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于喧哗处悟艺:毛笔制作艺人周鹏程史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11-16 15:29:21 / 个人分类:民俗长廊

摘  要:毛笔制作技艺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门绝学,其入手容易而精深难,需要悟性和耐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几十年如一日,以笔为生,执着于探索毛笔制作,钻研、复制出众多已失传的名笔,深受海内外书画名家、爱好者赞赏和肯定,其对毛笔制作技艺的坚守、耕耘,亦是一部具浓郁个人生活气息的奋斗史、励志史。
关键词:毛笔制作技艺;文港;坚守

毛笔制作虽然是一种程序化的制作技艺,但并非是谁都能做好的手工艺,会做和做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水平,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理想。南昌市第一批传统技艺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几十年如一日,朴实无华,以笔为生,坚守、传承并创新毛笔制作技艺,极大提升了江西毛笔在国内外的影响。其深受国内书画界。
一、“‘气壮山河’,那支笔二十七块多钱”
源自人多地少的生存条件,文港人自古以来都以制笔为生,但本地毛笔市场很有限,因而制笔人在制好一批笔后,就肩挑手提或用推车运一批笔到外地去卖,再沿途收集各种制笔的原料——动物毛,再运回家拔毛,制笔、卖皮,再把笔运出去卖,如此循环往复,因而,“收皮——拔毛——制笔——卖笔、卖皮——收皮”成为文港制笔人的生产经营模式,当地故而流传“出门一担笔,进门一担皮”的俗语。外出卖笔的这种习俗,相沿至今,成为文港制笔人“开眼看世界”的一个优良传统。出外的闯荡,让他们有机会交结国内的著名书画家,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制笔技艺。
周鹏程,男,文港周坊村人,1954年生,世代制笔,族人周虎臣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享誉国内的著名制笔大师,享有“海上造笔者,无逾周虎臣” 之赞誉。周鹏程从8岁起便开始跟随父亲从事毛笔制作,但在当时,因为家庭“成份”不好,没有分到房子,一家7口住在邻居家的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偏房里,后来周鹏程兄弟姐妹都长大以后,家里实在挤不下,他只好到邻居家里和玩伴一起“搭铺”,睡了东家睡西家,稀里糊涂地借住了三年。因为家庭原因,他只读了三年书,有空便和父亲学习毛笔制作。在文港,他父亲周有富的制笔技艺也是鼎鼎有名的,以做小楷笔见长,2002年7月,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还专题介绍了他的制笔技艺。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通过自己的不断钻研、磨练,周鹏程的制笔技艺进步很快,年青时代在文港制笔技师中已崭露头角。由于聪颖、好强,周鹏程从小就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诸如钓鱼、插秧、割稻等农家活计样样都比一般人做得好。成年后,他开始在大队毛笔厂做工,每天可以挣十个工分,但所得收入不到3角钱。家里穷得连盐也买不起,为了补贴家用,他就在空闲时间靠一根竹竿和缝衣针做的鱼钩,钓遍了村前村后的河沟,用自己钓来的鱼去和人家换盐。 
1976年,周鹏程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远行,第一年向生产队交了30元工分钱,开始外出推销自制毛笔。他当时肩上背了一包毛笔,口袋装有10元钱路费,便直接买票奔向了北京。那时,经济还没有放开,整个周坊村只有3个人在外“跑市场”。到了北京后,他找不到住宿的地方,那时北京对外来人口管制很严格,旅社住宿要到旅社介绍处办登记手续,初次外出的他人地生疏,摸不清头脑,快天亮了还没找到住宿的地方,便又买了一张去河北兴隆县的车票。在兴隆他的笔卖得很顺利,第一天就卖到了90多元钱,当时90多元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后来有人建议他去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单位去卖笔。从兴隆出来,他继续北行,在承德市落脚,在该市群众艺术馆的一次卖笔经历让他经受了一次巨大的冲击,这一次冲击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其以后的制笔道路和事业追求,在文港制笔小有名气的他所制的毛笔被人拒之门外。

我就拿笔到文化馆去卖,人家都说江西的笔不好,江西的笔不能用。然后我就对文化馆的一个人说,“你就拿一支(你们认为)最好的笔给我看啰”。他就拿了一支“气壮山河”的笔给我看,北京制笔厂制嗰,李福寿制嗰。当时那支笔二十七块多钱,那时间老百姓种的谷子九块五一百斤,我就好感兴趣,制笔的人和书法家一样的,对好的毛笔都很喜爱。心想:咯(音,方言,这的意思)一支笔可以当老百姓几百斤谷子啊。他就说,你要制就制一支这样的笔来,你的笔才有市场。我想买他不卖给我,我就把笔头打开来看,那支笔确实做得很好,因为自己会制笔,可以看出里面笔的配料。看完笔后,眼界大开,觉得自己的笔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正,于是,就决定回家改制笔。 

    这一次经历对周鹏程冲击很大,既是打击,但更是动力。从此他卯足一股劲,决心把毛笔制好,回家后慢慢摸索,一次次试制毛笔,将原来的制笔方法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制好后再送笔到全国各地的书画家试用,走遍了除新疆、广东、福建之外的所有省份和大城市。这样闯荡了八年,期间心酸自不必言说,他告诉笔者,这八年几乎没怎么挣钱,等于是向书画家学手艺,卖笔的钱只够维持自己吃住等基本生活需求。
二、“猪鬃比石獾更好”
第一次卖笔之行让周鹏程开了眼界,明白毛笔制作技艺也是山外有山,于是,他回家后不断对毛笔制作工艺及制作原料进行改进。制作工艺的改进主要在配料上,但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告诉笔者,当时他看“气壮山河”,做工做得好无可话说,但它的原料也很好,用高档的石獾针毛 做衬毛,成本很高。而原来文港毛笔中衬毛主要原料是苎麻丝,有“无麻不成笔”之说。麻丝吸墨性强,但不耐用,笔肚容易涨开,而且腰力不足。为了寻求廉价而好用的毛笔原料,他几近痴迷,不断试验,屡败屡试,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尝试各种制笔原料,以更好地改进毛笔的书写性能。也许是“天道酬勤”,后来有一次他突发“灵感”,看见油刷厂有一些废弃的猪鬃油漆刷子,他便向换荒(收购废品)的人收购了一些这样的废弃油刷,把油刷上的猪鬃切下来进行尝试,这一次“灵感”终于迸发出了璀璨的光芒,添加猪鬃的毛笔性能更为优越,完全可以取代石獾针毛,苎麻丝作为毛笔的主要原料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时过多年,周鹏程谈起当时改用猪鬃做衬毛制作毛笔的经历仍很兴奋,下面是笔者就这项革新对他进行的访谈。

刘:你如何想到用猪鬃做原料的?
周:我当时就一直琢磨,用什么去做呢?要不就用动物毛,当时有用石獾毛做的,但是太贵,一般用不起。
刘:石獾是否比猪鬃更好呢?
周:猪鬃比石獾更好。当时在李渡有做油漆刷子的,因为摔跤等各种原因不少刷子弄坏了,做废品处理。我当时就找到换荒(收购废品)的人,让他帮我收集一些刷子。 我就把收集来的刷子,把猪鬃切下来,添加到毛笔笔芯里面去。
刘:怎么会突然想到用猪鬃呢?
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试过很多毛料,都不好。对猪鬃也是偶尔想起的,因为平时看见不少别人丢在地上的刷子,毛很整齐,所以就想试试。
刘:猪鬃是不是太粗了?
周:就是要粗的,且它具有弹性,再说它也是动物毛,比较常见。以前麻都需要浸泡,使它更软。不是说加猪鬃就能用,还要看加在什么地方?怎么加?这些细节就花费了好几年。
刘:现在湖笔是否也在尝试加猪鬃?
周:恩,但他们加不好,这种尝试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前市场上毛笔不卖有猪鬃笔尖的毛笔,现在都开始卖了,很多人都仿照我,包括湖笔,95年或者96年,浙江有个邵文炳,在那边制笔很有名,来过文港,他买了好几百元钱的样笔,每种笔一支,后来走的时候才对我说,他是买我的笔做样,说湖笔不教几个人出来,就会淘汰,以后就后续无人。
刘:你应该申请个专利(笑),这样不是对你直接形成威胁吗?
周:还有好多东西可以竞争,不是他学到了就能怎样,就如日本人学了我们的宣纸技艺,但还有好多东西是无法学习的。毛笔这种东西是很深奥的,你看起来就是一支笔,好跟坏是无底的。书法家的一幅好作品,关键就在笔头上。书法家再有本事都离不开一支好笔,好笔可以给作品带来一种特别的他自己想都想不到的味道。
刘:从整体上来看,感觉湖笔比文笔名气大很多。
周:是那样的,现在不少江西制笔的人自己制的笔仍用湖笔的牌子,湖笔名气很大,比较好卖,就我们几个制笔做得好的不打。不过,现在湖笔问题也很大,开始走下坡路,但国家不希望这种工艺失传,媒体呼吁希望这种工艺能够传承下去。湖州现在制笔的现在少了很多,很多笔商都从文港进笔头,用他们的笔杆组装,再贴它的牌子,实际上仍是江西的笔。 

在制笔材料中,添加猪鬃,而取代石獾,甚至苎麻丝,这在毛笔制作中无疑是重大的突破。猪鬃价格便宜,原料易得,弹性好,且是动物毛,可以说具有苎麻丝的优点而无其缺点,因而,添加猪鬃的毛笔一制作成功,便很畅销,周鹏程的名气也骤然提升。文港镇文化站站长吴国华对文港毛笔的发展概括为三阶段,认为周鹏程是当下的代表,“第一阶段以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周虎臣为代表,第二阶段以清道光至民国期间的邹紫光阁 为代表的,现代以周鹏程为代表,为第三阶段。” 周鹏程成为文港毛笔的继往开来者。那时候,周鹏程制好的笔,晾晒在屋外,不同类型的毛笔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少几支。原来,因为他用猪鬃改制毛笔,文港同行都想看个究竟,从而进行复制。事物发展是相互联系的,文港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经常有全国各地的毛笔经销商来文港做生意,文港毛笔制作的革新,使得其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渐增强,因而,文港毛笔市场也逐步扩大,文港毛笔在国内外的声誉也越来越好。
三、“做梦都在制笔”
梦是飘渺的,具有某种神秘性或神奇性,无可名状,来去无踪,无法捕捉,因而,梦往往与灵感联系在一起,不少文人的名篇佳作都与梦密切相连,因而,梦的神秘性或神奇性也就成为文人创作的灵感源泉之一,成就了艺术史上不少佳话。
“梦笔生花”就是一个经典的梦的传奇。这个典故民间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说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因梦见手中毛笔开花,光彩满室,醒后,文思如涌,挥笔成文。故为这支笔取名为“梦笔生花”,它曾是李渡梦生笔店的著名品牌;第二个版本是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梦见笔头生花后才气纵横。据《开元天宝遗事》载:“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瞻逸,名闻天下”[1](P16);第三个版本是说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梦笔后文章独步。据说他一次夜宿吴兴城西孤山,梦见神人授其一支五彩笔,自此文思如涌,风骚绝代。“笔是他的心灵,花是他的心血。”[2](P119)其实这些传说,离不开民间的再生产,按常理一个人文采的精进离不开其努力。因而,“梦笔生花”的故事很可能是民间“层垒地”造成的,也许王羲之、李白及江淹在梦中不是梦笔,而是梦“文”,因对文辞的推敲甚勤,从而在梦中浮现吧。当然,对这些传说不应执着于追究其历史真实,其真实就在传说的衍化。有意思的是,“梦笔”的传奇并不完全飘渺、遥远,它也同样发生在周鹏程身上,只是这个传奇更加真实,可“触”可感,富有生活气息。

各种人用笔喜好不同,有的人古怪的笔都要,(有时候)你就是没有办法去做。我们南昌有个叫张鑫嗰,他是我们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用笔用湿里(音,方言,什么的意思)哩,用“蒜头笔”,喊“鸡距笔”,下面很大,前面很小,笔锋很短,前头锋要饱满,还要硬,根本没有办法去做。所以(对)他的这种要求呢,(我)在这支笔上是真嗰花了时间。(笔锋)好短,还不能散锋,外头也有人用这种笔写甲骨文,写隶书,就用这种“蒜头笔”。做这种笔呢,真正哩是在梦里做成嗰,一次做梦做成嗰。一下午(白天)冒(没)做成,做梦都在想这支笔,后来就跟一个老人家,梦到嗰,同做笔,雪白嗰头发,不晓得几漂亮,老人家呢,两个人一起做这支笔,很舞冈舞(音,方言,这样做那样做的意思),就做成了功,这支笔是梦中做成嗰呢,后来就不会散锋。(插话:你梦到了一个老人家,也会做笔?)嗯,一个老头子,同来研究这支笔,弄样弄样做(音,方言,怎样做的意思),他说,你冈(音,方言,这的意思)样做一下,很(音,方言,那的意思)样做一下,后来梦醒了,(凌晨)三四点钟就爬起来做,按照梦中的样子去做,做做那支笔后来就成了功呢。(插话:你按梦中的方法去做的吗?)嗯,好清楚,两个人在那里舞(音,方言,制的意思),弄样弄样改,弄样弄样舞。 

鸡距笔,宣笔一种,古代名笔,流行于晋代,短锋,多用野兔黑尖,笔锋短小犀利,因其形制似鸡爪后面突出的距,故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之赞赏有加,其《鸡距笔赋》曰:“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就足之中,奋发者利距;在毛之内,秀出者长毫……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斯距也,如剑如戟,可击可搏……遂使见之者书狂发,秉之者笔力作。挫万物而人文成,草八行而鸟迹落”。[3](P359-360)当然,用笔喜好是因人而异的,柳公权就嫌它“出锋太短,过于劲硬”,他喜欢长锋笔,“盖其书与晋人大异,故觉鸡距笔之不适,而必欲长且柔者”[4](P768)。这样一种已经失传的古代名笔,要进行复制其难度可想而知。周鹏程告诉笔者,古代的鸡距笔是用野兔黑尖制成的,笔锋很硬,但张鑫要他做的这支笔要求更硬,很短而且不散锋。因而,这种挑战是巨大的,随时都可能功败垂成,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只能依据需求者对其形制、性能的大概描述。
有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一个人身心过于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白天思索的问题有时就会在梦中呈现。奥地利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对梦有深入的专门研究,他对白天所思与夜晚所梦的联系有透彻的阐述:“其实在白天最引起我们注意的完全掌握住了我们当晚的梦思。而我们在梦中对这些事的关心,完全是在供应我们白日思考的资料。”[5](P77)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来源于潜意识,是某种强烈的愿望在潜意识中得到加强而以梦的形式加以呈现,“意识的愿望只有在得到潜意识中相似愿望的加强后才能成功地产生梦” [5](P398)。因而,梦中的“灵感”其实是我们的愿望通过潜意识呈现的结果而已,因为人的某种强烈动机所致。周鹏程日思夜想,整个脑子塞满的都是鸡距笔,这样强烈的愿望因而刺激其潜意识,使制笔的“灵感”在梦中呈现,从而成就其制笔的传奇。
周鹏程还曾为研制瓷用料半笔花费很多心血。景德镇原有一个制作瓷用料半笔的大师李柏茂,原籍李渡松山人,深得瓷都艺人信赖。可惜的是,二十多年前李柏茂突然辞世,其制笔绝技失传,令陶瓷艺术家痛惜不已。后来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得知周鹏程制笔高超技艺,联系上他,希望其能够研制这支瓷用料半笔。源自对已故大师的崇敬与惺惺相惜的心结,周鹏程遂下决心研制和复原料半笔。他多次试制,并反复与王隆夫先生交流,终于事遂人愿,这支已经失传的瓷用料半笔得以再现神采。
瓷用料半笔的研制成功,令王隆夫先生惊叹不已,特意给周鹏程寄来贺信,现摘录如下:

文港产笔历史悠久。人所共之。书画用笔。文港笔可与湖州善琏媲美。
景德镇陶瓷绘画所用之笔。确实异样。产笔地区。不少仿效。不能达其功用。文港鹏程笔庄经研制瓷用笔。寄我试用。试用之下。令我惊叹不已。周鹏程先生对瓷画画笔研制成功。仅就我所试用之笔而言。真不亚柏茂瓷用画(加:笔)了。可贺。
谨此志复
周鹏程先生
                                                    王隆夫
                                                二00九.四.十一 

这次制笔,同样令周鹏程宵衣旰食,往往在夜深人静时他还在研制,后来也是一次“偶然”,他才深悟瓷用料半笔制作的精髓,从而使其得以有机会重现瓷画界。其中甘苦,自不必多言。周鹏程告诉笔者,只要你花时间精力,全身心做一件事,早晚总会成功的。很朴素,很简洁,也很富有哲理。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在研制毛笔过程中克服一道道困难,不断钻研,改良工艺,推陈出新,从而成就其在制笔业界的良好声誉和影响。
技术民俗具有民俗的全部基本特征,即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和变异性及类型性,因而技术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其整体形态似乎很少变动,是静态的,但这种静态的传承中蕴含着动的因素,蕴含着突变、创新的因子,稳中求变,变中趋稳,传承与创新在动态中达到和谐统一。此外,技术民俗还具有其殊异特征,技术(艺)是一种每天不断重复、模式化、程式化的民俗事象,具有日常性,但技术的传承也是工艺知识、规范、经验、惯习等精神文化体系的传承,技术本身也受精神文化体系的支配和引导。因而,技术的日常性,使得构建其本身的文化体系即技术民俗具有常态性,但常态并非静止,在常态之中蕴含发展变化的因素,因而,技术民俗也是发展的,是随着技术的传承而不断突变、创新。
四、“古有周虎臣,今有周鹏程”
技术民俗具有日常性,是每日重复的、模式化、程式化的民俗事象,不像岁时节日、生产仪式、舞台表演等,渲染力和渗透性不强,故而手艺人的民俗生活更为平静、朴实,当然,这并不表明其生活世界 风平浪静,没有色彩,在普通手艺人的生活世界中也可能发生过不少值得回味的经历和故事。
周鹏程的制笔经历就曾有过不少平凡的神奇。据传,他有个姐夫叫李冬元,在90年代初曾因做生意亏本,欠了别人十多万的高利贷,那时在农村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就因为周鹏程给他的一包笔而“否极泰来”。

大概92或93年,他跟人家合做卖输液器生意,亏本了,后来又在家养鸡,又亏了,欠了人家十来万高利贷,当时算是天价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然后我就给他一包毛笔,他到外面去,给书画家用,我教他按我以前到外面跑的经验做,很多人买了笔还送作品给他。送了作品以后,他就到很多卖文房四宝的地方去,才知道书画作品很值钱,然后一下子就发了,一两年就把债还了,还买了一块地,在文港镇盖了房子。人家都很羡慕他,就一两年,把债还了,还从村里搬到镇上来,买了地皮盖房子。 

与台商林仁贵的合作,是周鹏程制笔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周鹏程告诉笔者,林仁贵在台湾经营了一个很有影响的老字号文化用品公司——“林三益笔墨专家”,由于台湾的工价高昂,1986年,他带了一批台湾畅销的毛笔样笔,到著名的“湖笔”产地浙江湖州善琏第二毛笔厂,预付了3万元定金,希望能订做一批同样的毛笔,但三年过后,厂里一直没能做出令他满意的样品。林仁贵也做兔子尖的生意,一个偶然的机会,林仁贵在文港贩卖兔子尖,试探地把这批毛笔交给周鹏程、周发水等四人,周鹏程制作其中高档型的毛笔,他们一次就试制成功,令林非常高兴。此后,林三益公司大批采进周鹏程他们制作的毛笔,并同他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意向。为了满足林三益公司的需求,做好这笔生意,周鹏程把全家人都发动起来,并请了十多个工人,日夜赶制,“那时候不和林仁贵合作,我也买不起镇上的房子,在和他合作之后,1992年我就在镇上买了房子,上下五层,花了十七万多,现在这个房子可能得要五十多万了。林三益公司当时对于我们制作的毛笔制多少要多少,没有数量限制,我请了十多个工人制笔,那时村子里还没有请人制笔的作坊” 。以后周鹏程等人把毛笔送到他的工厂去,林仁贵都要请他们吃饭、住旅社。周鹏程和林三益先后做了几十万块钱的生意。
“台商对文港毛笔的复苏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没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这一切也不可能变成现实”,周鹏程坦率地说,“当林仁贵第一次到他家里的时候,心里很紧张,也不知道能不能和台商做生意。” 
周鹏程值得称道的不仅是其高超的制笔技艺,更难得的是其真诚、勤勉的制笔态度及素朴、求真的人品。他认为制笔和书法家一样,也需要胸怀,更需要学会做人,需要时刻抱以反省的心态。在一次访谈中,他很认真地谈了他的认识。

特别做毛笔这行,要有一种湿里(音,方言,什么的意思)心态呢,莫去骗人家的心态去做,你觉得这只(因,音,方言,个的意思)东西我硬冒(没)做好,我卖到人家的钱来了,心里有愧,要有这种心态你才做得好,你冒(没)做好,你人就烦躁,你吃饭都没有味……有好多人是这样的呢,管他呢,把人家钱测(音,方言,骗的意思)得到袋子就算了,这种心态你的笔一辈子都做不好”。 

周鹏程制笔的传奇故事,对毛笔制作的深刻感悟及素朴求真的人生态度,使其声名逐渐为书画家所熟知和赏识。
早在198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尉天池来南昌参加中青年书法大赛,有人向他推销周鹏程的毛笔,他看见上面刻的字比较漂亮,就让人把周鹏程找去,那是周鹏程第一次认识尉天池。后来直到1993年,他姐夫李冬元因为欠债,去南京卖笔,周鹏程嘱托其送几支毛笔给尉天池先生试用,尉先生试用后叫李冬元先回去,三天后再来见他。当李冬元再次来到尉天池家时,尉先生拿出早已题好的“中国笔王”条幅郑重交给李冬元,并给周鹏程打来电话赞扬一番。周鹏程怯于这个称号太大,尉先生则鼓励说:“还没给你写‘中国笔皇’呢,先给你写个‘笔王’,等你的毛笔做得更好了,我再给你写个‘中国笔皇’”。
东南大学教授喻学才,喜好书法,曾两次去进贤文港,对文港周坊千年毛笔制作技艺及遍布的毛笔作坊非常惊叹,同周鹏程相谈甚欢,并欣然赋诗盛赞鹏程毛笔:“昔日青史见笔祖,今因规划识笔孙。毛锥三支能量大,漫书辟地开天文。” 回到南京后,又再次赋诗一首并在题序中详叙其在文港所获,用信件邮寄给周鹏程。现将其诗转载如下:

周氏鹏程。生长笔乡。家住进贤,文港周坊。
世代业笔,千载华光。虎臣献臣,兄弟 齐芳。汤显祖序,家谱珍藏;乾隆帝匾,御笔悬堂。书画名家,岁时造访。佳话连篇,笔史留香。
改革开放,奋发图强。鹏程毛笔,举世无双。小平画像,李琦当行。天池赠匾:“中国笔王”。横扫千军,笔海翱翔。有子晨旭,继承发扬。
仓颉造字,蒙恬制笔。中华文明,举世罕匹。宣城泾县,诸葛第一;吴兴善琏,冯氏无敌。展读青史,笔工历历。沧海桑田,半留陈迹。
而今中国,天下毛笔。十分市场,进贤占七。作坊如麻,工艺胜昔。
寄语当局,何不申遗?遗产驱动,天赐良机。天予不取,后悔无及! 

随着周鹏程制笔技艺的不断提升,其知名度也越来越大,而其真诚、朴实的为人,更为书画家所欣赏。有不少书画家慕名而来,试用其毛笔后对其技艺赞叹不已,而试笔后寄来书画作品以表示感谢的更是众多。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毛主席造像的艺术大师李琦,借周鹏程毛笔之幽韵,恭绘《我们的总设计师》,为邓小平造像,睿智传神。李琦感念鹏程毛笔,有通融人与自然之魅力,致函谢忱并亲笔签赠复件,以示留念。斯乃名家用名笔留名作也。
1997年,书法大家尉天池偶然用到鹏程毛笔,甚觉得心应手,无可比拟,欣然题赠“中国笔王” , 极力推崇鹏程毛笔。尉天池用笔无数,对毛笔非常挑剔,为鹏程毛笔喝彩,是一个艺术家的欣喜发现。
2002年以来,国内名家如史树青、尼玛泽仁、林岫、魏启后、何应辉、刘江、何家英、周积寅、郑欣淼、孙郁、扬之水、刘涛、薛冰、王稼句,国外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友人,或题字赠画,或登门造访,概以彰显鹏程笔道为乐事。多少年过去,周鹏程从来不向任何名家索要书画作品。仅魏启后一人,就由衷地为周鹏程赠送书法作品180件。周鹏程这些年随缘收藏到的名家字画几百幅,足足可以开设一家书画艺术馆。[6]

周鹏程和上海书法家主席、著名书法家周慧珺的交往也属于君子之交。周鹏程弟弟94年在上海卖笔,得闻书法家周慧珺的大名,便特意送去了几支周鹏程所制的毛笔给周慧珺使用,周用后连声称赞。周鹏程得知此事后又寄了几支毛笔给周蕙珺,令周非常高兴。周平时对毛笔非常挑剔,也很少给人题写字款,在使用过周鹏程的毛笔以后,对其制笔技艺及人品赞赏不已,先后为其题写了四幅字。最后一次题字是在2005年,她为周鹏程题写了遒劲的“周鹏程笔庄”五个大字,并来信表示感谢,赞赏其勤心敬业的精神,现将其信内容转载如下:

鹏程先生:您好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枝(注:支)得心应手的好笔,对于书画家来说,是至矣(注:为)重要的。过去好笔工,都被书画家奉为座上客,以贵宾相待。时下风气不好,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已很少人在专心制笔。只图以假充真,以劣充好,你们文港镇的名气被这些人玷污了。像您这样勤心敬业的,实在难能可贵。多次寄来好笔,真让我由衷的表示感谢。
嘱书店拟“周鹏程笔庄”,写了几条,现选了三幅寄上,供挑选。最近寄来的几枝(注:支)笔尚未试用,过几天再电告试用情况。
祝好                                        
周慧珺  6.22 

当然,周鹏程的“笔”友中,不限书画名家,也有普通的书画爱好者。网上署名“但愿”,山东文登市一位姓战的老师,多年来都未寻求到称心的好笔,一次偶然机会在书法江湖得知周鹏程制笔声名,便开始试用周鹏程制作的七紫三羊,试用之后,爱不释手,三四年来,一直试用周鹏程制作的毛笔。通过几年来的用笔经历,让他真正爱上了周鹏程所制的毛笔,近来有感而发,思绪万千,以古体歌赋形式写了在书法江湖网上传了一篇“鹏程笔赋”,并手书全文相赠,寄意鹏程,秉承家范,研制经典,歌咏鞭策、文采洋溢,现摘录如下:

余好翰墨,购笔颇多。或如散蓬,不能聚锋;间若败絮,难畅淋漓;又似竹帚,太过瘦硬。每每开笔以冀盼之心,屡屡弃之以懊恼之情。
偶游江湖 ,得鹏程之笔数枝,濡翰试之,惊喜无比。衄挫使转,刚柔提按,无不中意。过庭书谱有云:“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笔墨纸砚皆为器,而笔,器之首也。逸少流觞曲水兰亭序,妙手当借神工笔;怀素兴来小豁胸中气,狂草亦凭中山翼。
利器既得,翰情更炽。昼暇或俯案长卷,寝前复盘膝尺牍,真人生之惬意!心懔懔以绝尘,手跃跃而援笔;神窈窈而入定,志眇眇以凌云;追怀素之醉狂,慕右军之飘逸;悟起伏于锋杪,恣蹈舞于点画;吟古人之清芬,写自我之性情。所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全赖巧工鹏程之杰作也。
笔,要在毫端而管者次之。巧商之徒,常于管杆处精雕细琢,媚饰取宠;至于锋芒则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真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非方家智者之选也。
君为此道,深悟其妙,所制之笔,可称物美而价廉。区区十元之制,不逊百钱之作,堪慰拮儒之憾,亦解据生之忧,善哉善哉!陋作以七紫三羊而书,据实以荐,不敢欺焉。望君秉承家范,研创经典,拳拳效技,孜孜以求。激墨客骚人之趣,扬华夏文明之风。
感此而赋,书之共勉。 

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馆长、毛笔文化研究专家邹农耕说,一个好的毛笔技艺师,就是书画家的保健医生,他可以根据书画家各自的用笔习性而“对症下药”,改良毛笔而顺人意,让书画家有如“笔神之舞”。[6]制笔技师能够解决毛笔的“病症”,而对一些书画家来说,有时也就是解决他们的病症。“倘若说到好的毛笔技师是书画家的保健医生,还真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那是10年前在贵阳,周鹏程为一正发烧中的书法家送去毛笔,书法家即席挥毫,顿时病亦全无。”[6]提起这件事,周鹏程告诉笔者,那是80年代的事情,那时他改制得毛笔已经很好写了,当时他在贵州卖笔,一次去省卫生防疫站,一位搞宣传的姓王的老师,得了重感冒发高烧,早上没吃饭,他送笔给他试用,他便拿起来画画,用得兴起,一直画到十二点快下班还没有停下的迹象,在周鹏程提醒后,他才恍然缓过神来,告诉周鹏程他的病已经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例,但不可否认的是毛笔与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的密切关系。在文化史上,书画家对毛笔的赞咏俯仰皆是,佳句历历。毛笔是一种具有创意的软性笔,所谓“惟笔软则奇怪生焉”[7](P45),擅于随意挥洒、张扬个性,提按铺拢,锋露锋藏,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变幻莫测,恍若神鬼之术,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神奇力量,因而深得书画家的喜爱。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时代的到来,及毛笔制作的半市场化属性,必然加剧制笔技艺的消亡。技艺高超的毛笔技师或笔工,尤其是制笔大师在今天更是难找,文先国甚至直接把周鹏程与周虎臣作对比,即“古有周虎臣,今有周鹏程”,似乎是一种惊骇之言?但仔细想来,语句中实寄寓了作者的厚望与期待,却也并非惊骇之言,很多书画家在见识过周鹏程的制笔技艺之后,不少都赞叹周鹏程传承了周虎臣的制笔灵气。这种对比也许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周鹏程无疑是今天文港甚至国内制笔界的佼佼者,在没有天才的时代,普通人只要肯于勤心钻研,传承、坚守自己的手工艺,用心去感悟,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的道路,就可以在平凡中创造出传奇。
五、简短的结语
文港素有“毛笔王国”之称,过去即有“药不过樟树不名,笔不到文港不齐”之谓,近年来毛笔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产值远远超过浙江善琏毛笔,成为中国新的毛笔制作中心,并先后斩获“华夏笔都”、“中国毛笔之乡”等荣誉称号,久负盛誉,声名远播。文港毛笔制作历史悠久,从业人数众多,有“万人制笔万人销”之俗谚,但遍数历代笔工,并考量当今制笔技师,技艺精湛者少之又少。周鹏程能从众多制笔技师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国内毛笔制作技艺领域里举重轻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出生制笔世家,聪慧好学、对毛笔制作的浓厚兴趣等自然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笔者认为其对毛笔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勤奋耕耘,对技艺、人生的体悟参究,尤其是融入其生命体验之中的神圣责任感、坚守意识、创新精神,才是铸就其平凡人生神奇的真正要义,也是成就其大匠之地位的秘诀所在,正所谓“匠之心也,本乎大巧”[8](P49)。作为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鹏程新奇的毛颖人生,其所经历的各种人生悲喜,对毛笔制作技艺的执着追求、痴迷狂热,置浮躁中沉潜,于喧哗处悟艺,演绎出了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传承人琐细而缤纷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周汝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唐]白居易.白居易集[M].喻岳衡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2.
[4][日]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A].陈辅国.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C].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
[5][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梦的解析[M].丹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6]文先国.笔王周鹏程[N].天津日报,2009-03-10(12).
[7][汉]蔡邕.九势[A].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8][宋]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A].邓声国.欧阳修赋评注[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