和狼》,《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1 《松、柏和麻黄为什么长青》,[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2 《“苏热•兔莱”,威风的小兔子》,《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7-76 T 《贪馋的狼》,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3-124 《贪心的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4-35 《跳兔和甲鱼》,拉布丹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8-61 《跳鱼和甲鱼》,(昭盟)拉布丹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0-53 《兔子为什么豁嘴》,[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7-19 《兔和善良的老母羊》,吉格米德斯仁搜集整理,芒•牧林翻译,流传地区:锡林郭勒盟一带(根据《英雄古那干》),《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1-284 《兔子借虎势发威》,陶格特莫勒讲述,高•仁钦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4-46 《兔子历险记》,杭锦旗伊克乌素公社五大队学生焦月格图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40-144 《兔和善良的老母羊》,吉格米德斯仁记,芒•牧林翻译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85-188 《兔假虎威》,陶格特莫勒讲述,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5-28 《兔子处死兽狮王》,高•仁钦、朝戈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2-73 《兔子让老虎吃“眼葡萄”》,浩思、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8-19 《兔子、狐狸、松鼠》,《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191-193 《兔子为什么豁了嘴》,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6 W 《乌龟和猴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8-69 《乌龟和猴子》,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2-44 《乌鸦和刺猬》,《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2-123 《乌鸦和刺猬》,胡日查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9-260 《乌鸦和刺猬》,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12-213 《乌鸦和刺猬》,《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3-94 《乌鸦和狐狸》,《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8 《乌鸦、兔子和黄牛》,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五大队斯登道尔吉老人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51-152 X 《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忙•牧林译,《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P24-27 《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77-280 《喜鹊和狐狸的友谊》,额尔敦陶陶、高•仁钦搜集,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37-40 《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选自《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62-66 《喜鹊、狐狸和金鹿》,根据参加杭锦旗1979年民间艺人演唱会的一位额吉的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77-180 《喜鹊和狐狸的友谊》,额尔敦陶陶、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4-106 《下了七个蛋的跛喜鹊》,[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2-44 《仙鹤当国王》,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79-80 《嫌弃旧窝的喜鹊》,乌力吉宝音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3 《想想别人的好处吧!》,《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2 《象鼠相斗》,[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73-74 《象和老鼠》,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8-49 《象和猴子》,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6-57 《小白马的故事》,白歌乐记,白歌乐、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4-7 《小啄木鸟》,奇拉贡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38-39 《小猫》,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5 《小猫钓鱼》,占布拉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8 《小骆驼的遭遇》,巴图讲述,白歌乐记录,李翼整理,《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8-290 《小骆驼的遭遇》,选自《内蒙民间故事》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6-58 《小骆驼的遭遇》,巴图讲述,白歌乐记录,李翼整理,《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1-4 《小鸟的故事》,《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5-67 《小鸟的故事》,松岱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5 《小老虎和公山羊》,《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5-76 《小老虎和公山羊》,奥登其目格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7-38 《小羊羔恫吓野狼》,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8-89 《雄鹰和乌鸦》,《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1 《熊、狼和狗》,[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3-54 《熊崽牛犊哥儿俩》,青海乌兰县牧民尼玛讲述,曲尔其木记录,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6-17 《选拔能手》,《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4-75 《雪豹和大头鱼》,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3-85 《雪豹和公牛》,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2-95 Y 《燕子和土蜂》,[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2-13 《燕子》,特•塔日巴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17 《摇尾的狼》,《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6-87 《野牛战胜野狼》,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2 《野骡、乌鸦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4-46 《夜猫子和林中鸽子》,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9 《夜猫子哭鼻子》,新疆阿•大白搜集,蒙哥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0-42 《一匹白母马》,[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4-67 《一只上了年纪的老鼠的故事》,[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70-73 《义熊》,[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9-50 《有一只大嗉子的麻雀》,[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9-42 《愚蠢的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2-34 Z 《再不能跟花狐狸交朋友》,苏民翻译,原载《汗腾格里》1981年第三期,《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1-33 《枣遛马和大白猪》,德•僧格仁钦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6-57 《“扎勒”》,塞吉拉夫记译,《民间文学》,1956年六月号,P46-47 《扎勒》,赛吉拉记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72-175 《扎勒》,塞吉拉记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81-184 《这是我想出来的》,乌力吉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7-98 《蜘蛛为什么居于屋檐下》,《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187-188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尔查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7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日查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保藏的蒙文资料整理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6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0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8 《自命不凡的大象》,《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9 《最后的希望》,达木林加布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81-184
  • 蒙古族服饰的寻根之旅
    添加人:hatujin 时间:2009-10-14 20:00:41 已有 809 人点击, 0 人评论
    蒙古族服饰的寻根之旅 发布: 2009-7-29 14:12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内蒙古晨报 | 查看: 88次   2004年“蒙古服饰艺术”被文化部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40个试点项目之一。   2006年,自治区组织了田野调查组重点在区内调查,先后走访57个旗县,采录各种蒙古族服饰、配饰4000多件,拍摄照片8000多张,基本摸清了内蒙古境内蒙古族服饰艺术现状。   2007年,田野调查组又重点到区外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青海、甘肃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同时,评选命名了首批19个蒙古族服饰艺术传承人、2名蒙古族服饰艺术收藏家、4名蒙古族服饰艺术民间表演团(队)。   “蒙古民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它是蒙古族民族形象的标志,也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参加田野调查的盛丽总结说。   传统遭遇流失   6月30日,呼和浩特市呼伦北路的一家民族服饰制作店里,柜架上放满了制作蒙古服装用的鲜艳的缎料和绸子,几套制做好的成衣在衣架上挂着,店里的裁缝塔娜手里没活儿,正在缝补几件牛仔裤。她告诉记者,店里的冷清是不定期的,有时定制衣服的多了就会忙起来。   “人们定制蒙古族服饰大多用于开会或结婚等重大场合穿,款式大多是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再加现代元素,偶尔也有人要求传统样式的,但这样的比较少。”   在记者对呼和浩特民族服装制作店的调查中,大多服装店处于这样的情况。公园西路两家大的经营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店里,挂着的大多都是舞台装,服装样式和颜色大多较为夸张和鲜艳。草原金荣店的店员孙女士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店还有一个专门制作民族服装的厂子,一般都是表演团体来定制演出服,生活装很少。   参加了二年的西部蒙古服装田野调查的盛丽对这一现象深有感触,“很多蒙古族服饰有资料或老照片,但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了。我们下乡发现,老乡们穿蒙古袍的很少了,只有在像那达慕那样重大的场合才穿。这也许和自然环境,天气变暖及各地文化有关,也有和当地政府重视程度有关。”   传统文化的缩影   盛丽说,每套蒙古服饰穿在身上都显示了它特有的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蒙古族服饰因其部落不同,又呈现出不同的服饰装束,即使同一部落,也往往因为居住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有千秋。田野调查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将趋于同一化的蒙古族服饰都细化出来,每个部落的服装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在其中。据了解,目前这些落部大致可分为:鄂尔多斯、乌珠穆沁、乌拉特、科尔沁、和硕特、布利亚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喀喇沁、喀尔喀、巴尔虎、苏尼特、察哈尔、土默特、阿布嘎、巴林等。   对蒙古族服饰进行了3年多研究的盛丽在采访中说,她认为蒙古族服饰在最近100年的发展史中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保持古老一点的,清代蒙古族服饰最为原始,因为那时清政府实行盟旗制,限制部落之间的自由往来,客观上促进了部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同时这一时期受到了满文化的影响,创造出具有满式风格的清代品官冠服;第二阶段,民国期间到50年代,面料没太多变化,款式变化基本固守传统;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后,蒙古族服饰和以前相差甚远,款式夸张,面料上也有很大的改变,商店里卖的只是男蒙古袍、女蒙古袍之分,地域差别渐渐没了。   传统的回归   三年下来,盛丽和她的队友们面对自己的收获和老乡们对蒙古服装重视的态度感到很高兴与欣慰,“老乡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启动以来最大的收获,现在他们会主动告诉你和提供一些资料,而且他们的服装从以前更加华丽,开始回归传统。”   盛丽说,还有一些蒙古族老人可以手工缝制传统服装。在乌审旗,有许多60多岁的老人制作独特的传统蒙古服装出去演出,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专门缝制蒙古靴,底和绑子是用手一针一针纳出来的,手工活相当了得。原来,这门手艺从老人的奶奶那一辈就流传下来,现在她还保存着当时的鞋样。乌审旗还有一家六代人做蒙古族服饰,最老的93岁,女儿、儿媳、孙女都会做服饰。“现在像这样专门制作蒙古服装的家族在民间中还有很多。”   当作大工程来保护   “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蒙古族服饰,它看上去就只是一件衣服,当这三年对蒙古服饰进行过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后,你会发现,蒙古族服饰文化内涵深厚,吸纳大自然,同时也反映大自然,它每一个角度和方面都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明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蒙古族服饰的保护与研究是一个大工程,要分几步走,我们目前的计划是,今年的草原文化艺术节将展出21个部落的54套蒙古服装,来进一步宣传和推广蒙古服饰文化遗产,同时引导社会的潮流;年底还将以大型画册、光盘推出这三年来的田野调查成果;明年,将继续在这成果之上展开深入的研究,把这件事做到底,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副厅长明锐说。 TAG: 传统服饰 蒙古族 民族服饰 田野调查 寻根 艺术传承 喀喇沁 服饰文化 乌审旗 土尔扈特
  • 蒙古族与藏族的天体神话与天神信仰的比较研究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09-11-12 14:25:16 已有 1113 人点击, 0 人评论
  • 本溪立冬民俗:满族风情浓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09-12-03 13:26:17 已有 1060 人点击, 0 人评论
  • [刘锡诚]百年民间文学理论著作要目索引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09-12-03 13:31:34 已有 1040 人点击, 0 人评论
  • 蒙古族动物故事文本目录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09-12-03 13:36:18 已有 1500 人点击, 0 人评论
    《蒙古族动物故事》文本索引(汉文) A 《阿兰雀、鹌鹑和狐狸吃蛋》,莫子搜集,苏民翻译,译自《汗腾格里》1981年 ,第一集,《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8-30 《阿尔山公鹿的角与脚》,《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189-190 《爱显示自己的青蛙》,彭斯格拉西讲述,芒•牧林搜集整理,芒•牧林、陈清漳翻译,搜集时间:1940年,《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4-255 《傲慢的公骆驼和公山羊》,巴音孟和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9-121 B 《霸道的蛤蟆》,阿拉坦其目格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5 《霸道的蛤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8-79 《白狮》,《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3 《白兔和狐狸》,乌力图那顺、陶德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 《白兔和狐狸》,《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2-64 《白兔和狐狸》,乌力图那顺、陶德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2-24 《白雪和兔子》,新疆色•曼吉搜集整理,豪斯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3-44 《白雪和兔子》,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6-97 《豹子捉兔子》,桑布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85-186 《蝙蝠讽刺大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9-81 《蝙蝠讽刺大鹏》,拉玛扎布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8 《蝙蝠为什么昼伏夜出》,根据鄂托克旗蒙古语文办公室供稿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0-161 《蝙蝠为什么昼伏夜出》,[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0-21 《蝙蝠的妙计巧语》,色•曼吉搜集整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4-37 C 《彩凤、白蟒和老松树》,白歌乐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90-193 《彩凤、白蟒和老松树》,白歌乐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14-217 《馋狗》,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7 《刺猬、蛇和蚂蚁》,根据参加杭锦旗1979年那达慕大会的一位老人的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75-176 《聪明的鹦哥儿》,巴雅尔、郭永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1-7期,P19-22 《聪明的鹦哥儿》,巴雅尔搜集记录,郭永明翻译,流传地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73-276 《聪明的鹦哥儿》,伊金霍洛旗公尼召一个当过喇嘛的老人讲述,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19-124 《聪明的鹦哥儿》,巴雅尔采录,郭永明翻译整理,《中国民间故事精品库—幻想故事卷》,1999年,P436-439 《聪明的刺猬与狡猾的狐狸》,译自《吉如嘎岱莫尔根》,彤古丽格翻译,《民间文学》,2000-3期,P56 《聪明的小兔》,芒牧林、陈清漳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9-171 《聪明的小兔》,芒•牧林、陈清漳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93-194 《聪明的猫头鹰》,芒•牧林、陈清漳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3-266 D 《大花猫和小花猫》,朝•美其德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0-41 《大象和蚂蚁》,《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6-77 《大象和小猴》,占布拉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2-93 《大象和偃鼠》,吉格木德苏荣记,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0-61 《大象和鼹鼠》,吉格木德苏荣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0-21 《带着绊绳的黑花母鸡》,德•达兰太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0 《戴帽子的狼》,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五大队牧民热德那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83-184 《倒霉的蠢驴子》,《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3 E 《恶狼的下场》,莎仁格日乐搜集,额尔敦其其格整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2-103 《饿狼和公羊》,白常明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9-130 G 《公鸡比美》,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2-84 《公鸡迷上了艺术》,朝•美其德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5-46 《公鸡叫鸣要羽衫》,玛•加勒斯莱搜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7 《公鸡为什么鸣叫?》,译自《吉如嘎岱莫尔根》,彤古丽格翻译,《民间文学》,2000-3期,P56 《公山羊先生》,[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6-48 《狗、猫和老鼠》,[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6-57 《狗是怎样给自己找到了主人的》,斯捷帕夫俄译并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8-101 《狗熊种地》,额尔德尼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62-64 《孤苦伶仃的白驼羔》,[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9-63 《孤独的萤火虫》,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9-81 《光头老汉和狼》,杭锦旗伊克乌素公社六大队青年巴图朝鲁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36-139 H 《哈巴狗和小花猫》,陈清漳、芒•牧林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75-180 《海龟和井蛙》,《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2-53 《寒号鸟》,《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2 《旱獭为什么有四个脚趾》,[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4 《旱獭被砍掉了大拇指》,新疆阿•大白搜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 p10-11 《杭希努尔姑娘、狐狸和天鹅》,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106-109 《好吹牛的羊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8-49 《号寒鸟》,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 《黑心眼害自己》,青海乌兰县老牧民班孜尔讲述,察干巴托尔记录,浩思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0-23 《猴子和小鸟》,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1 《猴子的死》,《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204-207 《狐狸、刺猬和青蛙》,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陈清漳、芒•牧林翻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7-9 《狐狸、刺猬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1-32 《狐狸、刺猬和青蛙》,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4-126 《狐狸、刺猬和青蛙》,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陈清漳、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2-253 《狐狸、刺猬和青蛙》,选自《内蒙民间故事》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48-49 《狐狸的本性》,《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2-154 《狐狸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0-31 《狐狸和乌鸦》,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2-53 《狐狸和山羊》,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4 《狐狸和狮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9-30 《狐狸和熊》,新疆阿•拗孜尔巴图搜集整理,苏民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4 《狐狸和山羊喝水》,杭锦旗第二民族中学学生巴音道尔吉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6-167 《狐狸和兔子》,宝音贺希格整理,《民间文学》,1961年6月号,P18-19 《狐狸和兔子》,宝音贺希格整理,《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1-262 《狐狸和兔子分油》,高•仁钦搜集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7-59 《狐狸和兔子分油》,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3-85 《狐狸和羊》,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4 《狐狸和仙鹤》,齐木德达瑞搜集,额尔登其其格整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1-33 《狐狸和喜鹊种地》,乌审旗民族中学高仁庆老师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3-165 《狐狸和仙鹤》,《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2-74 《狐狸、鹤和猎人》,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5 《狐狸木匠》,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5-76 《狐狸请客》,其木格塔利搜集,额尔敦其其格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6-147 《狐狸有了长尾巴》,浩斯译自新疆托忒蒙文《汗腾格里》,《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25-27 《虎和人》,[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1-24 《花马驹》,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7-69 《话是圆的》,超•美其德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79-180 《黄鼠和鼹鼠》,根据打印刊物《乌审文艺》昭日格图所录同名故事整理译写,《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53-156 《黄莺和乌鸦》,德•达兰太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60-61 《灰狐狸和黑狐狸》,道荣嘎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1-203 《灰狐狸和黑狐狸》,巴拉吉尼玛讲述,道荣嘎搜集整理,搜集时间:1958年,流传地区: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96-298 《灰狼的故事》,拉布丹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8-80 《灰狼的故事》,(昭盟)拉布丹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3-55 《灰色的蛤蟆》,恩和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65-66 《会摇尾巴的狼》,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2-133 《会用心计的小白兔》,《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0-62 J 《机灵的兔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2-53 《机智的兔子》,白歌乐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5-16 《机智的老山羊》,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9-272 《机智的牧羊人》,甘珠尔扎布记录,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33-37 《机智的绵羊》,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0-42 《机智的绵羊》,《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7-109 《机智的牧羊人》,甘珠尔扎布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4-118 《鸡为什么早晨打鸣》,[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24-25 《鸡和鹰》,乌力吉宝音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1-72 《吉祥鸟的来历》 ,《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62-63 《骄傲的天鹅》,白歌乐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0-12 《骄傲的天鹅》,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0-102 《骄傲的天鹅》,巴图讲述,白歌乐搜集、整理、翻译,搜集时间:1953年,流传地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一带,《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67-268 《骄傲的天鹅》-选自《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60-61 《骄傲的天鹅》,白歌乐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 ,《民间文学作品选》,上册,1980年,P269-272 《骄傲的白象》,芒•牧林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95-197 《骄傲的公山羊》,《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8 《狡猾的狐狸》,宝音巴图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4-165 《锦鸡、兔子、猴子和大象》,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32-34 《井里的蛤蟆》,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5-66 《九只狼》,白歌乐、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7-10 《九只狼》,白歌乐、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89-192 K 《看究竟谁最美》,达布和日巴雅尔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0-113 《鲲鱼和乌鸦斗智》,杭锦旗第二民族中学学生额日德木图讲述,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68-171 L 《癞蛤蟆和猴子》,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9-20 《癞蛤蟆装大个儿》,《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9 《狼和羊羔》, 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8-19 《狼和羊羔》,仁钦莫德格讲述,甘珠尔扎布搜集整理,胡日查翻译,搜集时间:1956年,《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7-258 《狼和羊羔》,仁钦记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9-30 《狼和羊羔》,《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8-70 《狼和仙鹤》,莎仁高娃记,高仁钦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1 《狼和鹤》,沙仁高娃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0-91 《狼和鹤》,《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7-68 《狼和小羊羔》,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5-136 《狼受洗礼》,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2-163 《狼和骆驼》,《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8 《狼找真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59-160 《狼、狐狸和猫》,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72-174 《狼和猫》,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6-97 《狼和马驹》,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8-89 《狼和羔羊》,选自《蒙古族民间故事集》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67-68 《老人和兔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 p28-29 《老头和老虎》,[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6-39 《老臊胡》,孙剑冰,《民间文学》,1955年四月号,P12-14 《老臊胡、狼、狐狸》,甘肃省肃北县牧民杜布沁讲述,乔旦德尔、杜格尔扎布记录,却拉布吉翻译,豪斯校改,《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2-14 《老虎和花鹿》,霍尔查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76-178 《老虎和花鹿》,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4-36 《老虎和花鹿》,霍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9-211 《老虎和牤牛》,芒•牧林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3-121 《老鼠、大象和凤凰》,巴雅尔、郭永明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981-7期,P41 《老鼠、大象和凤凰》,伊金霍洛旗公尼召一个当过喇嘛的老人讲述,伊盟群艺馆巴雅尔同志记录,《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81-182 《老虎和松鼠》,道布译,译自《英雄古那干》,《民间文学》,1960年5月号,P33 《老虎和松鼠》,道布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5 《老虎和松鼠》,选自《民间文学》,1960年5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9 《老虎和松鼠》,道布翻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5-6 《老虎和蚂蚁》,胡日查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保藏的蒙文资料整理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6-287 《老虎和蚂蚁》,占布拉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5-96 《老虎和蚂蚁》,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0-71 《老虎和红花牤牛》,芒•牧林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翻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03-311 《老虎和红花牤牛》,芒•牧林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25-233 《老农和老虎》,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陈清漳、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12-316 《老鼠和骆驼看太阳》,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7 《老灰狼咬脖子》,青海高勒木德老牧民图布信讲述,布仁朝格图记录、整理,原载《德德蒙古》,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7 《两岁小公牛》,[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1-52 《两岁的小母羊》,[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4-56 《两只狐狸的友谊》,《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87-189 《两只獾》,《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6-87 《两只獾子》,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2 《两只老鼠偷奶喝》,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0-91 《粮食全留给了青蛙和蜘蛛》,《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4-55 《猎人和狮子》,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二大队郝富贵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29-135 《鹿和骆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5-16 《鹿和角》,白歌乐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98-199 《鹿和角》,《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4 《驴子和老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6-78 《驴子和老虎》,胡尔查整理、翻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9-41 《驴哥哥虎弟弟》,阿拉善旗巴•孟克巴图搜集,蒙哥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5 《绿蝈蝈和黄蚂蚁》,《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1 《骆驼为什么常在灰中打滚》,[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4-15 《骆驼失去了角》,译自《吉如嘎岱莫尔根》,彤古丽格翻译,《民间文学》,2000-3期,P56 《骆驼和花鹿》,《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89-90 《骆驼和羊》,《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7-128 《骆驼和十二属相》,根据鄂托克旗蒙古语文办公室供稿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57-159 《骆驼和山羊比个子》,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1 《骆驼为啥在灰土上打滚》,新疆加勒沙拉搜集,任国勇整理,关巴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0-51 M 《马鹿为啥哭瞎了两只眼》,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1-82 《马、熊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7-59 《蚂蚁和蚱蜢》,嘎丹巴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4-55 《蚂蚁和喜鹊》,明棠记,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5-57 《蚂蚁和喜鹊》,明堂记录,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1-82 《猫头鹰和乌鸦》,[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9-20 《猫脖子上的铃》,[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9-70 《猫为什么吃老鼠》,索日嘎木吉、曹纳木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8-50 《猫和老鼠》,仁钦、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21-222 《猫和老鼠》,《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6 《猫和老鼠》, 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4-15 《猫为什么吃老鼠》,素日嘎木吉、曹纳木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7-129 《猫鼠哥儿俩》,《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2-53 《猫儿称汗和老鼠为害》,《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56-58 《蜜蜂和燕子》,《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9-140 《蜜蜂和野猪》,希丁夫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9-151 《蜜蜂、凤凰和燕子》,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放大站额尔敦巴特尔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47-150 《蜜蜂是怎么变成哑巴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1-72 《蜜蜂和熊》,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5 《蜜蜂是怎么变成哑巴的》,查干伊希格口述,赛音吉尔嘎啦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2-63 《母野驴和它的小驹儿》,青海省乌兰县宗敖拉雅布兴老人讲述,乌•才让东德布记录,浩思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8-9 《母鸡和奶牛》,德•达兰太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0 《母羚羊和灰狼的故事》,芒•牧林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翻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91-295 《母羚羊和灰狼的故事》,芒•牧林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4-208 N 《鸟王的爱妃和乌鸦》,青海乌兰县老牧民班孜尔讲述,察干巴托尔记录,浩思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8-39 《牛和甲鱼》,宝力格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8-59 《牛群和狼》,额尔德木图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8 《牛和驴子》,格•齐林搜集,霍尔查整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9-60 《牛和驴子》,格•齐林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6-47 《牛的睾丸》,新疆、玛•扎勒萨拉搜集整理,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4 P 《披着羊皮的狼》,《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1 Q 《七个老鼠兄弟》,仁钦道尔吉、祁连休搜集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06-107 《七个老鼠兄弟》,仁钦道尔吉、祁连休搜集整理,《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01-302 《七个老鼠兄弟》,仁钦道尔吉、祁连休搜集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23-224 《骑红牤牛的老灰狼》,忙•牧林译,《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P27-30 《骑驴赴宴的老灰狼》,喜如莫讲述,芒•牧林、阿斯搜集、整理、翻译,《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24-30 《骑驴赴宴的老灰狼》,芒•牧林、阿斯搜集整理翻译,《蒙古族历代文学作品选》,1982年,307-310 《骑红牤牛的老灰狼》,选自《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2-55 《骑红牤 牛的老灰狼》,选自《中国动物故事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42-145 《骑驴赴宴的老灰狼》,喜如莫、白音都仍讲述,芒•牧林、阿斯搜集、整理、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317-321 《骑大红马的阿尔泰台吉》,《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4-66 《青蛙搬家》,选自《内蒙民间故事》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0-51 《青蛙“呱呱”报春天》,新疆阿•大白搜集,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5-46 《穷人欣乎乃怎样当上了财主》,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110-116 《瘸猴和瞎驴》,都仍特格希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1 《雀鹰和狐狸》,扎拉僧宝、乌力吉忽都格记录,索那木整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10 S 《山羊和绵羊》, 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2-13 《山羊和绵羊》,仁钦、胡尔查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2-44 《山羊和绵羊》,仁钦莫德格讲述,甘珠尔扎布搜集整理,胡日查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99-300 《山羊和绵羊》,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4-55 《蛇的头和尾巴》,《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0-71 《蛇的头和尾巴》,胡格吉勒图、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64 《蛇头和蛇尾》,胡格吉勒图搜集,高•仁钦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4 《谁的岁数大》,《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37-138 《什么也不怕的狮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5-36 《狮子和老鼠》,仁钦、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17 《狮子、狼和狐狸》,《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0 《狮子审案》,《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6-167 《狮子和山羊》,泽斯达、额尔敦其其格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6-48 《狮子和山羊》,泽斯达、额尔敦其其格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8-100 《狮子和老鼠》,仁钦记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0 《狮子是怎样在西伯利亚绝迹的》,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古•库古罗夫、阿•布列洛夫斯基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77-78 《十二生肖里没骆驼》,新疆赵•道尔加拉搜集,关巴翻译,任国勇整理,《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8 《世界上三个忧虑的思想家》,[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6 《兽王狮子是怎样被聪明的兔子处死的》,高•仁钦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2-43 《属相里鼠为大》,阿拉善旗那钦搜集整理,牧原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9 《水獭和鸿雁》,《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12-14 《四种和睦的动物》,[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7-68 《松鼠和狼》,《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1 《松、柏和麻黄为什么长青》,[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2 《“苏热•兔莱”,威风的小兔子》,《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67-76 T 《贪馋的狼》,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3-124 《贪心的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4-35 《跳兔和甲鱼》,拉布丹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8-61 《跳鱼和甲鱼》,(昭盟)拉布丹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50-53 《兔子为什么豁嘴》,[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7-19 《兔和善良的老母羊》,吉格米德斯仁搜集整理,芒•牧林翻译,流传地区:锡林郭勒盟一带(根据《英雄古那干》),《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1-284 《兔子借虎势发威》,陶格特莫勒讲述,高•仁钦搜集, 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44-46 《兔子历险记》,杭锦旗伊克乌素公社五大队学生焦月格图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40-144 《兔和善良的老母羊》,吉格米德斯仁记,芒•牧林翻译整理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85-188 《兔假虎威》,陶格特莫勒讲述,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25-28 《兔子处死兽狮王》,高•仁钦、朝戈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72-73 《兔子让老虎吃“眼葡萄”》,浩思、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8-19 《兔子、狐狸、松鼠》,《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191-193 《兔子为什么豁了嘴》,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6 W 《乌龟和猴子》,[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8-69 《乌龟和猴子》,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2-44 《乌鸦和刺猬》,《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22-123 《乌鸦和刺猬》,胡日查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蒙古民间故事》(1959年)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9-260 《乌鸦和刺猬》,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12-213 《乌鸦和刺猬》,《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3-94 《乌鸦和狐狸》,《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8 《乌鸦、兔子和黄牛》,杭锦旗霍洛柴达木公社五大队斯登道尔吉老人讲述,《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51-152 X 《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忙•牧林译,《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P24-27 《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吉儒木图、道布沁僧格搜集整理,芒•牧林翻译,(根据蒙文《农夫的办法》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77-280 《喜鹊和狐狸的友谊》,额尔敦陶陶、高•仁钦搜集,霍尔查译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37-40 《喜鹊蛋和鹌鹑的尾巴》,选自《民间文学》,1959年5月号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62-66 《喜鹊、狐狸和金鹿》,根据参加杭锦旗1979年民间艺人演唱会的一位额吉的讲述编译,《鄂尔多斯民间故事》,1981年,P177-180 《喜鹊和狐狸的友谊》,额尔敦陶陶、高•仁钦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04-106 《下了七个蛋的跛喜鹊》,[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2-44 《仙鹤当国王》,图罗耶夫讲述,伊•基姆等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79-80 《嫌弃旧窝的喜鹊》,乌力吉宝音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3 《想想别人的好处吧!》,《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12 《象鼠相斗》,[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73-74 《象和老鼠》,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48-49 《象和猴子》,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56-57 《小白马的故事》,白歌乐记,白歌乐、胡尔查译,《民间文学》,1957年4月号,P4-7 《小啄木鸟》,奇拉贡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38-39 《小猫》,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95 《小猫钓鱼》,占布拉搜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8 《小骆驼的遭遇》,巴图讲述,白歌乐记录,李翼整理,《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88-290 《小骆驼的遭遇》,选自《内蒙民间故事》 ,《中国动物故事集》,1978年,P56-58 《小骆驼的遭遇》,巴图讲述,白歌乐记录,李翼整理,《中国少数民族寓言故事选》,1982年,P1-4 《小鸟的故事》,《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65-67 《小鸟的故事》,松岱记,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5 《小老虎和公山羊》,《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资料汇编》,P75-76 《小老虎和公山羊》,奥登其目格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37-38 《小羊羔恫吓野狼》,占布拉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8-89 《雄鹰和乌鸦》,《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61 《熊、狼和狗》,[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53-54 《熊崽牛犊哥儿俩》,青海乌兰县牧民尼玛讲述,曲尔其木记录,茫戈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16-17 《选拔能手》,《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74-75 《雪豹和大头鱼》,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83-85 《雪豹和公牛》,布拉托夫整理,《布里亚特蒙古民间故事集》,1984年,P92-95 Y 《燕子和土蜂》,[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12-13 《燕子》,特•塔日巴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1-17 《摇尾的狼》,《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86-87 《野牛战胜野狼》,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22 《野骡、乌鸦和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4-46 《夜猫子和林中鸽子》,额尔德木图搜集,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9 《夜猫子哭鼻子》,新疆阿•大白搜集,蒙哥翻译,《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40-42 《一匹白母马》,[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64-67 《一只上了年纪的老鼠的故事》,[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70-73 《义熊》,[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49-50 《有一只大嗉子的麻雀》,[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9-42 《愚蠢的狼》,[蒙古]德•策伦索德诺姆编,《蒙古民间故事选》,1987,p32-34 Z 《再不能跟花狐狸交朋友》,苏民翻译,原载《汗腾格里》1981年第三期,《西蒙古—卫拉特传说故事集》,1989年,P31-33 《枣遛马和大白猪》,德•僧格仁钦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56-57 《“扎勒”》,塞吉拉夫记译,《民间文学》,1956年六月号,P46-47 《扎勒》,赛吉拉记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72-175 《扎勒》,塞吉拉记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181-184 《这是我想出来的》,乌力吉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7-98 《蜘蛛为什么居于屋檐下》,《猎人与公主:郭尔罗斯传说及相关研究》,2004年,P187-188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尔查译,《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47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日查翻译(根据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保藏的蒙文资料整理翻译),《蒙古族民间故事选》,1984年,P256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尔查译 ,《蒙古族民间故事集》,1979年,P200 《自吹自擂的鹌鹑》,胡尔查译,《蒙古族动物故事》,1984年,P18 《自命不凡的大象》,《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99 《最后的希望》,达木林加布整理,《蒙古族寓言故事》,1983年,P181-184
  •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09-12-03 16:11:37 已有 1532 人点击, 0 人评论
    《民俗学概论》阅读书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 3.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6.陶思炎《应用民俗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 8.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3. 9.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0.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苑利主编《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12.徐杰舜主编《金羊毛的寻找者――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学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3.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 15.钟敬文《建设中国民俗学派》,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6.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7.乌丙安《民俗文化新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18.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9.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江帆著《生态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1.徐华龙《泛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2.顾希佳《社会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3.吴诗池、邱志强《文物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4.叶春生《区域民俗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5.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思想史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6.巫瑞书《南方民俗与楚文化》,长沙:岳麓书社,1997. 27.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8.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9.叶春生《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30.刘守华、巫瑞书《民间文学导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 31.刘守华、陈建宪《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2.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33.周作秋主编《民族民间文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4.朱宜初、李子贤主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5.祁连休、程蔷《中华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6.陈泳超《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7.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8.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9.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0.(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1.(美)J•H•布鲁范德《美国民俗学》,李扬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42.(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4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 45.(美)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郑建成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46.(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田野调查》阅读书目 1.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济南市: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2.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3.赖文福《田野民族志》P16—31“社区的地图”,台北:华泰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第六章“田野研究的特征”和第七章“田野调查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5.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高雅宁《广西靖西壮人农村社会中(魔婆)的养成过程与仪式表演》,第1—2章,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2年。 7.Danny Jorgensen著《参与观察法》,王昭正、瑞阳译,第1—7章,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8.奈杰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巴莫曲布嫫《史诗传统的田野研究》,第二章,商务印书馆2006年。 10.(英)马凌诺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柱、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1.詹姆斯.S.科尔曼著《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13.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与调查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杨堃著《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5.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三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16.乔健著《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17.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容观琼著《人类学方法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19.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文化人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2年(第二版)。 20.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著《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三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22.风笑天《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23.马克斯.韦伯著《社会科学方法论》,朱江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凌纯声、 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25.郝时远主编《田野调查实录:民族调查回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6.怀特•威廉《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商务印书馆1994年。 27.爱德华•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华夏出版社2002年。 28.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年。 29.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30.覃德清《田野调查行动手册》,2006年。 31.何星亮《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32.朱国佳《台湾人类学田野调查理念与方法》,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33.郑欣《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34.兰林友《追踪调查再研究模式:研究取向的探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35.胡鸿保等《人类学本土化与田野调查——元江调查四人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 36.谢燕清《社会学与人类学田野工作》,《社会》2001年第9期。
  • 马知遥代表诗作
    添加人:马知遥 时间:2009-12-22 21:47:10 已有 669 人点击, 0 人评论
    马知遥代表诗作 马知遥简介: 本名马永生,1971年3月生于新疆阿克苏市。大学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过大学教师、公司职员、报社记者、卫视编导等职业,现居济南,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副教授,文学博士。1989年写作,至今已经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400余万字,诗文入选2002以来的《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最佳诗歌》《年度诗歌精选》《21世纪中国新文学大系》等20多个版本,小说和散文多次获奖。现出版学术专著和小说诗歌散文集共14部,翻译1部。联系地址:250014 济南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 马知遥 信箱:luck9755@163.com 张爱玲之死 至少关上门就属于自己 她死时据说很安详 甚至没有雇过佣人 一个老太婆要自己走向死亡 自己看着自己凋落 像一片叶子看着另一片下落 像一轮月看着另一轮月 更像影子看着影子 年老的看着年轻的 年轻的看着年老的 2004年
  •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10-01-20 11:10:35 已有 1069 人点击, 0 人评论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作者:曹幸穗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举办这次“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就科技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口述史”的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我感到很及时,很有必要。作为项目组的一分子,我想趁此机会谈谈自己对口述史的一些思考和感受,籍此抛砖引玉,并请教于诸位同道。 口述史发展概述 口述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口述史形式古已有之,代不乏人。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不少口述史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自序”中写道,他的书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的。“询之老成”一句,说明他也采用了口述史的办法。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等等。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是,学术意义上的口述史(Oral History)是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他通过访谈笔录方式搜集了美国普通民众的大量口述回忆资料,并以此为基础于194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一个口述史档案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组织实施的“福特汽车公司访谈回忆资料”,遍访该公司的老板员工和相关人士,记录资料长达两万多页,是十分珍贵的企业史料。此后,芮文斯的同事及其继任者们继续了他的工作。特别是1958年开始对当时寓居美国的原中国军政要员的访谈,汇集了包括李宗仁在内的一大批历史人物的口述史料,使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名扬学坛的口述史基地,并由此扩大了口述史的学术影响,推动了口述史的发展。 1967年美国成立“口述史协会”,1980年该协会制订了口述史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至此,口述史有了一套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游戏规则”,真正成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且是一个富于生气、富于活力的新兴学科。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口述史的学术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取得了具有文化积累意义的大量学术成果。有关口述史在世界各地的应用请参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熊月之的“口述史的价值”一文(载《史林》2000年第3期)。 在中国大陆,自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访谈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解放前的口述史料。例如,历史学工作者所做的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直至五四运动的实地调查和访问记录,还有政府当局发起的带有“忆苦思甜”性质的“四史”回忆资料(家史、村史、厂史、社史),都属于口述史的范畴。 各级中共党史研究室也开展了大量的口述史访谈记录工作。国内其他的学术机构如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开展的工人运动史的寻访调查、上海社会生活史的调查、上海移民史的调查,等等,都是口述史学术活动中极富成效者。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在口述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等方面也卓有建树,备受学界关注和好评。 特别要提到的是,1959年周总理提倡年长的政协委员将自己的“三亲” 经历(即亲历、亲见、亲闻)口述或撰写出来,传之后世,以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从那时候起,全国各级政协委员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口述或撰写了数万种包罗万象的文史资料,其中一部分已公开出版,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收藏了一套完整的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出版物,这批资料的目录就有五册(见《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篇目索引》(共五册),李永璞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还有大量的政协文史资料因各种原因迄今未能出版,其中全国政协收藏的未刊资料就有3亿多字,据称各级地方政协收藏的未刊资料也达数亿字篇幅。近几年,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对未刊资料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选编出16个专题共25册《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总篇幅达3500万字,2002年8月由文史出版社出版。我本人参加了这套资料的《经济卷》(上、下册)和《日伪政权卷》的编辑审稿工作,切身感受到政协文史资料不仅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极具诱人的趣味。例如,我在审读《经济卷》“旧海关史事”的成捆成堆的资料时,真是读得“妙趣横生,如痴如醉”,彻夜工作而不知累。读历史而能读出如此兴致,这正是口述史的魅力所在。 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 口述史资料与传统史学所习用的文献档案、传记日记、笔记杂考、方志家谱、报刊杂志等等资料相比,有着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它在记录历史和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其他史料所不能替代的。我将口述史的这些特点归纳为如下的“四化”。 一是人事记载的平民化。传统史学关注的往往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以及与这些社会上层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而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却较少予以注意,留下的史料很少。所以对于过往历史中的平民百姓,我们的史学家很难深谙其详。口述史克服了传统史学的这一偏向,它不仅注目于社会显要,而且也注目于市井街巷,黎民百姓,寻常人家。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关于福特汽车公司员工访谈、上海移民访谈、旧中国海关普通职员访谈等等,都生动地真实地记录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实情,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他们对世事百态的看法。如果没有口述史的访谈方式,他们也许永远只是过眼烟云,历史不会留下他们的踪迹,我们的后人也永远不会知道他们,认识他们。对于以揭示社会运动规律、复原历史面貌为己任的历史学家,这该是何等的遗憾。 二是史事记载的细节化。传统史学所赖以利用的各种史料,无论是关于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常常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台前的多,台后的少;表面的多,背面的少;显现的多,隐藏的少;粗疏的多,细微的少;强者的多,弱者的少。如此等等。总之,在传统史料中留给我们的只是事物事件的一部分,或颂或贬,或捧或伐,都只是其中的一面,我们很难窥见全豹。例如,我们可以查阅到影响过历史进程的某次重要会议的决议或相关文献,但我们却无法从这些可查阅到的资料中知道,围绕这次会议的派系角逐,权力纷争,人际纠葛。通常,这些隐藏于事件背后的“信息”,非当局者无以知晓,我们能见到的只是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但是,当事过境迁之后,当那些事关江山社稷、动辄地覆天翻的重大事件成为“渔樵夜话”之后,我们通过“口述史”的办法再去采访当年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听他们娓娓道来,听他们将那些台后的、背面的、隐藏的、甚至见不得人的历史信息和盘托出,我们据此才得以了解一部真实的历史。正如同我们熟悉地上的林木,却很少知道深埋地下的根须。口述史为我们暴露了历史事件的“根须”和“细节”,从此我们能够认识作为一棵完整植株的全部。有时候,影响历史进程的要素,不是昂然飘扬的地上枝叶,而是日渐腐朽的地下根须;不是台前的宏篇大论,而是台后的悄然而来的小动作。因此,历史学家既要关注地上的和台前的,也要关注地下的和台后的。口述史为我们提供了后者的信息。前面提到的全国政协所藏的反映解放前方方面面的文史资料,相当部分就具有这种“敞开历史表象的背后”的玄妙之音,闻之何等畅快! 三是史料载体的多样化。自从开天辟地有了人类以来,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载体,迄今先后出现了物传、言传、文传、音传、像传等多种形式(前引熊月之语)。将这许多传承手段集中于一个具体的历史客体之上,正是口述史特有的“专长”。一份口述史资料,是作为历史学家的主访者和作为历史见证人的受访者共同完成的,是在明确的学术价值指引下的“主动存史”行为。由于是有备而来的采访者,口述史工作者能够事先准备好摄影、照相、录音等现代器材,将受访者的音容笑貌完整地记录下来,如果再加上受访者提供的某些手稿、用品之类,那就“五传”具备了。如此多样的记录媒体集中于一个受访者身上,无论这个受访者是伟人贤达还是凡夫俗子,其历史研究价值都远超乎单一媒体之上。试设想,五百年后听一听原汁原味、京腔京调的“老北京”道说清末遗少的故事,或者看一看川音浓重、耄耋鹤颜的科学家陈述在赤壁荒漠进行火箭发射试验的镜头,那滋味怕不是我们今天所能体会的。 四是史料组合的系列化。我们说,口述史是在既定的学术架构下进行的学术活动,是将存藏于受访人大脑中的“活史料”物化为能传之后世的多媒体史料的“主动存史”行为。因此,作为史学家的主访人就具有足够大的获取史料的空间。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术意愿,多角度、多层面、多客体来获得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相关史料。在这一点上,传统史学是无法企及的。换句话说,口述史料的实质是“历史学家希望给历史留下什么”,而传统史料则是“历史给历史学家留下了什么”。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主动存史的长处在于能够比较容易做到史料组合的系列化。举例说,要做“福特汽车公司百年发达史”的口述史访谈,我们可以向一切与该公司有关的人们,比如,曾在公司工作过的各级员工、公司产品销售商、公司用户、政府管理者等等进行口述史规则下的众多寻访,从而获得系列化的活生生的关于该公司的史料。然后再加上已被留存下来的公司技术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客户档案等等这样一些“传统”的史料,就构成了关于一个公司的完整史料库。我在审读全国政协收藏的“旧海关史事”文史资料时,曾为“口述海关史”的丰富多彩而暗自叫绝。如果没有这些通常情况下“不为人知”的寻访史料,我们只依靠枯燥的海关档案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一部真实完整的海关史的。 口述史的工作规范 我们在前面说过,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史料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学科”就得遵从科学的逻辑,就得有一套合符学术范式的“游戏规则”。国内目前开展口述史的活动很活跃,我们这次会上就提交了多项“口述科学史”的学术实践成果。但是,总体上说,我们对口述史的理论思考还不够,还没有成熟的本土化的“口述史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我想,这种学科状况也许会阻碍口述史的健康成长和扩展普及。在此,谨不揣冒昧,提出“口述史五原则”,请各位斧正。 第一、史学单元原则。口述史的目标是通过寻访记录来搜集历史人物事件的相关史料,以便真实地记录历史、再现历史和留存历史。因此,一个具体的口述史项目,必须构成历史学意义上的完整的“学术单元”。我为此杜撰了一个名词,称之为“史学单元”。一个“史学单元”由许多采访单元组成。它应当包含较大的学术容量,并且自成体系。比如,社区类项目——建国前南京夫子庙地区居民生活习俗口述史;事件类项目——五四运动亲历口述史;人物类项目——寓居美国的旧军政要员访谈;行业类项目——旧中国海关口述回忆资料;群体类项目——上海移民创业史访谈,等等。在以上列举的“史学单元”中,如果每个单元只采访一两个受访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不能真实反映“单元”的全貌,就不能为今人和后人提供集团性的口述史料。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开展具有一定学术容量的、包罗项目多数采访对象的口述史项目。 第二、回忆性陈述原则。为了实现口述史的学术目标,它的工作内容应当偏重于搜集一般不易被记录留存的史料。这类史料大多属于我在前面提到的“负面的、台后的、背面的、隐藏的、细微的、弱者的”等等史料。而要从受访者口中获得这类史料,访谈的内容或人事就不能与受访者目前的状况存在利害关系。否则,受访者会因为顾及自身的利益而回避某些重要的话题,或者对访谈内容只作轻描淡写的回答,或者只回答一些人们熟识的内容。这样就达不到口述史所要实现的目标。现代口述史创始人艾伦·芮文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点。他所搜集的口述史料是“美国普通民众的口述回忆资料”和“福特汽车公司访谈回忆资料”。可以看出,他特别强调了口述史料的“回忆性”。为什么要特指“回忆资料”?因为回忆就是涉访人事的过去时态。口述史不同于新闻采访,也不同于传记作家的人物专访。口述史侧重于受访者对过去人事的真实回忆。只有在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后,只有在“昔日当事者,而今局外人”的现实状态之下,受访者才能以局外人的身份回忆其亲历、亲见、亲闻,并且道出迄今鲜为人知的故旧往事。不难想见,如果那些曾在旧海关供职的各级政协委员还在领取海关薪俸养家糊口,他们能如实地“口述”旧海关的种种舞弊、挥霍、受贿甚至鲸吞的“史实”吗。同样,如果李宗仁还是桂系军阀司令官,还是国民政府代总统,他能以一个凡人甚或一个“弱者”的心态来面对口述史家陈述他的人生经历吗。就这一点说,口述史的“回忆性陈述原则”或者也可以称为“非利害性原则”。 第三、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原则。一份口述史料的归宿,通常会涉及四类人:一是主访者,二是受访者,三是史料保存者,四是史料利用者。但它的“主人”应是受访者。尊重受访者的意愿和隐私必须贯穿于口述史活动的全过程。在访谈阶段,凡涉及访谈内容、访谈方式、时间地点、记录方式(笔录、录音、摄影、录像)等等问题,都要事先征得受访者的同意。访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辑之后,必须经受访者审阅修改或者经他本人授权审阅并签字后才能定稿。成稿后的资料及原始资料,要将保存收藏的方式告诉受访者并经他本人或授权签字同意。资料保存者要向受访者书面承诺资料的物化文稿安全和资料的内容信息安全。对于口述史料的刊行和使用,主访者与受访者要有明确的书面协议。如果含有限期公开协议条款的(如5年,10年或受访人去世之后等),则在协议年限内,非经受访者同意不得公开调阅、引用和出版。如经受访者书面同意,准许口述资料作收益性使用(出版发售、收费调阅、影视改编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收益),其收益应由主访者与受访者、整理保存者合理分享。总之,口述资料的形成比较复杂,全部工作始终都应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双重约束。 第四、忠实于口述记录原则。口述史资料是主访者与受访者协同工作而形成的学术成果,因此确定各有关参与者对资料内容的处置权是保证资料质量和真实程度的前提条件。分清各参与者在口述史料形成过程中的主次,是很有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口述史的第一主体应当是受访者,因此受访者口述的原始记录是至为重要的。其后的整理加工都应遵循忠实于口述记录的原则。当然,在多数情况下,口述史访谈的原始记录资料是比较杂乱的,不具学术逻辑的,需要进行校正、拼接、编辑等等。但除了明显的人名、地名、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错讹可以改正外(必要时还得添加注释说明,较好的办法是在访谈时提示受访者自己口头改正),主访者或加工者只能在理顺文法、调理逻辑结构等“技术”层面上进行整理加工。主访人不能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口述记录以外的实质性内容,当然也不能删除口述记录中的实质性内容,哪怕受访者的陈述有悖常理常识,观点离奇,述说怪异,用词生僻,一般情况下也应保留。这正是口述史资料的“原始性”价值。由此我想提到唐德刚对李宗仁的口述史访谈资料的整理 。唐先生说:“李宗仁的口述历史,统计起来,大概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他口述,百分之八十五是我从图书馆、报纸等各方面资料补充与考证而成的”(唐德刚:文学与口述历史,见《史学与文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如此整理口述史,我认为很值得商榷。既然“百分之八十五”的内容能够从“图书馆、报纸等各方面资料补充与考证”而得到,那么只把那“百分之十五”真正是李宗仁先生口述的资料公布就行了,因为别的历史学家也能从图书馆得到已经存在的资料。如果只是以李先生的口述资料为补充而撰写李宗仁传记,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李宗仁口述历史》。总之,我认为,口述史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有一个忠实于受访者的原则。否则,口述史与历史演义、与人物传记、与史学论著、与文学创作就容易混为一谈,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学科”的特定内涵。 第五、口述资料整体性收藏原则。搜集口述史资料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存史”,出版公布只是其中的极少数。全国政协收藏的文史资料,也只有15%左右公开出版,大部分资料是作为历史档案收藏的,留待后人研究利用的。在口述史学术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个“史学单元”的口述史项目,常常形成庞大的多媒体的访谈资料群。原则上,一个项目的资料应当专函专柜收藏,以便查阅利用。但出于长期保存所必须的技术设施的要求,对不同媒体的资料需要进行分别甚至分室收藏。例如,纸质资料、照片资料、磁性音像资料以及采访中受访人提供的具有历史事件意义的其他材质物品资料的保存收藏,就需要具备专门的设施设备。这时候,编写一份详细的“某某项目资料总目”以及“互见式索引目录”是至为重要的。利用者可以从任何一件资料的“互见式索引”中便捷地检索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这样一来,即使一个“史学单元” 的口述史资料媒体多样,分室收藏,也不失其整体性。 口述史的采访加工程序 口述史项目是一个集团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人员,同时还涉及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历史背景知识。为了使口述史活动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探讨并制订一套有针对性的“口述史工作程序”,是口述史工作者日程上的当务之急。在这里,我把自己以往从事口述史访谈实践的一些做法,略加耙梳条理,提出下面的“三阶段工作程序”,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项目准备阶段 1、项目的设立。根据口述史主办单位或主访人的学术目标和人力物力情况选择适宜的口述史项目。一个具体项目要大小适中,既要有一定的学术容量,也要有明确的学术边界,使之具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编制项目计划大纲。项目选题确定之后,要编制一个项目实施计划大纲。大纲的内容条款视选题情况而定。通常包括:选题宗旨、项目成员、完成时间、经费预算、受访对象、实施计划(另有采访计划)等。 3、制定协议书文本。为了维护受访人的合法权益,在项目实施时应由项目主办者与受访人签订一份“某某项目口述史访谈协议书”,协议内容通常包括:项目概况、访谈计划、访谈内容范围、口述记录的整理步骤与权限、受访者对整理后文稿的确认与签字、文稿的使用约定(发表、不发表、协议年限发表等)、文稿发表或被引用时的署名、受访者对口述文稿的使用权利、文稿收益(出版发售、收费调阅、影视改编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收益)的分配、其他相关条款等。 4、制定项目各种业务工作表格,例如:“口述访问资料登记表”,内容通常包括:访问概况(主访者、受访者、记录者、访问主题、时间、地点、访问时数等);主访者形成之文件(访问大纲、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文件、其他资料);受访者捐赠之资料(纸质类、摄影类、音像类、物品类);受访者口述记录资料(文本、摄影、录像、其他)。 5、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专业术语等。 6、大型的项目应举办“项目主访人培训班”。对主访人进行项目主旨、访谈大纲、采访技巧、注意事项、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问题的专业研讨,达到项目实施的统一性,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二、实地采访阶段 1、组成若干个主访工作小组,确定各小组的受访对象。 2、制定采访计划草案,配备必要采访器材。 3、分别查访具体受访者的主要经历及当前情况,包括受访者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起居习惯等。 4、确定与受访对象的联络方式,与受访对象进行初次接触,签订项目访谈协议书,落实采访计划,包括采访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次数、时数等。 5、根据受访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编制采访设问提纲以及采访中意外情况的预案。 6、实施采访计划,与受访者进行正式访谈。既要按既定计划和设问提纲进行,又要根据现时情况灵活变通。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以期从受访者口述中获得符合项目目标的真实资料。 7、做好采访记录。现场成稿的记录资料,应请受访人确认并签字。未成稿的记录资料需要作后期加工的,要当面告诉受访者,并约定近期将改定的记录资料返回,请其确认签字。 8、填写采访记录表。对采访原始资料进行编目汇总。 三、资料整理阶段 1、以采访单元为单位分别集中相关采访原始记录,小组讨论或项目组集中讨论整理加工的原则、办法和注意事项。 2、主访人负责口述原始资料的整理。整理后的文本要及时送请受访者确认签字。 3、汇集每个受访者的口述记录原始资料,现场影音资料和受访者捐赠资料以及经受访者确认签字的成文资料等,分别填写相关报表。 4、将汇集的资料移交指定的收藏保管部门,办理移交手续。 5、根据与各个受访者签订的口述资料协议的条款,区别情况进行口述资料的处理。 A. 同意公开出版且达到出版要求的,应尽快安排出版事宜,并与受访人签订出版协议。 B. 有限期公开协议的,在协议期内应予封存,确保资料的文本安全和信息安全。 C. 可公开使用但目前无出版必要的,应向社会开放,以供学术研究查阅。 6、提交项目总结报告。项目完成。 余 话 以上是我对口述史工作及学术活动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归结起来叫做“四化、五原则、三阶段”,请大家对此提出批评和讨论。我不是口述史的专职工作者,但我在15年前曾参与过一次不成功的“口述史”实践(当然,那时我们还没有自觉地提出“口述史”的学术概念,只是我们的工作内容与现在说的口述史很相近)。1986年,国家农业部给我供职的南京农业大学下达一个科研任务,题目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发展史研究”。我是课题组成员之一。那时候,研究民国史还是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资料少,成果少,学术积累少。为了完成课题任务,我们采取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寻访农界前辈的办法。后一种大概就有点像口述史访谈了。我们拟了一个“农界名人百人访谈”计划。今天事后说,我们当时的计划和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我在上面提到的一些原则和做法,那时都想到了。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启动不久就停了下来,夭折了。我自己也“移情别恋”,干了别的行当。十多年后,我奉命参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存稿整理出版的一些工作,又与口述史沾上一点边了,再次激发我对口述史的兴趣。今天的发言,就算是这种兴趣的一种“渲泄”吧。 摘要 口述史的应用价值、工作规范及采访程序之讨论 本文系作者在“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稿。作者指出,口述史在史学研究中起到人事记载平民化、史事记载细节化、史料载体多样化和史料组合系列化的作用;口述史的工作应遵循史学单元构成、回忆性陈述、尊重受访者意愿和隐私、忠实于口述记录和采访资料整体性收藏等原则;口述史项目实施分为项目准备、实地采访和资料整理收藏等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的若干采访加工整理程序来进行。 关键词:口述史 史学研究 应用价值 工作规范 (Abstract) The stu*** on the using values, the working rules and the cove***procedure of the oral history Cao Xingsui (the institut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museum) This paper is a presentation of the author at the meeting of the seminal on oral histor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oint out what we will do the oral history, why we should do the oral history and how to do the oral history. The author also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follow the rules as follow: Esteeming the privacy and the desire of the teller, Esteeming the truth of telling, Perfectly collecting all materials, Integrity constituting to historiography units. Key words: Oral History, History Research, Using Values, Work Rules 作者简介:曹幸穗,男,1952年生,广西桂平人,农学博士。现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科技史和经济史研究。 “口述科技史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2002年6月 (发表于《中国科技史料》2002年第四期335-342页)
  • 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10-01-20 11:14:45 已有 917 人点击, 0 人评论
    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万建中   首先谈谈区域民俗志“民俗文化”概念提出的意义。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不足,主要不是在理论和方法上,而是表现在民俗志的写作上。目前的所谓民俗志本身不能提供一种拥有学科意识的范式。《中国民俗文化志》的出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昨天也有学者提到了这一点,不仅比较厚重,叙述方式和内容都有创新。区域民俗志“民俗文化”的提出不仅关注了差异性,更揭示了区域民俗的特性。标志民俗既为圈内人共识,也为圈外人所认可,的确可以起到统领作用,更主要的是为民俗志的写作提供了新的范式和目标。   第二点谈谈目前民俗志写作存在的问题。写作成为一种复制过程,这种复制指的是写作对写作的复制。民俗志的写作与口头文学一样,并在彼此间构成了异文的关系(当然这里的异文迥异于民间文学的异文)。民俗志成为没有叙事主体的资料集。我们都知道民俗在实施过程中是以一种固有的模式方式出现的,它是一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它具有重复性、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这些特点都很明显。正因为民俗事象有这些生存特点,所以民俗志的写手们也将这些特点移植到了民俗志的写作过程当中,使得民俗志的写作被不断地复制。尽管民俗本身和其实施过程是重复的、连续的,但民俗志的写作也移植了这种情况并被宽容。另外,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为这一特定群体的民众所共同实施。民众中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地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民俗的这一特点也影响到了民俗志的写作,导致了其缺乏个性,好像不是我在叙述,而是大家在叙述,或者称为无主体的叙述。这种排除个人立场的叙述似乎更加客观和真实,所以长期以来为大家所引用,而很少遭到质疑。民俗志最终成为一种相互雷同的资料集。   民俗展开和实施,其实都是“这一次”的,民俗具有不可重复性,每次展开和实施都有特定的情景,每次表演也都不相同,但是这样的情况却从来没有在民俗志的写作过程中得到重视。我们的地方民俗知识是需要地方民俗话语才能接触和领悟到的,所以我们接触的民俗事实是生活状态的,包括描述这一事实的语言。事实和描述这一事实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我们很难把这两者分开。固然民俗事象的存在是民俗学和民俗话语存在的前提(民俗话语所传输的是对民俗学者掌握的关于民俗资料的种种阐释),再把地方民俗学知识理解为民俗话语,把民俗话语描述为阐释,并进而把民俗学阐释描述为叙述化过程或叙述方式以使我们得以理解。民俗和民俗学意义就存在于对民俗的叙事方式之中也即民俗话语中,而非民俗本身。这一点与其他的叙事学有相通之处。   因此,当下民俗志写作的窘境不是民俗事象本身的问题(民俗事象本身不是问题),而主要源于叙述方式即民俗话语。缺乏个性(地域性)的民俗话语统治了民俗志,使得民俗志难以真正进入“写作”的境界。当下民俗学界的民俗志不是“写作”出来的,而是复制成的。民俗志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田野”变得可以理解,而不是清除了田野。另外,以往对民俗志有一个莫大的误解,以为民俗志是记录下来的。因此高高擎起“客观”和“忠实”的大旗。其实,这是想当然的追求,因为民俗志是民俗话语,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民俗事象本身。民俗志也并非记录的结果,是“写作”的产物。   第三点谈谈民俗志的理想模式。   1.从现有理论来看,首先是深度描写。让可供阅读的民俗志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弥补过去那种只知道发生了什么而不知如何发生的缺点,用“如何”代替“为什么”。着重描写民俗事象是如何发生的,民俗仪式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民俗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2.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人”不仅包括民俗中的民,也包括叙述中的人。应该关注其行动过程即生活体验和情感,尤其关注个人的民俗生活经验,应该撰写出个人的生活传记。民俗志瞄准的应该是个别的人、个别的家庭和个别的组织,使无名氏的民俗志真正转化为“我”的民俗志。个人多村落的民俗志的写作也是很好的思路。应该从描述普遍和平常转化为描述具体和个别。如今都在强调主位的研究和立场,那什么是主位的研究和立场?主位的研究就是个人研究,它关注的是特殊意义,而非主位研究关注的是普遍的意义。以往在民俗志呈现的立场方面,对普遍性意义的关注受到普遍的认可,诸如模式、范式规律和结构等等,一直受到民俗学者们的恭维,而个别、差异、具体反而受到质疑,致使民俗志写作陷入泥潭。   3.田野作业的关键在于发现故事。故事存在于民俗话语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书面化的民俗本身。以往观察者关注的是正常,而不是非常。事实上,往往非常的事件更值得关注和期待。民俗中的偶然事件往往能够暴露出潜在关系,不断重复的调查行为往往使调查人员感到困倦,仪式途中发生的偶然事件会使大家感到惊喜和兴奋。在叙述过程中,情节化的叙事方式其实也是一种手段。在生产民俗志的过程中,“故事”和“写作”应该是同义语。叶涛老师提到的日本民俗志做得较细,而我们的不是很精致。   我们的国土太大,民俗学者足迹踏到的地方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是优点又是缺点。通常的问题就是调查得不精细,在田野中很难发现问题。当然这与我们的学术体制也有关系。另外中西方对话的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   本文原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 首套工艺美术大师群体口述史系列图书陆续出版
    添加人:郭淑云 时间:2010-01-20 11:23:50 已有 1012 人点击, 0 人评论
    首套工艺美术大师群体口述史系列图书陆续出版 ——到目前为止已经采编好12卷,正式出版6卷 作者: 陈香 | 来源: 中华读书报 2009年7月15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学术主持,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亲任主编,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工艺美术大师群体进行口述史记录和整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近日出版发行,首批6卷图书现已推出。   早在2007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就联合北京今日美术馆,成立了由23位著名专家   学者组成的编委会,王文章亲任主编,吕品田和张子康担任丛书副主编,具体编务工作由邱春林负责。据了解,丛书所选择的工艺美术大师基本上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对他们的技艺进行发掘、整理和总结,采集相关图像、声音和文字等数据材料,最终保存了一份传承人的详细档案。而透过工艺美术家个人的生平事迹和技艺成就,以点带面地反映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宏大历史,也打破了过去那种只见物不见人,或过于简略的工艺美术史的传统写法。王文章表示,希望丛书的出版能弥补以往当代工艺美术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同时改变把手工技艺视为“小道末技”的旧观念。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介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到目前为止已经采编好12卷,涉及玉器、石雕、漆画、雕漆、木雕、景泰蓝、泥塑、紫砂、陶瓷等主要工艺美术品类,正式出版的6卷分别是《冯久和卷》、《顾永骏卷》、《双起翔卷》、《汪寅仙卷》、《陈培臣卷》、《张同禄卷》。同时,他透露,在具体采编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困难,“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接近四分之一的人已经作古,却尚未总结他们的创作经验和思想,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得以承传的手工技艺也来不及记录和整理;更有大量当代工艺美术珍品来不及著录就已流失境外”,他表示,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恰好说明了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 元代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
    添加人:长白恒端 时间:2010-01-21 11:35:23 已有 1094 人点击, 0 人评论
     元代女真族剧作家李直夫的《虎头牌》杂剧 车锡伦   李直夫是元代女真族剧作家。关于他的生平,留下来的资料很少。(元)钟嗣成《录鬼簿》说他是“女直(真)人,德兴府住,即蒲察李五”,并著录了他的十一种杂剧:《念奴教乐府》《武元皇帝虎头牌》《颖叔考孝谏庄公》《邓伯道弃子留侄》《风月郎君怕媳妇》《尾生弃女渰蓝桥》《宦门子弟错立身》《歹斗娘子劝丈夫》《俏郎君占断风光好》《慌郎君败坏尽风光好》《晏叔原风月夕阳楼》。[1]天一阁本《录鬼簿》贾仲明补[凌波仙]吊词云:   蒲察李五大金族,《邓伯道》《夕阳楼》《劝丈夫》,《虎头牌》《错立身》《怕媳妇》,《谏庄公》颖叔考,《俏郎君》《谎郎君》,各自乘除,《渰蓝桥》尾生子,教天乐黄念奴,是德兴秀气直夫。[2]   德兴府,元代改为保安州,即今河北省涿鹿县。天一阁本《录鬼簿》说他是“德兴人”,大致他的祖辈随金王朝南迁到德兴府,年代久了,自然也可称作德兴人。“蒲察”是女真族姓氏的汉译音。他曽任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孙楷第先生从(元)元明善《清河集》(卷二,《藕香零拾》本)查到元明善赠李直夫七律二首,其一《送湖南李直夫宪使》云:“君去湖南我上京”。“宪使”即肃政廉访使,是元代各道掌管纠察官吏善恶、政治得失和刑狱的官,正三品,则李直夫是已知元代官职最高的剧作家。据孙楷第先生考证,元明善这首诗作于大德七八年间(1303-1304)。[3]这时距金王朝灭亡已七十年,由此估计李直夫不是由金入元的作家,但《录鬼簿》把他放在“前辈已死名公才人”项内,则他任湖南道肃政廉访使时,已是晚年了。   李直夫的杂剧作品,除《录鬼簿》中所载十一种外,(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又增出一种《火烧祆庙》。[4]这十二种杂剧中,《虎头牌》收入明臧晋叔编《元曲举》,《伯道弃子》留有佚曲,[5]其他均不传。从题目上看,十二种杂剧的题材相当广泛,有历史题材、民间传说、家庭生活、爱情问题等。   《虎头牌》是一个反映女真族生活的喜剧。这个剧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历史上女真族生活的一个侧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它通过喜剧性戏剧冲突和人物,表现了为国执法不徇私情的思想。剧本的题材和思想,在现存的元杂剧中都是别具一格的。它早就引起当代剧作家的注意,把它改编为京剧、晋剧(山西梆子)上演。[6]但是,它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至今未见专文介绍过它。   《虎头牌》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女真族将领金牌上千户山寿马因军功升迁天下兵马大元帅,他的爱喝酒的叔叔银住马接替他任金牌上千户把守夹山口子。(以上第一折)银住马的哥哥设宴为他饯行,席间叮嘱他不要贪酒渎职,银住马不以为然。(以上第二折)中秋节银住马饮酒作乐,被敌人攻破夹山口子。山寿马按军令将叔叔判斩,后得知银住马于八月十六日又杀退敌兵,饶过死罪,罚杖一百,免职。(以上第三折)杖责后,山寿马牵羊担酒为叔叔“暖痛”,叔侄言归于好。(以上第四折)[7]   山寿马是这个喜剧中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执法不阿、不徇私情的女真族将领。剧本在为国执法和为私徇情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这一人物。他升任大元帅,委派叔叔银住马担任他原来的职务,并非完全出于对于亲属的照顾,而是想到“叔叔幼年曾与国家出力”,“从小是一个敢战军”。但他又深知叔叔好酒,因此谆谆嘱咐:“叔叔,你受了牌子,便与往日不同;索与国家出力,再休贪那一杯儿酒也。”后来银住马不听劝告,醉酒渎职,且蔑视军法,山寿马便将他强行捉拿到案,严厉审判:“咱须是关亲意,也索要顾兵机。官里着你户列簪缨,着你门列画戟;可怎生不交战,不迎敌,吃得个醉如泥!”   山寿马将叔叔判斩,剧本的矛盾冲突进入高潮。剧中让他婶婶、妻子及众属官依次以叔叔养育之恩,求他减刑。剧本第一折曾交待了山寿马对叔叔、婶婶的深情:“我自小里化了双亲,忒孤贫。谢叔叔婶婶把我来似亲儿般训,演习得武和文。我如今镇边关,为元帅,把隘口,统三军。”但是现在叔叔犯了军法,在军法面前,对跪地求情的婶婶,他硬起心肠:“婶子请起。这个是军情事,饶不得!”对妻子茶茶,他严厉呵斥,赶了出去:“则这断事处,谁教你可便来这里?这讼厅上,可便使不着你那家有贤妻!”对众属官,他以此为警戒:“他是我的亲人,犯下这般正条款的罪过来,我尚然杀坏了。你们若有些差错呵,你可便先看取他这个傍州例。”   山寿马这个人物的描写,有两点值得注意。剧本通过这一人物表现了作者为国执法不徇私情的思想,但他并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剧本第一折叔侄相见欢乐融洽的感情,第三折银住马被杖责时山寿马坐立不安的心理活动,第四折山寿马牵羊担酒上门请罪,给叔叔暖痛,这些地方的描写都十分动人,深具人情。剧本把山寿马对叔叔的深情,同他为国执法,作了强烈的对比,在这对比之中,有力地表现了剧本的主题:家属亲眷间应有私情,但在国法军令面前,决不能徇私情而枉国法。   其次,与整个剧本的喜剧风格统一,作者在塑造山寿马这一人物时,也适当加进了喜剧色彩的笔调。比如剧本第三折戏剧高潮中加进去的山寿马处理狗儿替打的科诨描写;第四折中山寿马给叔叔请罪、暖痛的情节,都可以使演员在表现山寿马这一人物铁面无私的同时,又可以表现出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银住马是这一喜剧中被批判的人物,也是这个喜剧的中心人物。这个喜剧总体结构的中心动作,可以简单概括为银住马贪酒失职受罚。围绕这一中心动作,剧本写了他的精神状态、他的性格,与所处环境的大量的可笑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往往是经过艺术夸张的。比如第一折,他听说侄儿升了大元帅,便让老伴去“走后门”托侄媳说情,捞个“名分”,当个“千户”。而当侄儿山寿马交给他“素金牌子”,正式任命他做“金牌上千户”时,他却半推半就地说:“想你手下多有得用的人,我又无甚功劳,我怎生做的这个千户!”在求老伴替他说情时、在侄儿委以重任一再叮嘱他时,他一再发誓“我一点酒也不吃了!”但到了第二折他却是吃的醉醺醺上场。最有趣的是这折戏中,老哥儿俩饮酒话别,金住马一再劝他“酒要少吃,事要多知”,他也一再表示“一点酒也不吃了!”但最后却是他自己把誓言当场撕毁,嫌别人“一家儿絮叨叨劝咱不要吃酒”。他一再依仗自己是大元帅的叔父,妄自尊大,玩忽职守,殴打差人,及至被元帅判斩,又吓昏了,托这个、求那个去向元帅求情。被杖责后,他又作大。元帅夫妇担酒牵羊来为他暖痛,他闭门不纳。老伴开门后他又向侄儿摆架子:“你昨天打我这一顿,亏你有什么面皮又来见我!”剧本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矛盾,批评了他言行不一、太平麻痹和蔑视国法军令的行为,并给以严厉的惩罚。应当指出,剧中对银住马这样一个保卫疆土的军官带酒渎职而坚决绳之以法,反映出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爱国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作者对他的批判,是非鲜明;对他的惩罚,毫不留情。但是,作品中并没有把他作为反面人物来处理,也没有简单地塑造为一个令人生厌的酒鬼。本来处于严寒地区的人饮酒御寒是生活所必须,由饮酒到嗜酒,就构成了银住马这一人物的喜剧性格。因此,剧中对他的饮酒讽刺很有分寸:批判的是他“不交战,不迎敌,吃得个醉如泥”;而剧本第四折则让山寿马亲自“将那暖痛的酒快釃,将那配酒的羔快宰,尽叔父再放出往日的沉憨态”。全剧就在这欢乐的气氛中结束。   这个剧本的结构严整紧凑。第二折金住马为银住马饯行,似乎游离于剧本的主题之外,实际上作者于此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让银住马充分暴露他的性格矛盾和他同环境的矛盾,为喜剧的高潮作铺垫。构成这一喜剧人物的主要性格矛盾,是他极力争取了千户的职务,同他注定不能称职,其中最致命的弱点是嗜酒如命,这在剧本第一折已经埋下了伏线。第二折的戏是以喝酒开始,而且让他首先表示:“到的夹山口子,我一点酒也不吃了。”但随着金住马对他的嘱咐,他便一步一步地自我暴露:他认为“俺那山寿马侄儿做着兵马大元帅,我便有些疏失谁敢说我?”这一层暴露了他的妄自尊大和目无国法。他认为“如今太平天下,四海晏然,便吃几杯酒儿,有什么事?”这一层又暴露了他的太平麻痹思想。待到这折戏结束,他不耐烦地说:“只管一家儿絮絮叨叨劝咱不要吃酒!”此时,读者(和观众)关心的已不是他会不会吃酒误事,而是他如果因酒失职将如何收拾?这样喜剧冲突很自然地就进入高潮。   对这折戏,严敦易先生认为它“与其他各折并不相联系”,“安放在剧本中,对剧情的展开既不重要,徒成赘疣”,“以为照理原本这一折或许是银住马误酒失机的场面”。[8]严先生的本意,不过是想证明这折戏并非本剧所固有,是后来人“取来应用”的,其理由多属推测,因此不可能发现这折戏在整个剧本戏剧结构中的作用。   这个剧本在组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戏剧场面(情节)的重复出现:老伴、山寿马、金住马三人依次劝银住马莫恋酒贪杯;银住马违误军机后三次被勾唤;老伴、茶茶、经历三人依次向山寿马请求减刑;狗儿三次替银住马挨打板子;山寿马为叔叔暖痛三次叫门,等等。这种“三重复”的情节结构形式,是中国传统戏曲、小说及民间文学中经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对比、不同角度的描写,或层层深入的刻画,精雕细琢地写人物,激化冲突,加强艺术效果。   这个剧本的语言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属于元杂剧中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本色派的作品。明朱权评作者的文词“如梅边月影”,[9]就这个剧本来说,看不出这种疏落淡雅的风格。明何良俊评论它的曲词“真情意切,正当行家也”,[10]这个评论是很中肯的。与剧本的喜剧风格相适应,作者常用漫画式的夸张语言和科浑表演,构成意趣横生的场面。如银住马被拘到案,不肯在纸状上画押,办案人骗他说:“这纸上点一点,着你吃一盅酒。”他听了十分高兴:“我点一点儿呵,吃一盅酒?!将来,将来!我直点到晚。”如此表现一个嗜酒如命的酒徒,十分传神。   最后谈一下这个剧本的民族风格问题。作者是一个女真族作家。金王朝自南迁中都(今北京市)以后,大批女真族民众迁入中原地区,他们逐渐使用汉语、汉文,并熟悉汉语文化。从作者创作的杂剧剧目和这个剧本来看,他具有丰富的汉语历史、文化修养,及使用汉语的技巧,但是作者用汉语文写成的这个剧本仍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首先,作者写出了女真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习俗特点,并热情地歌颂了女真族的英雄人物。比如写主人公山寿马英勇善战,并以祖孙三代为国立功为荣;写他的妻子茶茶“自小便能骑马,何曾肯上妆台”;写银住马从小就是“敢战军”,金住马为他送行时送他弓箭,……这些都反映了女真族民众的尚武精神。写山寿马打围射猎,茶茶见长辈行礼要穿大衣服,金住马年轻时喜歌善舞,他为银住马饯行先用酒朝太阳浇奠祝祷,……这些也反映出女真族生活民俗特点。作者满腔热情地塑造了女真族的军事将领山寿马的形象;对被批判的对象银住马,如前所述,作者的处理也是很有分寸的。他批判了银住马嗜酒失职的行为,并且让他为此而受罚,但是银住马毫不掩饰地贪酒恋杯颟顸劲儿,却不使人生厌。如果作者不是怀着对本民族的热爱,并熟悉本民族的生活特点,他既不可能提炼出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也不可能创造出银住马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性格特点的人物形象。   现在元杂剧中以女真族人物为主角的作品并不多,除了这本《虎头牌》,尚有石君宝的《紫云亭》、王实甫的《丽春堂》、关汉卿的《拜月亭》《调风月》、无名氏的《村乐堂》等。石君宝已被孙楷第先生考证出也是女真族作家,本名石琖德玉,辽东盖州(今辽东盖县地区)人。[11]李直夫的已佚作品《宦门子弟错立身》,参照元代后期同名南戏(它是根据杂剧改编),也是以女真人物为主角的作品。这两位女真族剧作家都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反映女真人生活,自然是出于一定的民族意识,并表现出对本族的热爱。   从艺术形式山看,这个剧本也具有民族特色。元杂剧这种戏剧形式与金院本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它至迟在金末元初已经形成。这种戏剧形式是中原地区汉族和女真族、蒙古族民众共同喜爱的一种戏剧形式。由于当时在中原地区各民族主要的语言交际工具是汉语,所以元杂剧基本上是用汉语创作和演出。但是,这种戏剧形式的形成,它的音乐和表演艺术,都融合各民族的艺术因素。这个剧本就使用了一批女真族乐曲。它们多集中在第二折[双调·五供养]套曲中,如[阿那忽][风流体][忽都白][唐兀歹]等。关于这些乐曲,(元)周德清《中原音韵》说“女真[风流体]等乐章,皆以女真人音声歌之。”[12]由此可知最初它们是用女真语演唱的。不仅如此,属于[双调]的这套曲子的格式,也是元曲中的特殊格式。(明)何良俊说:   李直夫《虎头牌》杂剧‘十七换头’,关汉卿散套‘二十换头’,王实甫《歌舞丽春堂》‘十三换头’,在[双调]中别是一调,排(牌)名如[阿那忽][相公爱][也不罗][醉也摩挲][忽都白][唐兀歹]之类,皆是胡语,此其证也。三套中惟‘十七换头’其调尤叶,盖李是女真人也。‘十三换头’[一锭银]内‘他将[阿那忽]腔儿来合唱’,《丽春堂》亦是金人之事,则知金人于[双调]内惯填此调,关汉卿、王实甫因用之也。[13]   “十七换头”即指本剧第二折[双调·五供养]套曲,它由十七只曲子组成,故名。关汉卿的“二十换头”指[双调·新水令](玉骢丝鞚金鞍鞯)套曲,是抒情的散套,见《全元散曲》。王实甫的“十三换头”指《丽春堂》第四折[双调·五供养]套曲,这个剧本也是以女真族生活为题材的。由此可知,这种特殊定格的套曲,不仅用的是女真族乐曲,而且主要是用来表现女真族生活。正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所以也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这正如现在汉族民众喜爱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民歌(用汉语演唱)和舞蹈一样。明钞本《北曲拾遗》[14]曾选人《虎头牌》的这套曲子,说明明代中后期它还能演唱。   关于这个剧本的民族特点,严敦易先生也作了相当武断的否定,说它“既不是女真人的故事,更不足指为以女真人的立场,抒写其民族的特殊体验或精神。”其主要理由是李直夫是“一位汉化了的女真人”。[15]诚然,随着金王朝南迁入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大部分同汉族融合了,但是这位剧作家在《录鬼簿》中特地被标明为“女真人”,说明他还没有被“汉化”掉。应当说明,汉语文化并不等同于汉族文化。且不说国外如日本、朝鲜、越南等民族的历史上都有丰富的汉语文化,就我国历史上汉语文化看,其中绝大多数是汉民族的创造,但也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某些少数民族,由于本来就没有文字,或者用本民族文字记录的文献均已散失,他们的文学遗产在汉语文献中得到部分保留,比如汉匈奴族的《匈奴歌》,[16]南北朝时敕勒族的著名民歌《敕勒歌》[17]等等。更多的情况是各民族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熟悉了汉语文化的传统,并具备了用汉语文创作的能力,因而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时期比较突出,如金元时期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杂剧、散曲;清朝满族作家创作的曲艺(如子弟书)和小说(如文康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等。以为汉语文学就是汉族文学,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汉语文学作品就证明作者已被“汉化”,不承认他们的文学创作的民族性,这至少是不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历史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汉语文学作品的民族特点,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也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学发展的贡献。这方面的研究过去较少引起重视,这里顺便把这一向问提出来,供古代文学研究者参考。   【车锡伦附言】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时笔者在山东大学中文系已故著名满族学者关德栋先生领导的民间文学教研室工作。一次与关先生聊天,谈起清代满族作家文康的白话小说《儿女英雄传》。这本小说的内容,在当时的“文学史”教材上评价不高,但作者驾驭汉语白话语言的艺术,是不能否定的。由此,笔者想到,文学史上“汉语文学”不能等同于“汉族文学”的问题。时袁爱国先生(现任山东省泰安市社联主任)正在业余随笔者学习古代戏曲,便嘱他读一下李直夫的这本杂剧,写篇文章。袁先生写出后,笔者做了修改。除了对这本杂剧的内容和形式上表现的民族特点做了浅薄的分析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正式提出“汉语文化”不等于“汉族文化”、“汉语文学”不等于“汉族文学”的命题。基于笔者当时的知识积累,不可能深入谈这一问题;为了争取在刊物上发表,字数限制,也不可能铺开来多谈。本文曾投给多家刊物,最后压缩字数,题目加上“浅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上与袁先生联名发表;後来又做了些修改,收入笔者《俗文学丛考》(台北:学海出版社,1995)。现在再次发表在这里,提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依笔者浅见,这个问题可以写一篇大文章。   [1]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09页。   [2]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71页。   [3]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4]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37页。   [5] 见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6] 京剧《虎头牌》,虞棘编,载《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版。晋剧《虎头牌》,翟翼编,北京宝文堂刊单行本。   [7]明何良俊《曲论》云:“《虎头牌》是武元皇帝事。金武元皇帝未正位时,其叔饯之出镇。”(《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此说由《录鬼簿》著录此剧正名“武元皇帝虎头牌”附会而来。武元皇帝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庙号,阿骨打的生平见《金史·太祖本纪》。   [8] 严敦易:《元剧斟疑》(下)七十九《虎头牌》,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版,第715-716页。   [9] 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页。   [10] 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   [11]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4页。   [12]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1页。   [13] 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   [14] 有任讷校订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5] 严敦易:《元剧斟疑》(下)七十九《虎头牌》,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60年版,第713页。   [16] 见(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   [17] 见(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 [英]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
    添加人:郭淑云 时间:2010-02-10 15:00:12 已有 1199 人点击, 0 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