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重新认识少数民族与中国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21 01:47:37 / 个人分类:文萃卡

查看( 871 ) / 评论( 0 )

汇聚百家 纵横天下

重新认识少数民族中国

□ 张海洋

《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16日 

 

  写在前面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导致反映各种问题、利益、矛盾和诉求的社会思想相当丰富。《观察家》栏目的推出,旨在凝聚知识界思想界的力量,研究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有学者认为,不研究少数民族也能理解和阐释中国。也有人认为,研究少数民族的人不能了解整个中国。这是轻视少数民族研究的托辞,也是少数民族研究成果长期边缘化的主因。这些观点在学术上大错特错,在社会上则会引起严重后果。它们的错误有二:一是研究者不是以研究对象的状况为中心;二是研究者认为少数民族研究费时费力,结果却无足轻重。如果持此观点的人是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者,就应该复习生物文化整体论、文化相对论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

  笔者认为,从少数民族研究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我们不仅能有更丰富的视角,而且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今日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不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0%,但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却占到中国领土总面积的64%,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占到全国总量的90%以上。支撑中国发展的关键资源,特别是石油、水电、林木和生态资源多分布在民族自治地方。中国西部开发地区多半是民族地区。中国2.8万公里陆地边界,全在少数民族分布区。

  这些事实说明: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影响远比其人口数字重大。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由农耕本身,而是由农耕与畜牧两大生计、生态和文化板块构成的,少数民族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有半壁江山的重要性。研究中国而不研究少数民族,其结论和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会大有局限,以此引导读者和学生对中国的认识,会形成更多的傲慢与偏见。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事务管理在中国始终是关系全局和影响长远的国家政务,因而需要学界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持。当前,中国少数民族领域的改革创新不仅远落在其他领域的后面,而且正在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就会为此付出代价;如果能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就会另有前景——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经济特区最终带动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一样,西部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体制改革将能带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暨和谐社会构建。

  这种观察的理由有二:一是问题多的地方改革动力也大;二是从社会文化多元的西部总结出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模式能在东部运作自如。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制度不是产生在经济发达地区,而是产生在农耕与畜牧两大生计板块互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王朝都把首都设在靠近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西安或北京,岂偶然哉?

 


TAG: 少数民族 中国

我来说两句

(可选)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377131
  • 日志数: 146
  • 图片数: 6
  • 影音数: 114
  • 文件数: 5
  • 书签数: 18
  • 建立时间: 2008-08-24
  • 更新时间: 2013-01-21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