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市民俗博物馆配合省台录制“寻找谈讬大咖”主持人选拔大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9-22 06:16:21 / 个人分类:媒体报道

2015年918日,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梅联华先生、国家一级演员,江西省赣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南昌大学教授陈俐女士应江西省电视台五套“谈讬”节目制片人余欣先生的特邀,
在红色经典演播大厅,共同担任江西五套“寻找谈讬大咖”主持人选拔晋级评委。

江西电视台五套“谈讬”节目是一档专门用南昌方言谈新闻、说故事的栏目,深受广大南昌市民的欢迎。

此次“寻找谈讬大咖”主持人选拔晋级的20余名参赛选手大部分都是来自南昌和全国各地,其中还有两名选手是来自土库曼斯坦国家和韩国的,水平都相当不错,如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南昌崽里子,说着一口流利的南昌腔,南昌城的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性格爽朗、活泼健谈的他是一位婚庆主持,他从事过电工、投资顾问、修理工、公司职员等等,最终在向婚庆主持的职业转型道路上,凭借的是他自己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勇气。他的才艺展示就是与南昌朋友谈天说地;

还有一位参赛选手印象深刻,这位抱着募捐箱,热心公益的小女生活泼、健谈、爽朗的笑声是她的标志。美食、潮流、休闲运动是她的爱好。搞笑、卖萌是她的特长。“街头募捐”是她表演的才艺;

那位来自土库曼斯坦的bega,这位养眼的帅哥,他学了两年中文,之前还在吉林长春上过学,会说东北话,还会说南昌话,表现也非常出色;

还有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来自韩国的青春靓丽的美女柳准永,她中文歌唱的好好,在场上她教我们韩语,梅馆长教她说南昌话,气氛非常热烈.........
此次共录制了四期“寻找谈讬大咖”节目,已确定在国庆节(10月1日至10月4日)每晚5:20在江西电视台五套播出,请您锁定,谢谢您的关注。


在结束“谈讬”节目录制后,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小编对梅馆长进行了专访,请梅馆长谈一谈对方言的看法:

说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种“土”的标志,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话的那种飞黄腾达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来评价方言了。时过境迁,今天广东话的辉煌似乎有点过去——人们在方言上,常常是“势利眼”,随便看看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走向,就不难看透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了。

早年,说相声多用天津、唐山话逗乐,但90年代后,东北话小品崛起,变成今天小品和闹剧的专用语。没有一种宏大文明,是悬在半空的。听一听大不列颠的苏格兰的风笛,看一看俄罗斯的哥萨克军刀舞,美利坚合众国的乡村音乐……这些气势恢宏的帝国文化,都是构筑在扎扎实实的民间习俗的“基石”上。

就方言保护问题我想谈四点看法:

1、保护方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方言是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你失去了自己的方言,说明你忘记了你的祖先对你的养育之恩。方言确实对推广普通话有着极大的影响,我们要想一举两得,就得从小让孩子说自己的方言;上学就得学好普通话,;这样他们既记住了自己的方言,又学会了普通话。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方言的,然而也同样掌握了通用的普通话。

2、国际和国内对地方方言保护的现状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个《文化多样性宣言》,说:“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教科文组织还规定了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节”,指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都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
近年来,不少文化界和语言界的有识之士日益 注意到方言问题,开始倡议对方言进行保护。 2004年杭州政协提出了《保护杭州方言 ,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议案;2005 年上海政协提出了《保护本土文化之一:沪语的规范与推行》的议案;2010年,广州市民开展“保卫粤语”运动;2011年末上海语文学学术年会上,钱乃荣教授等 82 名学者联名发布了《关于科学保护上海话的倡议书》,提倡幼儿园、 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说上海话或其他方言; 宁波电视台自2005 年以来开播多档方言类节目,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这些倡议和改变都预示着方言生存环境的改善。但是,将方言保护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还是方言常用词汇的书面化。

一旦口头方言有了标准、规范的形式表达,便可以被传诵、被传承,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粤语早在上个世纪初在白话文运动中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备的口语书面化体系,联合国甚至将粤语列为工作语言(language),而不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方言。

上海方言目前也有了一套手机输入软件(沪语手机输入法)。嘉兴、五台等多个地区也正开展口语的书面化运动。方言保护也并不是中国所特有,国外也一样有方言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94 年成立了国际濒危语言情报交流中心,致力于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不少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专门拨款等形式对方言的使用、 教学、保护和推广提供便利和支持。 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有专门的法律支持地方语种的保护和教学,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则有专门的方言课程和方言节目,确保了 阿尔萨斯语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可以发现方言, 或者说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性 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了凸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出现了文化多样化、区域化的苗头。


3、南昌方言保护现状,以及和外地的保护有什么差距

  南昌方言形成于东汉末年。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南昌方言基本上保留了宋、元时代中原地区的读音。有人曾对南昌方言有代表的150个特征词进行分析,认为其中有40%以上是属于对古代汉语的传承词,而这些特征词中有许多是南昌独有的,因此,说南昌话是一种较古老的方言是很有根据的。

南昌方言,曾经南昌人交流必用的“母语”,承载着丰富地方文化的方言,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街头巷尾说南昌话的人却越来越少,处于逐渐衰退状况。有些中小学校,孩子们的普通话说得十分标准,南昌话却几乎一句都不会说。

我们曾就说南昌话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市民不会说南昌话。记者在南昌街头还随机采访了40位市民,结果显示,8人能说一口地道的南昌话,占比为20%;16人能说带的过去的南昌话,占比为40%;12人完全不懂南昌话,占比为30%;4人只能听懂但不会说南昌话,占比为10%。采访中记者发现,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绝大多数能说一口地道的南昌话,80后、90后一半会说南昌话,而16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没有会说地道南昌话的。记者随机调查发现,40%的人不会说南昌话是因为家长不教或刻意阻止,40%的人认为南昌话不好听,10%的人缺乏语言环境,还有10%的人认为南昌话比较难学。

方言是语音中的“活化石”,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从方言溯流而上,能追寻到古老语言的源头和踪迹,也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地域历史、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保护方言还是有必要的。

值得欣慰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南昌民俗专家和工作者,就开始记录和整理南昌方言民间艺术资料,对继承和保护南昌方言艺术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南昌市有关部门也开始着手南昌方言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如2003年,江西省话剧团创作并演出了南昌方言剧《桃花村的故事》;江西卫视二套节目在2005年播出的大型赣方言(南昌话)情景喜剧《松柏巷里万家人》。2008年,南昌市楹联学会举行了用南昌方言写对联的征联大赛。2000年江西电视台五套创办了以说南昌方言为特色的专题节目;2013-02-25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中的最后一课编入南昌方言歌曲《藜蒿炒腊肉》,教材的左下方,对歌曲中的部分方言还作了注解。如:“呷稀里:吃什么;侯死人:馋死人;吃价:棒,好。”此前,上海、福州等地都有将各自地方方言歌曲编入教材的先例。相关人士表示,现在人人提倡说普通话,但各自的方言也不能落下,学生唱方言歌曲,既具有内在教育意义,又可激发学生学讲方言的兴趣,对方言的传承具有保护意义。


4、对南昌进行方言文化传承保护的几点建议:

首先,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场合,不应该对方言加以限制,使用空间要得到有效保护。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由使用南昌话外,要保护和提倡具有各种特色的地方方言文艺。在传媒上,可以开放一定的南昌话节目的空间,如南昌话广播、南昌话的电视节目和南昌话的电视剧拍摄和播出。

其次,邀请各路专家,审定南昌方言的规范音系,编写好南昌方言的同音字表,审定方言词及其规范的汉字写法,出版实用的南昌话方言词典,绘制南昌方言地图,培养南昌方言的研究人才。这样南昌话就不会萎缩。

再次,可以通过编纂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形式,将南昌话(包括俗语、俚语、谚语等)、方言知识、文化背景(比如南昌地名、街名的来历)编入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南昌本地学龄儿童的方言意识,吸引调动他们对于本地 方言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家庭、在课间使用方言,从而保证方言的传承。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小范围内 开设方言培训,培训群体主要为需要在工作中使用 方言的外来人员以及对方言感兴趣的人群。 这样可 以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方言的传播和推广。 而电视、 广播、 网络媒体也可以开辟专门的方言节目和版面,或者开展南昌方言培训。

2008年,小筱贵林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名录。小筱贵林萌生了为南昌民间文化搭建平台的想法。经过四年的奔走呼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小筱贵林的“贵林社”在2011年正式获有关部门批复。演出地点定在南昌中山路上的井冈山剧场。“贵林社”的成立,是小筱贵林对南昌民间艺术发展、走向市场的一种探索。通过“贵林社”把江西本土艺人集合起来,立足本土,注重传承,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保持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格调,这将是官方和大众所期待的前景。不管怎么说,小筱贵林作为一个自学成才的南昌本土天王笑星,在知天命之年,赶上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盛世,使“小筱贵林”四个字上升为江西民俗文化的代名词这个更。同时,南昌方言本身也应该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编通过对梅馆长的专访,了解了方言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小编也对南昌市民进行了抽样采访,他们是这么说的

市民一:  保卫南昌话从家庭做起

对于方言保护,市民表示,南昌人就要会说南昌话。一些人总认为南昌话不好听,自己不说也不让孩子说,等他们离开家就知道,听到家乡话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出租车司机潘先生告诉记者,南昌话是很有魅力的,“我经常遇到一些外地人,一上车就要我说两句南昌话,想感受一下南昌的风土人情”。潘先生对许多家长不让孩子说南昌话的现象很不赞同:“不要拦着孩子说南昌话,南昌人怎么能不说南昌话?保护南昌话就应该从家庭做起。”

市民二:把方言当做优秀文化爱护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表示,南昌人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学说纯正的南昌话,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的语言。在方言渐趋衰退的当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南昌话?最重要的就是让民众对南昌话有正确认识,认识到南昌方言是地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追求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包含方言的传承。认识到南昌方言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认识到方言维系着家乡亲情,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打个比方,普通话是纯净水,是交际工具;家乡话是茶水,除了交际,还有浓浓的乡情。每个人都应该既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说纯正的家乡话。

我们下面这段采访梅馆长的话结束今天的话题: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保护和传承南昌话,需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学校、家长等强化自己的方言意识,要将方言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来爱护、继承和发展。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各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语言在许多文化现象中往往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所以,对方言一定要重视和保护。

------------------------------------------------------

链接:南昌方言

方言是语音中的“活化石”,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从方言溯流而上,能追寻到古老语言的源头和踪迹,也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地域历史、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一、南昌方言概述

南昌方言,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赣方言的代表。由于赣方言内部的复杂性,真正的南昌方言只局限在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

早在远古时代,江西地区已有比较广泛的开发,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相当的水平。夏商之时,江西是古代苗民生活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在江西聚居,江西先后属于吴、越、楚的管辖范围,当时居民所使用的语言应属古越语和楚语系统。在历次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中原汉语与当时接近吴语、楚语的土语不断融合,初步形成了今天内部比较复杂的赣方言。而到了汉朝初年,南昌开始建城,有记载表明,当时的豫章郡城市人口在全国列第四,大量南迁的北民,给古赣方言带来北方话的影响,但是,移民的北方话并没有取代它,在吸收外来语言的基础上,当时的南昌一带渐渐地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方言语音,算得上是现代南昌方言的最深层的基础。

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这时候以南昌方言为代表的赣方言已经相当成熟了。后来,在历史变迁与人口交融中,南昌方言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南昌话。

通常所说的南昌话是指南昌市区及南昌县管辖的地区,不包括南昌市管辖的其他县。南昌话分城里话和乡下话,乡下话又分很多种。习惯上所说的城里,指的是南昌旧城(早圮)以内,即今八一大道以西到江边,永叔路以北,阳明路以南不足5平方公里的地区。旧城以外过去统称为乡下,即使是离城最近的乡下的话,也跟城里话不同。

、南昌俚语

普通话里的很多歇后语,是人们对生活实践中的现象的一种提炼与概括,幽默且生动,语句浅显但意蕴深长,听后令人豁然开朗、嘻嘻一笑。南昌话里也有类似的语言。

“活命活得精,裤头子改背心”。精,精明之意;南昌人称贴身短内裤为“裤头子”,短内裤穿破之后,居然有人能将其改成背心,上下调换位置,继续使用,真是厉害。不知这改出来的背心,穿上之后会不会有“走光”之忧? 太夸张了吧?!不错,夸张是产生幽默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有双重意思。褒义,是夸奖他人处世处事精明。贬义,是说他人交朋待友小气吝啬。这句话还可以说成:“活命活得辣,裤头子改背褡(背心)”

“瓦西里”南昌话和俄语没什么关系,只是语音上的牵强,南昌话里“说”是wa,“吃”是qia,“什么”是xili, 于是就有了“瓦西里”“恰西里”,更绝的是那些骄傲得不得了的人在南昌话里被称作“醒得罗维奇”。

“驮了搭子”说某某“驮了搭子”,就是落入了别人善意或恶意设下的陷阱、中了别人公开或暗里实施的诡计,可大可小,视语境而意会。“驮了”一个“搭子”是幸运的,连“驮”几个“搭子”的人就真的辛苦了。南昌话中的“搭子”其实就是普通话中的“褡裢”,是一种背在肩上的口袋。“搭子”驮在背上,自然累人,自然负担不轻。所以由“驮了搭子”一句可以看见南昌话表音表义的真实与幽默。

如:“倒霉,前几天朋友请我吃饭,买单的却是我,花了好几百,这个搭子驮得大。”、“嫩冒驮过搭子犀吧?鼻涕!”(你没有吃过亏是吧?)。“兄弟,咯吒搭子驮不起啊!”(兄弟,这个亏不能吃啊!)

  “汤头” 汤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中药多为汤剂,所以中药的配方泛称汤头。将常用的汤头编成歌诀,以便学习记忆,叫汤头歌诀。“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煮熬一剂中药都要由几味中药材组成,手续较为烦杂,因此,在南昌话中就将”汤头“的烦杂手续引申到对人的形容上,主要是指某人做事行为罗嗦。

如:我今日陪木根去买脸盆,他好多的”汤头“,对每个脸盆都要问清生产厂家和地址,结果还是没有买。木根这个人硬是好多”汤头“,叫他出去吃餐饭硬要半日。

“玩脑浆” 外地人第一次听到南昌人说“玩脑浆”时,肯定会吓一跳:“脑浆” 怎么能拿来玩?呵呵,“脑浆”就是指一个人的脑子,而脑细胞越多当然也就越聪明。顾名思义“玩脑浆”就是指动脑筋、耍花招、用手段,她的意思有褒有贬,通常是暗示对方“此路不通时,也可以想想其他办法”,所以往往又和“得转”、“不得转”连用,当然也有聪明过头的人,耍的小花招被对方一眼识破。

“发轮子” 所谓发轮子,南昌话就是看你懂不懂眼,识不识相。

“老坐” 这个“老坐”跟“你老坐在凳子上”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意思,在南昌话中,“老坐”可算是个尊称,叫你一声“老坐”就是称你一句“师傅”的意思。一天到晚“老坐”着不动的人,肯定是在认真钻研什么大学问,坐久了、学久了,自然也就成了行家里手,“老坐”等同于“师傅”的原因大概就源于此吧。当然,并不非得是“师傅”级的人才有资格叫“老坐”,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年级较大的老者,小辈还是会老老实实地称他一句“老坐”。

“恶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组,是南昌话中依据字意硬造出来的。“恶”含有恶心厌恶之意,“屑”有不值得的意思。因此,“恶屑”就衍变成南昌话中讨厌而又不值得留下的废物。

“作兴” “作”在南昌市井俚语里单独使用是指“乱搞”“作怪”的意思,“作”与“兴”组合在一起和分开用的意思却天壤之别,“作兴”含有赞赏、崇拜之意。某人办事特别利索,事事都能摆平,用普通话来表扬这个人可用“能力强”,用南昌话则可说“作兴”。如:我好“作兴”他,头都不能谈下的业务,他做下来了。与“作兴”相反使用的是“扒了窝”。某人办事效率不高,形容这个人可用“巴了窝”。如:这事给都不晓得怎么弄,真是扒了窝哟。

“斗把”这个词在南昌话中的出现频率还是蛮高的,两人一言不合,就常把这个词“搬”出来。“把子”就是把手的意思,要将“把子”安到另一个器物上,即把两个东西“凑起来”,南昌话称此为“斗”。“斗把子”难免要使劲,一使劲就要“运气”。因此,“斗把”在南昌话中就逐渐引申为双方对着干,最后惹得大家都动了气上了火,也叫“兜老尿”。

“兜老尿”至于为什么叫“兜老尿”,有人解释:存着隔夜的小便故意不倒(熏你),当然就是在与人作对啦。

“猴子”这是一个让外来人哭笑不得的词,而南昌人一直把“猴子”一词当成对外来人的”昵称“,频频当作礼物奉上,不管他们接不接受。

初进南昌城的外来人,路况不熟,难免东张西望、问长问短,隐约还会听到有人说自己是只”猴子“,搞得一头雾水。“猴子“就是指对方不够“高级”,还需“进化”才能达到“人”的水平。多用在从小地方到省城来的外地人身上,他们语言不通,路线不熟,看什么都新鲜,现在”猴子“多用于朋友间的玩笑。比如很简单的事,你却不懂,就会有人笑话你是只”猴子“了。

“扎戏”南昌话中的“扎戏”意为抓紧时间、赶紧或快点,常用在人们心急催促某人之时,发出的命令式的口吻。 “扎戏”是正宗的南昌地方土话,现在大多数南昌人在表达焦急催促意思的时候多用“快些”等等,只有南昌县等地人用“扎戏”较多。

如:“坐犀利位子嘛!还不扎戏上班,去晚了要扣奖金!” 其意思就是赶快有车就上,抓紧时间。

“倒瞌”在普通话中,形容一个人遇事不顺时,一般用“倒霉”一词。可是在南昌话中,“倒霉”这个词却被“倒瞌”所取代,而且“倒瞌”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经常弄得外地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倒瞌”起源何时已无处可考,但这个词“瞌”字的运用或许与瞌睡有关,因为打瞌睡容易栽倒,栽倒就被南昌语言引申为倒霉了。

“硬驼”是形容一个人在倒霉后所带来的后果必须全部由自己来承担的意思。“硬”是强制的含义,“驼”即承受。

“夹沙糕”  原来是形容行为怪异,不可理解的人。现在发展了,骂这话比骂祖宗八代都难受。

“彭家桥倒了墙”众所周知,彭家桥附近有所精神病院,于是“彭家桥”就是“精神病”脱不了关系了,你想想,要是精神病院的墙倒了会是什么情景?那还不得病人满街跑呀。所以当一个南昌佬满脸怀笑地对你说“彭家桥倒了墙”时,可千万别以为真在说倒墙的新闻,那家伙正在损你呢。如:你今天怎么先吃饭后刷牙呀!是不是“彭家桥倒了墙”哟。

三、南昌方言禁忌

财运语言禁忌   旧时有关财运的语言禁忌很多,人们都希望自己财运好,能发大财,害怕倒运破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年节里,人们一见面就说“恭喜发财”,忌讳说“破、亏、损、蚀、输、光、穷、少、没、断、干”等词语,唯恐说了真的会破财。南昌人逢年过节时,把猪舌头称作“猪招财”,就是因为南昌方言中的“舌”与“蚀”同音,犯了语言禁忌,为求吉祥而改称的。

避凶求吉语言禁忌 旧时民间俗信语言的魔力,唯恐“说祸招祸,说凶遇凶”,故而忌讳说带有凶祸的词语。逢年过节时,尤其忌言“死、鬼、杀”等不吉利语言。“死”是人们最忌讳的,但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而人们使用“逝世”、“疾终”、“谢世”、“升天”、“走了”等意思相关的词语来代替。近现代的烈士,被称作“为国捐躯”或“光荣牺牲”也讳言“死”字;“杀”字民间也认为是不极力的凶语,年节时也忌讳言及。万一非说不可时,则用“伏猪、伏鸡”代称。“鬼”字也是不吉利的词,鬼是阴间里的“人”,年节是阳世之人的喜庆日子,古忌言及。此外,诸如“坏、丧、病、痛、药、离、散、打、到、破、碎”等凶祸词语也忌讳言及。万一不懂事的小孩说了,大人立即要说:“童言无忌”,以进行禳解。

脏话禁忌 中国是个文明礼仪之邦,民间讲究待人礼貌、说话文明,从古至今都禁忌讲有亵渎意思的脏话、粗话,以及不尊重人、轻慢人的词语。如:王八蛋、混蛋、龟孙子、狗崽子、秃驴、牛鼻子、半吊子、兔崽子、二百五、混帐东西、婊子崽、贱货、卖×的等,皆在禁忌之列,今亦如是。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分享给身边的人。

如果您想每天了解我们的资讯,请关照我们!

如何关注

微信公众号:南昌市民俗博物馆    万寿宫博物院

或搜微信号:NcsFolkloreMuseum

更多精彩

扫一扫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即可识别关注




分享到:

TAG: 江西省 南昌大学 南昌市 文化产业 主持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3-28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5255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