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前世之宝 后世宝之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9-07 11:55:47 / 个人分类:书签

前世之宝 后世宝之
——冯骥才考察宁夏文化遗产侧记
□ 德伟 文/图


冯骥才与皮影老艺人张进绪交谈。

  “雨后山更幽,茶前客益重”,雨后的贺兰山显得更加清爽。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走进了宁夏,在考察宁夏文化遗产的同时,这位因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而赢得“中国文化遗产守望者”赞誉的作家,也大声疾呼:“前世之宝,后世宝之。”

  “要传承艺术的神韵,而不仅仅是技巧”

  冯骥才一直念念不忘贺兰皮影戏,他认为那是宁夏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皮影戏有其独特的气质,融合陕西秦腔、宁夏花儿,较之浓烈的陕西华县皮影,其唱腔更温和,而且贺兰皮影的表演更到“火候”,灵动有神,给人以出神入化的感觉,“道具仿佛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有呼吸,节奏感很强”。

  8月18日上午,冯骥才走进贺兰县团结社区活动室,观看了当地67岁的民间艺人张进绪和他的家人表演的皮影戏。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张进绪等演出的《王剪平六国》唱腔独特、表演生动。冯骥才欣喜地说:“贺兰皮影戏虽然和陕西的皮影戏属于同一个文化板块,但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贺兰皮影戏给我的感觉是艺人水平高,表演时声情并茂,用的道具、乐器全是老物件,其家族式传承色彩明显,架构很完整。”他建议把原始皮影的要素真正保护好,“所谓‘传’,不只是将技术传下去就行了,真正的传承,是要把民间艺术的神韵和艺术的感觉传下去,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

  如何做好贺兰皮影戏的保护工作?冯骥才建议建一个小博物馆,“可以将皮影表演用的老道具保护起来,制作新道具用来表演。不仅是皮影,老窗花、老剪纸都可以这样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

  “不要把古迹景点化”

  在宁夏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冯骥才先后考察了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吴忠董府、同心清真大寺、贺兰皮影戏、贺兰山岩画以及西夏王陵。他强调不要把古迹景点化、景点公园化。“景点有旅游价值,但不只是这个功能,它还是历史的见证,有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如果从单一的经济角度去开发,把文物古迹景点化,它真正的历史感就消失了。这是消费时代带来的问题,宁夏应尽量避免。”他还写下“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及“土沃花鲜”两幅书法作品分别赠送给青铜峡博物馆和贺兰县文化馆。

  在银川世界岩画馆和贺兰口岩画区,冯骥才时而停下脚步凝神静思,时而就一些疑问和陪同讲解的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专家切磋,时而就某一处特殊的岩画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远古先民以沉默的文化符号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对观者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他挥笔为贺兰山岩画题词:“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西夏是宁夏文化的优势之一,重在做精做细”

  冯骥才一直关注西夏历史文化,早年他研究敦煌壁画、丝绸之路时,便对其有所了解。1996年,他受邀为中央电视台撰写大型专题片《人类的敦煌》剧本,进一步涉及到西夏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认识。宁夏一行,让他触摸到真正的西夏文化。

  冯骥才说,西夏是一个特殊的王朝,有着博大的创造和独特的气质,可惜消亡时间太长,一些民族文化无后人继承和保护。幸好在宁夏博物馆里,还零散地保存着一些西夏文化的遗迹,使人们仍然能感受到它独特的气质和精神。冯骥才建议宁夏整理西夏文化,要重视学术研究,培养新一代西夏学研究人才。

  “西夏文化是宁夏文化的优势所在,对这样的文化不应该着急做大做强,应该着眼于做精做细”,冯骥才说。

  要防止古村古镇和城市的历史街区被掏空

  每到一个城市,冯骥才总不忘逛一逛古董市场。8月20日上午,他抽空去了银川古玩城。他走进一家狭窄的店面,一眼瞧见了几片放在角落里的古砖,他把砖一片片地摆开,用手拭去厚厚的泥土,仔细观察上面的图案……

  冯骥才对古董贩子“深恶痛绝”。他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古董贩子使一些古镇古街变成“文化空壳”。他们跑在文化保护者之前,踏遍所有偏僻的水村山庄“淘宝”,然后将“老东西”搬到全国每个城市的古董市场上。古董市场上的热销货越来越多,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古代珍玩、金神玉佛、明清家具,到上世纪末的老照片、房契、当票、信札和各类具有文化特色与历史感的生活物品,再到现在的脸盆架、油灯、衣帽、梳妆匣、烟袋、车辆与农具等等,但是价值越来越“贱”。如今古董市场上多半是仿造的冒牌货,说明古村镇和城市的历史街区差不多被掏空了。

  “这些来自各地的历史遗存进入古董市场后,再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确定的出处,它所承载的地域以及特定的文化和风俗的信息立即消失,仅仅剩下一个物质性的历史形态。另一方面,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被掏空了,失去了见证物的历史变得虚无飘渺。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像一本书,只有书皮与书名,没有内页和内容。”冯骥才痛心地说。

  “作家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在宁夏接受媒体采访时,冯骥才说:“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人们更容易注重物质价值,忽略精神价值。我们的文明入口在哪里?文明该如何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要思考和承担的责任。否则,我们的文明会面临中断的危险。”认识到这一点,冯骥才将近十多年的光阴几乎全放在了文化保护上。

  冯骥才提出,中国当代作家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说,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发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对文化问题进行思辨,作家更能够展现丰富的文化细节,并把他所熟知的地域生活中的文化特性表现出来,且会以此为创作资源,比如沈从文、老舍等人都是这样做的。

  近年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面对众多面临困境甚至消失危境的文化遗产,他说自己就像医生一样,在抢救一个个生命。现在,他所做的工作主要有3方面: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
分享到:

TAG: 后世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82621
  • 日志数: 486
  • 图片数: 190
  • 影音数: 4
  • 文件数: 84
  • 书签数: 190
  • 建立时间: 2008-09-09
  • 更新时间: 2024-01-27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