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II)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12-01 11:49:51 / 精华(1)

  • 文件版本: V1.0
  • 开发商: 本站原创
  • 文件来源: 作者提供
  • 界面语言: 简体中文
  • 授权方式: 本站共享
  • 运行平台: Win9X/Win2000/WinXP

影视中的乡土想象与国族认同

 ——以德国的“家乡电影”为例

 王霄冰

(原载《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第185-191页。转载时表格格式有所变化,引用时请参照纸质版或PDF版原文。)

 

 (承前篇) 

    三、当代德国电视中的“家乡电影”

  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中,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加剧,“家乡”这个词汇在德国的公共场合不再频繁出现,“家乡影视剧”也很少被作为一种特别的影视体裁提及。但这并不等于说,德国的影视剧中缺少了乡土色彩。从1998年到2010年,笔者本人在德国生活了12年之久,在电视上也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家乡”题材影片,其中包括重放的老电影,和新拍的风格类似的电视剧。在德国电视一台(ARD)和二台(ZDF),几乎每个星期六和星期天的白天都要播放几部老电影,其中多属“家乡电影”。这也许是为了增加德国人周末家庭聚会的气氛专门设置的。当一家老少一起围坐在餐桌用餐,一起喝咖啡或下午茶时,电视机播放的展现德意志“家乡”之美的、已经有些褪色的老电影不仅可以唤起老年人对于年轻时代的回忆,而且对于青少年来说也等于是上了一堂最好的乡土教育课。这一点和中国电视里经常播放“红歌”的做法有些类似。尤其是在复活节和圣诞节等大节期间,电视台几乎天天都会选播些格调明朗欢快的“家乡电影”,以增添节日的祥和气息。

  平日,在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从周一到周五的常规节目中,也有不少家乡题材的连续剧。表一是2012年2月29日(周三)德国一台早上至次日凌晨的节目单。其中下午播放的两部肥皂剧《红玫瑰》(Rote Rosen)和《爱情风暴》(Sturm der Liebe)都带有家乡剧的特点。前者的“家乡”选择在了德国北部的浪漫小城吕纳堡(Lueneburg),地处曾为50年代“家乡电影”导演们所青睐的遍地长满欧石楠的吕纳堡原野的边缘,讲述的是一个家庭老中青三代人和他们的亲朋好友的生活故事。后者的舞台则设置在了上巴伐利亚,一个位于阿尔卑斯北麓风景秀丽的山谷之中的乡下高级宾馆,讲述的也是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爱情故事。两部连续剧的收视率排名都在当日本台节目的前十位(参见表二)。同日播出的《看在上帝的份上》也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一部不定期上映的“家乡”连续剧。地点同样是在上巴伐利亚地区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描写的是一群修女如何乐于助人,并努力“保卫”她们古老的修道院,使它不至成为现代人商业和管理理念的牺牲品。

  表一:2012年2月29日德国电视一台5:00-00:00节目单[25]

  时间 栏目 说明

  5:30 早间杂志

  09:00 当日概览

  09:05 《红玫瑰》(第1211集) 重播,家乡连续剧

  09:55 天气预报

  10:00 当日概览

  10:03 《爆炸性的》 重播,花边新闻

  10:25 《看在上帝的份上》(第137集) 重播,家乡连续剧

  11:15 《朋友交情》(第550集) 重播,医生连续剧

  12:00 当日概览

  12:15 德国一台自助餐 烹饪节目

  13:00 午间杂志

  14:00 当日概览

  14:10 《红玫瑰》(第1212集) 家乡连续剧

  15:00 当日概览

  15:10 《爱情风暴》(第1483集) 家乡-爱情连续剧

  16:00 当日概览

  16:10 《豹呀海熊什么的》(第81集) 动物节目

  17:00 当日概览

  17:15 《爆炸性的》 花边新闻

  17:50 《被禁的爱情》(第4025集) 青少年连续剧

  18:30 《至死开心》(16) 警匪探案连续剧

  19:20 哥特沙尔克(Gottschalk)直播间 玩笑娱乐节目

  19:50 一台天气

  19:55 一台股票

  20:00 当日概览

  20:15 周三影院:《直到什么也不剩》 故事片

  21:45 《加加减减》 经济杂志

  22:15 当日要闻

  22:43 一台天气

  22:45 安妮﹒威尔(Anne Will)专栏 政论沙龙

  00:00 夜间杂志

  表二:2012年2月29日德国电视一台节目收视率排行榜[26]

  排行/节目名称/观众数量/收视率(%)

  1   20时当日概览 470万人15.4

  2   周三影院《直到什么也不剩》 380万人 11.5

  3 《爱情风暴》 236万人 21.4

  4 《加加减减》 224万人 7.3

  5 《爆炸性的》(花边新闻) 205万人 13.9

  6   15点当日概览 188万人 17.7

  7   22:43一台天气 187万人 8

  8   22:15当日要闻 170万人 6.4

  9 《红玫瑰》 164万人 15.9

  10   17点当日概览 154万人 11.6

  德国电视二台的家乡题材连续短剧则一般在晚19点的正点新闻之后和每晚的大片之前(19:25-20:15)上演,有周二的《罗森海姆的警察们》(Die Rosenheim Cops)、周四的《山里医生》(Der Bergdoktor)和周五的《护林员之家:法尔克瑙》(Forsthaus Falkenau)。三部连续剧的“家乡”都被选在了阿尔卑斯山脉的北麓山区:第一部在慕尼黑附近的小城罗森海姆,第二部在奥地利和德国交界处的蒂罗尔地区;第三部早期(1988-2006)是在德国和捷克交界地带的巴伐利亚森林中,从2007年后也迁移至了临近慕尼黑的阿默尔湖(Ammersee)附近。和德国电视一台的连续剧一样,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首先在于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包括对当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展现,和带有方言口音的对白;其次则在于主人公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与肯定态度,他们中有的人主动放弃了城市生活,如从慕尼黑迁往蒂罗尔的“山里医生”,有的则土生土长,始终守卫着美丽的家园,如本地警察、森林护林员等。影片中当然也少不了有外来人作为陪衬,他们有的扮演“家乡”环境破坏者的角色,当然他们的“阴谋”终究都不能得逞;另外一些的则是来此工作的普通人,他们与当地人之间所发生的文化冲突常常能给影片带来喜剧式的轻快幽默色彩。

  事实上德国电视中有许多警匪探案剧也带有“家乡剧”的特点。上述的《罗森海姆的警察们》可算是典型的一例。此外还有德国电视一台和瑞士、奥地利电视台合作的经典栏目《犯罪现场》,在每个星期天的20点15分上演,从1970年直到今天,从未间断。和传统的“家乡电影”所不同的是,“犯罪现场”的地点大多选在了德国的大中城市,像科隆、慕尼黑、柏林、德累斯顿、明斯特、法兰克福、莱比锡、不莱梅、汉堡、萨尔布吕克、康斯坦兹,以及瑞士和奥地利的城市如维也纳、伯尔尼。每个城市的探长固定不变,且一般成双成对地出现。他们在性格或外部特征上往往形成鲜明对比,如一高一矮,一男一女,一丑一俊,一动一静,一文一武,一雅一俗。探长们都是绝对的好人,很有正义感,非常敬业,而且不管案情有多复杂,他们最后都一定能把“坏人”捉拿归案。这种地方性探案剧和“家乡剧”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二者都试图把当地的景观、风俗和方言等糅入故事情节当中,并在主人公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一种所谓“地方爱国者”(lokalpatriot)的精神风貌。

  由此可见,“家乡”作为一种影视题材在今天依然深受德国媒体和观众的喜爱。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德国文化中的“家乡”概念,已不像20世纪上半页那么狭窄,不再仅仅指向德国的农村和农民,而是由乡村延伸到了城镇乃至现代化的大城市,甚至涵盖了其他欧洲国家像同样属德语圈的瑞士和奥地利,还有北欧的丹麦等周边国家。尤其是德国电视二台,在这方面比思想意识较为保守的电视一台走得更远。他们不仅拍摄了以英国乡村为背景的罗萨蒙德﹒皮尔西纳(Rosamunde Pilcher)爱情片系列,[27]而且将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地也变成了其自拍的警匪探案片的“家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德国部分影视人的前瞻意识。因为他们知道,21世纪德国人的“家乡”,将不再是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邦州或国家,而是整个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家乡”的范畴也在不断地伸展。而德国人从本民族19和20世纪以来的经验中早已知晓,只有一方面善待自己的乡土与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也将其积极地融入到民族的、国家的乃至欧洲整体的文化秩序当中,才能最终保全“家乡”这片净土,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那个神圣不可取代的位置。

  四、结语

  从19世纪德国“家乡”概念的兴起,到“家乡艺术”与“家乡小说”的出现,直到20世纪“家乡电影”的流行,和今天影视剧中“家乡”主题的再现与伸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德意志民族的心灵成长过程。在“家乡”这个词汇当中,不仅凝聚了德国人的乡土之情和地方之爱,而且也凝聚了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这也许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爱家乡,何谈爱国?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不仅要建立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之上,而且也要建立在共通的爱乡之情之上。提倡家乡文化和保持地方传统,与爱国主义的主张事实上并不矛盾。那种认为只有摒弃了乡土文化才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的想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转而反思中国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我国在建设民族国家及其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却并未能对自己的乡土传统怀有足够的重视,而是千方百计地把新的文化身份建立在对于本土文化的反对和践踏之上。体现在农村题材影视剧中,当代的大部分编剧和导演受“五四”以来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也难免对乡土中国怀有偏见。他们镜头下的中国乡村不仅物质上十分落后,而且精神上相当贫瘠,甚至就连自然风光也常常只剩下一片单调荒芜的“黄土地”。只有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些农村电影和最近几年的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的电视剧中,人们才偶尔可以看到些亮丽美好的风景和健康向上的农民形象。德国是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在其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尚且能够如此珍惜自己的乡土文化,而具有悠久农业文明传统的中国和中国人,却又因何不能珍惜和尊重我们的乡村和农民呢?(完)

  [1] 王霄冰.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2).

  [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 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 相关的研究已有很多,如 Pam Cook. Screening the past. Memory and nostalgia in cinema 过去的视屏化:银幕中的记忆和乡愁 [M]. London: Routledge, 2005. Erin Bell & Ann Gray. Televising History. Mediating the Past in Postwar Europe 视屏化的历史. 战后欧洲对于过去的传媒[M].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Amy Holdsworth. Television, memory and nostalgia 电视、记忆与乡愁[M].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4] (德)丹尼尔﹒格拉那-贝恒斯. 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图形文字与记忆——以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廷昌为例 [J]. 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C].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5] 邹明华. “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 [J]. 文学评论, 2008, (5).

  [6] 邹明华. 古史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3).

  [7] 美国学者洪长泰认为,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民间”还是一种对于西方的模仿行为,但至少到了20世纪中期,“已有为数众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民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代表,是民族特征的最生动体现”,“正是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的‘民众’概念逐渐与‘民族’概念统一起来。”参见(美)洪长泰. 到民间去. 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 [M]. 董晓萍 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8] Ina-Maria Greverus. Auf der Suche nach Heimat 寻找家乡 [M]. Muenchen: C.H.Beck, 1979.

  [9] Elisabeth Eisert-Rost & Michael Rost. Heimat. Begriff und Geschichte [C]. Der deutsche Heimatfilm. Tuebingen: Tuebinger Vereinigung fuer Volkskunde, 1989.

  [10] 同上。

  [11] Jens Korfkamp. Die Erfindung der Heimat. Zu Geschichte, Gegenwart und politischen Implikaten einer gesellschaftlichen Konstruktion [M]. Berlin: Logos Verlag, 2006.

  [12] Celia Applegate. Zwischen Heimat und Nation. Die pfaelzische Identitaet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M]. Kaiserslautern: Institut fuer pfaelzische Geschichte und Volkskunde, 2007. 原文德语。

  [13] “血液与土壤”的主题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德国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其中有的作者使用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它,有的则直接将其用为作品的标题。纳粹政治家和作家Richard Walther Darré曾在1930年出版《源于血液和土壤的新贵族》(Neuadel aus Blut und Boden, München: Lehmanns)一书,系统阐述了国家社会主义党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观念。1933年,德国导演Walter Ruttmann拍摄了一部题为《血液和土壤》的政治宣传片,鼓吹其种族主义思想。

  [14] 这一状况直到2006年德国主办足球“世界杯”比赛才得到改变。一时间球场四处飘扬起了黑、红、黄三色的国旗,“德国”这个词也常常被挂在电视节目主持人、报纸评论员、运动员、观众和普通市民的嘴上,且不再像过去那样总是含有批评的意味,而是带着十分积极、正面的涵义。

  [15] 王霄冰. 民俗主义论与德国民俗学 [J]. 民间文化论坛, 2006, (3).

  [16] Celia Applegate. Zwischen Heimat und Nation. Die pfaelzische Identitaet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M]. Kaiserslautern: Institut fuer pfaelzische Geschichte und Volkskunde, 2007. 原文德语。

  [17] 同上。

  [18] Erika Jenny. Die Heimatkunstbewegung. Ein Beitrag zur neueren deutschen Literaturgeschichte [M]. Basel: Philographischer Verlag, 1934.

  [19] Karlheinz Rossbacher. Heimatkunstbewegung und Heimatroman. Zu einer Literatursoziologie der Jahrhundertwende [M]. Stuttgart: Ernst Klett, 1975.

  [20] Elisabeth Eisert-Rost & Michael Rost. Heimat. Begriff und Geschichte [C]. Der deutsche Heimatfilm. Tuebingen: Tuebinger Vereinigung fuer Volkskunde, 1989.

  [21] 同上。

  [22] 同上。

  [23] 同上。

  [24] 同上。

  [25] http://www.daserste.de(1/3/2012)。

  [26] http://www.daserste.de/programm/quoten.asp(1/3/2012)

  [27] 根据英国作家Rosamunde Pilcher(1924-)的小说改编。

TAG: 江西 影视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3-29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38906
  • 日志数: 148
  • 图片数: 24
  • 文件数: 44
  • 书签数: 3
  • 建立时间: 2009-06-02
  • 更新时间: 2015-01-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