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武振宇,是一名来自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生活中的我算是一个性格沉稳又随和的人,喜欢交朋友,收藏书籍,寻访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中医,古书等各种博大精深的中华瑰宝。我热爱生活,也喜欢做任何可以给他人带来温暖的事情。现在,我只是个平凡的大学生,但是未来,我还会继续努力下去,坚持我的梦想和初心,做个有爱的人。

【采访】身边的手艺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2-26 20:38:28

今年年初,CCTV-9播出了故宫九十周年献礼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与以往故宫让人正襟危坐的印象不同,这次的主角是一群「修时间的人」。字画、钟表、青铜、织绣......这些稀世珍奇借由文物修复师们灵巧沉稳的双手,得以将这座红墙黄瓦的宫殿历史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鲜见这些高大上的修时间的人,但有着数不清的走在时间里的人像电影《怦然心动》里说的那样“有人住高楼,有人住深沟“,同是走在时间里的人,有人走的快,去追赶潮流,甚至要走在时间前面;而有的人走得慢,在古老悠长的时光里慢慢走,布衣蔬食,一针一线一毫一厘地慢慢挪动。


走得慢不意味着落伍于时间、与时代脱节,而是更多的接触时间的尾端,与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为邻。而这些的代表性人物就是手艺人,是成都小巷里包了大半辈子龙抄手、揉了大半辈子赖汤圆的面点师傅;是汉口街头长年捞着热干面的老汉;是老北京胡同里磨着一只只空竹的匠人;是上海滩捏着面塑的‘’面人张”们;是天津卫里捏着小泥人的“泥人张”们,扎着风筝的“风筝魏"们......像这样的有着自己独特名号的手工艺人很多,但更多的人是默默无名的,带着某一项附加技能平凡地生活。新小媒今天就带着大家走近我们身边的不平凡的人---新松食堂的王阿姨和一个热爱民俗民俗学社社长武振宇同学。



新小媒:阿姨是怎么接触到这项手艺的呢?

王阿姨:因为生长着的地方传统手艺味道浓厚,家里的长辈都会,整个村子家里有老一辈人都多多少少会这些东西,缠个香囊、剪个剪纸花样、纳个鞋垫、绣个荷包都是常见的。



(王阿姨亲自做的香囊串儿)


新小媒:您平时会经常做这些东西吗?是偶然性的一时兴起来做个物件,还是有特殊需要才会做的呢?

王阿姨说句不好听的话,做这个东西又不能卖钱了,做再多也没啥用,喜欢就做着,不要忘了丢了。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做更多的,像这些鞋垫就是为我儿子结婚准备的,我剪的这些剪纸也是为过年准备的,这个小荷包就是做来给家里的小孩子玩玩儿的。



(小荷包)


新小媒:那阿姨是哪里的人呢?来这里多少年了呢?

王阿姨:是晋中人,祁县的。来临汾十六年了,对,已经有十六年了,我先生比我更早,已经有三十年了,都来了很久了,很多年了。看到了学校这些年的变化,待了很长时间了。


新小媒:在阿姨的老家做这些东西有什么讲究没?

王阿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这些用纸盒子折出来形状再用丝线缠起来的香囊一般是端午节挂在门上的,我们端午节很少包粽子,所以这些菱状香囊在我们方言里也叫“粽子”。还有用绣了花的布缝补的荷包是挂到身上的,里面一般填塞的是五谷杂粮,因为我们那里就产这些东西,东西多了,就在很多地方都用起来了。


新小媒(望向一旁的学长):那学长是怎么跟王阿姨认识的呢?

武振宇:就是有一天在食堂吃完饭,然后听到阿姨在旁边打电话,听出来是我们那里的方言,就过去问阿姨是不是祁县的,就这么认识的。

新小媒:这样啊,偶遇了一个巧手老乡阿姨。

武振宇:对,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然后就会发现他们都大有本领。其实我们家那块儿有很多这样的巧手阿姨、大妈、奶奶们,很多民间手艺都在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手里,很少有年轻人去学这些东西


新小媒(拿起桌子上的几张纸样):那这些剪纸样式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武振宇:用蜡烛熏出来的,你看这不是黑黑的,就是把原稿放到纸上,这些用的是A4纸,有点硬,其实最好是用报纸那样的,软一点,但是报纸的字太多了看不清。反正就是把原稿放在一张纸上,洒水,让原稿和纸黏在一起,再把纸铺在一个木板上面,点个蜡烛然后晾干。这些皱巴巴的纸,就是湿了后晾干的模样,咱们看到的这些就是用烟熏出来的痕迹。



(剪纸样式,也称原稿)


新小媒(指向床上的鞋垫):那这些鞋垫呢,在绣之前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武振宇:一般做这些手工活嘛,家里都会有一些边角料、碎布啊什么的,旧衣服也可以用,然后用浆糊黏在一起,你看这不是挺结实的,就是用几层布糊起来的。高中学过的《春江花月夜》里面的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里的“捣衣”可不是在南方端个盆拿个长木槌去河边洗衣服,而是把几层布捣在一起。这些鞋垫有两种样子,有格格的,还有十字绣的,这些就是按照描的样子绣出来的,还在上边包了一层绸布。还有,这两种鞋垫包的边也不一样,一个是用布边包的,一个用线一节节缝的,这就是诗里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此处的“捣衣”释义,来自百度百科:捣练指练帛工序,浣纱指水洗工序本文所述古诗赋,主要指汉至唐诗赋。古诗赋中的“捣衣”“捣练”与“浣纱”,属于丝绸工艺史的知识范围,并与解释“捣衣砧上拂还来”密切相关。古诗赋中述及的“练”,本义是指练帛,是丝绸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如《说文》卷一三:“练,湅缯也。”(又云:“缯,帛也。”《说文》卷七:“帛,繒也。”)梁顾野王《玉篇》卷二七:“练,力见切,煮沤也。”)




(好看又有趣的鞋垫)


新小媒:学长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呢?

武振宇:嘿嘿,其实说实话我从小受的就是传统教育,而且我老家是在祁县,那是一个传统文化气氛浓厚的地方,我们村子里像王阿姨这样的手艺人一抓一大把。来到大学后我也有幸加入了民俗社并成为民俗社的社长,我一直想的就是,既然当初老师把这个社团交给我去管理,我就应该接替老师去守护它,所以就会经常自己学做一些东西,对身边的这些有关民俗的东西都比较敏感。还有就是我想说,现在的民间手艺传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都看不上这些东西,在大学里能有这样一个值得去守护和传承的东西,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特别有意义的,就像《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说的一句话:你只有在守护一件东西时才会燃起来”。我觉得我在民俗社做这些事情时,就是带着这样的感情。


 

简单的采访结束了,新小媒联想到前段时间引起热议的《百鸟朝凤》,也是影射传统文化的没落,语文课本里的《秦腔》也给人这样的思考。无法倚之生存,以此为生计,只是自己独自喜欢、坚持着做着,没有停下来没有扔弃。


虽然很多古老的民俗艺术在消逝,但是新小媒仍对此抱着乐观态度,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这些传统文化,近年来兴起的复古潮流也印证着轮回的规律。当新新时代悄然而至,太快的发展让一些文化艺术还来不及积淀,在新的事物里面寻求到的精神慰藉不够丰腴,转而就会回头去从古老的文化中找寻,这是聪明的人类寻找缺少之物的补偿机制,像渴了就像喝水、饿了就想吃饭一样,缺少什么就回去寻求什么。


最后,新小媒还想要叨叨几句,请怀有敬畏之心去对待一些鲜人问津的事物,热度不够并不是轻视它们的理由要知道结实的冰面之下是一大片的湖泊,水之所至,辽阔无垠,热度低并不象征着厚度低。越陌生不知界底就越要保持沉默,不要妄加定论随意轻视。

原文来自山西师范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2016年12月28日推文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5134
  • 日志数: 19
  • 建立时间: 2018-02-24
  • 更新时间: 2018-04-04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