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女娲崇拜是中华的本土信仰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3-25 12:12:41 / 个人分类:原创论文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人文初祖”考》摘录

 

女娲崇拜是中华的本土信仰

文/田波

女娲神话,早于伏羲神话,更早于盘古神话;女娲创世,早于基督教《圣经》的“上帝创世”;因此,女娲崇拜是中华的本土信仰。

女娲,比起高度历史化的伏羲,比起高度哲学化的盘古,具有更大的神话性、更强的古老性、更广的融合性。她厥功至伟,地位远远高于西王母、羲和、常羲、嫦娥等女神,是最有名的中华女神。与女娲相比,伏羲是较晚才出现的人物,遑论更晚的炎帝、黄帝、大禹等人;典籍记载,女娲跟这些中华远祖即三皇五帝有亲缘关系。因此,女娲被华人奉为圣母:血缘上,是民族始祖,象征血脉,表示中华民族的起源;文缘上,是人文初祖,象征文脉,表示中华文明的起源。

女娲是中华最早、最大的媒神,史称“禖之先”、“高禖”。“皋禖,古祀女娲。”(《路史》)高禖被泛化后,也指伏羲等祖先。“按《世本》及谯周《古史考》,伏羲制以俪皮嫁娶之礼。”(《礼记》孔颖达正义)汉代,常有伏羲女娲画像,男的拿矩(曲尺),女的拿规(圆规),表示人间的规矩由他们制定。女娲祭-高禖祭-社祭,由伏羲所创,由帝喾发扬光大(“伏羲本始,喾著祥也。”)[1],为复兴禅让打下了基础。

壮族《麽经布洛陀》载:最早时候的人们一起吃稻种,半数不会说,半数不会走。下方百姓变三类,中界之民变三等。不懂书斋事,没有规矩和道理。建干栏杀父敬客,还杀孙子敬外婆,家公与儿媳共枕,女婿和岳母同床。所以上天让伏羲到人间治理。于是“伏羲造十二个月亮,造十二个太阳”。“伏羲造水淹天,造雨淹云”。洪水后,只剩伏羲兄妹俩,于是结为夫妇,造人类,立下了祭祖宗的规矩,等等。[2]

伏羲创制高禖之祭,其实就是确立女娲作为开族圣母的神圣地位。对于华人而言,祖之大者,乃女娲。伏羲、女娲,本属毫无关联的人,后来才慢慢地在神话里融合起来;所以,在中华神话里,他俩的关系,说法众多,而以夫妻关系影响最大。

史载,炎黄是兄弟,蚩尤是炎帝之裔,因此他们都是“女娲→伏羲→少典”一脉。《国语》记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该书所说的“我姬氏出自天鼋”之鼋,即大,与蛙同为类龙,都可象征女娲。民间,女娲又叫女蛙。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有蜗氏之女,为少典妃。”[3]“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遁甲开山图》)禹娶涂山氏,“涂山氏名女娲”。(《世本》)“涂山氏之子,叫女娲,是生启。”(《帝系》)女登属有蟜氏,“蟜”字指虫蛇之类,即类龙;因此,女登是龙族,而女娲是龙族之祖,故典籍又说炎帝是女娲之子。这几处的“女娲”,实乃族名,而非人名,指女娲族。蚩尤是苗王,“苗妇有子,祀圣母;圣母者,女娲氏也”(《苗俗记》)。而这里的女娲氏,则是人名,指始祖神。

先秦的记载,伏羲、女娲,毫无关联。战国的《天问》首次提到女娲;“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伏羲氏风姓,但有生身之父——雷神,有生身之母——华胥。战国的《庄子》首次提到伏牺(即伏羲):“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牺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汉代,伏羲女娲被刻画在石碑、帛画上,成为交尾的人首蛇身的经典造型。但是,不能说在神话里伏羲、女娲的结合始于汉代,这些记载和画像当有更为古远的神话作为信仰基础,神话的文字化、艺术化肯定晚于神话的问世、口传;夫妇关系首见于中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妇”,较完整的再生人类的夫妇关系首见于唐末李冗《独异志》。

“魏晋直到隋唐,借本土固有的民间传说来宣讲外来佛教思想的作法十分普遍,如当时盛行的‘伪经’。所谓‘伪经’是指中土高僧假托‘佛说’并借汉文翻译形式撰写的佛教经典。这类伪经在面向下层民众传播教义时,往往将中土民间信仰的神祇拉入佛教诸神的体系,以利于民众接受,达到‘传经送宝’的目的。由于汉代以来伏羲女娲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强大的势力,故伏羲女娲就经常在这类伪经中摇身一变成为如来麾下的菩萨。”[4]

佛家为何不把黄帝而把伏羲女娲纳入佛教神谱?原因,至少有三:(一)伏羲女娲是比黄帝更古老的中华共祖。(二)在文化上,伏羲女娲有许多创制或改革。(三)伏羲女娲的信众,远超黄帝。

男权社会,女娲的地位下降,其始母神身份得到张扬,其开辟神身份被淡忘。男权、女权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人类史,许多母系社会的女神都在两性斗争中被男性取代;唯独女娲,在华人的信仰中仍是开天地、化万物、拯救世界、开创文明的创世大神,其古老性、影响力、神绩、地位都远在伏羲、盘古这些后起的神祇之上。

“东汉之世,伏羲女娲已列于百王之首,为人类创世主,‘盘古’之名,尚未出现。”[5]女娲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女娲”之名最早记载于战国屈原的《天问》;盘古神话产生于父系社会,盘古壁画最早出现在东汉,盘古神话最早见载于三国。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盘古化生万物的神话,见于《五运历年记》:“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该书说,盘古“垂死化身”,“身之诸虫,化为黎甿”,与更早见诸典籍的女娲造人说相抵触,有损人类的尊严,因而湮没不彰。

由女神变男神的情形,在中华神话传说里,很常见,比如满族神话《天宫大战》所述。因此,盘古的原型当是女娲或女娲式的创世女神。“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文》)化,意为化生、化育。可见,女娲是能化万物的创世神。“民间活态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女娲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有的活态神话还说女娲的肉体变成了土地,骨头变成了山岳,头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河流,就像创世的盘古大神一样。”[6]

与伏羲、盘古、无生老母、佛祖、观音等神祇相比,女娲的影响更为古远;因此,一些后造的神灵常常与女娲攀上关系,甚至借用其名,或改版其成亲故事,以标明其身世不凡、神力广大。可见,女娲作为“人文初祖”,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根本性的、不可颠覆的、无可替代的、历久弥新的影响力。创世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根规则,于兹可证。 

 

注释:

[1]“高禖。初,仁宗未有嗣,景祐四年二月,以殿中侍御史张奎言,诏有司详定。礼官以为:《月令》虽可据,然《周官》阙其文,《汉志》郊祀不及禖祠,独《枚皋传》言‘皇子禖祝’而已。后汉至江左概见其事,而仪典委曲,不可周知。惟高齐禖祀最显,妃嫔参享,黩而不蠲,恐不足为后世法。唐明皇因旧《月令》,特存其事。开元定礼,已复不著。朝廷必欲行之,当筑坛于南郊,春分之日以祀青帝,本《诗》‘克禋以祓’之义也。配以伏羲、帝喾,伏羲本始,喾著祥也。以禖从祀,报古为禖之先也。以石为主,牲用太牢,乐以升歌,仪视先蚕,有司摄事,祝版所载,具言天子求嗣之意。”(《宋史》)

[2]王宪昭:“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母题的流传与演变”,《理论学刊》2007年第9期。

[3]《补三皇本纪》。原注:“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蜗氏之女。皇甫谧以为少典有蜗氏,诸侯国号。”今本《国语》“有蜗”作“有娲”。世传《国语》为宋后刻本,《补三皇本纪》所据为唐前精校本,比较可信。参阅:[刘毓庆]“女娲补天”与生殖崇拜 • 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 •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0072&Page=3。

[4][吕微]楚地帛书敦煌残卷与佛教伪经中的伏羲女娲故事• 中国民俗学网-中国民俗学会 •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11133&Page=1。

[5]董启祥:《巴史新考续编》,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12页。

[6]敬畏自然——当代人类必须要补的一课 - 观复草堂——柯杨的空间 - 民俗学博客-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index.php?action/viewspace/itemid/4027。


TAG: 女娲

耕田书童 引用 删除 耕田书童   /   2018-03-26 18:07:26
庙会祭祖是传统,可惜未曾到临潼。不知何时有机缘,庙会之上师徒逢?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8-03-26 05:22:08
女娲本是始祖神,骊山老母是化身。旧时年年有庙会,临潼民俗传至今!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