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并从事傩文化、屯堡文化调查研究、从事面具雕刻,愿意把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民间文化、傩雕艺术、习俗与各位同仁共享,也希望得到学习和深造,指点的机会,为中国的民间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3-05 22:04:37 / 个人分类:屯堡地戏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

 

作者:秦发忠

前言

许久以来,就想对每个面具上符号作出进一步的诠释,可是,为了自身生活,加之受地位所决定的话语权困扰了思绪,未能对每个面具以及上面的标识进行系统的诠释。2009年的6月,给文化部制作一套《三国》地戏面具珍藏品,王学文老师过来拍摄制作过程纪录,当他看到精美的地戏面具和了解地戏文化后,曾勉励我对地戏面具进行解剖,并把面具的各个部位分割出来,为今后的研究做一些有价值的贡献;2009年11月,在遵义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有幸结识韩国仁荷大学校的金遇锡教授,在给金教授介绍地戏面具时候,金教授又再次肯定了面具后面的文化价值,并激励我把每个面具及后面的内在文化整理出来,说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一大贡献,我把这个想法告诉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我的人类学家徐杰舜教授,他说这也是他多年来想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希望我能整理出来,并要求我尽力详细些,于是,我改变了原有的想法,排除了许多多余的顾虑,以地戏面具为主体,以田野笔录的口传为佐证,以地戏剧本为参考,重新展开对地戏面具的研究。希望能够以此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参与和重视,进一步系统地把地戏文化和面具的文化符号诠释出来。

 

地戏面具的主要特征

 

地戏面具即是屯堡人“跳神”(地戏演出)是所佩戴的面具,屯堡人习惯上称其为“脸子”。从外观上看,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传统手工木雕面具,实际上,在它上面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续传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乡间的民俗文化

地戏面具在历经600多年沧桑的今天,一直以原有的风貌存活下来,这不是一个偶然,也不是现阶段经济形式临时触发的产物,而是在历史积淀下屯堡民俗、屯堡宗教礼仪等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

地戏是武戏的一个版本,面具的外观按照古代战场历史英雄的相貌来制作,但又不像古时英雄人物那么逼真,而是以龙盔为主。从外观造型写意上来说,地戏面具包括耳翅、脸部、头盔三个部分。耳翅分有龙耳、凤耳、花耳(葵花耳)。从将来分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文将包括:皇帝、军师、土地、和尚、老者、太婆、道人、小歪歪、鸦片壳壳等;武将分:正反少将、女将、正反老将、正反小军;从角色来分有:正将、反(番)将、配角、动物,正反将主要是指武将,只是相对来说正将的颜色要醇和一些、鲜艳一些、单一一些,而反将的颜色要杂乱一些、暗淡一些;配角包括:老者、太婆、土地、和尚、小歪歪、鸦片壳壳,这类面具不在战场上出现,而是在贺场中现身,它们的出现,是戴武将的大将演员战累后,为了给观众增添搞笑的气氛而特配的角色;动物有龙、凤、鹰、虎、兔子、龟等,这类面具主要是根据戏中的需要而雕制,如《薛仁贵征东》中的老虎面具,是表述薛仁贵离开妻子多年归来,在燕山脚下一箭误射其子薛丁山,太白星君为了救忠良后代,变成一直老虎把薛丁山救走。地戏面具的面部色彩分:红色(大红、土红)、黑色、蓝色、黄色、粉色(白色)、绿色、酱色和花脸。屯堡人在接力棒的传承中,由于受文化水平和师承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被人们忽视了的一个重要迹象,甚至被人们遗忘了其内在本质。

地戏面具武将的盔头,分有平盔和尖盔,无论是平盔还是尖盔,一般来说,都有四层。第一层是帽边,面具制作者称其为抱箍龙,一般是两条龙(二龙戏珠),代表的多是太子。第二层有三种,一种是主龙,象征天子,一种是护龙,象征太子,另一种是镜子;这一层有三条龙或者四条龙,三条龙的当中一条表示天子,两边的两条代表的是左丞右相;四条龙的当中两条表示太子,两边的对称的两条代表的是扶佐太子的左丞右相。星宿面具,动物一般在第一层的正中和第三层。第三层是游龙戏珠,一般称其为“二龙抢宝”,代表的是太子。第四层是护龙,代表的是忠实于当朝的大将和把手边关的官兵。《隋唐》之《四马投唐》中的李世民虽说是天子,但不是文将的头盔,而是一副武将,而且他的面具头盔上还有十九条龙,因为他是通过不断的征讨,平息了十八路反王后才登基,故而用头盔的刻画来表明唐朝江山的来之不易;《三国》中的吕布等面具把虎头这样的动物刻制在第一层,第二层没有主龙,而是镜子,这类面具流露出在你争我夺的战乱年代,谁能成为真正的天子还是一个未知,张飞这类面具仍然有主龙,因为他们心中的天子就是贤德,《岳传》中的岳飞是大鹏星,但大鹏鸟不雕再第一层,而是在主龙的背后第三层,流露出他是宋朝江山的后盾。

每一堂地戏,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出时开箱后的设朝,清楚地记录:“春风动,海水潮,架上金鸡把翅摇,猛风吹动金玲响,万岁君王设早朝;朝鼓一下响,文武尽该知,朝鼓二下响,文武整朝衣,朝鼓三下响,站满玉丹墀;东华门内文官进,西华门内武将行,文听鼓响潮皇帝,武听鼓响拜明君,……..。”由此可见,面具的制作不是仅凭艺人想象,每一个面具是先人传教,结合剧本描述及民间故事传说来刻画的,以对历代王朝的统治阶级的认识,围绕着帝王的江山统一来刻画,一个看是很普通的地戏面具温藏着一朝江山的稳定与纷争。

 

 地戏面具上的符号

 

脸子是屯堡区域内的独有,是傩文化和汉文化在屯堡区域内的一个缩影。面具上的每一种色彩除了剧本的作用,应当说是屯堡人对中国古文化口头传承演变的诠释,是认知和了解中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种表露形式,也是我们揭秘屯堡有关事象的一个截口。

 

 

 

            (图一)耳翅分有龙耳、凤耳、花耳(葵花耳)

 

(图二)地戏面具较色的色彩

 

 

(图三)地戏面具的头盔

 

符号一:云彩

每个地戏面具上都有各种不同的云彩,尽管经过不同民间雕匠的表现手法,有的匠人直接雕制,有的艺人用颜色勾画,不管怎样,其涵义不变,表达的是面具代表的忠烈们已经成仙。结合“跳神”祭祀仪式来看,云是古代人物神的象征。在地戏演出前开箱仪式的时候,神头焚香祷告:“三柱青香入炉焚,惊动天空老神灵,今日好时要开箱,要请大神大将来扎营,一对明珠岸上萤,大神大将请出门,大神大将来到此,要在此地扎下营,一张桌子四角齐,鲁班师傅来造成,鲁班师傅手段能,造起神柜一大层,神柜不是别的样,里面好是上天庭,一张桌子四角方,上面摆得有名堂,糖食果品来供起,要请神灵保安民,神灵保佑多兴旺,牛马六畜叫昂昂。(神灵下凡,必驾云前往,这是人们的想象思维,是屯堡人对神的理解,也是对神灵的精神寄托和美好希望。)。那些忠肝义胆的英雄,当时是灾难人民的守护者,如今已是屯堡人心灵上认可的正神,是驱逐不祥的使者,也是健康太平的守护者。

符号二:镜子

镜子屯堡人也叫镜片,即是照妖镜,是避邪驱邪的意思。古代小说或传说里能照出妖魔鬼怪原形的宝镜,在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中,就有不少对照妖镜描写的笔墨,(唐)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我闻照妖镜,及与神剑锋。”《西游记》第五八回:“(玉帝)宣 托塔李天王 ,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阮章竞 《漳河水》诗:“人民就是个照妖镜,千手万掌也盖不住。”而且西方神话童话里也有功能接近的魔镜。地戏面具上安装的一个个小镜片,它所威镇的不单单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妖魔鬼怪,而是一切不好的事物,如病魔、歪风习气、包括坏人等,当一切不好的物象到来,将通过镜子把一切反射回去。一堂脸子雕好后,都要用开叫的雄鸡,把鸡冠弄破流出鲜血,然后把鸡血点撒在面具上,同时把一些精神寄托谚语附在面具代表的神灵上,“仔鸡仔鸡,此鸡不是非凡鸡,头戴红冠子,身穿五色衣,白天你在昆仑山上叫,夜晚你在凡人笼内歇,今日落在弟子手,拿你作个开光鸡,一点我主太平盛世,二点左右大臣治理乾坤,三点元帅百战百胜,四点文武百官人才辈出,五点百姓安康,六点禾苗茂盛,七点五谷丰登,八点牛马成群,九点鸡牲鹅鸭满池塘,自从今日开光后,人寿年丰万年长。”从此面具就神灵附体,不再是一个工艺品,而是一个神灵的化身,一切被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将通过镜子抵御。

符号三:动物

在地戏面具上,常见的有龙、凤、老虎、大鹏鸟、蝙蝠等动物。龙是一种神异动物,是地戏面具上的一个共性,除了配角几乎每个面具上都刻有不同姿态的龙。主要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自然界中无凤凰这种鸟,我们只能从古代的有关典籍中领略凤凰的形象美姿,如《尔雅》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图赞》上说凤凰有五种像字纹路:“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书中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话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凤凰是古代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在屯堡人的意念中,龙是天子(王者)的象征,演艺地戏也是在寄望屯堡男儿成为龙中之龙,女孩子成为人中之秀,造福地方的同时能够光宗耀祖,因此男性人物面具上特别是武将都刻有各式各样的龙腾图案,同时也借助龙凤的神奇来降服不好的恶气,驱赶病魔。老虎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人人皆知,在地戏面具上,有很多都刻有不同的老虎或者虎头,比如《三国》中的吕布、赵云,《四马投唐》中的罗成,《杨家将》中杨六郎等,这些人物面具上的老虎或者虎头,不是民间艺人私自附加上去的,而是屯堡人解读中国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你看,《三国地戏说唱谱》中“头戴金盔火焰高  插上两匹野鸡毛  头披白银锁金甲  腰系八宝带茑条  坐下赤色胭脂马  方天化戟手中摇  要问吾的名和姓  白虎下凡走一遭”,这是剧本中对吕布的形象描述,因此在面具上刻有一个整体的老虎或者一个虎头。又比如《岳传》中的岳飞,他的面具上刻有一个大鹏鸟,原来,他本事如来佛祖身边的神鸟,因为在一次盛会上,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罗汉、三千偈谛、比邱尼、比邱僧、优婆夷、优婆塞,共诸天护法圣众,齐听讲说妙法真经。正说得天花乱坠、宝雨缤纷之际,有一位星官(女士蝠),在莲台之下听讲,一时忍不住撒出一个臭屁来.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不道恼了佛顶上头一位护法神祗,名为大鹏金翅明王,眼射金光,背呈祥瑞,见那女士蝠污秽不洁,不觉大怒,展开双翅落下来,望着女士蝠头上,一嘴就啄死了。那女士蝠一点灵光射出雷音寺,往东土认母投胎,在下界王门为女,后来嫁与秦桧为妻,强害忠良,以报今日之仇。佛祖将慧眼一观,口称:"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即唤大鹏鸟近前,喝道:"你这孽畜!既归我教,怎不皈依五戒,辄敢如此行囚!我这里用你不着。今将你降落红尘,偿还冤债。直待功成行满,方许你归山,再成正果。

 

符号四:花脸:

 

 

 

(图四)花脸

 

“花脸”,主要表明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地戏中主要指的是男性。这类人物按性格来说有正直、刚毅、勇猛、威壮、粗犷、鲁莽、狡诈、残暴、愚蛮等;这些人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可以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

这些人物的性格、品质或相貌特征,是借以特定的脸谱来表示的。也就是根据人物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和红、黑、白、黄、紫、绿、蓝等颜色,按固定的图案,进行面部化妆。这种面部化妆,称作“彩画”。脸谱不仅仅只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是表示对人物褒贬的手段。比如红脸大多是表现忠诚正义的人物,黑脸大多是表现正直、勇敢或鲁莽的人物,白脸大多是英俊潇洒,还有是女将人物,紫脸大多是表现沉勇果敢的人物,黄脸大多是表现性格残暴的人物,蓝脸大多表现勇猛顽强的人物。在屯堡人跳神所用的面具中,花脸面具上面彩画的往往都是鱼、凤凰、蝙蝠、喜鹊等与喜事和幸福相连的各种动物。《三国》地戏中曹操这个面具,因为在人们的意念中,虽然他是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但由于他很奸诈,也毕竟属于反面角色,因此在刻画的时候把它做成一个花脸,但其过人之处也是一般常人所不能及,故而在其脸部画了一只蝙蝠。《杨家将》中的孟良,本来是芭蕉山的山大王,出身富豪,因为喜欢结交朋友败尽家业,后来当了独行大盗,上山做大寨主,后来被杨六郎打败归顺,因此在其红色的脸部点画了一只凤凰。这些面具上的彩画图案“蝙蝠”代表幸福,喜鹊代表喜事,鱼代表年年有余……..实际这就是屯堡人通过跳神想达到的祈福夙愿。

 

符号五:文字

这些年来,因为不断地调查,有机会看到不同时期不同艺人制作的地戏面具,毫不言过地说,几乎每个屯堡村寨的地戏队伍的面具我都看过,这里面包括以前保留下来的老面具,解放后重新雕制的以及近期制作的,不管是什么年代的作品,也不管是哪家书的人物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土地这个面具,一副慈祥圆润的面孔,一张永远开心的笑脸,一口雪白的胡须,除了这些固有的特性,上面还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同写法的福、禄、寿、喜字样。如小军这个面具,分正反小军,正面小军圆滑红润,反面小军暗淡凶猛(有咬牙),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人物,但却是一个群体,根据其在演出中出现的场面,我们不难看出参财门的时候只能是正面小军,贺场的时候是正反小军同时出现,表面上只是两个人战,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两方的士兵,这是农民对古代战争的一个领悟,也是一种解读,因此在小军面具的角上或者眉头部位写有一个亮眼的“兵”字。这些是较为易懂的,直观的,还有一些隐形的,常人所不能破解的。如“丰”字(见下图):

 

(图五)“丰”字的各种写法

傩文化的主要功能是祭祀,这是傩文化经过几千年能够在民间繁育的所在,也是文化之精髓。《乐府杂记》载:“用方相四人,带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傩祭的核心人物是‘方相氏’,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假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十二神)及大队由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瞅,以驱逐疫鬼”。屯堡人“跳神”的目的和根本也是祈求平安,消灾纳祥,而这些都是屯堡人世代的口头相传,至今保留的习俗:开箱、参庙、扫场、参财门、封箱虽然都是以祭祀为主,但要问起缘由,也只能听到那是屯堡先辈的遗传,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诠释。要搞明白屯堡人跳神的原因和目的,看看“脸子“上不会说话的那些固有的文化符号,那就不难诠释为何跳神只是一年两度的演出,而且时间选择是开春的正月间和稻谷扬花的七月间,而不是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和保障,朱元璋屯田也是解决后方粮食供应不足的难题,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每个地戏脸子上都有不同的“丰”字,由于没有记载,民间艺人(演员、民间雕匠)更多的是知道镜子的作用,而不知道那是一个“丰”字,更不明“丰”的内涵,就是有人问面具上的各种形色各异的“丰”字符号,也只能说是祖辈所教,其实,这是隐藏在面具里的一个密码,能够诠释屯堡人跳神一个根本目的之所在。“脸子“是神灵的化身,演员戴上面具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屯堡人跳神即是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正月间跳神的主要目的之一,秋收了,为了感谢神灵的守护,又举行庆丰收的跳神仪式。

 

 

(图六)文将的头盔

 

“一送华堂亮堂堂,周围都是玻璃装,头上盖起林内瓦,家中坐起状元郎;又送锅来又送碗,又送饭来又送瓢,又送牛来又送马,又送猪来又送羊;又送鸡牲和鹅鸭,又送狗来又送猫;犁靶送来搞生产,又送锄头和镰刀;又送撮箕和扁担,送担水桶来得挑,又送大田和大地,又送山林树木几片摇;大田拿去栽谷子,大地栽得包谷和高粱,开河之水又得用,抽在田中救秧苗;各种礼物送齐了,转回天庭把票销。”(屯堡人跳演地戏扫场的时候土地的告白。)“正月里来正月正,元帅领兵下天庭,元帅领兵到贵处,来给x大富家开财门;财门不是别的样,它是桫椤树一根,张良师傅来砍倒,鲁班师傅来造成;造起财门两大扇,一扇金来一扇银,左边站起秦叔宝,右边站起胡敬德;左边厢房装谷子,右边厢房装金银,自从今日开过后,富贵荣华万万春。”(这是屯堡人跳演地戏参财门的时候元帅的唱词。)    “寿”是身体健康的象征,也是家庭和睦、事事顺心的真实写照。屯堡人把寿字很艺术地彩绘在面具上,就是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希望在神灵的保护下,驱逐病灾和不祥。把“佛”字下在面具上,表明了屯堡人有信佛的习俗;“神机妙算”在地戏面具中通用于军师这个角色,未卜先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土地的象征,也是屯堡人最直白的渴求和夙愿,“跳神”的目的就是寄望神灵驱逐一切病灾之后,带来祥和,健康长寿。

 

 地戏面具符号的形成与延续

 

随着时间推移,时代的进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没法看到遥远的落后年代乡民们怎样去跟自然界抗衡,也没法预知未来时空一种文化的命运归宿,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不经意地创造和淡忘一种文化。地戏面具上的每一个符号元素,是屯堡先民认知自然世界和解读中国古代历史的综合产物,每次走访,看到那些精美的一个个地戏面具,都被它们上面的每一个符号深深吸引,每次总会有一种感触。为了进一步搞清楚面具上的符号元素,我访谈了从事面具雕刻一辈子的老艺人周祖本、胡永发、胡永奇等人,可是,他们也不知道这些符号的根由,只是说是老辈人怎么教他们就怎样做。去年我在旧州镇甘塘堡调查的时候,发现了弯子小堡《三国》地戏对中有一个军师面具(诸葛亮)上尽然没有眉毛,不知道是艺人的粗心还是因为什么事故意那样做的,后来一问,才知道这套面具是金官屯一个师父(严树国)做的,他以前本不是专门从事面具雕刻的,他是一个木匠,以前他们村里请周官屯的艺人(胡玉文)雕制面具的时候,偷学了一点技艺,曾给他们村寨和甘塘堡、詹家屯等地雕有面具。2008年11月份,我生病住院,在医院听说普定有一个“五县一刀”(五县:原安顺县、紫云县、普定县、平坝县和关岭县),我决定去拜访一下这个老师父,出院后,我和一个同学开车去了普定县,在马关找到了这个民间艺人,名叫李大东,65岁,通过访谈,才知道是以前胡少南带金国华等人给马关制作面具的时候,住在他家,因为自己爱好,在期间学到了一定的雕刻技法。还有旧州的黄柄荣师父,以前是一个木匠,在贵阳专门做木工,上世纪七十年代,地戏文化复兴,各个屯堡村寨开始回复地戏,民间艺人欠缺,他便开始改行制作面具,他制作的面具比较宽大扁平,头盔有了一定的花草装束,作品有陶关的《三国》,茶坡的《四马投唐》等。由于时间的洗礼,艺人的不断“造化”,一个个符号在接力棒中不断地演变和被遗忘,给后人留下了一定的研究价值,也留下了一些变异的假象。但我们可以肯定面具上面的那一个个固有的符号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也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象,而是隐藏在深处的灵魂,应该说这也是多少年来地戏依然在屯堡社区生根延续的根本。

地戏面具上的符号,是屯堡人了解和传承“忠”、“意”的着实表露,是认知自然世界的一种途径,是乡间百姓解读中国历史的一门学科,是农耕社会对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的一种划分方式。每一个符号的形成是屯堡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积淀。

以上这些写在面具上的符号由于没有相关的记载,也只有从访谈口传中和各种祭祀活动中去揭秘,如:地戏演出程序中的“开箱、参财门、扫场、封箱”、屯堡丧礼等,这是笔者在调查中获得的信息,因此,笔者认为,地戏面具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面具,也不是一件简单的木雕工艺品,而是民间文化(地戏文化)的一个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地方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地方民风民俗的综合载体。今粗略把部分符号整理出来,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能够吸引相关的专家学者重视参与,让傩雕面具真正说起话来。

 

作者简介秦发忠(1972—),汉族(屯堡人),男,贵州安顺人,主要从事傩面具雕刻,兼职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学研究员、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屯堡文化、地戏文化、傩文化。联系方式:手机13595331375,邮箱:qinfazhong@tom.com,QQ:438970403,网站:www.qinfazhong.com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我的栏目

日历

« 2024-04-20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63917
  • 日志数: 459
  • 图片数: 34
  • 文件数: 3
  • 建立时间: 2009-01-21
  • 更新时间: 2024-02-2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