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专访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5-03-18 09:07:29 / 个人分类:媒体报道

大俗大雅真性情 俗海淘金永探索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专访

             大江周刊   刘兰花

梅联华,江西南昌人,西汉南昌县尉梅福第63世后裔。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7年10月至今任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书记兼馆长,文博研究馆员(正高)。现主要社会兼职及荣誉有: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被评为江西省文博系统先进个人,被授予“南昌市劳动模范”称号,被评为南昌市宣传文教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2008年12月被评为南昌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2009年10月享受南昌市人民政府特殊津帖。2011年9月被江西省文化厅评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先后接受中央、省、市各新闻媒体专访400余次,2010年5月在江西电视台五套开办《联华说民俗》电视专题,在大专院校讲学300余次(现在南昌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承担《民俗学》、《江西民俗》课程教学任务)。在国家、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在国家、省级评选中获奖。已编著出版《追风问俗》,主编《绳金塔下话南昌》文化系列丛书。著《中国民俗知识丛书·江西民俗》、《赣傩》、《南昌民俗》、《图说南昌民俗》、《江西年俗》、《农耕习俗》《南昌民间老行当》等。

“时尚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交揉着草与毛发如艳丽泡沫状的立竿见影的享受,我们只要略事梳理就会发现,那给我们透着深入骨髓的亲切和温暖感受与回味的,却是民俗。”梅联华先生以一位集胆识、学识与献身精神为一身的探索者投身民俗之海,潜心研究民俗文化,他的认真与勤恳、他的执著与坚强无一不透露着他独特的文人性情与人格魅力。


关于成长

  本刊记者:作为一名民俗研究专家,你最初是出于家庭的熏陶还是个人的爱好,可以谈谈你的人生经历吗?

梅联华:我父亲是知识分子,南昌人,我母亲是工人,余干人。我父亲在50年代初,因为工作被下派到余干。我出生在南昌,13岁以前是在余干县城长大,当时每年寒暑假回南昌都在我姑妈家度过的。

文革时期,我父亲与母亲被下放到余干县的江埠公社。我还很小,在村小学就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我开始在里面斩露头角。因为母亲要回县城照顾弟、妹,父亲要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一个人,那个时候我很独立、也很热爱劳动。

8岁的时候我就养了一些家禽,平时要喂养它们,还要去上学,当时是个很淳朴的小男孩。12岁的我跟父母回余干县城,在县城的红旗小学读书,因为在农村的学校数学语文学得非常好,所以很快我就成了班上的学习尖子。

上饶地区歌舞话剧团文艺骨干培训班的招生,那年我13岁就考进去了,直到26岁,我从事文艺工作整整13年。后来我被分到鹰潭文工团,我的少年与青年都在那里度过,演了很多话剧、样板戏。


鹰潭文工团改为鹰潭越剧团,我考上了南昌市歌舞话剧团,我正式进入南昌,整整 20年后我真正地回到了出生地南昌。


改革开放以后,我感到自身压力很大,因为很小参加工作,没念多少书,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加之歌舞剧团藏龙卧虎,我萌发了改行的想法。当时邓小平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号召广大青年自学成才。我主动放弃了舞台艺术,到南昌大众影剧院做剧场管理。

我开始自学了,在南昌中山业余大学(当时在邮政路小学内),从初中基础补起,高中到考大学,一共10年的时间,让我觉得自己开始革命性的改变自己。南昌市文化局团委曾举办首届“我的理想”演讲比赛,我作为南昌市演出公司团支部代表队,夺得了演讲比赛第一名,当时在南昌市文化系统小有名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大众影剧院调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任办公室主任,后考入江西师范大学文博班,并借调到南昌市文化局组织人事处,这段时期也获得了很多先进的荣誉。

1995年是我学习工作大转折。当时由中共南昌市委组织部定我挂职锻炼在南昌县塔城乡任乡党委副书记,分管文化,当时南昌县文艺汇演,由我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小品“盼桥梦”获一等奖,1996年抗洪时,我胆囊炎发作,做了切割手术,胃也切除了三分之二。1997年回城,市委组织部把我评为“优秀下派挂职干部”。

1997年我被调到南昌市民俗博物馆任副馆长、副书记主持工作,1998年转正到今天。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任何时候遇到任何的困难,我都不应该低头,因为我坚信我可以的。

本刊记者:《赣傩》是你的一本新书,可以说说从哪方面想到要出这本书呢?

梅联华:从我国诸多历史记载中可以考证,傩事活动的传承一直延续不断,几乎遍布我国各大区域,众多民族。随着社会进步、演变,有些地方虽已失传,但至今仍有不少傩事活动活跃在山野乡间。傩事活动一般有傩舞、傩祭、傩戏等等诸多形式。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

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傩戏是傩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则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在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傩舞和傩戏生动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抚州、萍乡、宜春、上饶、赣州、吉安、九江等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傩事活动,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原生态文化特征保留较为完整,傩文化资源在江西可谓相当丰富,分布在全省各地的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形成了富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作为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傩(俗称“赣傩”)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随着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江西的隆重登场,古朴又新颖、神秘又神奇的“傩”,将穿越千年的悠远历史,从乡野山间的傩神庙里走进都市的舞台上。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文化艺术周的举办,必将给江西傩文化的发掘、弘扬与保护带来深远的影响。

南昌市委、市政府在挖掘文化遗产上比较重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余欣荣当时提出:要建设江西傩文化园,成立傩文化研究所,还要编辑出版反映“赣傩”的书,因为江西是傩文化的重要省份,它辐射到周边,要普及江西的傩文化,要让傩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将是我们民俗文化工作者的任务。

《赣傩》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江西省“十二五”重大题材出版项目。这本书从赣傩的渊源,傩的祭祀,傩的民俗事象、面具,傩舞,赣傩如何走向世界、如何为现代经济建设服务等部分组成。


关于民俗

本刊记者:一个城市有着特殊的民俗文化,你觉得南昌的民俗文化特色是什么?
   梅联华: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历史悠久和传承不衰而被认为是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发展自己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它始终受到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制约。


   南昌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长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点,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南昌既是农耕文化最浓厚的地区,其本身又兼具商业都会的市民文化特征;既是开化较早,儒家文明影响较深的政治中心,兼具佛、道等大众文化的特点;又因为地处“吴头楚尾”,而带有楚国好巫的民间大众文化特点,南昌民俗文化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正统文化影响巨大。南昌民俗文化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饭稻羹鱼”的江南渔耕文化。

坐落于红谷滩西岸的赣文化长廊,一批反映南昌民俗的铜像群,以旧日南昌市民生活为题材,再现了当时南昌市民生活旧貌。内容有:打爆米花、理发、卖水、敲糖等,均为现在少年儿童少见的社会内容。南昌的传统习俗、地方戏剧、饮食习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以及在老城区内绳金塔、万寿宫、佑民寺及其周边的三个传统民俗保护街区,通过维护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以及控制周边建筑物的高度、色彩、风格,以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

绳金塔传统街区以古塔为中心,将周边民居改建成传统风格居住街坊,强化民俗旅游文化观光功能;万寿宫(翠花街)历史街区将成为代表南昌平民风情的特色街区,通过对翠花街、棋盘街、萝卜巷、醋巷等有特色的老街巷的格局、地名予以保留,适当恢复并妥善保留该地段民居、传统手工业作坊,以打造传统特色商业风貌区;佑民寺传统民俗街区将把周边的杏花楼、状元桥、灵应桥等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保护。

从对南昌民俗文化构成的概述中,我们对其“纵”的历史和“横”的层面以及对南昌民俗文化及其多元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即南昌民俗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并存、各具特色。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活动,自然不止上述这些内容,在南昌许多乡村里,都传承着只有他们那个范围内才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这些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传承,同样是南昌民俗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这些由不同原因形成的传统民俗在各地传承下来以后.随着岁月的变迁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维系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活生生的民间习俗您是熟悉的。我们身边的民俗文化从来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发展到今天,都发生了变化。正是这种多元“兼容”和它的各自传承,才构成了南昌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无比璀灿,成为我们研究南昌历史文化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深入开发这种文化资源,必将对南昌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本刊记者:
前段时间听说昌东要建特色民俗文化村,如今怎样了?请问你作为南昌民俗文化的权威专家是否参与过?有何建议?

梅联华:我参加过。不光是民俗村,还有傩文化公园,西湖区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我都参与过。对于这些项目,有成功的个案,也有值得深思的问题,我想建设或修复文化项目,应该找到它特有的人文环境的地方。万寿宫建在象湖,我觉得有点问题了,因为万寿宫脱离了特定的商业物态,所有有些冷清,不要为了民俗文化村而去打造民俗文化村,我觉得不应该特意去打造,意义不大。深圳的民俗文化村是由于深圳是一个文化沙漠而打造。南昌有2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为何不去保护? 而必须去做假古董呢!

民俗文化村的概念是老百姓鲜活的历史写照,他们并还在那里居住,有些民俗文化特色慢慢消失了,所以要保留它的原生态。很假,很刻意的旅游景点老百姓并不喜欢。有条件还不如把万寿宫、绳金塔、翠花街等好好修缮与维护。我曾写过人大建议呼吁把万寿宫古街进入保护状态,列为历史文化街区,现政府已经付诸实施了。比如昌北的环球公园就是个失败的案例,它管理不善、设施不全,没有原汁原味的东西。

我也曾经提议把民俗博物馆搬迁到八大山人纪念馆周边,那里有梅湖,因为它们在一条旅游线上。江西文化实际上也是农耕文化,节气、春节本身就是农耕文化的表现。打造民俗文化村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合适的、有历史背景的原生态的村落。现在好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将建在铁柱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了。

                   

关于城市

本刊记者:当一个城市大片的高楼耸立而忽略了本土特色,这是不是民俗文化的悲哀,一个城市是应该“以人为本”重要还是“以钱为本”重要?

梅联华:城市应该以文化为本。作为一座城市,它本身的概念就是人居住的环境,市是大家交往的集市,以市变城,城市要有自己的特点,如今经济发展很快,经济走向国际化、全球化,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些年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我都有所研究。


本刊记者:曾经在八十年代以《冈底斯的诱惑》轰动一时的马原提出了成都让人怀念的三个理由:一是“四川的女孩子太好了,成都的女孩子太好了,所谓“男不入川”,成都是一个阴柔的城市;二是最大的原因,就是成都的吃,三是,所说的文人那种“腐朽”、那种闲适,那种离人活着心很近的感受。如果给你三个怀念南昌的理由,你会选择哪三个?

梅联华:我认为最值得怀念的是南昌的水,它现在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打造得不够,我既怀念又遗憾。我小时候寒暑假回南昌不坐汽车,坐轮船回来,我爷爷住沿江路(现滕王阁正对面),所以对水的怀念很深刻,每年7、8月沿江路上都涨了水,我爷爷就坐在有天井的三进院子里的高处(手里拿着两样东西,一个是户口簿挂在颈脖子上,还有一饼干铁桶),等着我们去救他,每年都是一样,所以印象很深刻。

第二,南昌的老城墙没有了。曾经的老城墙太好了,老街老巷,每一个墙基都能够引起我的思考。南昌失去的文化都是能够引起南昌的百姓深深地留恋,南昌2000多年的历史,你如何找到它的内涵,绳金塔等地方最原始和原生态的东西也很少了。

第三,南昌百姓的淳朴,大碗吃饭,大碗喝酒,大声说话这种感觉少了,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将是我怀念南昌的主要原因。

本刊记者:“一座城市的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这是你作为南昌市人大代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在《对挖掘南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考》文中的开头语,能谈谈这句话的内涵吗?

梅联华:我有很深的体会,我们到很多城市,如果这座城市什么都谈不上,我们会很失望。如果我们到北京,我们一定要去看看长城、故宫、北海公园,就是因为它的皇家文化,到南昌,你得去看看滕王阁,因为它是赣文化。到西安要去看看兵马俑,到香港就得去看黄大仙、迪斯尼乐园,去澳门就得去看大三巴牌坊、妈祖庙等。这些东西都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没有这些东西就是千城一面,现在到处是玻璃房、水泥架式的建筑。

城市文化等同于城市的气质。南昌的城市精神,动感应该是有的,动感其实是个中性词,还应该包含着向上、奋进、永驻、底蕴等

关于社会

   本刊记者:南昌市万寿宫商城和洪城大市场聚集了大量的浙江商人,他们来自浙江杭州、温州、台州、诸暨等地,在南昌做生意少则三五年,多的十余年,他们是南昌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持者。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如今江西掀起学江浙的高潮,你认为他们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梅联华:浙江人的思维方式很特别 ,我到过浙江好几次,专门去了浙江的杭州、温州、台州等地方。浙江人的思维方式特别,包括对城市的经营、从事某项工作以及整个精神面貌都与江西人有所不同。 我觉得浙商很开放,跟他们的地理环境有关,他们的精明与勤奋都是国人所熟知的。江西在这方面相对弱些,江西三面环山有着深刻的大山文化,但是大山文化不能够成为江西的包袱,浙商在这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徽商也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学习的。

浙江人正是在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所以经营文化就可以为发展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这一点江西就做的很不够,还大有潜力可挖。浙江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还体现在对自我的价值体验上,包括对时间的安排。他们的观念很超前,惜时如金。他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就会努力去做好,做成功。相比之下,江西人虽然某种程度上承认自己的差距,可是又不愿用实际行动去改变。无论是在意识领域还是在经济的进步上,江西落后浙江至少5至10年。  

本刊记者:南昌万寿宫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南昌城的历史。从现在的经济来说,你觉得南昌应该发展怎样的经济型的民俗文化?对于万寿宫我们今天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

梅联华:从三个角度,南昌的商业文化应该极力打造万寿宫商贸文化,万寿宫文化本来就是个江右商帮文化,可以联系在浙江、安徽、台湾等地的赣人,把万寿宫文化作为桥梁作用,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第二,可以打造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南昌的商业文化、特色文化应该走向世界;第三,还要拓展开来,以滕王阁文化来打造赣文化特色,成为江西旅游文化的品牌效应。这样把赣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都能够融合在一起了。

我们可以利用重大节庆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如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等,如南昌绳金塔庙会、中国军乐节都是南昌的特色文化亮点。

南昌必须打“文化立市”牌,以文化为依托打造南昌,以文化为主体来扶持经济建设。

                     关于生活

本刊记者:你作为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第三任掌门人,又是西汉时期豫章郡南昌县尉梅福的第63世后裔,这对你研究南昌民俗文化是否有优越性?

梅联华:没有。梅福离我们太久远,他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但是反过来说,研究民俗是我的责任,梅福先人给了我重大的责任感,正因为这个使命感、责任感才使我有这种动力。我在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因为身份的原因遭到一位专门研究梅福的张老先生的质疑,后来张老从各方面对我进行了“身份的考察”,因为我有家谱与很多相关的史料,身份得到证实后,我也与张老成了忘年交,共同探讨民俗的相关话题。

本刊记者:你撰写的《如何当好人大代表》一文,被市人大评为“南昌市人大系统优秀论文奖”。能否谈谈这篇文章的获奖感想?

梅联华:人大代表是属于兼职代表,它不是西方议员,是全职的。这是个矛盾。这得和选民做好沟通,为老百姓做实事,人大代表要与选区的选民保存联系,心系老百姓,反映民声。

本刊记者:“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把应尽的责任尽完。”这是你的座右铭,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梅联华:我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厚道、讲信用。我做事情很讲信用。这个座右铭是我少年时期萌发的,在中年时就已经很牢固了。我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无愧于民俗博物馆馆长这个称谓。在有生之年,我希望至少能够出10本书,现已完成了九本。对南昌的文化研究,我有文化使命责感,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从2002年至今我担任了三届南昌市人大代表,更让我有一种对南昌文化的使命感了。

本刊记者:你不仅担任了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会会长,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西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宣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还被省文化厅表彰为“全省文博系统先进工作者”和获得“市劳动模范”,被评为“南昌市宣传文教系统”拔尖人才,享受南昌市人民政府特殊津帖。2011年9月被江西省文化厅评为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等多个荣誉称号。成为南昌市人大代表中唯一获得此殊荣者。面对众多的职务和荣誉,对你研究民俗文化是否有影响?

梅联华:不会。首先因为我研究南昌文化才会获得这么多荣誉,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荣誉才会促进我的研究。这是辨证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有了这些荣誉,我才能够对得起这个岗位。每年都会有新的荣誉,过去的就是过去了,最好的就是把握好今天。不断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现实。但是平时我的时间很紧,这也是我勤奋的原因,我不能够停下来,但是我的生活作息时间很有规律。

每个团队都有一个自己的核心人物,我们民俗文化研究团队的领军人物是我们的馆长梅联华先生,借《大江周刊》刘兰花记者对梅馆长采访的手笔,小编配上图片,发在微信公众号上,给关注南昌市民俗博物馆的亲们进一步了解梅先生,谢谢!


TAG: 博物馆 联华 南昌市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梅联华

梅联华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 南昌大学教授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副会长、江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民俗社会学研究会会长、南昌市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南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南昌市西湖区第九届政协委员,南昌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南昌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南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名家、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日历

« 2024-04-19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66333
  • 日志数: 575
  • 图片数: 9
  • 文件数: 7
  • 书签数: 4
  • 建立时间: 2008-12-28
  • 更新时间: 2018-11-26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