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民欢庆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组图)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2-07-03 13:10:05 / 个人分类:问题思考

草原人民欢庆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组图)

《北方新报》/本报记者2012070212:23

 

2012629深夜,一个喜报从俄罗斯圣彼得堡传回中国呼和浩特: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圆满成功!喜讯传出,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一片欢呼……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遗代表团成员纷纷鼓掌相庆。
  各国代表团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中国政府和内蒙古代表团全体起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及出席大会的190个国家的代表表示感谢。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草原人民一片欢腾。正蓝旗的网友上都狂人发帖说:元上都,那是我儿时的乐园。我留恋儿时的百草园。网友“TT”说:内蒙古为你喝彩,锡林郭勒为你高兴,正蓝旗为你自豪。”……草原人民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喜悦中。
  全票通过只用两分多钟
  629,世界遗产大会开始对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进行审议。据了解,中国元上都遗址项目是当天第4个审议的文化遗产项目,经过大会讨论,中国元上都遗址获得全票通过。中国元上都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接受采访时说,讨论这项世界遗产(中国元上都遗址),一共用了两分多钟,是今天(29日)讨论最快的。讨论时间最长的超过了3个小时,而我们这个项目只用了两分多钟。
  我区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
  630,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富永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深入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十分深远和重大的政治意义。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实现了内蒙古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标志着内蒙古文化遗产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加快推动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尤其以大窑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文化、蒙元文化、阴山岩画、历代长城闻名于世。随着元上都遗址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草原文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下一步,我区要积极支持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辽代大遗址和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等文物大遗址,争取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推动全区文物保护工作向纵深发展。
  展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
  514,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受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委托,在世界遗产中心网站公布了元上都遗址突出普遍价值审定报告。
  其中对元上都遗址的价值认定和真实性、完整性评语如下:元上都遗址的位置和环境显示出来自于蒙古族汉族两者在价值观及生活方式上的共同影响。城市遗址展现了两个民族结合的城市规划模式。通过蒙古族和汉族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的融合,元朝才得以将它的统治扩展到当时已知世界的极大一部分范围。元上都遗址是一个包含了不同民族团体的融合型城市规划的独特范例。
  元上都遗址非凡地见证了元朝的征服者忽必烈汗的最高统治,这种统治包括对被征服者的文化和政体的吸收和改变,也包括征服者在保持和维系原有文化传统的决心和努力。
  元上都遗址的位置、环境,以及它的城市模式证实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并存与融合。汉地结合园林和景观的城市规划对于元朝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在元上都是必要的,也因此产生了一个城市布局的杰出范例,展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上都城是13世纪佛道大辩论的发生场所,这个事件促成了藏传佛教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
  元上都城于公元1430年废弃。这座大型考古遗址现在被草原覆盖,保存了13~14世纪元上都城建造和使用时的整体格局和城址。宫城、皇城、外城的城墙墙体共同展示了中原传统的城市规划布局,并且可以通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发掘、记录和回填的宫殿和庙宇建筑的土堆,清晰地展示出元上都城的规划布局中对于蒙古部落会议和狩猎需求的考虑。门外的关厢、铁幡竿渠和墓葬群遗存都存在于它们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范围内。后者保存了关于城市选址至关重要的自然要素,背山面水和4种类型的草原景观,尤其是含有河流湿地的金莲川草原。在景观上,元上都遗址能够被清晰地解读。
  考古发掘和史料记载见证了具有蒙汉民族文化结合特征的都城形制、历史格局与建筑材料等的真实性。墓葬群真实保存了蒙汉民族于上都生活的历史信息与物证;除明德门遗址和皇城东城墙进行过少量修缮活动,其他组成部分基本没有出现人工干预。同时,地理环境与草原特色景观保存完好,真实地延续了草原都城的环境特征和空间感受。
  至此,中国政府提交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声明的列入理由、包括4条价值标准全部获得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理事会ICOMOS的充分认可。
  符合世界遗产4条标准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文明与文化发展史上颇具特色并极为重要的一处大型考古遗址。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地描述元上都遗址,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完整的元上都遗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完成了《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
  2010年,中国政府在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的《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中提出,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的4条标准:
  标准:元上都遗址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非定居方式与中原汉地农耕社会背山面水的传统定居方式相结合,展现了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这种融合所产生的理念、制度、宗教、经济举措深刻地影响到北方草原和古代中国的中原与南方,以至其他一些地方。
  标准:元上都遗址为13~14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大转折和延续百年的忽必烈时代蒙元帝国提供了特殊的见证。元上都体现着骄傲的征服者高高在上的统治,对被征服者文化与政治体制的吸收与皈依,及对征服者传统的坚守与维系3种有所矛盾却又交互作用的历史动力下所生成的一种延续百余年的庞大政体与文化现象的兴起与消失。
  标准:元上都是体现了亚洲北方独特的游牧和农耕两大文明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文化模式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忽必烈以游牧民族统治农耕民族、创建王朝治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标准:元上都是标志了13世纪欧亚文明分水岭的忽必烈建立蒙元帝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与引发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马可·波罗行记》直接关联;是导致13世纪亚洲宗教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宗教事件佛道大辩论的发生场所;遗址所在地至今仍传承着游牧文化的活传统敖包祭祀;它还作为梦幻花园Xanadu这一文化符号的原型闻名于世,在当今世界的文学、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鉴于此,中国《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认为:元上都遗址符合世界遗产的标准、标准、标准和标准,并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资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提至全世界予以保护。
  元上都遗址历史沿革
  元上都遗址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与多伦县,处在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曾是元世祖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年)和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1274~1368年)。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面积150721.96公顷,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
  元上都选址于上都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史籍赞其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分布范围约18平方公里。它完整呈现了元代夏都的整体格局与营造特色,是中国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现存遗址由城址(含宫城、皇城、外城)以及城垣外的关厢和城市防洪渠组成。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基址。城址平面呈方形,坐北朝南,边长2200米,面积约484公顷,由宫城、皇城和外城3部分环套而成,明显引用了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都城规划的设计传统。3重城墙外均设有护城河,城外西北面的铁幡竿渠是整座城市的防洪设施,体现出湿地建城的特殊需求。
  元上都由成吉思汗之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的王朝元朝的第一个首都,地处亚洲北方草原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地理交界处,是连接漠北蒙古族兴起之地与中原汉地的交通枢纽。史书记载其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都说明了其地理位置对于有效控制漠北和辽东,加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重要性。
  元宪宗元年(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建立金莲川幕府;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汉族幕僚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作为忽必烈藩王驻地所在;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开平成为临时都城;中统四年(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元上都正式成为元朝都城;中统五年(1264年),改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建成,称大都。
  自此,蒙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元朝历代皇帝为避暑热,每年夏天率文武百官、嫔妃侍从到上都避暑游猎和处理政务;并与漠北蒙古贵族聚会于此,按照蒙古习俗举行一系列宴会、狩猎、祭祀等活动,包括皇帝登基、诈马宴等蒙古族统治阶层的庆典传统,以加强朝廷对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王贵族的联络与控制。
  13581368年,元上都在元朝末年农民战争中受到破坏。明代初期(1430年之后)废弃为遗址后,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完整保存至今。
  元上都作为忽必烈的龙兴之地、蒙元帝国百年风云的权力中心之一,在此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宗教、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范围产生过显著的影响。多种语言的、丰富的文献史料与遗址保存的完整性,使其具有久远和广博的考古研究潜力与魅力,对当代乃至今后的人类文明与文化进程仍具有启示与发现的意义。
  (图片由自治区文化厅、正蓝旗旗委宣传部提供)

 

元上都遗址为何“申遗”成功?

2012-07-02 04:17: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公元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命汉族幕僚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河北“选地建城郭,三年建成”,初名“开平府”,为忽必烈藩王驻所。1260年,忽必烈在此称汗,将其作为临时都城;1263年,“升开平府为上都”,正式定为元朝都城。1267年,大都(今北京)建成后,蒙元帝国实行以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的“两都巡幸制”。
  北京时间629日深夜,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喜讯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经大会审议,一致同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宣告诞生。元上都为何能够脱颖而出,一举闯过“申遗”大关?
  
考古研究有“硬货”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说,早在1996年,自治区就成立了申遗领导机构,并组织考古专家对元上都进行勘察调查,整理出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揭开忽必烈称帝前“龙兴之地”元上都遗址的神秘面纱,自2004年,当地政府先后与相关学术部门联合召开了5次国际性研讨会,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
  王志诚说,考古研究发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金莲川草原的元上都遗址,是草原文化、农耕文化、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全球普遍价值。
  《马可·波罗游记》使元上都闻名于世界。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当时在西方国家被称作Xanadu,在英美的《韦伯英语大辞典》中被单独列为词条;欧洲天文学家还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几百年来,Xanadu成为欧美人士描绘神秘美丽地方的形容词。
  王志诚说,当时,许多影响世界和中国的重大事件都在此发生。例如,元朝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木尔、元武宗海山等6位皇帝在这里登基;12607月,忽必烈下令在上都发行纸币,使金属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此后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发行纸币。
  
历史遗存保“真实”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元上都遗址就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效保护。目前,元上都遗址遗产区面积25131.27公顷,包括整体格局清晰、保存完好的上都城、关厢、防洪渠、墓葬群等遗址遗迹;缓冲区涵盖了敖包群和保留至今的蒙古族“敖包祭祀”等传统人文景观,以及湿地、典型草原、森林草原和沙地等蒙古高原草原特色景观在内的遗址环境。
  尽管1358年至1368年间上都毁于元末农民起义的战火,明代初期的1430年之后废弃为遗址,但几百年来,当地人民一直尊称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木”,即一百零八座寺庙之意。如今,蒙古族群众每年在草原上举办那达慕大会,男子酷爱赛马、摔跤、射箭等竞技活动,也是生存在元上都的先民在民族精神文化方面遗留至今的传统。
  2009年至201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局部考古勘探和发掘。文物考古发现,元上都从明代至今长期处于自然保存状态,除少量修缮活动,基本没有出现人工干预。
  国际惯例促成功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总指挥部了解到,元上都申遗过程中,并未做大量的“造势”宣传工作,只是组织专家学者按照国际惯例整理资料,一步步严格履行申报程序。

(点击看大图)


TAG: 草原 成功

一笑堂 引用 删除 宁锐   /   2012-07-04 07:32:29
各国代表团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中国政府和内蒙古代表团全体起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及出席大会的190个国家的代表表示感谢。
高志明的个人空间 引用 删除 高志明   /   2012-07-03 16:32:38
拜读了,祝贺!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4-18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808747
  • 日志数: 474
  • 图片数: 34
  • 影音数: 24
  • 文件数: 55
  • 书签数: 232
  • 建立时间: 2008-09-20
  • 更新时间: 2016-12-23

RSS订阅

Open Toolbar