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云南蒙古人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10-19 09:15:04

云南蒙古人又称喀卓人又译卡卓人,是中国云南玉溪通海县的一支蒙古民族支系,人口主要集中在兴蒙蒙古族13世纪时,蒙古可汗蒙哥在位时发兵大理国(今中国云南),忽必烈建国后则正式将云南并入元朝版图。云南随即成为元梁王属地,也是蒙古出兵中南半岛的地方。喀卓人先人即为13世纪蒙古军队征战至云南时所留下的基层官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卡卓人识别认定为蒙古族,人口约13000。云南多年的生活使得这支蒙古族的文化风俗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独特的卡卓文化。通用卡卓语,一种蒙语与白语彝语的混合语言。

历史

云南的蒙古族是元朝随军至滇后落籍通海的。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10万大军自宁夏六盘山出发,经甘肃,进入四川。渡金沙江入滇,结束了大理国在云南的统治,统一了云南。

1254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大将兀良合台镇守云南,继续征服其余未降部落。1255年,兀良合台先后攻取了滇东北不花合国、阿合因、滇东、滇北及通海、建水一带。元朝统一后,留下了众多蒙兵屯守,一部分官兵就居住在今天的白阁村后凤凰山上。

1283年在通海境内曲陀关建立了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在河西镇的曲陀、大寨及今九街乡的鞑靼营成了蒙古军的主要驻扎地。元朝中后期,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迁到河西城等地居住,一部分人则迁居凤山脚下。

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会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住在河西城、鞑靼营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则搬迁到凤山脚下,渔户村(今兴蒙乡)成为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

兴蒙乡是1987年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的民族乡,位于通海县秀丽的杞麓湖畔,凤山脚下,有5个自然村,全乡共有17375479人(1998年),其中蒙古族有5338人,占98%

据历史学者云南会泽包世福保存的清朝康熙至民国年间的《包姓族谱》记载:云南省昆明市、宣威市、昭通市、东川市、曲靖市会泽县等地的一万多蒙古族裔包姓,祖籍蒙古归化城土默特,是元太祖子孙俺答汗后裔,明末清初土默特部长,奇源(旧译贬称乞颜)部,包姓(蒙语读包罗特)包尔之金(旧译贬称孛儿只斤)氏,包·俄木布长子包罗皇台吉,于清朝顺治元年,从山西大同边外随伊拜所率清军追击李自成大顺军,顺治二年镇守西安,包罗次子包承祚在康熙十二年随西安将军瓦尔喀平三藩入四川阻击吴三桂,后与赵良栋征云南,康熙二十年克昆明,镇守宣威。包承祚长孙包振德雍正八年在云南省东川府会泽县者家海平定夷乱,改土归流进行军屯,开拓包堡地,在南银崖采办银矿,富甲一方,后裔世居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蒙古族裔包姓为避免民族压迫被孤立仇视,隐瞒蒙古族籍,与汉人世代通婚,宣威曲靖等地的包姓族人受包公文化影响,崇敬包拯,有的冒称是包公后人,与包拯后裔联宗修谱,融入包拯后裔汉族支系,近代蒙古族裔包姓,生活习惯与汉族一样,解放后政府没有调查,直接登记为汉族,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已不知道自己是蒙古族裔了。

会泽县蒙古族裔有元太祖后裔包姓;王保保后裔保姓;木华黎后裔木姓;阿喇帖木儿后裔官姓;玉里伯雅兀·不花铁木儿后裔余姓共五姓。

明初纳西族首领阿得归顺朝廷,朱元璋赐与纳西族走婚的蒙古人木华黎后裔阿得为木姓,及和硕特和姓元姓和普米族郭姓同为蒙古族裔。

经济

元朝以后,远离大草原的云南蒙古族居民,离开了马背,过着上山而樵,下水而渔,缘田而耕的生活。他们利用杞麓湖丰富的水产资源,捕鱼捞虾,以发展渔业而著称,并打桩垒埂,移石筑坝,把湖边大片沼泽地变成了数干亩良田,使蒙古族聚居地变成了鱼米之乡。

人口

云南省共有蒙古族1.04万人(1998年末),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数的0.106%,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蒙古族有28110万人,主要居住在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少量分散在其他地区。

文化

语言


  蒙古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语支。几百年来,云南蒙古族语言、文字随着当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文字已全部采用汉文,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有的、独立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大多数的短元音和辅音、语法结构与北方蒙古族语相同,词汇只有少数与北方蒙古族语一样。在 姓氏中,仍保留着旃姓、期姓、奎姓、华姓等具有民族特点的姓氏。

信仰

云南蒙古族信奉多神,所谓万物有灵万物有神。家内堂屋楼上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和祖先牌位,厨房供奉灶王爷,每个族姓有宗词。在5个自然村内有观音、三 圣宫、财神天王、鲁班、龙王、山神、土地等10多座庙宇,大的庙宇还有定期庙会,其中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最为盛大,会期55夜,举行宗教祭拜活动, 搭台唱戏,具有群众文艺活动的特点。由于本地蒙古族建筑业发展较早,中国建筑业的祖师鲁班也是蒙古族群众崇拜的对象,农历四月初二这一天是蒙古族的鲁班 节,在外地搞建筑的人都要赶回来过节,衬里杀猪宰羊,抬着鲁班雕像,载歌载舞、巡游各村,同时进行耍龙、跳蚌壳、划彩船等活动。80年代初,恢复过那 达幕节,全乡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如民族舞蹈、体育活动等等。云南蒙古族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火把节等节日

饮食

在饮食方面,他们已经完全本地化了,习惯与通海一代的汉、彝等民族相差不多。问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他们都能明确地告诉你:他们是蒙古族。他们很为自己是蒙古族而自豪。

歌舞

云南蒙古族喜歌善舞,传统的乐器是龙头四弦琴,平时另女青年普遍都参加的娱乐活动是跳乐,青年们围成圆圈,用四弦琴伴奏,踏足击手,边歌边舞,舞姿健 美,欢快有力。平时演出的还有云南花灯、滇剧等。蒙古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民歌民谣、故事等,主要是以缅怀祖先的事迹、与黑暗的封建势力斗争的人物故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传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为主要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民间长篇故事《阿扎拉的故事》。歌谣则保留在打乐活动中,歌 谣大致分为跳乐歌、对歌、讲词三类,表现手法简练、含蓄、充满智慧,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服饰

过去,蒙古族男子穿的是长袍,腰间扎腰带,与北方蒙古族相似。建国后,男子服饰已与汉族一样,而妇女服饰和头饰则很有特色。妇女上装一套共三件,第一件是贴身衣。高领、袖长至手腕,衣长及臀;第二件衣服居中而无领,手袖、衣长与第一件相同,穿着时衣袖反卷至肘和臂之间;第三件外衣是无袖无领,衣长只及腰部 的对襟小褂,小褂左右两边各钉一排大小不一样的圆型银扣,腰间扎一条布腰带,在衣袖、高领和腰带两端都绣着精美鲜艳的图案和花边,三件衣服长短搭配,穿上后颇为美观大方,这种衣饰的高领、弯尖、袖口及花边图案还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一些风格。

过去的蒙古族妇女都会做自己的民族服饰。她们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式样做,立领,胸襟上镶银扣,但也有了一些变化。过去的蒙古族衣服要长得多,一直到膝盖,后来因为要下水打鱼捞虾,就短了,衣服更是越来越短。她们认为这是时尚,穿着方便劳动干活。

妇女的头饰,在青少年时,戴凤冠帽,两条发辫绕在帽边上,辫尾扎红缨,成亲后的妇女不戴帽子,用包头围在头上,生过孩子后,头发要全部盘绕在头上,用包头帕盖起来。

这里令人称道的风俗是接柴。当有人上山砍柴,家里的人必须按照古规到路上去接,并替挑柴人挑一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文明和睦、互相关心的美德。

娱乐

虽然离开了草原几百年,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白阁村依然保持着蒙古草原的传统节日。最为热闹的是那达慕盛会,那是蒙古族最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蒙语的意思就是娱乐或者游戏,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盛会。白阁村的那达慕盛会中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射箭,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和激情飞扬的篝火晚会。

 


TAG: 蒙古人 云南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19909
  • 日志数: 11
  • 建立时间: 2010-03-30
  • 更新时间: 2014-10-20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