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大理白族的口头风物传说故事《望夫云》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02 21:10:22

也许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没有作家文学那样的耀眼,但是在笔者的眼中始终认为:民间口头文学就好比是盛开在田野上的一朵奇葩,它是那样的清新、质朴、刚劲,以致于它能在文学的大家园里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正如下文将要简评的流传于大理一带的白族风物传说故事《望夫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佳作之一。之所以选择这一文本,原因如下:一、为民间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二、情之真切,晓以动人。不管何种性质的文学,其最大魅力之一想必便在于文本中真切的情感能打动读者的心弦且在读者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三、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石骡子形象促人思考。下面本文便主要以在大理一带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而流传的《望夫云》为参照来简评此故事,具体如下:

一、《望夫云》的故事情节简介

白族的风物传说故事《望夫云》,由于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且有诗意,所以它在解放后被许多对之感兴趣的作家改编成了戏剧、长诗,其影响可谓颇大。由于白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所以此故事主要以民间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流传至今。对于这一故事情节优美动人、产生于南诏时代的白族风物传说故事《望夫云》而言,以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的《白族神话传说集成》一书为参照,其民间口头传说的故事情节大致有三种:一、相传在一千多年前,19岁的南诏公主在绕三灵盛会上与独自居住在玉局峰岩洞里的猎人相遇,后来两人在小喜鹊的传信与苍山神的帮助等前提下历经险阻而得以结合,可是两人的结合遭到了南诏王和罗荃法师的阻挠与迫害,最终以两人分别变成每年十冬腊月便出现在玉局峰上的望夫云和永沉洱海深处的石骡子的悲剧收场。二、在从前,南诏公主在一次私游中相遇只与其母亲居住在大理城北门外的柴郎,后来柴郎在一位白胡子老人借予一棵腾空草获得神力的帮助下得以带着心仪的南诏公主到苍山顶峰的一个崖洞里结为夫妻。柴郎因考虑公主不能忍受崖洞的寒冷而去偷一位东海大法师冬暖夏凉的袈裟,岂料被大法师打沉在洱海里变成了石骡子,至于公主则因思念而日夜哭泣最终在死后变成了在苍山上飘动想把海水吹干以看到其丈夫尸体的望夫云。三、在过去,大理苍山白狐变成一个美女后每夜都与住在大理海东的书生王宏同宿。后来王宏盗得白狐的一颗宝珠,便会了几门道法,在与其老师陈容的一次对话中被其误解,以致其师陈容用砚台将其打沉在大理海子里。与王宏已同居三年的白狐化为人去质问陈容为何如此做法,在交谈中陈容得知自己误解了王宏的意思,但是已无法挽救。唯有建议白狐去求助南海观音借得六瓶风,借助其风力便可将大理海子吹干方能见到其爱人王宏。得到观音同情而求得六瓶风的白狐,走到下关江风寺时因忘了观音“一路上不可与任何人说话”1p358的叮嘱而只剩下了其抱着的一瓶风。终因一瓶风的力度太小而吹不干大理海子,所以变成望夫云的白狐仍不能与王宏见面。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白族的风物传说故事《望夫云》在以民间口耳相传的形式为主导的同时,还有其书面记载。主要是记载于《大理府志·精气化云》和《大理县志稿·望夫云》。

总之,流传于大理一带白族的《望夫云》这一风物传说故事,尽管它存在因口头传说和书面记载两种形式而带来的故事情节上的细微差异,但是其大致的情节却是一致的,即两个感情真挚的恋人,在苍山神的帮助下得以结合,后来在南诏王和罗荃法师或东海大法师等外界的阻挠下分别变成了望夫云与石骡子,但是变形后的两人仍以一种令人感叹、敬佩的方式演奏着彼此的爱恋,仍以一种令人无奈、同情的方式延续着彼此的相爱!

 

二、《望夫云》中的“云与石”相恋及石骡子形象的塑造

1、“云与石”相恋

在《望夫云》这一风物传说故事中,最让笔者难以忘怀的便是两个相恋的人分别变成动态的“云”与静态的“石”的结局。对于这一结局安排,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正是南诏时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而劳动人民通过借助变成自然物的方式表达出为追求幸福而走上叛逆之路的心声。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在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本身的同时,笔者更倾向于就作品本身来谈论作品。于是,笔者试着将分析的焦点集中到该风物传说故事的结局上。这一结局,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心难料命难测,一日分离却成为了永别”,可是在此处虽然文本已宣告结束但事实上在每个读者的思绪里仍或多或少的继续演奏着如此的一个弦外之音——两个相恋的人在外界的阻力下仍以“云与石”的方式延续着彼此的情意,简言之便是继续演绎着的“云与石”相恋:望断天涯路的望夫云,将其肝肠寸断的呼唤化作云彩,在云卷云舒中诉说着对“石骡子”忠贞不渝的爱;望穿洱海水的望夫云,将其真挚的爱化作相思雨,在不断下落着的过程中诉说着对“石骡子”的深深思念;独立峰巅的望夫云,将其深深的思念凝聚成了眼泪,在融入洱海水的那一瞬间诉说着对“石骡子”的亘古不变的誓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白族民众中有将“望夫云”叫做“寡妇的头发”之说,“寡妇的头发”一说非常生动形象的传达出“望夫云”的倡郁愤恼之气,也许正是此气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了望夫云的爱显得更加的主动、急切与热烈,另一方面此气的性质与由之塑造出的望夫云形象是多么的相通与贴切。而发出沉重呼唤声的石骡子,将其漫长久远的等待化作固定的石头,唯有在海水被吹开时表明着对“望夫云” 亘古不变的爱;发出深切思念之音的石骡子,将其思念化作期待,唯有在祈求海水被吹开的期待中传达着对“望夫云”的无限思念;永沉洱海深处的石骡子,将其深切牵挂的焦急心情化作盐水,唯有在海水不断变咸的过程中证明着对“望夫云”永记于心的约定。于是,任凭时光的飞逝,那承载着南诏国时代的凄美、感人的“云与石”相恋的故事,仍在世世代代的白族人民的口耳之中演奏着一曲美轮美奂的弦外之音;那延续在苍山洱海旁的真挚、坚贞的“云与石”相恋的誓言,仍在每个读者的思绪或脑海里弹奏着一丝丝挥之不去的弦外之音。总之,也许“云与石”相恋比不上“化蝶”相恋那般的自由、幸福,也许“云与石”相恋比不上“孟姜女因范杞良而哭倒长城”那般的悲壮、震撼,也许“云与石”相恋比不上“人蛇”相恋那般的离奇、惊险,但是望夫云那种对真挚感情的执着与追求就足以令人折服,石骡子那种对忠贞爱情的等待与守候就足以使人敬佩,“云与石”那种无视时间与空间的相恋方式就足以让人为之拜倒!

 

2、石骡子的形象塑造

关于骡子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一种由马和驴交配而产下的,有雌雄之分,但是没有生育能力,一般分为驴骡和马骡。对骡子的定义显然不是本文谈论的重点,但是因为故事中出现了石骡子的形象而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谈论其定义,在了解其定义的同时我们得到这样的一条信息——骡子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在此,为何会以这样的一种惩罚形式来塑造出如此的一个石骡子形象呢?对之也许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推测性的解释:

①    佛教思想的影响

借助于历史常识,我们不难理解在南诏时代其意识形态表现为多种多样,这主要基于其辖区内的内外民族众多、文化众多,而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必会带来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上的不一样,难能可贵的是思想比较开放的南诏统治集团在文化上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而这种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也在南诏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得以反映,其中的一种意识形态便是佛教思想。“唐宋时期,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是南诏大理国地区。其中又以傣族、白族、纳西族先民所受的影响最深。”2p273正如以出现于该故事中的罗荃法师或东海大法师等佛教中人为例,便是深受佛教思想这一意识形态影响的产物。依照佛家的思想,塑造出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石骡子形象是不难理解的。加上沉于洱海深处的石骡子,也许更能显示出佛教本着潜心忏悔、抛开一切杂念而不为外界打扰的立场。

②    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最好诠释

人们常用海枯石烂来表明自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想必在人们的意识里认为石头是最坚固的或者是亘古不变的,于是这只沉于洱海深处的石骡子便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最好诠释。因为沉于海底深处的石骡子,本着其坚固不变的性质更能耐得住孤独、寂寞的考验而在默默等待中独自守候着与“望夫云”的那份不变誓言。也许石骡子的坚贞不变是善良的人们对真挚爱情的理解与期望,也许石骡子的守候是善良的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坚信,但是在石骡子这一形象是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最好诠释的背后,笔者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含义——即流露在传说故事中的那份无奈与自解。对于力量有限且处于静止状态的石骡子而言,尽管无奈,但是在伫望与等待中学会自解不失为没有办法的最好办法。

   总之,关于石骡子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之的理解,笔者曾想过也许还可用白族先民有石头崇拜的观念或以石头为图腾来解释,但是最终为自己提出的疑问因终未找到很好的解释而推翻,所以对这一解释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但是不管怎么样,石骡子这一处于静止状态的形象,无论是在其外形上还是内在质地上的固定不变,与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望夫云形象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通过对石骡子形象塑造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三、小结

“风物传说是以民间风俗、自然景物、人文景点或其他风物为根据的民间传说。”2p386属于风物传说范畴的《望夫云》,以口头的形式在大理一带的白族中世代流传着。结合时代背景统观此故事,不难看出南诏时代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在《望夫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透过《望夫云》的大致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传说故事既折射出白族崇拜自然的原始信仰,又折射出佛教思想对白族的深刻影响——故事中的“苍山神”便是原始自然神的代表,洱海或大理海子的风浪便是自然力和人民的象征,而罗荃法师或东海大法师便是佛教势力的代表人物。此外若以第三种由“书生和白狐”所演绎出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可以折射出民间鬼怪意识和神仙观念或传入当地的志怪小说对之的影响。而就文本本身而言,不但其情节曲折动人、故事结构完整,而且以一动一静的“云与石”相恋的结局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鲜明且耐人寻味!而更为重要的便是始终贯穿于文本始末的那份真挚感人、坚贞不渝的情感,正是这一条贯穿始末的情感使得故事在世代流传中经久不衰且促人心弦。于是,在时光的流逝中,《望夫云》在文学的大家园中散发着独具魅力的芳香,在向阅读中的读者展示其魅力的同时讲诉着一个关于“云与石”相恋的感人故事,在合上书后的读者脑海中仍久久浮现着一幅望夫云奋力吹开洱海之水而石骡子竭力遥望望夫云的感人画面!

 

 

注释:

1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白族神话传说集成M﹒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

2]邓敏文﹒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中)隋唐十国两宋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TAG: 白族 大理 风物传说故事 口头

田艳飞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echohope   /   2010-01-05 10:07:05
是啊!
正是这种凄美与悲壮使得这个故事让人始终难以忘怀!
董秀团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董秀团   /   2009-04-18 12:07:24
望夫云是大理白族民间最优美的地方风物传说之一,凄美而悲壮的爱情,吹干洱海水的气势,总引人无限遐思。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8421
  • 日志数: 4
  • 图片数: 2
  • 建立时间: 2009-01-19
  • 更新时间: 2009-04-12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