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储粮,不打墙。广交友,笑满堂!

百无禁忌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8-11 09:43:42 / 精华(1) / 置顶(1) / 个人分类:民间信仰

百无禁忌
任骋
   对禁忌说“不”
  [附言]若欲不忙,浅水深防;若欲无伤,小怪大禳
  民间禁忌博杂繁多,防不胜防,人们的精神负担过重,难以应付,于是民间又有一些
  禁忌的禳解办法。
  事前设防的禁忌禳解,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事先解除禁忌的约束力,禳却灾难降临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便可放心大胆地“为所欲为”了。
  “百无禁忌”是一种非常宽泛的无禁忌状态,反映了民间抵制各种禁忌的理想和愿望,是禁忌逆反心理的具体体现。这种状态的形成,依赖于公众驱邪,亦即公认的禳解仪式
  汉族民间俗以为腊月三十(除夕),百无禁忌。云是日诸神退位。其实,民间习俗常于是日贴门神、竖桃符、放鞭炮,举行各种驱邪的仪式。《东京梦华录》云:“至除夕,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此俗又载于《梦粱录》、《隋书》、《后汉书》、《周礼》、《礼记》等书中。可见中国自古就有这种定期的公众驱邪仪式。
  实际上,民间往往是将整个腊月都视为无禁忌状态的。俗以为腊月二十三日后,扫屋舍不择日,嫁娶无禁忌。二十四日至除夕这段时间为“乱岁日”。这期间“儿童击锣鼓饰鬼面,有傩戏逐疫之遗”。《东京梦华录》云:“自入此(十二)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类似的情况还有元旦、清明、端午、重阳等等。在这些日子里,贴窗花、饮茶酒、插柳、带艾等等都是驱灾解禁的措施。不过,这些禳解方式渐渐地演变为某种娱乐的习俗而常常会忽略了其本来的用意。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许多生产活动或娱乐活动的无禁忌期。苗族《峒谿纤志》中记述,“峒谿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
   民间常以姜太公来禳除一切禁忌。书写“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等贴在门窗或墙壁上,据说可以驱邪避灾,不受任何禁忌的约束。姜太公,民间传说颇多,《鬻子》、《六韬》、《搜神记》等书中都有记述,及至《封神演义》,姜子牙被说成是封神之神。因各路神仙皆由他封,所以他就成为神上之神。“姜太公在此”,“诸神”岂能不“退位”?另一种说法是讲姜太公统兵领将,掌管武事,与孔子并称,列入唐宋祀典,封为武成王,天下遍立太公庙。所以民间以为姜太公有驱神克鬼之能。《清稗类抄》中有“姜太公在此”一节,云:“乾隆时,江浙间之烹豚鱼也,皆和以酱。当三伏时,存自制之者,取其便也。制时,必书‘姜太公在此’五字于门,为压胜之具。或问袁子才曰:‘何义?’袁笑曰:‘此太公不善将兵而善将酱,盖戏语耳。’然颜师古《急就章》云:‘酱者,百味之将帅,酱领百味而行。’久之而门窗皆有此五字,且有如‘百无禁忌’四字者,不专在制酱时矣。”
   “泰山石敢当”,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驱邪禳解的方式。《清稗类秒》“泰山石敢当”云:“石敢当,立石于里巷之口以禁压不祥者也。此三字,始见于汉史游《急就篇》。颜师古曰:‘敢当,言所当无敌也。’……后有加‘泰山’二字于上者,曰泰山石敢当。”以石镇宅驱邪实系古代灵物崇拜之遗风。唐宋时代就已有了以“石敢当”来禳解灾异的习俗。石敢当所禳解之面也颇宽泛,旧时郎中行医之禁忌的消解也赖于此。据《茶香室丛钞》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方能暮夜至人家医病。”
  其他诸如太极八卦图、灵兽图、各种符录、铜镜、锣鼓、桃枝、菖蒲、葫芦、雷击木、金锁、铜钱、偶像等等,都可以用来当禳解禁忌的灵物。各种神灵、帝王、祖先也常常被请来消克禁忌。只要人们愿意,他们就有足够的办法让禁忌不再禁忌!看来,禁忌的魔力虽强,还是难以抵挡人的意愿哪!
  万一触犯了禁忌怎么办?也有事后禳解的办法!
  第一种是“变通”的办法。例如,清光绪年间大旱,民众以为地方官高州太守的名字杨子晴不利降雨,因而迫使其改“子晴”为“子和”。以为这样一改,便不再违禁犯忌了。再如《如梦录》中记有“银安殿”犯忌一事,其文曰:“存信殿前,旧有银安殿。因周藩王气太盛,敕贬诸蒙化……毁银安殿所以去龙心,拆唱更楼所以去龙眼,定四角石所以制龙爪,推土作台所以克水,使龙不能飞腾。”以为这样一来,就能够抑制藩王造反了。这一类违禁犯忌的补救方法,还有许多。它们多是用顺应、适合禁忌要求的方式,来使违禁犯忌不再成立而回复到无禁忌状态的。
   改变常态,扰乱神鬼的视线,迷惑鬼神,使之不能对违禁犯忌者进行惩罚,也是民间常用的禁忌禳解方法。例如,旧时民间有忌新嫁娘串门的习俗,江宁一带,如有犯忌,必责令斋百怪以祓除不样。斋百怪时,男着女衣,女着男衣,夫妇双双顶礼,斋毕偕归。又如民间哪家养子不成,迷信者便说是犯了某某禁忌。为禳解之,往往将其所生男孩当做女孩养大。起女名,穿女衣,甚至穿耳、梳头、裹足,直到娶一不穿耳、不梳头、不裹足的女人作其假丈夫。还有起贱名、认干亲(甚至有拜石头、樟树者)等等,都是以迷惑鬼神,来禳除犯忌灾厄的方法。
  第二种是“进攻”的办法,以惩治鬼神的法术来禳解禁忌。南方遇见人在祭鬼,以为不祥,是犯忌之事。经过时一般都要吐几口唾沫。俗以为唾沫可以禳鬼,如此才不会被邪鬼缠身。河南林县一带,若新婚夫妇属相有妨,拜天地时,要用被子隔开,民间称作“隔山拜天地”。这种隔离的办法,也是一种克破的办法。还有民间所说的“嘴是两片皮,漏出无禁忌”、“放屁稀松,说破不疼”,也是一种“说破无虞”的禳解方式。其中大概含有一种让邪鬼恶魔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从而使其不敢过于肆虐的意义。
   前两种不行,民间又有第三种“灾移”的方法。如,江西旧有重阳节登高掷柑的习俗。俗以为,犯禁忌、触晦运者,重阳掷柑,可将晦运、灾祸移至拾柑之人。汉族旧时流行的“烧替生布”医病法,也是要将病灾转移给同年庚者。出行遇柩犯忌,即往戚友家解衣帽扑散数次。以为如此,可将晦气转移到他人家中。广西壮族寡妇再嫁时,要先到野外呆三个晚上,每晚都要搂抱大树多次。意思是把灾难、厄运转移给大树,不再“克人”。民间宅院与大树或其它高大建筑物相对,以为不祥,犯忌,要悬一面镜子,把灾难、凶祸“反射”到对面去,确保自家安祥无事。
  自省、自惩,以“修德”来禳解禁忌是民间最后的避祸堡垒。俗以为,“一身正气,能退百邪”;解除之法,“在人不在鬼,在德不在祀”。湖南旧时迎神庙会上,自认为违禁犯忌将有灾厄祸患者,要装作囚犯,奔走烧香,谓之“可免灾厄”。汉族大多数地区流行“破财免灾”“破财挡灾”的俗信。“贪财”则“不义”,“疏财”则“仗义”。相信通过“破财”、“施舍”等方式,能够买回仁义之德,抵御灾难。这种方法有以人的威严压倒神鬼的气概非凡的一面;也有以自惩的方式来讨好鬼神的变相乞求的一面。不过,在旧时代里,迷信的人们,往往还是更多地沦落为后一种的情形。这显然是由社会迷信文化的压力所决定的。如果他们能够真的不屈从于鬼神,那么他们也就不称其为“迷信者”了。
分享到: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