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快讯│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在广州隆重召开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11-26 06:19:20 / 个人分类:民俗工作


最具南昌味道民俗公号  带您走进民俗大街小巷

民俗民风民俗保护民俗传承

中国民俗学会、广东博物馆、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于2018 年 11 月 23 日—27 日在广州隆重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万寿宫文旅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文化顾问、研究馆员大梅出席了本次盛会。2018 年 11 月 24 日(星期六)上午09:00-09:30在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举行了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开幕式。

大会主要议程如下:

1. 朝戈金会长致开幕辞

2. 领导致辞

3. 其他

09:30-10:00全体代表合影

10:00-11:30大会报告

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叶涛:《关于修改〈中国民俗学会章程〉的报告》

杨秀:《中国民俗学会财务工作报告》

13:30-15:30全体代表大会

 1. 讨论并表决工作报告、修改章程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2. 选举产生第九届理事会

15:30-17:30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会议;

叶涛先生当选本届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19:30-21:00民俗纪录片展演

 由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提供地点: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

------------------------------------------------

链接:大梅担任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履职报告:

中国民俗学会您对《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读意见?

大   梅《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学会四年以来的工作。我作为本届理事会理事,读完报告很激动:四年以来,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在朝戈金会长的带领下,领导全国民俗工作者,树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术风气,学会事务性管理工作有序。理事会领导班子代代相传,继续发挥上届领导班子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相信中国民俗学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的带领下,发扬传统,继续向前。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广大民俗学者自己的家园,在这个大家庭中,让我们共同为学会的健康发展,为迎接中国民俗学美好的明天做出不懈地努力。《报告》没有意见。

中国民俗学会:在担任本届理事会理事期间,您参加过学会哪些活动?

大 梅:本人自担任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期间,主要参加学会活动如下:

1、2014年:11月22日,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博物院联合举办的2014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现状与前瞻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人作为研究中心副主任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2、2015年:11月1415日,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5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人作为研究中心副主任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3、2016年:3月31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与江苏省民俗学会、江苏省常州市民俗学会、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的“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落户江苏省常州市。本人作为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4、2017年:(1)428日,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博物馆联盟筹组大会”在北京民俗博物馆隆重举行,本人作为江西民俗博物馆代表出席会议并作大会发言;

(2)102731日,“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在贵阳市花溪大学城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举行。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活动中,与会学者分散在9个会场,共分44个时段进行研讨,“应用民俗学理论研究”本人为讨论主持人(梅联华、黄景春);

(3)“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会议期间,向叶涛、施爱东副会长报告江西拟与中国民俗学会共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万寿宫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工作情况。

5、2018年:积极筹备“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万寿宫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工作,并将在“中国民俗学会2018年年会”会议期间,向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呈交“关于共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万寿宫文化研究中心”的申请。

中国民俗学会:您对学会今后的工作有哪些建议?

大 梅:对学会今后的工作有以下建议:

1、 建议中国民俗学会加强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民俗学会的帮助与指导;

2、 建议对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在任期内进行年度考核,加强管理;

   3、建议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挂点全国相关省(市)自治区指导民俗研究工作。


----------------------------------------------------------------------

 链接: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  朝戈金

2014年10月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以来,在全体会员的共 同努力下,我会充分发挥群众性学术团体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的文化建设事 业,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组织举办了多项学术活动,为广大会员和民俗学爱好 者搭建起学术交流的良好平台,使学会真正成为了团结全国广大会员、促进民 俗学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此,我受第八届理事会的委托,就四年以来学会的工作简要报告如下。

一、加强学科建设,健全年会制度,积极组织学术活动。

我会在成立之初,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民俗学学科恢复的阶段,曾经 承担起民俗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普及等多方面的使命,对民俗学在我 国的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与早期相比,学会在民俗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已 经大大弱化。但是,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学术组织,我会依旧在力所能及的 范围内承担着应有的责任。

1、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截止到2017年,全国有将近70个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民俗学、民间文 学的硕士点或博士点,每年大约有200余名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培养的研宄 生步入社会,服务民生,髙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完全承担起了民俗学学科建设和 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这些髙校和科研单位的民俗学教学和科研人员中,绝大多 数都是我会会员。在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由我会学者起草、经中 国社会科学院提交的选题“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宄”得以入选, 这是民俗学学科基础理论方向的课题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 是民俗学基础学科建设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该课题经过激烈竞标,最终由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团队中标。

2015年,由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宄所共同编纂的《中国民 俗学年鉴(2015)》正式出版,这是中国民俗学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最新成果, 也是对我国民俗学学术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来自全国民俗学界数十位学者承 担了《中国民俗学年鉴》的写作任务。

2、健全年会制度,将年会办成全体会员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08年我会开始举办年会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一年 一度的学术年会,已经成为广大会员切磋学术、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良好平 台,也是学会与会员之间最重要的交流渠道。2015年至2017年的三届年会,分别在辽宁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贵州民 族大学举办,年会的征文数量逐年递增,参会会员的人数逐年攀高,参会论文 的学术质量和会议研讨的规范化水平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认可。年会探讨的主 题,广泛涉及民俗学学科理论建设、以及当前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热点 问题。例如,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领域,由我会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审查团队在年会上开设了专题论坛,该论坛对于非遗理论探 讨、国际非遗领域最新信息、非遗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均有深度讨论,受到与 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上述三届年会,得到了辽宁大学民俗学学科点、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学科 点、江苏省民俗学会、贵州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点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 这些学科点所在学校和院系领导的支持。年会的举办,对于提升该民俗学学科 点的学术水平、扩大学科点在学校的影响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组织多种形式的专题学术研讨活动。四年来,学会及其下属二级研宄机构,独立主办或参与组织了多个主题、 多种形式的专题性学术研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四年来共组织座谈会、研讨 会、沙龙等学术活动五十余场次。我会主要领导和部分学者参与了我国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非遗名录的工作,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成功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我 会作为申报主体和保护单位之一,在二十四节气的调查、研宄和保护领域有着 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我会充分发挥学术优势,与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共同 成立了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与二十四节气申报社区代表单位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浙江省三门县人民政府分别成立了 “中国立春文化研 宄中心”和“中国冬至文化研宄中心”,同时,还举办了 “二十四节气保护工 作专家座谈会” “首届立春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 “2017冬至文化论坛”“中 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我会会员还以学会的身 份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在重要节日、节气期间的直播、访谈等节目的 录播。我会与浙江省嘉兴市人民政府共建的“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自2009 年至今,已经连续十年每年都举办学术活动。

最近四年的学术活动,在充分发 挥端午研宄基地专项民俗调研优势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中心工 作,分别举办了 “二十一世纪民俗节庆文化发展及‘嘉兴模式’探索” (2015) “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 (2016) “民俗文化与特色小镇” (2017) “二十四 节气”(2018)为主题的国际或全国学术研讨会,并且每年都编辑出版论文集。我会与青海省格尔木市人民政府、青海省民俗学会共建的“中国昆仑文化 研究基地”,每年均举办多项学术活动,在青海省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 学术咨询作用。中国民俗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香文化研宄中心、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 中心、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茶艺文化研宄专业委员会、中国餐饮 文化研宄专业委员会、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中国生肖文化研宄中心、 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宄中心、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我会下辖的二级专 业研究机构,也都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活动。

四年来,我会还与相关部门合作,就重要议题举办专题研讨活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国际性文件,我会学者除了撰写论文予以研究和阐释之外,学会还召开了三次专题学术会议一一 “民俗学专业责任与研宄伦理工作坊” “传统伦理下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伦理问题 国际研讨会” 一一对非遗伦理原则进行深度探讨。

四年来,我会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宄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宗教研宄所、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点、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中心、贵州民族大学民俗学民族文学学科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上海大学中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浙江省天台县人民政府、河北省民俗文化 协会、青海省民俗学会、江苏省民俗学会、山东省民俗学会、常州市民俗学会 等联合举办了多项学术活动。

4、发挥学术优势,参与社会服务,扩大民俗学的社会影响。我会广泛地团结了全国民俗学民间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做好本职工作 的同时,我会会员发挥学术优势,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和服务。例如,就涉及民俗学和民间文学领域诸多问题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 权保护条例(草案)》,2015年1月,我会常务理事会经过长达十天的激烈 辩论,最终同意以中国民俗学会的名义,将《中国民俗学会对于“民间文学艺 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的几点意见》寄送国家版权局,该《意见》充分表达 了我会学者对于仓促实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可能带来的不 利影响的认识,对保护条例的实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

2017年6月,中国香文化研宄中心组织编纂的《中国香文献集成》由中 国书店出版社出版。该集成是中国香文化研宄中心组织专家学者从大量香文化 典籍中,按图索骥,征集文献近三百种,原样影印,合编为36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代香学文献集成。2017年12月,由我会下辖的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地域民俗 文化研宄中心联合组织编纂的“记住乡愁一一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系 列丛书,第一辑共23种由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丛书拟编纂九 辑120种,是一套点面结合,全方位向少年儿童呈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读物。

二、发挥学会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与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四年来,我会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的工作,充分发挥民俗学学科优势,为社会发展和政府服务建言献策。2014年11月2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中国民俗学会竞选成功,进入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新成立的“审查机构”,在此后2015—2017三年间, 全面参与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优秀实践名册及国际援助四类申报项目的评审工作。入选教科文组织非物 质文化遗产审查机构,说明中国民俗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能够在国际层面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了做好审查工作,学会专 门组建了专业的工作团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我会审查团队在三年审查 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评 价。

自2015年之后的三年中,我会连续三届组团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常会,并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NGO论坛”, 我会学者还在NGO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就中国的非遗保护、非遗理论等问题 与国际学界进行充分交流。近年来,我会的非遗审查团队,还承担了我国已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名录项目的履约报告撰写辅导等工作,对于各个项目保护工作履约报告的 资料搜集、报告撰写、英文翻译等全方位予以介入,为保证我国向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履约报告的水平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学术支持。在过去的四年中,我会主要领导和部分会员,还参与了我国业务主管部门 负责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方面的工 作,个别学者还参与了申报文本的讨论和撰写工作,参与了申报片的摄制、编 辑和后期制作等工作,为推荐工作提供了极其专业的学术支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会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作之中,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个领域里,都有我会学者深度予 以介入,特别是对于非遗保护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的反思等方面,部分会员 的研究具有较大影响。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非遗调查、培训、评审、保护等工作中,我会会员都发 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级专家委员会中,都活跃着我会会员的身影。

三、加大国际学术交流力度,建立制度化交流机制,在国际民 俗学学科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会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与我会会员组成结构 的变化有关。一批经过民俗学专业知识训练、具有良好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视 野的新生力量的成长,是保证学会髙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的前提。最近十多年,中美日三国民俗学会互派代表参加学术年会、联合培养青年 学者、合作组织学术会议,展开了多项活动。其中,中日两国民俗学会2011 年签署了两会合作协议,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了两会的合作机制;我会与美国民 俗学会联合举办的每年一届在中国和美国轮流主办的“中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 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实践国际研讨会暨 暑期学校”等,都富有成效。

长期以来,虽然民俗学是一门在理论和方法上国际化和跨文化属性很强的 学科,但除去一些区域性的国际学术组织,本学科一直缺少一个世界性的学术 团体。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加强,特别是与民俗学关系密切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运动影响日益扩大,建立国际学术联合体成为推进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 展、促进非遗保护等世界性社会文化现象的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我会会长、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朝戈金的倡导下,我会联合 美国民俗学会、日本民俗学会于2017年共同成立了 “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olklore Societies,简称 IFFS)。该联 合会的目标是吸引更多国家的民俗学团体、专业机构的参与,促进世界民俗学 的全面化和体系化发展。罗仪德(Tim Lloyd)担任临时会长,安德明、桑山 敬己担任临时副会长。联合会将在后续的工作中筹备成员大会并正式选举并产 生新的领导机构。我会的二级研究机构也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中国香文化研宄中心与曰 本志野流香道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香文化的学术研究、中日香文化界的互 访等领域开展了颇有成效的合作。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也与俄罗斯联邦 文化部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俄罗斯民间创作之家”、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宄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我会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国际暑期学校的举办,得到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海 拉尔学院、浙江省嘉兴市文化局、常州市民俗学学会等高校和兄弟单位的大力 支持。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好民俗学的社会宣传与知识服务工 作,进一步扩大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传媒手段的广泛运用,对于学会的内部建设和学术的 社会推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力、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中研网 的大力支持下,在志愿者团队的全力配合下,我会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建 立起包括学会官方网站、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中国民俗学会微博、中国 民俗学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APP等完备的网络学术平台,为中国民俗学的 学科建设和学术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学会官网一一“中国民俗学网”是我会对内联络的纽带和对外展示的窗口。 

2014年以来,中国民俗学网不仅是我会的会务管理平台,还成为中国民俗学 的学术资料保存平台、学术信息分享平台、学人联络沟通平台,在学科内部建 设和对外宣传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2018年9 月,主站累计发布或转载学术论文、会务公告、学界资讯、媒体报道等各类信 息4800余条,首页保持良好的更新率和活跃度,领先国内同类学术公益网站。 截至2018年11月,网站主站点击量将突破1亿人次。中国民俗学网的“民俗学论坛”在2009-2014年期间,是中国人文社科学 术图景中非常活跃的互联网社交平台,一度成为民俗学青年学子中间非常热门 的学习、研宄虚拟园地。截止2018年9月28日,民俗学论坛注册会员12335人,其中发帖会员4044人,平均每日注册会员数3人;论坛版块数133个, 主题数37028个,帖子数168696个,平均每日新增帖子44个,平均每个主题 被回复次数3. 56次;论坛总页面流量达5. 6亿人次,共计来访约4. 97亿人次。 民俗学论坛•髙校论坛已有55所髙校、科研院所开设版块。

2014年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志愿者团队的网络平台建设 发生了较大变化。除了传统的BBS论坛继续发挥交流作用之外,新生的微信迅 速成为广为流行的社交媒体。由此,“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民俗 学会微信服务号”应运而生,围绕着微信端的运营和编辑,又聚集了一批青年 学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4月7日开始运营,全年每天不间断 推送,日均两条推文,截至目前已推送1300余篇图文咨询,总用户数达3万 余人。中国民俗学会微信服务号于2017年6月7日开始运营,每周更新四篇 文章,以学会活动、咨询为主,用户数近3000人。

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深入挖掘学会内部潜力,努力增强学 会活力。

四年以来,我会在学会的制度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使学会的会务工作和学术活动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会员管理方面,入会申请、会籍管理、会费缴纳均已经实现了网上办 理。会员凡是可以公开发布的信息都已经录入学会主站“会员部”相关栏目中, 凡是我会正式会员,均可以通过学会网站予以查证。过去,会员的会费管理是 一项十分细致而繁重的工作,2017年3月,我会秘书处已完成会员会费网上 支付系统的设计,此后我会会员会费的缴纳全部采用在线支付的方式,通过支 付宝接口收缴。

为了规范会费管理,自2017年度起,会员费收缴一律采用网 上系统,不再接受其他缴费方式。同时,秘书处会在主站定期公布会费缴纳名 单。截止到2018年10月31日,我会共有在册会员2654名。学会主站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每年年会的线上管理,网站会及时发布年会 通告、征文信息、入选通告等年会相关信息。

2015年年会,秘书处首次开通 了年会论文在线投稿系统,应征论文通过网上提交,秘书处组织学者网上进行 论文审阅,秘书处安排专人负责入选论文的在线提交和管理工作,参会论文在 会议期间实行网上阅读,从此,我会的学术年会不再接收和分发纸质版论文。学会下属的二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社团管理部门鼓励学会设立的学术性 分支组织。近年来,国家社团管理部门和学会业务主管部门在二级机构的管理 方面也对学会有更加严格的要求。为此,我会在二级研究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方 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秘书处拟定的《中国 民俗学会二级研宄机构管理条例》(讨论稿)。

2015年7月,学会在牡丹江 市召开了 “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宄机构工作交流会”,交流各个二级机构活动 经验,贯彻落实《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管理条例》。会议要求各个二级 机构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学术研宄与经 营开发的关系。

第二,要处理好全国性和地域性的关系。

第三,要处理好独立 组织活动与合作、交叉、发挥二级机构合力的关系。

在2017年10月学会第八 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决定对两个长期不开展学术活动、长期不与学会 联络的二级研宄机构予以撤销,对两个二级研究机构给予整改警告。截止到 2017年12月,我会共下辖24个二级研究机构。国家社团管理部门对于社会团体的财务制度建设和财务人员资质有十分 严格的要求,为此,我会克服财力不足、人员有限的困难,按照规定聘用了具 有财会资质的业务人员,达到了上级部门的基本要求。在财务管理制度方面, 经过学会秘书处充分讨论,通过了《中国民俗学会财务管理条例》(试行), 进一步规范了学会的财务管理。2015-2017年,我会按照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规定,逐条逐项审核学 会的各项工作,定期参加年度检查,每年均通过了年检。

六、本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对今后学会工作的期望。

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会员的积极配合下,我会在学会 内部管理、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 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回顾这几年的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明显 的不足:

1、如前所述,在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学会的功能虽然有 所弱化,但如何发挥学会学术力量雄厚、组织系统强大、宣传手段超前的巨大 优势,为髙校和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好服务工作,对于这方面所 存在问题,在过去的四年中认识不够,讨论不足,有待加强。

2、我们正处在中国社会新的转型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民俗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民俗文化现象面临着急速消失的危机,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民俗问题涉及到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这对于民俗学这门学 科及其从业人员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在社会发展和民俗变迁的面前, 需要我们民俗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民俗事件,要求我们快速做出反应,发出民俗学应有的声音。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3、我会在册会员已达2654名,但是,根据四年来参加学会活动的会员 信息统计,只有不到800人次的会员参加了学会及其下辖二级研究机构组织的 学术活动,四年中缴纳会费的会员竟然不足600名。这反映出我会管理中依旧 存在着许多不足。自2008年开始,秘书处就开始对会员的会籍进行复核工作, 此后多次通过各种方式通知会员与学会建立联系,上述现象表明,在现有的在 册会员名单中,依旧存在着数目可观、长期不参加学会活动的会员。

4、我会能够发展到今天,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学术 风气,离不开参与学会学术活动和学会事务性管理工作的各位会员的共同努 力。长期以来,我会的各项工作,无论是会长还是广大会员,完全是依靠着对 于学术的信仰和对于学会群众性组织的热爱,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特别是我 会的许多事务性工作(如网络平台的管理、学会学术活动的服务等),志愿者 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网络升级换代、服务形式发生巨变的新形势面前,如 何继续发挥志愿者团队代代相传、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积极应对的问题。

各位会员、各位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已经走过了 35年的历程,几代民俗 学者为中国民俗学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中国民俗学会是广大民俗学者自己的 学术家园,我们希望:在这个大家庭中,让我们共同为学会的健康发展,为迎 接中国民俗学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以上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投稿及合作:497869072@qq.com



梅联华,研究馆员(教授)。现主要社会兼职及荣誉有: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江西省婚姻家庭协会副会长,江西省殡葬协会文化顾问、江西万寿宫文旅商业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文化顾问。南昌大学(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1年9月被评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2015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2017年1月被评为江西省文化名家。

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评选中获奖。已编著出版《追风问俗》,主编《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著《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民俗》、《赣傩》、《南昌民俗》、《图说南昌民俗》、《江西年俗》、《江西端午》、《江西中秋》、《农耕习俗》、《南昌民间老行当》、《万寿宫的故事》等。


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的资讯,请关注我!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大梅说民俗

更多精彩

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关注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6277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