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波:代表作《春节考源》,昆仑三族(中华民族的前身)、社皇教(中华民族宗教)、朝祖产业的提出者,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四川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华学论坛”主编,微信号Tianbo13075468831。

史耀增老师的《和阳村柳条簸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8-02-03 16:16:41 / 个人分类:原创随笔

史耀增老师的《和阳村柳条簸箕》

田 波

    小小簸箕,对于农村百姓而言,是沿用了数千年的日常用具,哪家哪户都离不开,除非不想过日子,不食人间烟火。我是四川人,知道竹篾簸箕,而对柳条簸箕,较为陌生。虽然去过合阳,但旅途匆匆,未曾顾及。因此,今天收到史老师从陕北合阳寄来的新作《和阳村柳条簸箕》,让人忍不住要写几句感想,以示敬仰。

    2016年,史老师送我的大作《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里,有一篇《簸箕村轶事》,讲道:“据老辈人传说,当年孙膑被去掉双膝,囚在阴暗潮湿的地窖里,身下坐的柳条皮沤烂了,为了打发时光,他便把柳条褪去皮,用细绳连成一片。后来他被齐威王尊为军师,在马陵道打败庞涓,便把这种制作方法传到民间,做成了在农村广泛应用的柳条簸箕,因此和阳村做簸箕的人便把孙膑奉为自己这个行业的祖师。村里人是从何时开始做簸箕的,无据可考,就这样一辈人一辈人地传下来了。”这个故事,这篇文章,附录在他的新作《和阳村柳条簸箕》的第177-180页。

    古今中外,窝在书斋,东抄西拼的、臆想推论,给舶来理论当传话筒、替高官巨富唱赞歌的,很多很多;但是,扎根底层、注重田野,写一家之言、为老百姓树碑立传的,少之又少。史老师大作,属于后者。老人家不会电脑,腿脚的风湿病很严重,凭着一支笔写出这么厚重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颇为不易。这本书,将成为民俗学的典范之作,让我等后生从中悟出田野考察的重要性、方式方法,以及作为一个民俗学者,如何把学问做得接地气。田野考察,具有不确定性,往往费了很大的时间、精力,却无功而返。许多东西,人在艺在,人去艺亡,所以这类田野考察具有抢救性质,所得资料,弥足珍贵。

    钟敬文先生,讳称“钟老”,被誉为“中国现代民俗学之父”,曾在史老师的大作《合阳民间俗语里的民俗》扉页上题字:“为保卫民族文化而共同努力!”山东的田传江老师,花费将近十年功夫调查研究,写了44万字的《红山峪村民俗志》,获得“山花奖”三等奖。2001年,他受钟老之邀去北京师范大学讲学,被誉为“为博士生讲课的山村老农”。

    为此,钟老写了一篇《民俗学:眼睛向下看的学问——在田传江同志与北师大研究生座谈会上的致辞》,认为:“我们民俗学这门学问是一门眼睛向下的学问,我们研究的东西主要在底层,如果要理解民俗,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知识,更需要有民俗志方面的知识,就是应该把眼睛放到底层。田传江同志所写的他自己生活的村里的民俗,这种土著之学的著作,不但能够把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东西写出来,而且可以把平常不易看见的东西也写出来。”

    史老师,跟田老师一样,都是“民间文化守望者”,都是长年累月地做着“眼睛向下的学问”,都用一支笔写下了许多作品,都赢得了学林的敬仰。如今,钟老仙逝,不能再为史老师的新作题字,但钟老的治学精神却被史老师传承下来。我坚信,史老师还会有更多的新作问世,惠泽学林,垂范后生。祝福老人家,身健笔键!

                                                                                             2018年2月3日,兰州


分享到:

TAG: 史耀增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