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文学系:口头传统研究教学园地。从神州博客搬家过来。感谢刘宗迪老师给了我们的园地一个好名称:“放牛班的课堂”……我们的LOGO为日本画家/作家东山魁夷的画作。欢迎您的到来~~

删除古诗词或事小,民族文化传承却事大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4-09-21 23:24:29 / 个人分类:雪泥鸿爪

查看( 320 ) / 评论( 0 )
《工人日报》(2014年09月15日 05版)龙敏飞
     

  前不久,上海一年级课本删除全部古诗引发热议。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课本删除了古诗,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就减负了,相反,课本删除古诗词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的确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认为,可以通过课本的潜移默化来传承;但也有人认为,文化传承应该是兴趣加爱好,不能强求。但很显然的是,兴趣加爱好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连了解的机会都没有,如何去传承呢?

  是的,删除古诗词或许是小事,但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却是一件大事。如今,北京率先作出反应,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篇至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令人欣慰。

  事实上,这些年我们的文化传承,所作所为的确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曾对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做过调查研究。上世纪80年代时,在新疆地区记录在案的,能唱一个诗章以上的歌手还有一百零几位。20多年后,当他再去做调查时,绝大多数当初记录在案的歌手都已去世。目前在新疆地区,杰出的江格尔艺人也就两三个。其实,《江格尔》的尴尬并非个案,而是传统文化传承困境的一个缩影。

  在这样的境况下,下一项濒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文化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但是,如果不注重保护与传承,每一项传统文化,都可能成为濒危的下一项。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入课堂”、“从孩子抓起”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这样的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至于后继无人。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古典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传承,让其继续留在课本上,显然是一种必须之举。

  就目前来说,虽然古诗词还远没有达到濒危的境地,但防患于未然显然是可取的。如果古诗词完全从课本中退出,其也很可能面临传承困境。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吴蓓曾表示,“要让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将文化的意义附着在行动上。”可以说,对传统文化——古诗词的传承,让其继续停留在课本上,就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



TAG: 古典诗词 文化传承 中小学教育

我来说两句

(可选)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